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六单元时政聚焦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两篇主读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简洁、明了、生动地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历史性时刻终于到了》全景式地详细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个全世界瞩目的世纪性的大事。
这两篇文章都是狭义的新闻一消息。
但是语言、篇幅、结构等方面却有较大的差异,这两篇消息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体裁由此辐射开的“比较·探究”中的课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两篇文章都与新闻相关,是“新闻单元”的拓展阅读。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栏目,主要是对新闻这一文体知识的具体介绍。
单元总体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新闻这一文体知识2.使学生在几篇不同的文体比较中,更加理解“新闻”,感受广义新闻、狭义新闻的不同结构特色、不同写作手法3.在比较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体会虽然是体裁相同的文章,但在篇幅、结构、方法、情感等方面却有明显的区别单元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在9年级上学期,生字词之类的基础性知识仍要常抓不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争对于本单元的体裁——新闻,学生接触得较少,首先,应把新闻这一体裁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几篇不同类型的新闻,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来加强对这一体裁各章个方面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开拓学生在文本方面的见识;扩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和思路,提高学生论辩的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主要抓住新闻的特点,运用比较的思维寻找突破口,学会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主读的两个篇目应结合文体知识,有重点地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发掘文章中的异同,在比较中章感悟狭义的新闻——消息,深刻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结构特点等比较·探究”栏目是对主读文章的拓展,是广义的新闻。
引导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层思维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交流”结合实践栏目,主要是对新闻这一体裁的文体知识的一个归纳和盘点,可以看成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切人点。
11 社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某某、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某某,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 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山地回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1、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2、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3、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想:1、重视文本诵读。
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2、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因为它是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3、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其它短篇小说,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
教学步骤及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2、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战争:场面宏大、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残酷凄惨、血腥、尸体、悲痛。
《山地回忆》——战争题材的小说——孙犁:独到的视角。
二、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人。
曾在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
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
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
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合集。
其中的大多数篇目,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像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贾芸谋差◆教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贾芸谋差》叙述与描写贾芸决心到大观园里“弄个事儿管管”的设想、运作,直到成功的详细过程,贾芸不仅“伶俐乖巧”,简直可以算得上“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表现得极其成熟和精明。
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时,重在对其进行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和思想。
描写细腻、生动而又逼真,是一篇引导学生欣赏汉语言艺术魅力,进行朗读品味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1.农村毕业班学生由于年龄、条件所限,对名著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不是很熟悉。
教师应据此向学生简要介绍《红楼梦》,利用学生对该书故事有所耳闻的兴趣,引导到对课文的学习上,初步把握小说人物的性格;2.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了《项链》等名著,学生对小说文体知识有一定了解,据此安排相应的自主和探究式学习;3.学生已学习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迁移借鉴,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内容。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3.体会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4.感受《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吸收古典文化的营养。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1.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内容;2.体会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措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本单元侧重于对小说语言的赏析品味,感受“话里有话”的巧妙之处与无穷意味。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鉴赏,评价贾芸这样一个聪明乖巧,很有心计,善于逢迎的复杂人物,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
(措施)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老师点拨。
◆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鉴于学生已在名著阅读中接触过该文,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故我将本文的教学模式定格为:经典段落指导品读——争议问题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
准备老师: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课前了解有关《红楼梦》的知识。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桃花源记》教案北师大版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相关课程标准:“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诵读古代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二)熟悉课文:1、疏通字词。
第六单元比较探究(第二课时)一、导入示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战争期间的军民关系。
并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即那位女孩的说话特点。
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女孩的行为、心理特点,并做一些比较探究。
二、研读与赏析。
(一)学生齐读课文中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这段对话中,女孩突然问到:“光着脚打下去吗?”生硬地将话题从抗战胜利一下子转移到光脚,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明确:热心善察,有心帮助又不好意思直言。
具体表现在:(1)女孩热爱八路军,又心眼好,聪明伶俐,热心细心,善于体察,善表情意。
对日本侵略者的共同仇恨,使两人一谈到这样的话题时心情都有了变化,在女孩是把她的聪明伶俐、热心善察放到了对战士艰苦条件的关注上。
于是有了“光着脚打下去吗”这句似乎突然却合乎情理的发问。
(2)女孩子毕竟是在关心一位陌生男战士的这么具体的生活问题,加上农村姑娘的羞涩的一面,自然开头会不太好意思。
表示其不好意思心理的用词是:低下头、低声。
2.思考: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女孩的行为特点是什么?明确:这段袜子问题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把自己的有意帮助变为好像是顺便的无意提及,巧妙地运用反问形式把自己的主动关切变为战士的主动求助,一步一步引领,一步一步逼着战士说出迫切求助的话来。
具体表现为:(1)当战士一时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女孩子的答话很有意思。
“说什么?”——口气依然承袭前头的泼辣风格。
“也装没有听见”——这样才好重复一遍自己设置的问题。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干脆把它说得更具体更清楚,可见关注之细心,帮助之有意。
“也是卫生吗?”——与前头卫生话题联结,显得并非特意而是顺便、无意提及此事。
(2)当战士一旦说出“求谁做去呀”时,当形式上成为战士的主动求助时,女孩的机敏泼辣利索以及燕赵大地的豪侠之气上来了,立即趁机宣布“我给你做”。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2 桃花源记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2 桃花源记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2 桃花源记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二、作者简介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第二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一、导入示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战争期间的军民关系。
并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即那位女孩的说话特点。
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女孩的行为、心理特点,并做一些比较探究。
二、研读与赏析。
(一)学生齐读课文中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这段对话中,女孩突然问到:“光着脚打下去吗?”生硬地将话题从抗战胜利一下子转移到光脚,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明确:热心善察,有心帮助又不好意思直言。
具体表现在:(1)女孩热爱八路军,又心眼好,聪明伶俐,热心细心,善于体察,善表情意。
对日本侵略者的共同仇恨,使两人一谈到这样的话题时心情都有了变化,在女孩是把她的聪明伶俐、热心善察放到了对战士艰苦条件的关注上。
于是有了“光着脚打下去吗”这句似乎突然却合乎情理的发问。
(2)女孩子毕竟是在关心一位陌生男战士的这么具体的生活问题,加上农村姑娘的羞涩的一面,自然开头会不太好意思。
表示其不好意思心理的用词是:低下头、低声。
2.思考: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女孩的行为特点是什么?明确:这段袜子问题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把自己的有意帮助变为好像是顺便的无意提及,巧妙地运用反问形式把自己的主动关切变为战士的主动求助,一步一步引领,一步一步逼着战士说出迫切求助的话来。
具体表现为:(1)当战士一时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女孩子的答话很有意思。
“说什么?”——口气依然承袭前头的泼辣风格。
“也装没有听见”——这样才好重复一遍自己设置的问题。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干脆把它说得更具体更清楚,可见关注之细心,帮助之有意。
“也是卫生吗?”——与前头卫生话题联结,显得并非特意而是顺便、无意提及此事。
(2)当战士一旦说出“求谁做去呀”时,当形式上成为战士的主动求助时,女孩的机敏泼辣利索以及燕赵大地的豪侠之气上来了,立即趁机宣布“我给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