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5.10 MB
- 文档页数:34
【课题】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自然环境等方面说出鲁尔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地理条件。
2、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通过对鲁尔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归纳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并尝试分析鞍钢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通过对鲁尔区优越的地理条件、重工业的兴衰的分析,学生学会探索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
分析我国辽中南等地区的案例,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NO.15 志丹县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必修3学案(15) 第8周第1课时 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1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一)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班组: 姓名: 组评: 师评: 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 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理解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对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相协调的信心和责任感。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学习难点: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鲁尔区的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一)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 。
它的主要工业部门有 、 、 、 、 等。
和 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
(二)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是: (1)煤田 、 ; (2)距离 铁矿近;(3)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 ,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4) 、 、 和 联成水运网,为耗水量大的重工业提供了丰富的 ; (5)德国以及西欧 。
(三)鲁尔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 和 ,经济开始衰退,衰退的原因是: (1)单一的 ;(2)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 ;世界煤炭价格 、鲁尔区煤炭开采成本 ;(3)世界钢铁 ,利润下降; (4) 的冲击;(5)用地日趋紧张、 严重。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1.鲁尔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区,其辉煌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资源型地区?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面临哪些问题?第三部分 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鲁尔区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该工业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便利B.煤炭资源丰富C.铁矿资源丰富D.水资源丰富 ★★2.有关鲁尔区交通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鲁尔区位于欧洲水、陆交通的十字路口B.区内铁路运输发达,而公路较少C.区内水运便利,天然河流与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D.多瑙河鲁尔区段航运繁忙,运输量大19世纪70年代,德国鲁尔区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发展成为当时工矿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2)使学生了解鲁尔区在德国乃至欧洲的重要地位。
(3)使学生了解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地图阅读和地理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2. 鲁尔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3. 鲁尔区在欧洲的重要地位4.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5.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鲁尔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鲁尔区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 利用地图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德国鲁尔区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尔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3. 课堂讨论:根据自主学习成果,分组讨论鲁尔区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及其原因。
4. 案例分析:选取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分析其保护措施及意义。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研究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鲁尔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鲁尔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欧洲地位、工业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说课稿1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运用地理图表: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学会从分析个别案例上升到一般规律。
四、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过世界地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国家及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必修二教材中学习了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相关理论知识。
2、能力基础:具备一定得阅读地图,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对家乡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说教学设计1、导入河南焦作的相关资料,引发思考老师请学生阅读煤城河南焦作的相关资料,引发思考,煤城焦作的出路在哪?因煤而兴的城市—焦作:有关焦作地区煤炭资源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在唐宋时期已有开采,1894年,英国开始在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直到建国后,焦作一直是全国著名的“煤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产业曾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而建立或兴起的城市。
代表城市:大庆、克拉玛依、鞍山、马鞍山、攀枝花、六盘水、焦作、洛林、鲁尔区、迪拜等。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严重单一化、初级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
以焦作煤矿为例:1、煤炭年产量最高可达700万吨;2、1980年以来,焦煤集团陷入了一系列困难之中,6对矿井被关闭,煤炭产量锐减至300万吨,却要养活近7万名职工。
到1 999年年底,焦煤集团负债总额迭11.5亿元,拖欠职工工资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