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物质运输规章指导2005
- 格式:pdf
- 大小:543.61 KB
- 文档页数:29
感染性物质包装与运输的国内外法规及标准研究冯智劫;李学洋;张江萍;庞震【摘要】本文对感染性物质的定义、分类、包装要求以及相关国内外法规条例和技术标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提出了在感染性物质运输和包装检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这类危险货物的检验监管和研究,有效避免有害生物入侵和疫病疫情的传播.【期刊名称】《口岸卫生控制》【年(卷),期】2011(016)006【总页数】5页(P15-19)【关键词】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作者】冯智劫;李学洋;张江萍;庞震【作者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300201;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300201;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300201;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30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5感染性物质属于《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列明九类危险物质的第6.2项[1]。
感染性物质包含种类繁多,仅A类UN2814目前规定列明的病毒种类就有近五十种,而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各种已知和未知的疫情疫病不断发生,例如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SARS,猪链球菌感染,禽流感和艾滋病等,这些新的疫病疫情对人类和生物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和未知的,因此采取合适的包装保证此类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使人类能够更加健康长久的生存,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们也在通过开展各类医学研究和新药开发等手段来提高人体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和各类疾病的治愈率,生物科技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产业[2]。
在这个研发过程中会应用到大量的B类生物类物质,B类物质的运输量远远高于A类包装的需求,据了解美国一个大型医药实验室每天的B类物质包装的消耗量就达到了十万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需要感染性物质的运输量逐年增加。
感染性物质包装形式不能按照传统的危险品包装危险级别不同的三个包装类别来划分,且感染性物质这类危险品由于在中国管理上的特殊性,与其他危险品及包装检验有所差异。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代替GB6944-1986前言本标准的第4章和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对应于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第13修订版第2部分:分类),与其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其有关技术内容与上述《规章范本》完全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代替GB 6944-19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本标准与GB 6944-1986的差异如下:——修改和补充了原标准中不同危险货物类、项的判据和定义;——适当调整了原标准中危险货物的类别和项别;——第7类“放射性物品”,根据GB 11806的规定进行了重新定义;——修改了原标准中危险货物品名的编号方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湖南湘铝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维平、顾慧丽、褚家成、陈正才、张海峰、王小兵、李运才、范贵根、孙庆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6944-1986。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危险货物的分类和编号。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货物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下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危险货物dangerous goods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质和物品。
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内容要求(一)完善信息登记。
在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准备阶段,以社区(村)为工作单元,通过多种方式提前对辖区内居民采样信息进行收集、登记,至少包括居民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具体到门牌号)和联系电话。
同时,要做好居民信息安全保护。
(一)规范设置采样点。
一个采样点可由多个采样台组成,一个采样台应包含采样人员、信息采集员、志愿者等相关工作人员及相关必要物资。
1.人员准备。
(1)要压实四方责任,科学划分网格,规范组织流程,以居民小区楼宇、自然村组、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公司、市场、宾馆等为最小单元,做到不缺户、不漏人。
精细化组织管理,严格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保证居民排队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严防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
(2)每个采样台应当配备1-2名采样人员。
合理安排采样人员轮替,原则上每2-4小时轮岗休息1次。
2.空间准备。
采样点应当为独立空间,具备通风条件,内部划分相应的清洁区和污染区,配备手卫生设施或装置。
采样点需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并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
设立独立的等候区域,保证人员单向流动。
不得将采样点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设置在同一地点。
3.物资准备。
(1)基本设施:帐篷、桌、椅或凳等保障采样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物资。
(2)采样物资:专用的采样拭子、合格的采集管、足量的试管架、运输车辆和运输箱(B类包装)以及采样人员防护物资。
(3)信息采集系统:各地应当建立专用信息采集系统,提高采样效率,加强核酸采样信息化管理,避免出现人工填报的情形。
4.采集方法。
按照《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313号)执行。
5.相关要求。
(1)人员要求。
从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样本采集的人员应当为医生或护士,熟悉样本种类和采集方法,熟练掌握样本采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做好样本信息的记录,确保样本质量符合要求、样本及相关信息可追溯。
采样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人员不能是同一批工作人员。
危险品运输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危险品运输活动,确保人员和社会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提高运输效率,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危险品运输是指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或管道等方式运输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有毒性、放射性、感染性等危险性物质的活动。
第三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第四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运输工具和设备,确保运输工具和设备完好无损,保证运输安全。
第五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危险品的识别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事故应急预案。
第六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危险品运输安全档案,确保信息完整准确,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
第七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加强对危险品的分类管理,严格按照危险品类别进行包装标记,并按照规定进行专人专车专线运输。
第八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危险品运输管理第九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制定危险品运输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内部管理规定,明确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第十条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部门应当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危险品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危险品的采购、储存、包装、运输等环节。
第十一条危险品的储存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储存场所应当符合安全要求,禁止在风险较大的区域储存危险品。
第十二条危险品的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包装材料应当具有一定的抗压、耐腐蚀、耐高温性能,以确保危险品在运输过程中不泄露。
第十三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做好运输工具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运输工具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时检修和更换老化设备。
第十四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配备专业的运输人员,确保运输人员具备相关证书和经验,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杜绝非法操作行为。
第十五条危险品运输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安全防护,包括车辆装载防护、装卸作业防护、应急处置等安全措施。
如何正确运输感染性物质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频繁交流,对于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科研等各方面的需要,运送人体和动物病人标本、生物样本等已越来越普遍,但如何正确运输此类物质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为了确保感染性物质安全及时运送到目的地,现介绍感染性物质的运输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定义1.感染性物质[1,2]:已知或有理由认为含有病原体的物质。
2.A类感染性物质[1,2]:当运输感染性物质时,一旦发生泄漏,可使受到感染的人或动物造成永久性残疾、生命威胁或致命性疾病。
造成人类或人类与动物共患疾病的感染性物质应归于A类,UN2814。
仅造成动物疾病的感染性物质应归于A类,UN2900.3.B类感染性物质[1]:未达到A 类标准的感染性物质应划归B类, UN 3373 生物物质。
4.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2]: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二、运输包装对于一般感染性物质的运输,更强调包装的要求,通过规范的包装,正确的标识,使运输人员知道怎样保护和操作此类物质,避免感染。
1.基本的三层包装系统[4] 这一包装系统适用于所有的感染性物质,由如下所述的三层包装组成。
1.1主容器:用于装标本的水密性、防渗漏的主容器。
该容器用足量的吸附性材料进行包裹,以便在发生渗漏时可以吸收所有液体。
1.2中层包装:第二层耐用的、水密性、防渗漏的包装,把主容器装入其中并对其起保护作用。
几个加缓冲衬垫的主容器可置于同一个中层包装内,但应使用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在发生渗漏时可以吸收所有液体。
1.3外包装:中层包装置于外包装内,并加垫适宜的缓冲材料。
外包装应能保护其内容物在运输时不受外界的影响,例如遭受物理性损坏。
外层容器的最小一面的尺寸应至少为10cm X 10cm 。
2.如果使用了干冰或液氮,则应标示制冷剂的技术名称、适宜的联合国编码和净量[3]。
3.运输感染性物质要求A、B类包装,但各有特点,规范的运输包装,详见表1。
GB6944-2005代替GB6944-19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angerous goods自2005-11-1 起执行前言本标准的第4章和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对应于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第13修订版第2部分:分类),与其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其有关技术内容与上述《规章范本》完全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代替GB 6944-19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本标准与GB 6944-1986的差异如下:——修改和补充了原标准中不同危险货物类、项的判据和定义;——适当调整了原标准中危险货物的类别和项别;——第7类“放射性物品”,根据GB 11806的规定进行了重新定义;——修改了原标准中危险货物品名的编号方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湖南湘铝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维平、顾慧丽、褚家成、陈正才、张海峰、王小兵、李运才、范贵根、孙庆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6944-1986。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危险货物的分类和编号。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货物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下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相关试题一、填空题1.新冠病毒继续按照第(2)类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2.新冠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应当在生物安全(3)级及以上实验室开展?3.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灭活材料的操作应当在生物安全(2)级及以上实验室进行?4.未经可靠灭活或固定的人和动物组织标本的操作应当在(3)级及以上实验室开展?5.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以在生物安全(1)级实验室进行?6.新冠病毒的运输管理要求中,灭活样本按照(非感染性)材料管理?7.各实验室及其设立单位要特别加强新冠病毒既往流行毒株和感染性样本及其实验活动的管理。
实验活动结束后,实验室应当在(6)内将毒株送交保藏机构保藏或者就地销毁?8.实验室分离到新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应在(90)内送交保藏机构保藏?9.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提升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能力,按照(属地化,分类分级)的原则,认真做好实验室相关许可和备案工作。
二、判断题1.在三级及以上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的实验活动,开展前应当依法经过批准。
√2.新冠病毒毒株或未经培养的潜在感染性生物材料样本属于 B 类感染性物质。
a类3.新冠病毒相关的环境样本按照 A 类感染性物质管理。
×4.新冠病毒毒株和感染性样本应当由专人集中管理。
√5.各实验室及其设立单位要特别加强新冠病毒既往流行毒株和感染性样本及其实验活动的管理。
√6.新冠病毒感染性样本原则上就地销毁或灭活处理。
√7.对确需保存的新冠病毒非灭活样本,应当及时送交具备保存条件的机构保存,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藏。
√三、问答题1.新冠病毒相关的哪些样本属于 A 类感染性物质?对应的联合国编号是什么?包装应当符合什么要求?运输应当经什么部门批准?新冠病毒毒株或未经培养的潜在感染性生物材料样本属于A类感染性物质,对应的联合国编号为UN2814,包装应当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感染性物质运输规章指导》的PI620分类包装要求,运输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2. 新冠病毒相关的哪些样本按照 B 类感染性物质管理?对应的联合国编号是什么?包装应当符合什么要求?感染性物质运输应当遵守什么规定?环境样本按照B类感染性物质管理,对应的联合国编号为UN3373,包装应当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感染性物质运输规章指导》的PI650分类包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