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物质运输管理及操作规范
- 格式:pptx
- 大小:42.99 MB
- 文档页数:58
感染废物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废物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同时,由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废物的种类也日益多样,其中包括感染性废物。
感染性废物是指含有病原微生物或其他致病因子的废物,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对感染性废物进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制定和完善感染废物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感染废物的概念、来源、危害、管理原则、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建立健全的感染废物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二、感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1. 概念感染性废物是指含有病原微生物或其他致病因子的废物,包括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实验室产生的实验废物、生活场所产生的感染废物等。
这些废物如果不得当处理,容易造成疾病传播,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2. 分类根据感染性废物的来源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医疗废物、生活场所感染废物、实验室废物等几类。
(1)医疗废物:包括医疗机构产生的废弃物、废旧药品、感染性医疗器械、病人排泄物等。
(2)生活场所感染废物:包括家庭、学校、幼儿园等场所产生的感染废物,如病人排泄物、尿布、呼吸道分泌物等。
(3)实验室废物:包括科研机构、学校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物,如实验器具、实验动物、实验溶液等。
针对不同类别的感染性废物,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确保其安全处理和处置。
三、感染废物的来源及危害1. 来源感染性废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机构:医院、诊所、疗养院等医疗机构产生大量的医疗废物,包括病人排泄物、废旧药品、医疗器械等。
(2)实验室:科研机构、学校实验室产生的实验废物,包括实验器具、实验动物、实验溶液等。
(3)生活场所:家庭、学校、幼儿园等场所产生的废弃物,包括病人排泄物、尿布、呼吸道分泌物等。
2. 危害感染性废物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疾病:感染性废物中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或其他致病因子,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疾病传播,威胁公众健康。
实验室医疗废物与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感染性材料及实验废弃物的管理,维护正常的检验工作秩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感染性材料规范化管理、处置及各实验室产生的实验废弃物的处置。
3定义3.1 感染性材料指那些已知或有理由认为含有致病原的物质。
致病原是指能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3.2 医疗废物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包含实验废弃物。
3.3 实验废弃物指病原微生物实验或相关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
实验废弃物属于医疗废物。
4职责4.1总务科负责实验废弃物的集中处理。
4.2实验室负责人(组长)负责本室感染性物质管理及实验废弃物消毒、处理工作的监督管理4.3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对感染性物质的生物安全防护及本实验室内实验废弃物的消毒、处理工作。
4.4实验室工友负责实验废弃物的收集、消毒、运送及运输车的维护、消毒工作。
4.5院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对感染性物质规范化管理及实验废弃物处置工作的监督检查。
5 管理规定5.1 感染性材料管理应遵循《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及采集、样本运输、保藏的相关规定,严格规范管理制度。
5.2实验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标》、《医疗废物管理条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等相关法规要求,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进行妥善处理。
5.3总务科负责全院实验废弃物统一管理,科室主任是科室内部实验废弃物管理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实验废弃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医疗废物转运制度范文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管理医疗废物的转运过程,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阐述医疗废物转运制度的具体要点,包括转运流程、标识要求、设备装备和操作规范。
一、转运流程1. 转运计划:每个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医疗废物转运计划,包括转运的频次、时间、起始点和终止点等信息。
2. 转运装载:医疗废物应按照分类要求,分别装载在不同的容器中,并进行合理包装和密封,以防止泄漏和腐败。
3. 转运车辆选择:转运车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且具备适当的容量和防护设施。
4. 转运申报:医疗机构应在转运前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转运计划,并提供相关手续和文件。
5. 转运记录:每次转运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转运日期、转运量、起始点、终止点和转运车辆等信息。
二、标识要求1. 容器标识:医疗废物容器应有明确的标示,标明废物类型、危害程度和处理要求等信息。
2. 转运车辆标识:转运车辆应有明显的标识,标明“医疗废物转运车辆”字样以及相关企业名称和电话等信息。
3. 转运文件标识:转运文件应有统一的标识,标示文件的名称、编号和日期等信息,以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三、设备装备1. 容器设备: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容器,包括深度合格的塑料桶、密封袋和耐腐蚀的容器等。
2. 防护设备: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等,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3. 清洁设备:医疗机构应配备清洁和消毒设备,以保持容器和设备的清洁和卫生。
四、操作规范1. 分类处理:医疗废物应按照危险程度和处理要求进行分类处理,包括有害废物、一般废物和可回收废物等。
2. 密封包装:医疗废物容器应密封包装,以防止废物泄漏和传染疾病。
3. 转运保护:转运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包括开启通风设备、避免直接接触废物和物体的触摸等。
4. 清洁消毒:转运车辆和容器在每次转运后应及时清洁和消毒,以确保下次使用的安全性。
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理规程一、引言医疗废物是指在医疗、疾病防治活动中产生的含有传染性、化学性、放射性等危险因素的废弃物。
合理、规范地管理和处理医疗废物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维护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理的流程、分类与标识、贮存与运输、处理与处置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理的流程1.收集与分类医疗废物应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并在源头进行收集。
一般来说,医疗废物可以分为感染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品废物、放射性废物等。
对不同类别的废物采取不同的收集方式,确保废物分类准确。
2.贮存与运输医疗废物在收集后,需要妥善贮存,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运输。
废物的贮存应遵守相应的容器要求,密闭、防漏。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废物泄漏,确保废物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3.处理与处置医疗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是确保废物不再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重要步骤。
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高温蒸汽灭菌、化学处理等。
处置则是指将经过处理的废物投放至安全的场地并予以填埋或埋藏。
三、医疗废物分类与标识1.感染性废物感染性废物是指带有细菌、病毒等传染病原体的废物。
对于感染性废物的管理要求较高,应采取专门的处理方式。
感染性废物应进行密闭包装,并且在包装上作出明确的标识,以便识别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化学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指的是含有易燃、易爆、腐蚀等化学危险物质的废物。
对于化学性废物的管理,应遵循安全使用化学品的原则,将其进行分类和密闭包装,并在包装上明确标识化学危险性,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
3.药品废物药品废物是指废弃的药品、药品包装材料等。
药品废物的处理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将废弃药品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存储,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
同时,药品包装材料应根据材质进行分类回收或处理。
4.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质或遗留有放射性能量的废物。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操作规程,对其进行专门的处理和处置。
在贮存和运输时,应加强防护措施,以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
1. 目的降低患者和员工被感染、环境被污染的风险,确保实验室安全。
2.范围医院实验室。
3.定义临床实验室:是指以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者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4.内容4.1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4.1.1 入室规定:4.1.1.1 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注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和负责人电话。
4.1.1.2 未经许可,外来人员禁止进入实验室。
4.1.1.3 实验室主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4.1.1.4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个人物品等不应带入实验室。
4.1.2 个人防护:4.1.2.1 工作服:4.1.2.1.1 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着工作服。
4.1.2.1.2 禁止穿着实验室隔离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4.1.2.1.3 实验室工作服不应与日常生活服装放在一起。
4.1.2.2 手套:在进行可能直接或者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操作时,应戴手套;采血工作人员每采 1 名患者更换 1 次手套或者进行手卫生,有污染随时更换。
用过的一次性手套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内。
4.1.2.3 洗手:脱手套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应洗手。
4.1.2.4 其他防护:4.1.2.4.1 当有可能受到喷溅物污染、碰撞或者人工紫外线辐射伤害时,应戴合适的护目镜。
4.1.2.4.2 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指的鞋子。
4.1.2.4.3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摆弄接触 (隐形眼镜)、用口移液以及手抚头面部等。
4.1.2.4.4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4.1.3 实验室工作区防护:4.1.3.1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室无关的生活物品。
4.1.3.2 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应消毒工作台面和生物安全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4.1.3.3 所有使用后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等应废弃于医疗废物容器内,禁止与其他废弃物混放。
感染性物质运输合规考试一、单项选择题(30题合计60分,2分/题)1、非灭活样本运输需依法经( )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
[单选题] *A.省级(正确答案)B.县级C.市级D.村级2、根据( )要求,A类样本运输需要获得样本运输准运证 [单选题] *A.《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B.《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正确答案)C.《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D.《医药物流零担运输服务规范》3、感染性物质运输包装的三层完整包装必须能通过()规定的跌落试验。
[单选题] *A.《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正确答案)B.《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C.《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4、A类感染性物质定义为:以某种形式运输的感染性物质,在发生暴露时( ) [单选题] *A.可造成人或动物的暂时性残疾、生命威胁或致命性疾病B.不符合列入B类标准的感染性物质。
C.可造成人或动物的永久性残疾、生命威胁或致命性疾病(正确答案)D.划分为UN3373的感染性物质5、B类感染性物质运输专用名称为( ) [单选题] *A.可感染人的感染性物质B.可感染动物的感染性物质C.可感染人和动物的感染性物质D.诊断标本或临床标本或生命物质B类(正确答案)6、冠状病毒,运输包装分类属于( ) [单选题] *A. A类UN2814B.B类UN3373(正确答案)7、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 )护送,申请单位应当对护送人员进行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单选题] *A.双人专车(正确答案)B.单人单车C.单人D.单车8、新冠检测样本应当( )保存温区。
[单选题] *A.常温(15℃~25℃)B.干冰(-90~-60℃)C.冷藏(2℃~8℃)(正确答案)D.冷冻(-25℃~-15℃)9、案例:物流部如运输医疗垃圾,应与哪个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咨询办理( ) [单选题] *A.卫健委B.药监局C.交通局(正确答案)D.市场监督局10、根据《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要求,在启动区域核酸采样( )后,应将首批样本转运至检测机构,使检测机构开始运行。
医疗废物收集和运输规范引言在医疗行业中,废物的处理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运输。
医疗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可能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废物收集和运输系统,对于保障医院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和收集、运输标准和流程以及相关安全措施等方面,论述医疗废物收集和运输的规范。
一、医疗废物的分类和收集医疗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品废物、放射性废物和普通废物等几大类。
根据废物的性质和特点,医院应制定相应的废物分类和收集规范,保证废物的有效分类和收集。
1. 感染性废物的收集感染性废物主要包括注射器、吸管、废弃药品等,其具有传染性,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感染性废物的收集应当采取严格的隔离和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在回收感染性废物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保证自身安全。
感染性废物的收集容器应密闭,具备防漏和防污染的功能。
2. 化学性废物的收集化学性废物主要包括废弃药品、试剂、腐蚀性物质等。
这些废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在收集化学性废物时,应使用特殊的容器和包装材料,确保废物不会泄漏和外溢。
收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不同化学品之间的混合,防止发生化学反应。
3. 药品废物的收集药品废物是指过期、变质或者无法使用的药品,以及药品包装材料等。
这些废物可能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药品废物的收集应采取专门的容器,避免药品泄漏和外溢。
同时,要求医务人员在收集过程中注意将药品与包装材料分开。
4. 放射性废物的收集放射性废物包括医疗用的放射性药品、放射性设备使用后的废弃物等。
这些废物对人体健康具有辐射性危害。
因此,在收集放射性废物时,应确保容器具备辐射防护的功能,避免辐射泄漏。
5. 普通废物的收集普通废物是指非医疗废物,如纸张、塑料、玻璃等。
这类废物的收集不需要特殊的隔离和处理措施,但也需要分开收集和分类。
感染性材料的操作规范一、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及排泄物等样本1.样本的采集与传递应当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来采集患者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感染性样本。
应遵循标准防护原则,在风险评估基础上,佩戴个体防护装备。
所有操作应戴手套。
在静脉抽血时,应采用一次性的安全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
使用后的废弃针头置利器盒中安全处置。
标本主容器应使用坚固的塑料容器,无泄漏。
对容器外部擦拭消毒,标明编号、患者姓名、采样日期和样本类型,便于识别。
样本的说明或检验申请单,不能够卷在标本容器外面,应分开放置在防水的袋子内。
为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机构设施内传递样本应当使用有垫圈并耐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剂的二级辅助容器,样本主容器放入辅助容器后应始终保持直立。
2.样本的接收与包装开启实验室应有专门的房间或区域接收样本。
负责样本接收和开启的人员应当了解样本的潜在危害,并有相关事故的处置能力。
包装开启时操作人员应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包括须戴手套、护目镜或面罩,必要时在防护服外要再穿上塑料围裙。
疑似高致病性病原样本应在BSL-2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打开二级辅助容器,开启样本主容器时,应使用纸或纱布握住塞子以防喷溅。
3.样本分装与处理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装有感染性样本的初级容器在移出辅助容器后,应置稳固、可靠的支撑架上保持直立。
操作样本时应避免感染性样本及提取物发生交叉污染。
应采用移液管移取液体,不倾倒感染性液体,操作要轻柔缓慢。
应用带滤芯的长吸头移取液体,可阻止气溶胶产生。
避免剧烈震荡而产生气溶胶。
感染性液滴溅出时,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清理。
组织样本应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应避免冰冻切片。
4.及时清除污染每次感染性材料操作结束后,应对工作区进行消毒,去除污染。
建议使用次氯酸盐等有效消毒剂清除污染。
通常可使用新配制的含有效氯0.5~1g/L的次氯酸盐溶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浓度应达到1g/L。
二、避免感染性物质扩散为了避免接种的微生物洒落,可采用灭菌棉签或接种环,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 并完全闭合,柄的长度应≤6cm,以减小抖动。
感染性标本的采样、储存、运输的具体操作方法所有的采样工作都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在严格做好防护的基础上进行。
常见传染病需采集的标本见表1(一)呼吸道标本的采集(如不明原因肺炎)1.采样器材拭子、压舌板、塑料瓶、采样杯或器皿、15ml 的离心管、移液管、注射器、10ml真空取血管、冰壶、采样运输管、有生物安全标志或标有“感染性物质”的外包装容器(见图1);其他:酒精灯、剪刀、纸漏斗、酒精、碘酒、吸耳球、塑料袋、记号笔、标签、登记表等。
2.采集方法(1)鼻拭子(上呼吸道):将棉签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以同一拭子拭两侧鼻孔。
将棉签浸入4—5 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
然后,塞紧或盖好管盖。
(2)咽拭子(上呼吸道):用棉签用力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见图2),同样将棉签头浸入4—5 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塞紧或盖好管盖。
注:亦可将鼻、咽拭子收集于同一采样管中,以便提高分离率,减少工作量。
(3)鼻洗液(上呼吸道):患者取坐姿,头稍后仰,用移液管将5ml生理盐水注入一侧鼻孔,嘱患者同时发K音以关闭鼻腔。
然后让患者低头使生理盐水流出,用平皿或烧杯收集洗液。
重复此过程洗两侧鼻孔.(4)鼻咽抽取物或抽取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下呼吸道):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
先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
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采样液涮洗收集器3次.近来国内有用小孩导尿管接在50 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5)漱口液:用10 ml采样液漱口。
漱时让患者头部微后仰,发噢声,让洗液在咽部转动。
然后,用平皿或烧杯收集漱液。
注:取漱口液时,需预先了解患者是否对抗菌素有过敏史,如有,含漱液中不应含抗菌素。
(6)肺活检材料:肺活检组织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过的乳钵磨碎,用生理盐水配成20%悬液,2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加入上述提到的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