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备课格式(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2013 至 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任教学科科学任课班级四年级教师姓名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蠡园中心小学电子备课格式一、封面(见样本)。
二、内页(见样本)。
内页行文格式如下:1、单元备课时,先做单元教材分析,再分课时备课。
一课时备完,另起一页,复制内页格式后,再备下一课时。
2、字体统一为宋体小四,固定值18磅;页面设置默认。
3、“反思与讨论”、“教学后记”用红色字体。
4、“第单元第课时(总课时)”中的“总课时”指的是该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总课时数。
三、保存1、请上传至校园网-集体备课-内网快速通道栏目相应年级目录中,用户名为“术科组”,密码为“000000”。
3、课件及相关素材也请上传,作为备课资源之一。
把一个课件打包作为一个文件保存。
命名如:“声音的产生”。
保存在文件夹内。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科学探究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知识与技能1.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知道排序的含义。
3.认识古筝是一种多弦排列的民族乐器。
4.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2.乐于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1.知道什么是排序2.认识排序的意义3.学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排序也不了解排序的意义层次2:知道什么是排序不能认识排序的意义层次3:知道什么是排序并能认识排序的意义探究能力层次1:会按一个特征进行排序,不能说出排列的依据层次2:会按一两个特征进行排序,能说出排列的依据层次3: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能说出排列的依据单元课题第五单元第 1 课时(总 1课时)单元课题第五单元第2课时(总 2课时)。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教学目的: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收收心,从假期的慵懒状态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1、了解学习时间,增强紧迫感。
2、拟订新学期计划。
3、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一、回顾假期,乐趣无穷:在这个充满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
从大家充满欢心的脸上我看到大家这个假期都过得非常愉快,生活得非常幸福。
在暑假期间,你有哪些难忘的事和大家分享呢?学生讨论,指名说说。
小结:暑假期间经历的人与事都应该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告一段落。
在新的学期,我们有更重要的任务完成,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努力完成学业。
希望同学们能够及时的调整好心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二、畅谈打算,展现风貌:暑假愉快而又难忘地过去了,现在进入了正式的学习阶段。
我们进入了新的学年。
下面你们来说说新学期你们有什么打算?学生讨论,老师指名说。
学生各抒己见,多数学生都表示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小结:通过制定新学期计划,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理清短期的目标,并朝着制订的目标努力。
三、师生归纳,明确要求:常规教育:1、上课:不管上什么课,都必须认真听讲,本学期课程难度加大,所以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
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动脑思考,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2、自习:保持上学期的自我管理班级秩序,利用自习时间完成课后作业,不吵闹聊天,班委应以身作责,督促同学共同学习进步。
3、纪律常规:保护班级公共财产,爱护公物。
课下注意游戏安全,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
课间操及眼保健操要认真的进行,班委做好点名工作。
4、作业:按时完成每天的作业,做到独立思考,认真检查。
遇到不会的题目要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做到不留知识的死角。
四、安全教育,牢记心间同学们,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要牢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2、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3、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1)学生讨论。
第七单元“表内除法”单元备课主备人:徐兴业单元名称:表内除法教材分析: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是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2——92页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基础,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
所编排的知识结构较传统教材有很大的改变,知识跨度比较大。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并探索用2——5的口诀求商。
第二个信息窗是在参观蝴蝶标本的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信息窗是前两个信息窗的延续,学生在采集和参观之后,亲自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四个信息窗,创设了学生在海边采集贝壳的场景,引导学生探索倍的意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第五个信息窗通过学生制作贝壳标本,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逐步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体会“倍”的意义。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2、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
3、解决问题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2)、能利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熟练的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措施:1、加大对学生计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加大对“三环节”教学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3、加大培优转差力度,促进学生整体提高。
2013 至 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
任教学科科学
任课班级六年级
教师姓名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
蠡园中心小学电子备课格式
一、封面(见样本)。
二、内页(见样本)。
内页行文格式如下:
1、单元备课时,先做单元教材分析,再分课时备课。
一课时备完,另起一页,复制内页格式后,再备下一课时。
2、字体统一为宋体小四,固定值18磅;页面设置默认。
3、“反思与讨论”、“教学后记”用红色字体。
4、“第单元第课时(总课时)”中的“总课时”指的是该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总课时数。
三、保存
1、请上传至校园网-集体备课-内网快速通道栏目相应年级目录中,用户名为“术科组”,密码为“000000”。
3、课件及相关素材也请上传,作为备课资源之一。
把一个课件打包作为一个文件保存。
命名如:“声音的产生”。
保存在文件夹内。
单元课题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总 1 课时)
单元课题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总 1 课时)
单元课题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总 2 课时)
单元课题第一单元第 2 课时(总 2 课时)
单元课题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总 1 课时)。
2013 至 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任教学科科学任课班级四年级教师姓名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蠡园中心小学电子备课格式一、封面(见样本)。
二、内页(见样本)。
内页行文格式如下:1、单元备课时,先做单元教材分析,再分课时备课。
一课时备完,另起一页,复制内页格式后,再备下一课时。
2、字体统一为宋体小四,固定值18磅;页面设置默认。
3、“反思与讨论”、“教学后记”用红色字体。
4、“第单元第课时(总课时)”中的“总课时”指的是该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总课时数。
三、保存1、请上传至校园网-集体备课-内网快速通道栏目相应年级目录中,用户名为“术科组”,密码为“000000”。
3、课件及相关素材也请上传,作为备课资源之一。
把一个课件打包作为一个文件保存。
命名如:“声音的产生”。
保存在文件夹内。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3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4 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单元课题第一单元第 2课时(总 1 课时)单元课题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总 1课时)、单元课题第一单元第课时(总课时)(8)讨论:①水涌进杯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是空气跑走了吗?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通过与前一次“不点燃蜡烛,水进不了杯子”的实验相比较,可以知道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燃烧有关系。
诸城市明诚学校电子备课教案设计附件1:格式要求电子备课基本格式要求一、排版形式每单元建一个文件夹,统一使用word文档编排,二次备课可采用批注的形式,字体选用蓝色即可。
二、页面设置1.页边距:上:2厘米,左:2.4厘米;下:2厘米;右:2厘米;装订线:0厘米;装订线位置:左;方向:纵向排列;应用于:整篇文档;2.纸张大小:A4(21×29.7厘米)三、字体设置1.样式:正文2.字体颜色:黑色3.课题:黑体三号居中;4.正文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5.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6.二次备课:楷体四号字,加粗,采用蓝色或红色。
四、段落设置1.对齐方式:两端对齐;2.缩进:左:0字符;右:0字符;特殊格式:首行缩进;度量值:2字符;3.行距:段前:0行;行距:固定值;段后:0行;设置值:24磅五、页码设置1.位置:页面底端(页脚)2.对齐方式:外侧六、序号要求标题层次要清晰,符合逻辑,序号统一为以下四级:1.一级标题序号使用汉字,后加顿号。
如:一、2.二级标题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后面加实心圆点。
如:1.3.三级标题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外加括号。
如:(1)4.四级标题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圆圈。
如:①(依次点“插入”→“特殊符号”→“数字序号”→“确定”。
)七、其他设置1.每一个课时之间需留下两行空档。
2.备下一课的时候需要重新换页备课,每两课教案之间首尾不相连。
3.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要加粗成红色,也可以手写在备课纸上。
4.教学计划(含各计划)--标题为“黑体、小二号、居中对齐”;署名另起一行,设为“宋体、四号,居中对齐”;项目标题设为“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为“宋体、小四号”。
行间距为“固定值、24镑”。
5.表格内文字为宋体五号,行间距为固定值16镑。
表格线条为默认1/2镑。
6.省略号和破折号均要使用宋体;《》与《》之间不要加顿号;“”与“”之间也不要加顿号。
诸城市明诚学校电子备课教案设计科目班级教师年学期。
2013 至 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任教学科科学任课班级四年级教师姓名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蠡园中心小学电子备课格式一、封面(见样本)。
二、内页(见样本)。
内页行文格式如下:1、单元备课时,先做单元教材分析,再分课时备课。
一课时备完,另起一页,复制内页格式后,再备下一课时。
2、字体统一为宋体小四,固定值18磅;页面设置默认。
3、“反思与讨论”、“教学后记”用红色字体。
4、“第单元第课时(总课时)”中的“总课时”指的是该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总课时数。
三、保存1、请上传至校园网-集体备课-内网快速通道栏目相应年级目录中,用户名为“术科组”,密码为“000000”。
3、课件及相关素材也请上传,作为备课资源之一。
把一个课件打包作为一个文件保存。
命名如:“声音的产生”。
保存在文件夹内。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搜集数据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
会用多种方法证明热的传递方向。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能够通过实际的测量了解沙和水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一样。
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和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能够运用各种手段研究物体受热以后的变化。
能够通过模拟云、雨、雾、霜的形成实验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
能够通过讨论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知道热水温度下降是有一定规律的。
知道热的传递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不可逆的,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
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能够想像物体的传热过程。
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会设计实验证明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过程。
会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颜色和吸热的关系。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许多变化,有体积的变化,有质地的变化,也有形态的变化等。
知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运用。
能够认识云、雾、雨、雪、霜、冰等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形态。
红阳小学电子备课要求一、打印格式要求: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厘米,下2厘米,左2厘米,右4厘米(便于填写复备内容);页面纵向排列;纸张大小:A4纸。
教案封面按给定的封面式样2、字体字号:标(课)题,黑体4号,居中;正文,宋体小4号,项目加粗。
3、段行排列:固定行距20磅;首行缩进2个字符;课与课时之间需空两行;一课结束需要留有教学反思的地方;备下一课换页。
4、页码插在右下角。
二、备课内容要求:1、备课。
除了单一的借助教材和教师用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光盘等数字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信息的进行整合,加入本人的教学思路,体现本人的教学思想,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从而形成“教学预案”。
教案中要做到“八有”和“三体现”,即:有教学目标,有教学重难点,有教学准备,有课时安排,有教学过程,有教学反思,有作业设计,有板书设计(作业、板书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而定);教学过程能体现新课标精神,体现问议导练教法,体现学法指导。
2、复备。
上课前,任课教师根据班情、学情与自己的教学构思,对“教学预案”进行修改增删,添加在页面右侧或空白处。
此要求在纸质上手写完成。
3、课后反思。
反思要有广度、深度、创新度、灵活度。
课后反思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改进的设想都记载下来,可以帮助我们再次修改教案,积累经验;不少于二分之一的课写教后反思。
此要求在纸质上手写完成。
4、教学预案设计提前一周完成,复备提前1-2个课时。
完全抄袭网络教案,视作无教案。
5、积极组建个人教学资源库。
采用电子备课,教师可以把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中看到的相应资料、课件等,很方便地通过拷贝和输入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去,对自己的教案采取动态管理,使之日臻完善。
这种不断更新、完善和充实的动态过程,可以使教师经过多年的积淀后,形成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学校将此单独考核与展评。
《邻里之间》说课稿
长港镇夏沟小学周化兵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第一个课题《邻里之间》。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邻里之间》是《生活中的你、我、他》中的一课,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
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描述了多幅邻居之间互帮互助的场面:帮老奶奶倒茶、送水果给五保户、邻里之间亲切地打招呼……旨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邻里之间交流、交往的重要性,明白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明白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不仅能使大家拥有愉快的心情,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情感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树立维护和增进邻里之间和睦的责任感。
3、行为目标:要求学生懂得说话、做事时应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对邻居谦让,能谅解人;当邻居有困难时,热情地给以帮助。
三、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和增进邻里之间和睦关系的责任意识,难点是了解邻居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辩论赛的程序和规则,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的状况,组织学生布置辩论会现场。
学生应事先了解辩论赛程序,全班分成正反两方,各方成员一起搜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选出辩手。
【说教法与学法】
《邻里之间》这一课的内容兼具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视频欣赏、辩论赛、小组讨论、漫画欣赏、歌曲学习等方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联系生活进行教育。
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辩论与讨论、歌词学习等方式体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及基本准则。
【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一)视频欣赏,导入课题;(二)引出辩题,展开辩论;(三)抛出问题,深入研究;(四)漫画欣赏,实例探讨;(五)知邻居节,唱邻里歌;(六)问题延伸,制定公约。
下面我就各个环节为大家进行一下简单的说明:
(一)视频欣赏,导入课题
通过《近邻胜远亲篇》的播放,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左邻右舍之间和睦相处、虽不是亲人却胜亲人的画面。
设计理念: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视频播放,再配以悠扬的轻音乐,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便于捕捉他们的注意力。
(二)引出辩题,展开辩论
通过提问“在影像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和谐美满的生活画面。
那么,你们能猜出他们的关系吗?”“家人?亲人?朋友”请学生猜测之后,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邻居!→近邻胜远亲”,并请学生用另一种意思来表达,从而引出“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再加上一个问号,宣布辩论赛的开始。
正方的观点是“远亲不如近邻”,反方的观点则是“远亲胜于近邻”。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把辩论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引入课堂,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它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点燃学生的激情,使课堂气氛热烈,充满活力。
另一方面又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尊重对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抛出问题,深入研究
讨论结束后,首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肯定,接着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刚才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有许多感人的事例,它说明了什么?”“在远亲与近邻中同样都存在着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带着问题,学生又投入到新一轮的讨论中。
总结出,邻里之间应该注意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帮忙,提出“远亲与近邻都是亲,但这个‘亲’不是亲戚的意思,而是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真诚关系。
”的观点。
设计理念: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与二次讨论进一步理解邻里之间的含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漫画欣赏,实例探讨
采用图片的形式,出示了一系列邻里生活的片段,包括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图片,以及邻里之间闹矛盾的图片。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内容——评价图片行为的形式进行。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
”因此设计教学时以联系生活为基础,出示模拟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漫画,让学生认真观察,展开讨论,直观地指导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通过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讨论中体验情感,知晓道理,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五)知邻居节,唱邻里歌
学习邻居节的节日标志,了解相关的知识,观看邻居节的一些活动图片。
播放音乐,全班一起学唱《邻里之歌》,并体会歌词意思。
设计理念:通过对邻居节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歌曲环节的设计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简明直白的歌词有助于学生更迅速地理解邻里相处的基本准则,从而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
(六)问题延伸,制定公约
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是邻里之间需要和谐相处,班级同学之间更应和平相处,团结互助。
在此情感基础上,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一起制定一张同学公约,并进行评选。
本节课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为目标的综合型课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维护和增进邻里之间和睦关系的责任意识,进而从思想上指导自己的行动,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