12桥之美_评估测试
- 格式:docx
- 大小:8.33 KB
- 文档页数:2
桥之美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桥梁。
2. 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桥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桥的定义与分类2. 桥梁的建筑特点3. 桥梁的功能与作用4. 著名桥梁案例分析5. 桥梁艺术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桥的定义、分类、功能,著名桥梁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桥梁建筑艺术的特点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桥的定义、分类、功能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桥梁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桥梁特点。
3. 欣赏教学法: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桥梁艺术。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桥梁的功能与作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桥的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 教材或教辅资料:关于桥梁的文本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件和桥梁图片。
4. 小组讨论工具:如卡片、贴纸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类桥梁,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 提问:“你们知道桥梁是什么吗?桥梁有哪些种类?”二、桥的定义与分类(10分钟)1. 讲解桥的定义:桥梁是一种架设在江河湖海之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2. 介绍桥梁的分类:按建筑材料、结构形式、跨越方式等分类。
三、桥梁的建筑特点(10分钟)1. 讲解桥梁的建筑特点:如结构稳定、承重能力强等。
2. 分析桥梁建筑中的科学原理。
四、桥梁的功能与作用(10分钟)1. 讲解桥梁的功能:如交通、观赏等。
2. 强调桥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著名桥梁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国内外著名桥梁案例,如港珠澳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
2.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桥梁特点,培养欣赏能力。
六、桥梁艺术欣赏(10分钟)1. 展示桥梁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
2. 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欣赏桥梁,提高审美素养。
七、小组讨论:桥梁的功能与作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桥梁在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短文50篇作品目录1.可爱的兵团,军垦第一犁2.宗璞《紫藤萝瀑布》3.茅盾《白杨礼赞》4.周粲《满天的风筝》5.《可爱的兵团。
屯垦戍边两千年》6.杏林子《生命,生命》7.《可爱的兵团——诗坛泰斗艾青》8.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9.峻青《海滨仲夏夜》10.朱自清《荷塘月色》11.《“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激烈争论》12.余秋雨《风雨天一阁》13.铁凝《一千张糖纸》14.《鲁宾逊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15.茅以升《中国石拱桥》16.潘岳《攀越雪山》17.贾平凹《丑石》18.峻青《第一场雪》19.严春友《敬畏自然》20.吴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1.冯骥才《泥人张》22.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3.马南村《不求甚解》24.冰心《谈生命》25.《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26.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想》27.孙犁《荷花淀》28.《桂子花香》29.琦君《泪珠与珍珠》30.罗素《我为什么活着》31.《品“舍与得”》32.吴晗《谈读书》33.小思《中国的牛》34.冯友兰《人生的境界》35.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36.本杰明。
拉什《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37.马里杰。
斯比勒。
尼格文《多看了一眼》38.王力《语言与文学》39.宋宝珍《哈纳斯之秋》40.许地山《落花生》41.冰心《小桔灯》42.霍达《我站在长城上,倾听……》43.丛维熙《雨韵》44.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45.陈忠实《家有斑鸠》46.梁衡《文章为思想而写》47.刘心武《心里难过》48.毕淑敏《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49.李后诂《哲理故事三百篇》50.吴冠中《桥之美》作品一在石河子市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雕像,“军垦第一犁”五个大字金光闪闪。
这是拓荒者拉犁耕地的真实写照。
刚解放的新疆十分落后,来粮食产量很低,人均不足两百公斤,要保证二十万官兵和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显然是不可能的。
若从关内运粮,光运费就相当于粮价的十倍。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
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
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答案】 B2、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
营造了氛围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答案】 B3、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老舍《骆驼祥子》B.傅雷《傅雷家书》C.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答案】 A4、教授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A.《丑小鸭》B.《灰姑娘》C.《红舞鞋》D.《卖火柴的小女孩》【答案】 B5、阅读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活动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A.注重学生的阅读与积累,为之后的生活与学习打下基础B.注重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的活学活用C.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D.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答案】 D6、阅读某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第1篇智力测试题第一部分:逻辑推理1. 题目:小明的房间里有4个玩具,分别是汽车、飞机、船和篮球。
小明每天都会拿一个玩具去玩,但每天都不一样。
如果小明今天玩了汽车,昨天玩了飞机,那么明天他最有可能玩什么?解答:小明每天都会换一个玩具,且不会重复。
既然今天玩了汽车,昨天玩了飞机,那么前天他可能玩了船或篮球。
如果前天玩了船,那么明天他可能玩篮球;如果前天玩了篮球,那么明天他可能玩船。
因此,答案是篮球或船。
2. 题目:在一个长方形花园中,有5棵树,每棵树都相邻。
如果每两棵树之间都有一条小路,那么一共有多少条小路?解答:这是一个组合问题。
在5棵树中,任意两棵树之间都可以有一条小路。
因此,我们需要计算5棵树中任意两棵的组合数。
使用组合公式 C(n, k) = n! / [k!(n-k)!],其中 n 是总数,k 是选择的数量。
所以,C(5, 2) = 5! / [2!(5-2)!] = 10。
答案是10条小路。
第二部分:数学应用3. 题目:小华有12个苹果,他每天吃掉3个,吃了4天后还剩多少个苹果?解答:小华每天吃掉3个苹果,4天就是 3 4 = 12 个苹果。
所以,4天后他吃掉了12个苹果,剩下 12 - 12 = 0 个苹果。
答案是0个苹果。
4. 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如果它的长是8厘米,那么宽是多少厘米?解答: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
已知面积是48平方厘米,长是8厘米,所以宽 = 面积 / 长 = 48 / 8 = 6 厘米。
答案是6厘米。
第三部分:语言理解5. 题目:以下哪个句子是正确的?A. 我昨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B. 我昨天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C. 我昨天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D. 我昨天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解答:这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但是,根据习惯用法,选项B和C最为常见。
答案是B或C。
6. 题目:以下哪个词与其他词不同类?A. 书包B. 笔记本C. 钥匙D. 水杯解答:书包、笔记本和钥匙都是可以携带的个人物品,而水杯是用来装水的容器。
第1篇测试说明本测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绘画和逻辑推理题目,考察参与者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请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以下题目。
注意,答案并非唯一,关键在于解题的思路和创意。
第一部分:观察能力测试(共5题,每题20分)题目1:细节捕捉观察以下图片,找出图中所有与“蓝色”相关的元素,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蓝色元素。
请列出至少5个不同的元素。
图片描述:一幅包含多种颜色物体的静物画。
答案示例:蓝色花朵、蓝色天空、蓝色水杯、蓝色墙壁上的图案、蓝色雨伞的影子等。
题目2:颜色对比在以下图片中,找出所有颜色对比明显的组合,并解释为何你认为这些组合是对比明显的。
图片描述: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
答案示例:例如,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橙色、黑色与白色等组合,因为它们在色彩轮上相隔较远,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题目3:图案识别观察以下图案,根据提示找出隐藏在图案中的形状。
图案描述:一幅复杂的几何图案。
答案示例:例如,隐藏在图案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并解释这些形状是如何被隐藏和识别的。
题目4:视觉错觉在以下图片中,找出所有可能造成视觉错觉的元素,并简述其错觉原理。
图片描述:一幅看似简单的线条画。
答案示例:例如,莫奈的“睡莲”画作中的空间错觉、埃舍尔的“瀑布”画作中的透视错觉等。
题目5:视觉联想观察以下图片,根据图片内容,用一句话描述你的视觉联想。
图片描述:一幅描绘日落的风景画。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天空如火烧一般,令人心生温暖和宁静。
”第二部分:空间想象力测试(共5题,每题20分)题目6:空间重构根据以下图片中的三维图形,想象并画出该图形旋转90度后的样子。
图片描述:一幅包含三维图形的图片。
答案示例:描述旋转后的图形,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题目7:空间折叠观察以下平面图形,想象并画出将其折叠成三维物体的过程。
图片描述:一幅平面图形。
答案示例:描述折叠过程,并画出三维物体。
题目8:空间关系在以下图片中,找出所有空间关系正确的组合,并解释为何这些组合是正确的。
备注:
1、每周四为学科竞赛日,比赛时间为周四下午第3节课,不能够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2、骨干教师示范课由教研组长负责上。
3、新教师见面课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进行。
4、业务学习暨“教师大讲堂”开展时间为每周三的18:30开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
5、公开课评课在当天下午17:00在教学处门前教师阅览室进行,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
6、每一项学科竞赛,由科任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做好赛前的培训和班级内部预赛工作。
7、教学检查由教研组长配合科组长进行交叉不对应检查。
8、本学期教研重点内容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见面课、老教师公开课(高效课
堂专题研讨课),全部都要进行电子备课和集体备课,公开课前要把教案(详案)打印给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公开课教案与课件上课前必须提交教学处检查。
9、期末每一位老师要撰写一篇2500字左右关于高效课堂的论文。
10、每周一、周二、周三下午第3节课分别是英语组、数学组、语文组公开课教研时间,相应的科组内老师必须参加,其
它科组教师可选择参加,科组长负责考勤和组织,教研组长负责指导备课、上课。
11、每周一教学处组织科组长教研组长对上一周各班级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第一次检查合格即可以免检
一次,隔一周再接受检查,检查不合格将再连续检查两周,两周都合格才免检一次。
(周一上午放学前科任老师要把作业放在规定的位置。
)
12、备课要提前一周,周日下午5点前各教师要完成自己的电子备课任务,每周教师例会前教研组长和科组长要把本周的
备课检查情况上报给教学处。
周一上课前教研组长要把打印好的教案发放给科任老师。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桥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欣赏桥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各种美丽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教师简介:介绍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桥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桥梁图片或相关资料,分享对桥梁的喜爱之情。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自己喜欢的桥梁作品,并附上简要说明。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桥梁的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桥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桥之美。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文中的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桥之美》课后测试题及答案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⑴ 口吻()⑵ 媒介()⑶ 煞风景()⑷ 颐()和园⑸ 点缀()⑹ 摄()影⑺ 孕()育⑻ 前瞻()后顾2、解释下列词语:⑴ 美感:⑵ 史诗:⑶ 驻足:⑷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⑴ 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摧残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⑵ 每当其间(呈现显现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奏出唱出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⑷ 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控制制约)结构之美呢!4、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⑴ 小桥流水人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
⑵ 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构不成画面。
⑶ 喜鹊构成的桥意义好,形式自由,生动活泼。
⑷ 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桥之美!5、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参考答案】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⑴ wěn ⑵ méi ⑶ shā ⑷ yí⑸ zhuì ⑹ shè ⑺ yùn ⑻ zhān2、解释下列词语:⑴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⑵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⑶ 停止脚步⑷ 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毫、厘,计量的小单位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⑴ 摧毁⑵ 显现⑶ 谱出⑷ 左右4、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⑴ 固然⑵ 但因而⑶ 不仅也⑷ 凡是其实5、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形式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023-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提升测试卷附答案详解单选题(共20题)1.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
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
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A.新奇的游戏B.形象的语文C.真实的事物D.模拟的行为【答案】 D2.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他的教学设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他的教学设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能使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
B.阅读是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复杂心智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阅读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居基础位置,提倡多种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等。
但学生试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使朗读没有针对性。
D.留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能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答案】 C3. 教授《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下”的用法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词作状语”这种句法形式,特举例说明。
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教授《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下”的用法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词作状语”这种句法形式,特举例说明。
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答案】 B4. 在某教师在教学前幻灯片出示了以下文字:在某教师在教学前幻灯片出示了以下文字:A.沈雁冰B.沈从文C.老舍D.夏衍【答案】 D5.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苏州园林测试题(有答案)苏州园林教师寄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梳理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挨次;把握本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的写作能力。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习重点:理清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的说明挨次。
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理清本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了解叶圣陶:2.积累词语。
(1)辨明字音:轩榭()池沼()邱壑()模()样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镂()空蔷薇()(2)辨明词义,并造句鉴赏:随机应变:斟酌:重峦叠嶂:造句:3.朗读,请用下面的句式概括读后的感受。
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4、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思路。
5.把握作者的说明挨次。
用本身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挨次。
6、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挨次。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精读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7.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8.“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9.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10.要求学生分析本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1.运用从本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4)假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桥之美》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桥之美》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
让学生掌握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各种桥梁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对桥梁的审美观念进行评价和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我国桥梁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介绍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梁桥、拱桥、悬索桥等。
分析各种桥梁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以及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
描述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如赵州桥、卢沟桥等,并介绍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
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对桥梁的审美观念进行评价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
通过讲解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桥梁的美。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分析桥梁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桥梁的美。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桥梁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引起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如梁桥、拱桥、悬索桥等。
讲解桥梁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各种桥梁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4.3 分析桥梁的审美观念分析作者对桥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桥梁的美。
分析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桥梁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5 总结和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审美观念。
【名校课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桥之美练习12 桥之美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长城》等。
2.主题解说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引领我们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的新的灵性与生命力,告诉我们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不同的形式作用,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3.重点突破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呢?提示一: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提示二:作者主要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来说明桥之美。
4.难点攻克课文是怎样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提示:文中先点明画家眼里的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四个具体的例子:乌镇苇丛间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的风雨桥。
最后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口吻.( ) 媒.介( ) 煞.风景( ) 颐.和园( )点缀.( ) 摄.影( ) 孕.育( ) 前瞻.后顾(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单元测试(三)(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推崇.(cónɡ) 伧.俗(cānɡ) 重峦叠障亭台轩榭B.匀称.(chènɡ) 藻.井(zǎo) 井然有序独占骜头C.帷幕.(wéi) 残损.(sǔn) 巧妙绝伦胸中丘壑D.蟠.龙(pán) 嶙.峋(lín) 因地自宜雅俗之别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B.校园广场的设计者别出心裁....地以革命事件作为广场主题,这就比一般的广场更具历史文化意义。
C.喷泉旁边的那几棵柏树修剪得惟妙惟肖....,连叶片的数量都基本相同。
D.每到放学时,校园就热闹起来了,食堂里排队打饭的,操场上生龙活虎蹦跳的,三五成群往家赶的……虽然忙碌,但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3.(黔东南中考)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你明天什么时候出发?坐飞机?还是火车?请提前告诉我。
B.他走过来告诉我说,原定今天F午的会议已经改到明天上午。
C.家乡盛产的梨呀,柿子呀,猕猴桃呀,都是我从小到大喜欢吃的水果。
D.他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怎能承受那么大的打击呢?4.(邵阳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在《出彩中国人》栏目中,让人眼花缭乱的歌声和绚丽的舞台赢得广大观众的点赞。
B.邵阳的山水孕育了勤劳善良的邵阳人,也孕育了特有的“霸得蛮”的邵阳精神。
C.为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D.为了防止教育“三乱”事件不再发生,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12桥之美•评估测试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①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
②停止脚步。
()
③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
④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
2.体味下面这个句子的情味。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这是文章最末一句话,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语段点将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 孔,苏州的宝
带桥53 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试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具有的不同的美学效果。
答:________ 。
(二)迁移过关
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
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是用粘性胶泥做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
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次序,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
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
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1.这段话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简要概括雕版印刷的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简要概括活字印刷的程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段话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划时代”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①失之毫厘,差之千里②驻足③美感④史诗2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
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3 •①揭示规律;②再次点题;③总结全文
(一) 1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2 •举例说明3 •①石桥与密密
的苇丛相配合,使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
气爽②石桥与细柳配合创造出动人的景致③长桥横卧在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
单调感④风雨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二) 1 •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2•质量差,效率低,耗时长,占房多,难
改错3 •和泥,刻字,定型,排字,制版,印刷4•作比较5•开辟新时代,形容意义
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