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8讲气压带和风带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12.32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气压与风(1)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气压与风(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气压与风(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气压与风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大气运动产生的基本过程(热力环流),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关于“等压线及分布”内容,本课暂不涉及,留待“季风"一课中展开.2.地位与作用在教学内容中,“影响气压的因素”对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非常必要;而“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又为下一课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行星风系)教学的基础;“海陆风”的内容教学又能和下一专题中有关季风的成因,完成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分析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2.通过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认识空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过程。
通过对山谷风和海陆风的成因分析,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
2.难点: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流程示意五、教学过程(一)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问题情境导入: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夏天我们经常用“闷热”这样的词语,一些老年人,特别肺部、心脏有问题就特别不好受,容易发病出意外。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第3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体系架构][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基本概念]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季风环流;气候、气温、降水。
[基本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气候特点。
课时16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1)成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形成①在上图中适当位置填上气压带的名称。
②在上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风向。
③在上图中适当位置标注极锋,并画出极锋锋面。
答案思考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大气环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答案(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2)大气环流既包括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还包括季风环流。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
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表现为:①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具体如下:大气活动中心(在图中填出虚线处的气压带及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名称)原因表现1月份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高气压;夏季,大陆增温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7月份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气压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答案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8讲气压带和风带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选择题下图为赤道附近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与云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热带辐合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地转偏向力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D.地球自转2.①②③④风向明显相反的是(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受太阳辐射影响,赤道附近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热带辐合带。
第2题,③④位于高空,但距赤道上空较近,还没有偏转成高空西风,其风向与地面正好相反,故风向明显相反的是①(东北信风)和④(西南风)及②(东南信风)和③(西北风)。
答案:1.A 2.A(20xx·湖北新联考模拟)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岛屿面积2 473 km2,人口1 677人(20xx年),人口稀少。
岛上最高点海拔1 195 m,岛的北部年降水量467 mm,南部年降水量800 mm。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 ℃。
岛上有一些农场。
下图示意纳瓦里诺岛位置。
据此完成3~4题。
3.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多于北部的原因可能是( )A.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B.濒临德雷克海峡,有暖流流经C.受极锋影响,多锋面气旋雨D.山脉西北走向,利于西风深入4.纳瓦里诺岛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气压带与风带D.地形地势解析:第3题,从纬度位置和地形分布状况判断,纳瓦里诺岛的北部为西风(西北风)的迎风坡,A错误;西风漂流流经德雷克海峡,该洋流为寒流,对其南部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错误;从纬度位置判断,该岛南部可以受到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也受极锋的影响,多锋面气旋雨,C正确;岛上大部分山脉不是西北走向,D错误。
第4题,纳瓦里诺岛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纬度偏高,夏季接受太阳辐射较少,B正确。
答案:3.C 4.B(20xx·日照模拟)下图为北半球某大陆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分布图。
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是( )A.冬季多于夏季B.随海拔升高降水量递减C.夏季多于冬季D.随海拔升高降水量递增6.该地1-5月同一海拔上降水量变化的原因是( )A.西风带逐渐北移,影响增强B.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C.信风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D.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北移,影响增强解析:第5题,图示10月—次年5月降水明显多于6-9月,又在北半球,故冬季降水多于夏季。
第6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图示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说明是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而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而温和多雨。
图示同一海拔上降水量1-5月逐渐减少,结合地中海气候成因,可判断是由于副高北移,影响逐渐增强所致。
答案:5.A 6.D(20xx·武汉联考)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B.Ⅰ纬度降水总体上多于Ⅲ纬度C.Ⅱ纬度附近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D.Ⅳ纬度台风活动频繁8.下列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A.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Ⅳ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C.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D.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近地面风向向左偏转,可知此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故A项错误;Ⅰ纬度和Ⅲ纬度均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量均偏少,B项错误;Ⅰ纬度为下沉气流,应处于极地高气压带,则Ⅱ纬度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且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天气,故C项正确;Ⅳ纬度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无台风形成,故D项错误。
第8题,Ⅰ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a风带为极地东风带,二者交替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项表述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项表述正确;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项表述正确。
答案:7.C 8.A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是有规律做南北移动的。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使不同地区的空气流动形成有规律的变化。
下图示意赤道附近(5°S~5°N范围)地区气流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读图,完成9~10 题。
9.图中a、b、c、d四地区因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流(或风)共同的特点是( )A.北半球夏季时风力强,冬季时风力弱B.北半球夏季时为南风,冬季时为北风C.图示时期四地区均为低压中的上升气流D.四地区均为热带海洋上的热带气旋10.a区气流特点的形成原因是( )A.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风力强B.盆地地区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C.平原或海洋平面,摩擦力小,风力大D.印度洋与亚洲大陆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解析:第9题,依据图和材料可知,a、b、c、d四地区7、8月份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其风向数值为正,即为风向指向北的南风;而冬季时四地的风向均为负值,即为风向指向南的北风。
b、c、d三地冬、夏季的风力相当;题中只给出了水平气流的信息,不能判断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
第10题,a区应该是位于赤道北侧的印度洋中,其风力大不是因为摩擦力小,而是因为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压梯度力大,形成强大的西南风。
答案:9.B 10.D(20xx·石嘴山模拟)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海平面一年中气压系统交替变化的规律。
据此回答下题。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气压系统高气压(甲)低气压高气压(乙)低气压高气压(甲)11.甲高气压最可能是()A.亚洲高压B.夏威夷高压C.北美高压D.北大西洋高压解析:选A。
我国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
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如图1中大约10°N~20°N大陆西部地区以及30°N~40°N大陆西部地区的气候均属于这一情况。
30°N~40°N 大陆西部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即使在常年受同一大气环流控制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大气环流也存在差异。
下图分别示意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1)和欧洲、非洲局部地区某时刻气压分布(图2)。
(1)若此刻气压形势在这一季节属于常态,请判断此刻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图文材料,推测除文字材料中所述两个地区外,图2中哪些地区理论上还可能出现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区?并说明其成因。
(举一例进行即可)(3)N、P两地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请从所处位置及大气环流角度推测两地年降水量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1)从图中可知,北大西洋为低压区;欧亚大陆中部为高压区,故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所形成的气候区,并说明各风带、气压带的名称和控制时间。
(3)比较气候异同主要从形成原因、所处位置、降水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冬季。
理由:北大西洋为低压区或欧亚大陆中部为高压区。
(2)北回归线附近及偏南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中心控制区偏南)的大陆西部。
成因:夏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或:60°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南)的大陆西部。
成因:夏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
或:70°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偏北)的大陆西部。
成因:夏季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少。
(3)相同点及原因:降水较多,两地都位于40°N~60°N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控制。
不同点及原因:N地西风强于P地,N地年降水量大于P地。
N地比P地纬度高,N地位于西风中心控制区,受西风影响大;P地位于西风边缘控制区,受西风影响小。
13.(20xx·东营模拟)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表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3)简述欧亚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东亚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解析:(1)从图中数据可以判断,此时欧亚大陆受高压控制,北半球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北半球为冬季。
(2)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射点北移的影响,两支气流在此相会。
(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欧大陆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变化明显,使得东亚地区形成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非常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2)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3)夏季,亚欧大陆被低压控制,冬季则被高压控制。
由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明显,东亚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该气候区雨热同期,非常利于种植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