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
- 格式:docx
- 大小:26.56 KB
- 文档页数:19
记得1991年的时候,在新华书店里买过一本《白话易经》,这是一本装订精美的书,是两名台湾学者合著,由岳麓书社出版的。
当时买书的时候,也没有关注作者是谁,只是看到书本前面的《重印说明》上写着:此书自一九七四年十二月问世以来,特别受到读者的欢迎。
这次印行,系据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台湾商务印书馆第六版,但改以简化汉字横排。
随后又看了作者的《叙言》,觉得这篇《叙言》不同于以往出版的《易经》书籍,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语言,又看了作者讲到此书的写作过程,于是就花了5.40元买来了这本《白话易经》。
按照以往看《易经》的习惯,总是先翻到《系辞》第二章:“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一段文字,就是先要看看人家对这一段十二个盖取的解释。
非常遗憾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这一段十二盖取的解释,依然跟以往所有的书籍一样,都是一个盖取一种说法,根本就没有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
没过几年,台湾著名人士南怀瑾先生的书,在大陆卖得很火热,我们也有幸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本以为凭着南怀瑾先生的学识,一定能对《系辞》中的十二盖取,会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解说。
但是,南怀瑾先生也没有把十二盖取的原理说出来,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起。
后来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又翻到了那本《白话易经》,无意中看到作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怀瑾先生和他的学生徐芹庭先生。
关于这本《白话易经》的写作过程,南怀瑾先生在《中国文化泛言》一书中,有一篇《《周易今注今译》再较后记》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网友们可以翻阅一下。
至此,我们才开始怀疑,或者说我们才开始相信,这些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们,包括南怀瑾先生和徐芹庭先生,都没有办法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这一段十二盖取。
据我们所知,如果一个真懂得《易经》的人,是肯定能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若不能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则任凭他名气多大、头衔多高,对于他所讲述的《易经》,都是值得商榷的。
孔⼦《易经系辞》上传01章天尊地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卦相荡。
⿎之以雷霆,润之以风⾬,⽇⽉运⾏,⼀寒⼀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
乾知⼤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
可久则贤⼈之德,可⼤则贤⼈之业。
易简⽽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矣。
上传02章设卦观象圣⼈设卦观象,系辞焉⽽明吉凶,刚柔相推⽽⽣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所居⽽安者,易之序也。
所乐⽽玩者,⽘之辞也。
是故,君⼦居则观其象,⽽玩其辞;动则观其变,⽽玩其占。
是故⾃天佑之,吉⽆不利。
上传03章彖者⾔乎象者也彖者,⾔乎象者也;⽘者,⾔乎变者也;吉凶者,⾔乎其失得也;悔吝者,⾔乎其⼩疵也;⽆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辞有险易。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上传04章易与天地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之说。
精⽓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不过,曲成万物⽽不遗,通乎昼夜之道⽽知,故神⽆⽅⽽易⽆体。
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
⽘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是故,吉凶⽣,⽽悔吝著也。
上传05章⼀阴⼀阳之谓道⼀阴⼀阳之谓道。
「⽇往则⽉来,⽉往则⽇来,⽇⽉相推⽽明⽣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利⽣焉。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知,故君⼦之道鲜矣。
轻松学《易经》第二十七卦:颐打造给力的文化经典微学习平台,用优秀文化滋养您的生命。
文章分类:文化经典微学习作者:李守力编辑:凌城《易经》第二十七卦颐——山雷颐震下艮上小编导读养生最重要的是必须遵循正道。
无论是自养还是他养,节欲则正,贪欲则非。
《象传》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卦下震上艮,下卦震为动,上卦艮为止,颐为颊辅,下颌动而上颌止,模拟的正是上下颌口腔运动的形象。
所以观颐为“自求口实”,而噬嗑卦就有如“颐中有物”,颐卦的卦象是上下颌运动的形象。
只是颐卦口中无物,噬嗑卦口中有物。
颐卦之时意在于不仅要观“自求口实”之自养,更要胸怀广大的观“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之养他。
此正如《孟子·尽心上》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周易古经颐,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
观颐,观其所养也。
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李守力微学通解【27.1】颐,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白话】颐卦,正固吉祥。
观察养育状况,自己求取食物。
【解读】○颐,帛书《易》、楚简《周易》、传本《归藏》同,秦简《归藏》作“亦”,当为音近相借。
颐卦下震上艮,山雷颐卦。
下卦震为动,上卦艮为止,颐为颊辅,下颌动而上颌止,正是上下颌口腔运动的形象。
颐卦口中无物,噬嗑卦口中有物。
由口腹之养,推及养身、养德、养人与养于人。
《序卦传》:“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传》或《周易·系辞》。
它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确然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思想家已开始意识到语言问题的重要性。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参考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27易经详解-颐卦山雷颐【原文】颐。
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译文】颐卦。
正固吉祥。
观察养育状况,自己求取食物。
【解读】1、颐卦是下震上艮,亦即“山雷颐”。
《序卦》说:“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
颐者,养也。
”积蓄之后,就要养育,使其顺利发展。
2、“颐”在脸上是指口与下巴的部分;由卦象看,则是一张嘴,等着吃东西。
所以“颐”是养,由口腹之养,推及养身、养德、养人与养于人。
既然是养,自然以“贞”为“吉”。
3、“口实”是指口中装的食物,“自求口实”有自力更生之意,如此合乎正道。
【原文】《彖》曰:颐,贞吉。
养正则吉也。
观颐,观其所养也。
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译文】《彖传》说:颐卦,正固吉祥。
养育合乎正道,就会吉祥。
观察养育状况,是要观察他所养育的对象。
自己求取食物,是要观察如何养育自己。
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人,从而养育所有百姓。
颐卦随顺时势,真是伟大啊!【解读】1、人生在世,无不有所养育。
观察一个人,有两个方法:一是看他养育什么,养育的是小人还是君子。
譬如,我们教养子女时,所注重的是什么?第二个方法是看他如何自养,亦即除了自食其力之外,还能养德吗?2、就自然界而言,天地养育万物。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四时寒暑使万物各得其时与其所。
就人间而言,圣人首先要“养贤”,提拔贤人(包括贤良、贤明、贤能之人),任用他们,一起来照顾百姓。
颐卦要依时而养,所以“大矣哉”。
【原文】《象》曰:山下有雷,颐。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雷在震动,这就是颐卦。
君子由此领悟,言语要谨慎,饮食有节制。
【解读】1、颐卦下震上艮,艮为山,震为雷,就是“山下有雷”。
雷在山下震动,使山上的植物得以发芽滋长,由此而有养育之功。
从卦象看来,震为动,艮为止,行动要适可而止。
2、颐卦象征人的口,口之用在于言语与饮食,所以君子由此领悟:“慎言语”,以此修德;“节饮食”,以此养身。
【原文】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谈易之25、26、27、28二十五:儒家聖王治国之道,人文化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贲卦的彖辞,上文是:“贲,亨。
柔来而文刚,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其中刚柔交错四字是先儒意补的。
为何彖传在此忽然谈到天文人文?因为贲卦是讲修饰的,本身即有文采之义涵。
卦象六二之柔亦正修饰着九三之刚,阴阳相互,故说是刚柔交错。
刚柔交错,气运流转、五星分布,所以形成为天文。
离下之火,照耀山上的草木,则显示了蔚郁葱茏的华美之象,可象征人间之美,因此引申而说人文。
《正义》的解释特别好,曰:“文明,离也。
以止,艮也。
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
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用之以治于物也。
”本来离火照山只显示为地文或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彖传非常敏锐地将它导引到人文方面去说,乃是由贲卦后面爻辞都讲人文现象(贲其趾,贲其须,贲如皤如、白马翰如,贲于丘园)而体会出来的,且亦表现出一种“天工人其裁成之”的态度。
如此解《易》,自是儒家思想之特色。
系辞传曾将天地人称为“三才”,特重人道,强调人在天地间的作用。
故虽法象天地,而其重点仍在人,是要法象天地以开展人文世界的。
在思想的格局光谱中,若以人文为座标,则古今思想可概分为非人文的(主要研究人以外的经验对象或理解对象,如自然界,或抽象的形数关系等);超人文的(探讨人以上,一般人经验所不及的超越存在,如天道、神鬼、仙佛、上帝等之思想);次人文的(对人格、人伦、人道、人的文化价值、人的历史等较为忽略,或不全然尊重的一些思路);反人文的(对人性人伦人格不仅不尊重,且有意贬低,将人同等于自然生物乃至矿物的思想)。
像先秦诸子,道家是偏于超人文的,所以荀子曾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墨家是次人文,但兼有超人文性,故虽讲兼爱非攻,而主张天志明鬼;法家则是反人文的,把人视为物或禽兽以管理之,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二批评商鞅说:“礼乐诗书仁义不论矣,若孝悌,自有人类以来,未有不以为美者,而商鞅以为虱,以为必亡必削。
《直方周易》系辞上子曰:“圣人立...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系辞上【原文】子曰:“圣人(1)立(2)象(3)以(4)尽(5)意(6),设(7)卦(8)以尽情(9)伪(10),系(11)辞焉以(1 2)尽其(13)言(14);变(15)而(16)通(17)之(18)以(19)尽利(20),鼓(21)之(22)舞(23)之以尽神(24)。
”【译文】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体现全部事情的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认为都是他要表达的内容。
文辞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因为这些事情对全天下人都有利,文辞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动人设法觅取到这部书因为书里面都是治国经典。
注释:(1)“圣人”编纂《易经》的人。
《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2)“立”确定;决定。
《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3)“象”典型的事情。
《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形:通“型”。
模型;楷模;典型。
)(4)“以”连词。
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5)“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
《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6)“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
《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賊”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7)“设”创立,建立,开创。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
”注:“设,施也。
”(8)“卦”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
《说文》卦,筮也。
按,所以筮也。
(9)“情”实情,情况,情态。
《易经系辞》通讲(二)展开全文接下来,我把《易经》的结构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我们很多初次接触《易经》的朋友,拿到书就像看天书一样,一会儿是爻辞、象辞,一会儿又是卦辞、彖辞,一会儿又是说卦、序卦等,不晓得咋个看,相互间的意义也搞不懂。
这本书拿到后,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明,还真是不容易下手。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般说的《易经》,都是指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指的是卦画、卦名、卦辞、爻辞。
卦画是什么呢?比如我们《乾》卦有六爻,整个六爻所形成的这个图案就是卦画。
所谓的卦画,就是像画一样挂在墙上,让大家观察这个画象,把玩其中的言辞。
宋代的易学大师邵雍自己年轻学《易经》的时候,就到百源山上建了一个茅庐,然后把八八六十四卦全部画在墙上,成天坐在那里“观象玩辞”,通过观摩每一个卦象,来体会每一个卦辞的道理。
所以,卦画是《易经》所形成的、能为人们所用的基本单元。
有了卦画,肯定也有卦名,这个“乾”就是它的卦名。
《乾》《坤》《屯》《蒙》《需》《讼》《师》等等,这些都是卦名,看起很简单,但每个卦名背后,都还是有其深义,以后我们学到具体每一卦的精神时,再细加分析。
下面我们说说卦辞。
每个卦出来后,都有卦辞,我们就以《乾》卦为例。
这个“乾”,就是卦名,六根杠杠就是卦画,下面“元亨利贞”四个字,就是卦辞。
卦辞就是这个卦所体现的内容,“元亨利贞”就是《乾》卦所体现的基本内容,过去也叫做“《乾》卦四德”,它所代表的意思我们以后再说。
这些古卦辞都是上古时期留下来的内容,孔夫子也不知道是谁写的。
后来有些说法,说是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后来周公又在此基础上作了卦辞。
其实,这种说法准确不准确还是很难说。
《易经》既然产生了八卦,那么六十四重卦及其卦辞也应该同时产生,因为这是一个整体。
不然的话,单八卦只是符号基础,没有什么用处。
真正起作用的是重卦,两两相重变成六十四卦,才有具体的意思。
我们再看《乾》卦的下面:“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易经·系辞》通讲(九)有了上面关于“位”的感觉以后,就要涉及到对“位”的判断了。
我们下面再介绍几个概念。
先说“得中”的概念。
这个意思很简单,就是指处在上、下卦中间一爻的位置上。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打卦出来是在中位,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患的。
其实,得中的感觉不管是在做事上,还是在人际关系上,你都是处在很主动的位置上。
得中了嘛,就能够照顾两边,同时两边都能够为你服务。
不管是阳爻得中,还是阴爻得中,都是非常好的位置。
放在重卦上来体会,每一卦就有两个得中的位置,就是要处在第二爻和第五爻的位置上。
我们刚才说“二五有主辅之别”,不管是主是辅,它都处在中位,都不错。
我们举乾卦为例,处在九五这个位置上,如果说“九五之尊”是指皇上的话,那这个九二位,就是宰相之位。
皇帝位、宰相位,都是很了得的位置啊,但其中就有一个主辅之别。
好了,这个得中的感觉,我们以后慢慢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人事关系中去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概念是“得位”。
每一爻都有自己的位置。
还是以乾卦举例,其初、二、三、四、五、上位,是六爻全刚,全部是阳爻。
《系辞》在后面有“天数”、“地数”之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等等。
单纯看这些句子,你不知道是说什么意思。
其实,天数就是阳数,地数就是阴数。
用现在的说法更简单,这个天数地数,指的就是奇数偶数。
从位置上来说,一三五就是阳位,二四六就是阴位。
如果是阳爻处阳位,就很好;阴爻处阴位,也很好。
但是如果阳爻处在阴位,就不太好;阴爻处在阳位,也不太好。
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拿了一本号称“可以像读畅销小说一样一口气读下去”的讲解《周易》的书给我看,其中的语言确实有点插浑打科,很无哩头,很好玩,但作者对《易经》的整体把握还是很成问题,甚至问题很大。
我翻完全书,就记住了一个讲“得位”例子很有意思。
他说得位的感觉,就好比一个学校有六层楼,男同学和女同学都在里面上学。
男厕所在一三五楼,女厕所在二四六楼。
教室在一三五楼的女同学如果要上厕所,就必须到二四六楼去,就要下楼或者上楼,就很麻烦,这就是不得位;如果教室在二四六楼,那女同学上厕所就很方便,不用上下楼,这就是得位。
易经第二十七卦:《颐卦》第二十七卦:《颐卦》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白话】《颐卦》象征颐养:只有坚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通过观察能够体现颐养的具体实例,以及自己是如何谋取口中食物的,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颐养之道,获得吉祥。
《象》曰: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白话】《象辞》说:《颐卦》的卦象是震(雷)下艮(山)上,为雷在山下震动之表象,引申为咀嚼食物时上颚静止、下颚活动的状态,因而象征颐养;颐养必须坚守正道,所以君子应当言语谨慎以培养美好的品德,节制饮食以养育健康的身体。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白话】初九,舍弃你如同神龟般的聪明智慧,痴呆地看着我鼓动腮帮子进食,结果必然导致凶险。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白话】《象辞》说:“痴呆地看着我鼓动腮帮子进食”,是说初九爻虽重视保养身体,但由于不能坚守正道,并不值得推崇。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白话】六二,反过来向下属乞求食物以获取奉养,是违背常理的,向高丘处的乞食,则前进的途中必然遭遇凶险。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白话】《象辞》说:《颐卦》的第二爻位(六二)“前进的途中必然遭遇凶险”,是因为前进的途中没有相应的同类。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白话】六三,违背颐养的正道,仍然一味地只求口腹之欲,结果必然遭遇凶险,在十年的漫长岁月里被遗弃而得不到养育,没有一点好处。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白话】《象辞》说:“在十年的漫长岁月里被遗弃而得不到养育”,是因为它与颐养的正道大相径庭,从根本上违背了养育他人和保养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白话】六四,反过来向下属乞求食物以获取奉养,可以获得吉祥;因为这就像老虎要扑食那样,虎视眈眈,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则必然能够达到目的,当然也没有什灾祸。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白话】《象辞》说:“反过来向下属乞求食物以获取奉养的吉祥”,是因为六四位居在上,与初九照应,同时又能坚守正道,虽取之于民,却又用之于民,这也就是说,它能够向下普遍地施舍光明恩德。
易经系辞传全文及译文易经系辞传是《易经》的一部分,共有十篇,是对《易经》的评论和解释。
以下是《易经系辞传》的中文全文及译文。
第一篇系辞上太极者,无极而太,阳之所藏也;无极而太,阴之所藏也。
无极无太,故称之曰太极。
太极者,无为而自得,故称之曰大。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The Taiji is without extremes yet it encompasses them both; whatis hidden in it is the Yang and what is hidden in it is the Yin. There is no extreme in it and yet it is great as it is self-contained. The Yi has the Taiji which gives rise to two polar opposites. These two polar opposites give rise to four phenomena and these four phenomena give rise to the eight trigrams. The eight trigrams define what is auspicious or ominous and they give rise to great achievements.系辞下夫易,圣人之所以治人事也,成物理之情皆备于其中矣。
其成也,象造型而已矣。
易则易知,易行而已矣。
易则易造,易修而已矣。
易则易化,易用而已矣。
是故,圣人莫不范用之以制义宇,为天下定命言。
故《易》曰:“推位许多,立事无竭。
”其为书也,显而易见,其为学也,简而易行。
The Yi is what the sages use to govern the affairs of men, it contains all things that are of concern to the world. In its completion, it is merel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forms of events.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easy to act upon; easy to create and easy to cultivate; easy to transform and easy to apply. Thus the sages use it without fail to establish an orderly world and to set standards for determining destiny. Therefore, the Yi says “when one considers many things, one can approve of them; when one decides to carry out some action there is no end to it.” As a book it is clear and easy to see, as a subject of study it is simple and easyto master.第二篇系辞上天地定位以替,替之谓之变,变也者,阴阳之道也。
易经系辞上传目录易经系辞上传 (1)第一章 (2)第二章 (3)第三章 (4)第四章 (5)第五章 (6)第六章 (7)第七章 (8)第八章 (9)第九章 (10)第十章 (11)第十一章 (12)第十二章 (13)第十三章 (14)第一章天尊地卑,天地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转变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那么易知,简那么易从。
易知那么有亲,易从那么有功。
有亲那么可久;有功那么可大。
可久那么贤人之德,可大那么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今译: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天地(由此)确信。
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
(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判定。
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如此)吉凶便产生了。
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此)转变就显现了,因此刚柔彼此切摩,八卦相互推移。
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
乾道成绩男性(事物),坤道成绩女性(事物)。
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
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
易,那么是易资主;简,那么是易顺从。
平直资主那么有亲附,简易顺从那么有功效。
有亲附那么可长久,有功效那么可广大。
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
(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当中。
————————————————————————————————-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刚柔相推而生转变。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2)转变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日夜之象也。
(3)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5)是故君子居那么观其象而玩其辞,动那么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易传·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有一定的常态,《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由是断定,断然可知了。
天下人各以其道而以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
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由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了。
所以宇宙间,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由是产生了宇宙万有。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比如说,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机,以风雨疏散润泽万物的气机,日月的运行就构成了人间的昼夜寒暑,乾为天为父为阳,是构成男性的象征,坤为地为母为阴,是构成女性的象征。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为天昭然运行于上而昼夜攸分,是容易让人了解的,坤为地浑然化为万物,是以简易为其功能的。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容易则易于知解,简易则容易遵从。
容易使人了解则有人亲附,容易遵从,则行之有功。
有人亲附则可以长久,有能成功则可以创造伟大的事业。
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可以成为伟大的,是贤人的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的道理即是如此简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了知天下的道理,则能与天地同参,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
《易经·系辞》通讲(三)“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看过本光法师书的同学就晓得,本光法师是批评了这两句的。
按照方山易的传承,刚柔与昼夜是无关的,昼刚夜柔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刚指的是阳气,柔指的是阴气,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并不是说昼就是纯粹的阳气,夜就是纯粹的阴气。
我们刚才说的十二月卦也好,放在十二个时辰中也好,除了在子午时的临界点上,阴阳二气有纯阳纯阴的瞬间转换以外,所有时辰都是阴阳二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昼刚夜柔、昼阳夜阴。
过去有刚日为单,柔日为双的说法,所以又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说。
以前觉得这个说法好高深啊!刚日阳气很盛,就要读点经书,好让我们修身养性;柔日阴气比较重,人的意志容易消沉,这个时候读历史,容易鼓舞自己的进取之心。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故作高深的一种臆测,是比较僵化和肤浅的。
说白了,我们哪天不能读经?哪天又不能读史呢?庙子里面早晚课是天天念经嘛;搞史学的人,也是每天都泡在历史里面啊!所以,单日双日和刚柔是没有关系的,过去有些文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就故意要这么说,让你觉得很玄、很了得。
本光法师对这一句批判有加,我们应以他老人家的说法为准。
《系辞》本来就是研究《易经》的一篇综合性论文,并不是说金口玉言,一个字也不能改,一个字都不能动。
何况,现在公认这个《系辞》也并不是孔夫子所著,而是从战国到汉初经过许多人的编辑增补产生的。
如果按照现在博士论文的评分制度来看,“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这一句是要被评委扣分的。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按过去一般的注解,是将六爻分为三极,上两爻是天极,中间两爻是人极,下面两爻是地极。
按照方山易的传承来说,这个也是比较牵强的。
虽然历代的儒家谈易都沿袭了这种说法,但是我们要看到,如果把易卦分成这三组关系,而不是由单八卦两两相重而形成,确实有悖于易学的基本依据、原则和规则。
所以在方山易里面,是不认可上两爻是天道的;而中间两爻虽然与人道有关,也不是全部;下面两爻更不是地道。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这几句“莫大乎”说得很清晰。
“法象莫大乎天地”,我们人所能体会的最大的东西,就是天父地母,天地就是最大的法象,圣人所要效法的最大的对象,也是这个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我们人所看得见的最大的变通现象,就是时间的运行,就是在春夏秋冬四时轮回上,所体现出来的时间变化。
这种四时变通,一年一年又一年,我们之所以有这种生命变化的节奏感,都是从对四时的体会中来的。
我们的生活安排,我们穿衣吃饭,我们的农业生产,等等等等一切,都是从这个四时变通上表现出来的。
因此,“变通莫大乎四时”,不可能说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永远不变,它永远都是要变通的,不可能永远都是夏天,就比如现在有点倒春寒,冷是很冷,但它最终的趋势还是要温暖起来,阳春三月终究是要到来。
所以,四时是最体现变通的。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我们看天上所有悬挂的星相中,最大的就是日月,白天太阳的光明和晚上月亮的光明,从感觉上看,都是一切天体中最显眼的。
“崇高莫大乎富贵”,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嫌贫爱富的感觉,好像富贵的人就很崇高。
现在看一些豪华楼盘、富人社区,动不动就标榜“高尚社区”,其实就是“无钱有理莫进来”,就是有钱人住的社区而已。
实际上,古人在语言上的感觉和我们现代人对语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古人所说的富贵和今天所指也不一样。
最大的富贵是什么?按古人的说法,上古圣王、圣者这些人贵为天子,当然是非常之贵,富拥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圣王天子这些人类的最高领袖,他们才是富贵的极致。
富贵是一个很褒义的词汇,不像现在人一说起富贵,似乎都有点仇富的心理在里面,心头都不舒服。
但是,古人是很正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崇高莫大乎富贵”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这和我们现代人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系辞传]系辞系辞一:中国古代著作易经《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
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
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
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
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
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
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
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
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
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基本简介易:改变;经:书籍。
《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
1、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2、《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
“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四象是对阴阳的细分;八卦是对四象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
《易经》第27卦——山雷颐卦山雷颐卦頤:貞吉。
觀頤,自求口實。
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凶。
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山雷颐卦,上艮?下震?。
颐:“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颐为口,上艮下震,中间四阴,上下为阳,其象犹如人张开口,中四爻为断开的中虚的,为口,上爻为上嘴唇,下爻为下嘴唇,六爻合在一起是张口之象。
艮为止,震为动,上止下动,与我们的嘴巴一模一样:吃东西时,上颌不动,下颌动,一动一静才可以完成饮食的过程。
《序卦传》说:颐,养也。
颐养有养生之意,这个卦很重要讲的是养生之道。
养有正有不正,养正则吉。
正与不正需要自我审视才能辨识,所以观颐。
自求口实,养生之道主要在于自身的调养,而不是外求。
《象传》:“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为口,口有两用,出则言语,入则饮食,出入之间为呼吸、吐纳。
动而止,是做而有节,言语不可不慎出,祸福皆自口出。
不要随便在饭局上口无遮拦,被人拍了视频就该倒霉了。
饮食也需有节度,所谓“病从口入”即是。
养生之道首要就是调节饮食,才能从身体层面有一个好的保障。
《彖传》曰:“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不曰口食,而曰口实,即不仅仅指饮食,入为饮食,出为言语。
口实指真实,与伪相对,实为正,伪为不正,以贞正而得吉,否则为凶。
颐为口,噬嗑卦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噬嗑卦象是口中含物之象,颐卦口中空虚无物,则吐纳畅通。
养生最重养气,气血通则身体健。
下卦三爻为凶,上卦三爻为吉。
下卦为私,为自养;上卦为公,为养人。
无论自养还是养人,都要得正才为吉,不正则凶。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初九爻:“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颐卦上下皆阳,中间四阴,为大离卦,离为龟。
颐卦卦象像张开之口,有张口吃食之象。
舍弃你的灵龟般的颐养之道,而观望垂涎于我大口吃肉的欲望,会得到凶的结果。
易经系辞原文与注解易经系辞《系辞传》是用来解释《易经》的,乃是《易传》之一,亦名《大传》,为《易经》的整体概论,用以阐析《易经》的哲学意义,使之不仅止于占卜,进而成为一套哲学理论。
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易经》产生的情况及来源,二是《易经》与天地宇宙的关系﹔三是谈及《易经》的具体不同卦象如何构成﹔四是谈及《易经》的功能。
《系辞传》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内涵极深,故此历来有不少人去注释和研究它。
作者穷其近三十年修易之精力,溯本追源,把这套现代很多人用于占卜术数和商业管理上伟大的中国哲学理论,化为现代人人人能读能用的思想宝典,还原了《易经》的本来意义,使大众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不致使这个代表原始的儒家思想的典籍没落在21世纪的世界。
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
周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哲学专著。
《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是今本《易传》7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属黄老学派作品。
《系辞上传》第一章【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解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空高高在上而大地在人们脚下,乾坤所代表的天地的位置就确定了。
在人们脚下的和高高在上的罗列出来,(人们认为)高下与卑贱的事物的地位就排定了。
运动与静止有规律,陽刚和陰柔就明确分开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各种事情根据类别而聚集,万物根据类别而分为不同的群体,吉祥与凶险也就产生了。
妙语解颐-妙语解颐颐,是《周易》中六十四卦中第二十七卦。
研究颐养之道,颐(yí)。
妙语解颐颐(yí)。
是《周易》中六十四卦中第二十七卦。
研究颐(yí)养之道。
在于自食其力。
霤出山中。
万物萌发。
这是颐(yí)卦的卦象。
君子观此卦象。
思生养之不易。
从而谨慎言语。
避免灾祸。
节制饮食。
修身养性。
中文名,颐(yí)。
拼音,yí。
结构,左右。
笔画,13。
五笔,86&98:AHKM。
仓颉,SLMBO。
郑码,HGO。
四角号码,71782。
妙语解颐颐(yí)繁体字:颐(yí)拼音:yí注音:ㄧˊ简体部首:页部外笔画:7总笔画:13繁体部首:页五笔86&98:AHKM仓颉:SLMBO郑码:HGO四角号码:71782。
基本字义。
● 颐(yí)yíㄧˊ◎面颊。
腮:支~。
解~。
~指气使。
◎休养。
保养:~神。
~养。
◎文言助词。
无义:“夥~!涉之为王沉沉者”。
详细字义。
◎颐(yí)颐(yí) yí〈名〉形声。
从页。
臣声。
臣。
面颊。
繁化作“颐(yí)”。
本义:下巴。
同本义颐(yí)。
颌也。
——《方言十》颐(yí)。
或曰辅车。
或曰牙车。
或曰颊车。
——《释名》后稷岐颐(yí)自求。
——《春秋元命苞》端行颐(yí)霤如矢。
——《礼记·玉藻》手指颐(yí)指。
——《庄子·天地》擢项颐(yí)。
——《汉书·东方朔传》彖曰:“颐(yí)中有物曰噬嗑。
”——《易·噬嗑》大耳横颐(yí)方面相。
肩查腹满身躯胖。
——《西游记》方额广颐(yí)。
——《新唐书》又如:颐(yí)腮;颐(yí)脱;颐(yí)溜通假:通胰。
“猪颐(yí)一具。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七)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这几句“莫大乎”说得很清晰。
“法象莫大乎天地”,我们人所能体会的最大的东西,就是天父地母,天地就是最大的法象,圣人所要效法的最大的对象,也是这个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我们人所看得见的最大的变通现象,就是时间的运行,就是在春夏秋冬四时轮回上,所体现出来的时间变化。
这种四时变通,一年一年又一年,我们之所以有这种生命变化的节奏感,都是从对四时的体会中来的。
我们的生活安排,我们穿衣吃饭,我们的农业生产,等等等等一切,都是从这个四时变通上表现出来的。
因此,“变通莫大乎四时”,不可能说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永远不变,它永远都是要变通的,不可能永远都是夏天,就比如现在有点倒春寒,冷是很冷,但它最终的趋势还是要温暖起来,阳春三月终究是要到来。
所以,四时是最体现变通的。
“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我们看天上所有悬挂的星相中,最大的就是日月,白天太阳的光明和晚上月亮的光明,从感觉上看,都是一切天体中最显眼的。
“崇高莫大乎富贵”,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嫌贫爱富的感觉,好像富贵的人就很崇高。
现在看一些豪华楼盘、富人社区,动不动就标榜“高尚社区”,其实就是“无钱有理莫进来”,就是有钱人住的社区而已。
实际上,古人在语言上的感觉和我们现代人对语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古人所说的富贵和今天所指也不一样。
最大的富贵是什么按古人的说法,上古圣王、圣者这些人贵为天子,当然是非常之贵,富拥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圣王天子这些人类的最高领袖,他们才是富贵的极致。
富贵是一个很褒义的词汇,不像现在人一说起富贵,似乎都有点仇富的心理在里面,心头都不舒服。
但是,古人是很正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崇高莫大乎富贵”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这和我们现代人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现代社会的领导人和古人的感觉差别就确实是很大,尤其是和上古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比,差别就更大了。
现代观念不一样了,对人格的尊贵,感觉上也不同。
比如那个法国总统夫人,本来的生活就不是很检点,不雅照片等也是满天飞,但这对现代社会来说,好象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照样是第一夫人。
当然,要谈好高贵也谈不上。
还有台湾阿扁一下台后,贪腐案发,关在监狱里面是又撒泼又到处乱咬,一会又绝食,总之啥花样都玩了,也谈不上什么尊贵。
所以,古人的感觉和今人的确实差别很大,我们不要把现代人的种种观念,带入到我们对《易经》的理解上来。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备物,就是大家有所准备,有备无患。
那么怎样准备呢准备些什么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洗心”和“退藏于密”,以此来做好我们的准备。
我们做任何事情真正都要有所准备,这种准备首先是从内心上面,在《易经》中,在这里,最终谈到的都是我们精神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
当然我们做事情,还需要物质上的准备,这是另外一回事。
在这里,从《易经》的角度上来说,备物指的就是洗心,就是退藏于密。
致用,当然指的是你最后能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
接着这句“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可以说就是对“致用”的一个解释,就是建功立业,成就大器,在人世之间成就一番圣贤事业。
圣贤事业就是“以为天下利”,就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利益天下,为了普度众生。
能够做到这一切的最了不起的代表,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推崇的圣人,他们才能够做到这里所说的“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他们才具有这样的精神。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探赜索隐,用什么东西探怎样探探什么探,就是探索;赜,繁复,引申出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人事现象;索,钩索;索隐,就是要把很隐秘的东西牵引出来。
钩深致远,钩深,就好像用钩子把很深很深的水里面的鱼给钩起来,把我们要的东西给钩出来;致远,能够达到很遥远的地方。
这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基本含义。
那么,用什么东西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呢就是用易道的精神。
当然,联系到后面说的“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就是用蓍草、龟甲进行卜蓍,用这种方式就能“探赜索隐”,就能“钩深致远”,就能判定你所要判定的天下之事的吉凶悔吝。
“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勤勤恳恳,勤勤勉勉。
为了天下之事而勤勤勉勉,那么最好的工具就是蓍龟。
从这里看,还是有一点拜物教的感觉在里面。
我们看前面,确实有很多非常精妙的语言,但是这里把蓍草、乌龟壳推崇得那么高,这也说明在《系辞》里面,其立意和境界,还是有不少参差不齐的地方。
以前古人高推《系辞》,认为是圣人所作,是孔子所作,从这里就可以再次看出来,《系辞》的确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神物,就是刚刚所说的蓍草、乌龟壳这类的占筮工具。
在过去,有一把好的蓍草或者一块好的乌龟壳,对于宫廷里面的巫师来说,确实是提劲、很有面子的事情,就像武林高手有一把名剑、抚琴大师有一张名琴一样。
如果听说哪个地方抓到一只老乌龟,巫师们赶快就要赶去,一定要把龟壳留下来,那玩意确实了不得,真正是神物,用它来打卦肯定是准确无比。
那么,从精神立意上讲,这句“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把蓍草龟壳说得那么神秘,可以作者并不高明。
但是下面这句一“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就说得很好了。
古之圣人就是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而中通人事;就是以天地变化的道理来表达、来处理人世之间的种种变化。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这个传统,就是通过观测天象来预见人事。
尤其是在汉易里面,对天象灾变和人世之间的对应有许许多多的附会。
汉代易学大家们对天象灾变的研究就非常之细致,每天早晨起来看日出,日晕里面有什么现象、各种颜色有什么变化等等,对应到人世间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宫廷里面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到了傍晚要观察日落,夜里要观察星象,比如看到彗星,是从哪个角度冒出来的、慧尾的长短变化等等,都会对应于社会人事当中的变化。
这中间迷信的因素很多,但是又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在里面,有时又能一言中的。
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汉代的《易纬》、《乾凿度》《京氏易传》等书,其中对天象灾变和人世之间的对应说得很多。
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国历代正统学术对这一套东西从来是不愿意接纳的,觉得有点*蛊*惑*人*心*。
在历代历朝处于衰落、败亡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很多个谶语出现。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有什么半夜听见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之类;另外还抓到一条鱼,发现鱼腹里面有一卷丹书,上面写的也是“陈胜王”等,总之,都是些*怪*力*乱*神*的预言。
在《吕氏春秋》里面有这么个故事,说周武王打败了商纣并取而代之,抓到了两名俘虏。
周武王心情不错,亲自来提审这两个俘虏,问他们:“若国有妖乎”我听说我们周之所以能够打败并取代商,是因为商朝里面出现了很多妖怪,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就知道,纣王的妃子妲己,是一只九尾狐狸所变的,她*淫*乱*无*度,祸乱宫廷,残害忠良,祸乱国家,估计当时的确有这种传说。
这时候,一个俘虏就说:“吾国有妖。
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
”有确有妖怪啊!那段时间白天经常可以看到星星,另外还经常下红颜色的雨,感觉就像是在下血,确实是有妖怪在作怪。
而另一个俘虏说:“此则妖也。
虽然,非其大者也。
”他说的这些都有,但还不是大妖怪,只是小妖怪而已。
那大妖怪是什么呢“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
”当儿子的不听父亲的话,弟弟不听兄长的话,君王的命令不能执行,这才是大妖怪在危害啊!实际上,他指的是人心坏了,这个东西才是最大的妖怪。
周武王一听,立马给这两位俘虏作揖,认为他们说得太对了,以后周朝要引以为戒,并把他们释放了。
所以,天地间出现些异象怪事,没什么了不起的,小妖怪而已嘛;最要紧的,是人心不能坏了,这个大妖怪才是最要命的!就正统的中国文化而言,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远要追到尧舜两个老祖宗教那里去,但文化思想、制度典则一类具体的东西,还是以文武周公的做法为榜样。
所以,周武王这个故事也被历代作为一个警策,让大家明白什么东西才是真正最要命的,不要将失天下的罪责归到自然现象上面去。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关于河图,在前面讲大衍之数的时候就讲过了。
那洛书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洛书,传说是大禹时代,有一只乌龟从洛水里面浮出来,背上驮了一个图形,就是洛书。
实际上洛书和文王八卦是很相通的,甚至可以说是文王八卦的演变。
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河图洛书到底是在文王八卦之前还是之后,这里给大家简单说一下。
刚才我们说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先天八卦之数。
那么大家在看洛书的时候,要记住后天八卦之数的一个口诀:“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八卦用九个数字来配合。
我们先来看看文王八卦,坎离震兑作为四正卦,代表南北东西四正方。
坎为北方,居下;离为南方,居上;震为东方,居左;兑为西方,居右;乾为西北;坤是西南,就文王八卦而言,我们四川是属于坤方;艮为东北;巽为东南。
这是文王八卦的方位图,如何与洛书相配呢结合刚才说的口诀就比较清楚了。
我们在讲天数地数的时候讲过,凡是单数,也就是奇数,就称之为天数,在一到十之间,一、三、五、七、九是天数;偶数称之为地数,二、四、六、八、十是地数,又称之为阴数。
文王八卦方位与天地之数配合,就如下图所示:将八卦的卦象抹掉,只看数字方位,就是洛书,如下图所示:洛书图也很有意思,每两两相对的数,都是同一个性质,比如说坎和离都是阳数,而且数字相加都是十;还有四正方均为阳数,四个斜方都是阴数。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特点,大家可以慢慢体会。
这是文王八卦和洛书。
根据两者的关系,所以后来也有人猜想,所谓的洛书未必是上古时代的东西,反而可能是根据文王八卦画出来的。
宋代以后,对于河图洛书的研究,就专门称为图书之学。
这可不是图书馆的图书,而是专指的河图和洛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个角度钻研下去。
那么在本光法师的方山易里面,他对图书之学持一种保留态度。
方山易的创始是在唐朝,由华严长者李通玄始创出来的。
在方山易里面,就没有河图洛书这些东西的,所以方山易的传承对图书之学持保留态度。
虽然从河图洛书里面,可以生发出很多数术之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数学模型,但是,这不属于方山易的重要部分。
方山易的根本目的是以易学的道理,让修学者反身自修,最终目的是明心见性,行菩萨之道,而不在数术之学上面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