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推动措施及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256.29 KB
- 文档页数:3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张掖市作为甘肃省的重要农业经济区,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在该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甘肃省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情况甘肃省地广人稀,自然条件适宜玉米种植,具有丰富的玉米种质资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的玉米制种产业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甘肃省建立了完善的玉米制种作物品种选育体系。
该体系通过对现有品种的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抗虫能力。
同时,甘肃省还开展了品种间杂交育种和亲本纯净化等工作,为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品种支撑。
其次,甘肃省注重玉米种子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
通过对种子的种植、收获、加工和贮存等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确保玉米种子的品质和数量。
甘肃省还积极引进现代化玉米种子处理设备和技术,提高种子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再次,甘肃省加大了玉米制种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开展示范种植和科普宣传等活动,向农民普及现代化的玉米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甘肃省还建立了玉米制种技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最后,甘肃省加强了玉米制种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通过鼓励农民合作组建专业化的种植合作社和企业,提高种植管理的规模效益。
甘肃省还加大对种植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为甘肃省的重要农业经济区,张掖市的玉米制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首先,张掖市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为玉米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市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其次,张掖市注重玉米制种技术的引进和创新。
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率和品质。
与此同时,张掖市还加大了对玉米制种科研和示范的投入,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活动。
籽种田间保纯技术,但是运用这项技术的实际操作程度却很低,农户们大多只停留在技术的理论层面,没有让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会降低小麦的产品质量。
2.3 生产后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种粮农户都认为应该注重小麦籽种晾晒过程,但在小麦籽种的实际晾晒过程中,农户没有将各种晾晒方法结合起来,只是单一的清理晾晒场院、避免烫坏籽种或者在清选过程中防止不同种子间的飞溅混杂,而没有运用规范的晾晒方法,以控制籽种的晾晒时间和水分情况。
3 北京市小麦籽种生产质量控制对策3.1 生产前质量控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国家要规范小麦籽种的购买渠道,从源头上保证小麦籽种的品种质量 农户购买籽种的渠道不一,因此籽种的质量也各有不同,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小麦籽种的品种质量,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将销售小麦籽种的渠道规范起来。
销售籽种的种子公司也应该保证小麦籽种的品质,对小麦籽种进行严格的筛选,提供优质的小麦籽种品种,从而能使农户放心的耕种。
农户购买小麦籽种时要注重质量评判标准,提高把关小麦籽种质量方面的意识 农户在购买小麦籽种的过程中,除了要从正规的种子公司购买小麦籽种以外,还需要认真查看所购买的种子袋上是否标有各种应有的许可证明,保证自己所购买的籽种全是正规渠道购买的正规产品,在品种购买来源上严格把关种子的质量。
3.2 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针对北京市种粮农户对小麦籽种的田间保纯技术使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农机推广部门除了极力宣传小麦籽种生产技术的广度,还应该加强技术推广深度,组织农民学习专业技术,指导并鼓励农民在实际种粮过程中运用这项技术,提高小麦的生产质量。
3.3 生产后质量控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农技推广部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农户们在小麦籽种晾晒方面的问题,把握住小麦籽种在晾晒过程中因为晾晒方法的不规范而产生的质量问题,并对农户们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农户能避免因晾晒方法不正确而引起种子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DOI:10.19904/14-1160/s.2021.24.055搞好玉米制种生产试验强化管理措施提高产量姚前,杨志清,贾丽梅(张掖市丰乐种业有限公司,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玉米品种自身特点、土地气候、生产管理等都会对制种产量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随着制种生产资料、人力成本、单位面积的不断上涨,玉米制种效益也逐年增长。
如果不能提高制种单产,种子生产成本将会进一步增长,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益。
因此企业必须弄清并解决制约玉米制种单产的因素,于大面积制种生产前在制种基地进行小面积制种生产试验,掌握品种特征、特性和生长规律,合理调节播期,使花期相遇授粉良好,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获得高产,降低种子生产成本,规避制种风险。
关键词:玉米制种;试验;管理措施;单产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4-0114-03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文献标志码:A玉米制种平均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种子生产成本的高低。
近年来,各项费用逐年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制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才能降低种子生产成本。
制约种子单产的主要因素有品种自身特点、土地气候基础、田间投入及管理等。
在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制种双亲对光温反应的敏感程度、适应性、生长速度、综合抗性都会有一些差异,都会对制种产量形成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各公司选育审定的新品种数量逐年增多,每个新品种都要进行一定面积的制种生产,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一个新审定的品种在一个新的地区进行大面积制种生产前,应先进行小面积的制种生产试验,通过制种生产试验的观察记载,掌握双亲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合理调节花期,为大面积制种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从而获得高产,规避制种风险,因此玉米新品种制种生产试验必不可少。
1影响制种产量的因素1.1品种因素近年来,玉米新品种大多以复制改良为主,品种间的差异性逐步缩小,改良后品种间由于基因不同、性状差异,使得部分新品种杂交种后代表现良好,但制种有难度、产量较低、制种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在市场上销售没有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制种产量较低的品种应在选育过程中及时淘汰。
推进甘肃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发展的思路措施李友强 姜振东(甘肃省种子总站,兰州730030)摘要:甘肃是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在制种基地发展中还存在建设标准化水平不高、去雄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及形势,提出发展思路措施,对做大做强甘肃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甘肃省;制种基地;发展;措施甘肃省从1978年起率先在河西走廊开展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发展总体经历了恢复调整、创新发展、优化提升3个阶段,发展过程中,甘肃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技术指导,优化发展环境,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种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玉米种业发展优势,推动国家级玉米种业基地建设全链条衔接、全要素提升,加快实现由制种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
1 发展现状及成效1.1 制种基地优势进一步确立 甘肃玉米制种优势区河西走廊属灌溉农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天干而地不干”,所生产的玉米种子质量高,能满足单粒播种需求,深受省外市场青睐。
同时,经过多年的制种实践,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制种大县制定完善了基地管理制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制度保障。
目前,甘肃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21全省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约9.41万hm2,产种5.79亿kg,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2.0%和57.8%,90%以上种子销往外省,保障全国50%以上玉米大田种植用种,为确保全国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基地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创新基地建设模式。
建立了政府主导、村社承担、企业参与的基地建设模式,推行了“公司+村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基地与企业结合,完善了玉米制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制种农户稳定增收。
二是建设国家玉米制种基地项目。
投资5.7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41亿元,在临泽县等6县(区)改造完成玉米制种田2.02万hm2,配套建设渠、林、路,提高基础设施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基地“四化”水平。
5.7强化引导扶持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将河南省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创建项目向茶产业倾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县要把茶叶生产确立为朝阳性的特色产业,加大汇报和争取的力度,制定贴息、直补等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保证每年拿出一定规模的资金,对茶产业发展进行扶持。
三是整合项目资金,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农业项目资金使用原则,尽可能整合农业结构调整、农综开发、扶贫、土地整理、发展经济林、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向茶产业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生产基本条件。
同时,调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茶产业的参与热情,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金等投入到茶产业发展上来。
6小结综上所述,南阳茶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文化、环境和区位等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坚持茶叶生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稳定的价值链,才能不断推进南阳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掖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常年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52.9h ,≥10℃的活动积温为2980℃,正常年份无霜期为152d ,昼夜温差大,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
玉米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6.67万hm 2左右,全国50%左右的玉米种子产自张掖,供应3亿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
张掖杂交玉米种子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全国大田玉米生产用种安全,在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方面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深入推进农业“四个百万”工程,先后经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盲目扩张、稳步发展4个阶段的玉米制种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2020年全市落实杂交玉米制种面积6.38万hm 2,占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的41.5%,主要分布在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
本文作者针对现阶段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促进玉米制种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张掖玉米制种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对策王 林1 张东昱2(1甘肃省张掖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张掖734000;2甘肃省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张掖734000)摘要:近年来,通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农艺主动适应农机等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分析各环节机械化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制定作业标准和规程,推广全程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解决了用工短缺、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
制种玉米生产已初步形成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1%,与半机械化作业对比每667m2可节约种植成本约750元。
实践表明:全面推广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要通过转变传统农艺生产模式和推广农机新技术,促进农机农艺高度融合。
关键词:制种玉米;生产;机械化;张掖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光热充足,每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h,有效积温2600~3611℃,无霜期在150d以上,是理想的天然农作物制种基地。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资源禀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造百万亩制种玉米基地,制种玉米面积稳定在6.67万hm2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为我国提供了45%以上的用种量。
制种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1%,其中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100%、95.0%、93.5%、15.3%,机械化对制种玉米产业发展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出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提升,部分环节受种植农艺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实现机械化,导致制种玉米经济(比较)效益相对减弱,严重影响农民制种积极性,为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全力推动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已成当务之急。
1 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效益分析1.1 经济效益 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手段,全程机械化作业与人工或半机械化相比可节约劳动力成本10155元/hm2。
其中耕整地和播种环节托管服务每hm2节约成本675元,去雄和收获环节与人工作业对比分别节约成本2850元、6300元,田间管理机械化环节节约成本330元。
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车月英(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种子公司,甘肃张掖734300)摘要:玉米制种产业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来说至关重要,从当下我国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下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思维为导向,寻求促进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方法,以期能够对我国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玉米制种产业;问题;对策方法1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1乱象频发,监督管理体系混乱当前玉米制种产业的管理难度比较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户承包的土地呈现一个碎片化的情形,这就导致了制种企业的分布也不均衡,经常是有的比较小且人口比较少的乡镇中存在多个企业制种,有些比较大且人口比较多的乡镇却只有一个制种企业,这种分布的不均衡性对玉米制种产业的集约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管理难度也比较大%此外,玉米制种产业的管理体系也比较混乱。
由于玉米制种产业中的种子检测工作上,由于检测设备较为简单,加上一些执法人员并不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执法经验,没有成熟的市场竞争体制,不能进行合理调控和控制,造成市场监督工作乏力。
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合理的预警机制,不能及时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市场上还存在一些不良企业,他们故意哄抬种子价格、无证生产还从事一些套购、倒卖以及私留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玉米制种产业的市场环境%1.2制种企业研发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从我国目前的玉米制种企业的主体构成来看,整体上研发能力有所欠缺,无论是在新产品的研发、资源的投入、人才使用以及资金注入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
造成上述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在把控工作上出现了问题%比如说,目前,玉米制种行业的进入标准过彳,—些看起来似乎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当其申办许可证时,相关部门未对该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实质性审核即向这些企业颁发了种子生产许可证%此外,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作者简介:车月英(1975-),女,汉族,甘肃高台人,大专,农艺师,研究方向:玉米制种%没有形成稳定的种植基地,这就极大地限制了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市场因素的影响导致玉米种子的效益下滑,将会直接打击玉米制种产业的积极性,从而改换种植其他农作物。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64XIANGCUN KEJI 2021年6月(中)玉米制种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张志鹏(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人民政府,甘肃张掖734000)[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息息相关。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南北方种植均非常普遍。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种植基地,张掖市甘州区是当前国内玉米制种的重要区域。
本文简述张掖市甘州区玉米制种发展现状,并提出玉米制种优质高产关键技术,以期为当地玉米制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玉米制种;播种;生育期管理[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21)17-64-2玉米制种的目标是培育出更优质的玉米种子。
发展玉米制种产业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且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较高,因此,有必要研究提高玉米制种优质高产技术水平,为玉米种子生产提供保障。
1张掖市甘州区玉米制种发展现状甘州区隶属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总面积达4240.0hm 2,耕地面积9.27万hm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光、热等自然条件优越,是玉米制种生产的优势区域。
2020年,甘州区引进3A 级以上制种企业10余家,落实制种玉米面积达4195.33hm 2。
依托于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甘州区决心打造国家级核心制种基地,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据统计,甘州区年均生产玉米种子达3亿kg ,产值达25亿元,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40%,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县级玉米制种基地,为我国种植业发展及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1]。
2玉米制种优质高产关键技术2.1选择适宜地块地块的选择会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结合玉米的生长特点,应选择地势平坦、肥力较好、灌溉及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为玉米制种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玉米增产。
2.2设置隔离区玉米制种田需进行空间隔离和高秆隔离,一般空间隔离距离在500m 左右,高秆隔离则需控制在200m 左右。
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甘肃张掖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不断支持,甘肃张掖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现状、政府支持政策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甘肃张掖农业发展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甘肃张掖的农业现状,该地区农业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
在种植业方面,甘肃张掖的主要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甘薯等,其中小麦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在养殖业方面,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养殖种类有牛、羊和猪等。
此外,甘肃张掖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苹果、葡萄、核桃等,在储备粮食和食品产业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政府在推动甘肃张掖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政府还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的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未来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的趋势将持续向着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方向发展。
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将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引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通过精确施肥、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检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将成为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持续发展。
未来,甘肃张掖农业将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政府将加大对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推动农业绿色化转型。
专业型农产品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及发展摘 要:发展现代种业,建设产业园区是提升种业发展水准的重要载体。
该文分析了甘州区制种产业发展的现状,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园区规划的特点及在规划控制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最后,对于园区产业如何做优做强,解决产业发展困境,提出了园区发展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种业;规划设计;产业园区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端牢中国饭碗?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国家将种业安全提升到了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一系列种业振兴的方针、政策倾斜,使种业发展形成了利好的发展局面。
长期以来,国内玉米种子市场一直由东北、华北部分省区制种企业占领,随着西部大开发推进,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代表的甘肃制种基地迅速崛起。
作为黑河流域的核心区,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市级规模化玉米制种基地,2020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达到95.63万亩,产种4.2亿公斤,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42%和40%。
同时,由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等特点,张掖市甘州区被种业界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生产的玉米种子具有很高的种植价值和商品价值。
因此,依托现有制种面积和产量,打造一座集统一加工、集中仓储、统一交易结算的全产业链条的种子园成为甘州区振兴玉米制种产业的重要抓手。
1 甘州区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1.1 制种面积稳定,产量稳步提升张掖市甘州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区耕地面积115.37万亩。
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甘州区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多年,截止目前,全区制种种植面积共计61.46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3%,鲜果穗年处理量达到52.15万吨。
此外,甘州区按照“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管控智能化、生产集约化”标准,有序推进30万亩农田向现代化高标准农田转变。
通过高标准农田的科学管理,制种产量有望稳步得到提升。
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生产经营模式探讨闫宏昱(甘肃省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张掖734000)摘要:甘肃省张掖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多年来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每年为全国供应着45%以上的优质玉米杂交种。
但随着现代种业不断发展,一家一户小生产和种植用工密集型的种子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阻碍玉米制种跨越发展的瓶颈。
从开展土地规模化流转、促进生产经营模式创新角度出发,分析了玉米制种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现状和规模化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破解难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张掖多年来,甘肃省张掖市以年保持玉米制种面积6.67万hm2、年产全国45%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量,成为国内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并确立了全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
但总体来看,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制种基地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多年来开展玉米制种所采取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模式与新时期现代种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还不相适应。
种子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薄弱,不能开展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制种劳动力成本,已成为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值得进行深入思考。
1 规模化经营现状近年来,张掖市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积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办法,坚持培育扶持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围绕玉米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土地向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聚集,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速度加快、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主体多元的特点。
2021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9.7540万hm2,占确权到户面积的44.13%。
其中土地流转去向中,流入农户5.4920万hm2,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2.2800万hm2,流入家庭农场0.6960万hm2,流入涉农企业1.0947万hm2,流入其他经营主体0.1913万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