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 虽有佳肴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十课《虽有佳肴》《礼记》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难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预习自测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情境导入在《论语》中孔圣人曾经告诉我们一些让我们终生都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今天,我们再一次聆听有关学习的至理名言。
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这些有关学习的教诲,会让我们一生受益。
那么究竟是什么至理名言呢?质疑探究一、整体感知1、熟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问题,教学相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学习本课,要在积累文言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实词注解、语句翻译、名句默写、划分节奏、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重点词语,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理解文本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资料,了解《礼记》相关知识,注意字的正确读音,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着课下重点词语的注释,能准确翻译课文。
3、通过理提炼课文主旨,要会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开展小组比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确流利。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在笔记本上写出你的课文翻译并向同桌读出,能对同学的翻译情况作出正误判断。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小组内的成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互相说一说,教学相长给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单纯教师授课不关注学生的“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绝对放手、学生主宰课堂的“放手式”教学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二、疏通文意,积累词语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嘉肴:旨:译文: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译文: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困:译文: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自反:自强:译文:5.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6.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学学半:其:译文:三、分析课文,质疑解难1.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2. 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四、梳理归纳,盘点提升几种文言现象:1.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今义:)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虽有至.道(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2.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兑:【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共收集论文49篇,大多成文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由汉代哲学家戴圣选编成书。
无论从理论的重要性和流传的广泛性上说,这本《礼记》都远远超过由戴圣之兄戴德所选编的另一本称作《大戴礼记》的选集。
《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经”。
《礼记》对包括冠礼、婚礼、燕射礼(交往礼)、丧礼、祭礼这五大礼作了全面的规范,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的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有“礼”可循。
除了“礼”,文集还收集了多篇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文献。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最富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文献,它提出了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的社会伦理和人生修养理论。
宋代哲学家朱熹将这两篇文章抽取出来作为单行本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性教材。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嘉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活动:(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翻译下面句子:(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三)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2、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参考答案:(一)基础练习1、jiā yáo qiǎng yuè xiào(二)研习课文2、翻译下面句子:(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 3)、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4)、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5)、《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三)合作探究1、(“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2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7.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课标依据:文言文教学,重点是考察学生的记诵与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句子的大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l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目标2、3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文学常识(以填空形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学记》是我国的一部关于()活动的论著。
(接下来我们来疏通文意)二、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学生个人自由大声朗读,并完成《学习目标与检测》第一题,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字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第二十课《虽有嘉宥》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古汉语的韵律美。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3、了解《学记》相关知识。
4、理解文中意思。
体会文中的论述对自己学习方面的启发。
教学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一、预习导学:1. 给下列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2 .熟读课文,解释下面文中的词。
肴:旨:至道:困:自反:自强:学(xiào)学半:3 .熟读课文,试着疏通文意。
初一语文20虽有佳肴导学案第20课虽有佳肴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准确理解课文,认识“教学相长”的意义。
“教”与“学”的主体的不同,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
【情感目标】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文基本实词和虚词。
体会文言文体裁——“记”的特点。
【难点】体会本课文简洁、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合作探究,朗读背诵。
四、知识链接【作家作品简介】课文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是中国教育史上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题目解析】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取题为“虽有嘉肴”。
五、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掌握生词读音。
嘉肴弗食旨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嘉肴:美味的菜。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所以。
困:不通,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通假字,通“悦”,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嘉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
2.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积累文言文字词。
口头试译全文。
3.能够说出《虽有嘉肴》蕴涵的道理,理解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本文所蕴涵的道理。
【难点预设】理解本文中蕴涵的道理,本文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学法导引】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半文言生字词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弗食不知其旨也”,食:
i ao)
文,理解其文意
积累字词。
各
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角
搜集由传统文化【收获与反思】。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佳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虽有佳肴本学期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过程时间一、提问引入“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复备:【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佳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虽有佳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
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
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
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
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
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
打钩)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
是故自强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收获,我快乐)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
与《》《》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课外延伸】: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