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1.世界银行计算各国财富的指标体系被分解为四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
自然资本:拥有各类自然资本的价值。
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
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教育、医疗等形成的价值。
生活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
2.看不见的脚:人们基于自利行为而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
看不见的手在私人和社会之间造成失衡,产生一只看不见的脚。
3.稳态经济: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在恒定的水平。
物资和能量流通率最小的经济。
四个特点:一是持横的人口数量,二是持横的人造资本数量,三是上述两个数量的持横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四是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保持恒定。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
任务: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因、条件、特点、规律和途径。
5.人类文明史的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有狩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文明社会的转折(黄色文明);第二次转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工业文明);第三次是从黑色的工业文明像着绿色的生态文明的转折。
6.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发展与普及并深入实践的过程:1980年在《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
(1)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产生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2)1982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后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成为一种具有逻辑内涵和完整内容的思想体系,也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3)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把可持续发展转化为具体目标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全球21世纪章程》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转向实践的重要标志。
(4)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又称地球峰会,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单元复习与测试一、选择题下图是竖版世界地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丙大洋分别是()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C.北冰洋、太平洋D.大西洋、印度洋2.乙大洲目前尚无人口长年定居,主要原因是()A.沙漠广布B.过于湿热C.终年严寒D.气压太低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读世界人类大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原因是()A.陆地面积大B.寒带面积小C.昼长时间长D.洋流影响大4.图中①〜④地区成为人口密集区的共同原因是()A.高原地形B.经济发达C.气候适宜D.临海环境图一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图二为我国人口分布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北半球中低纬地区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南半球中低纬地区D.南半球中高纬地区6.下列省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400人以上是()A.鄂B.皖C.赣D.冀7.如图所示图一和图二图幅大小相等,其比例尺大小关系为()A.相等B.图一比例尺更大C.图一比例尺更小D.不确定自中国提出并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战略以来,减贫成效显著。
贫困发生率从7.2%下降至0.6%,贫困程度大幅降低。
下图为我国贫困村的地形特征分级统计图。
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A.海拔越高,贫困村数量越多B.坡度越陡,贫困程度越深C.坡度越陡,贫困村数量越多D.海拔越低,贫困程度越深9.我国西北地区贫困村地域分异的制约因素主要是()A.人口数量B.能源资源C.水土资源D.降水变率下图是2002-2050年我国人口变化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显示农村劳动人口为负增量,其主要原因是()A.农村劳动人口死亡率大大上升B.农村劳动人口转移到了城市C.农村劳动人口的户口实现了农转非D.农村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1.图中显示()A.我国总人口波动上升B.我国劳动人口总量持续减少C.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D.城市劳动人口的增量波动减小12.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2018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净增量较少B.2010年后,我国劳动人口逐渐增多C.2026年后,我国城市劳动人口数量达最大值D.2018年后,劳动力工资将会持续下降人口跨省流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流动的目的也不同。
名词解释年龄结构效应本钱效益分析:比拟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本钱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科斯定理:交易本钱为零时,产权明晰将使得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有效率的配置〕。
拥挤外部性保护地役权:是持有人在不动产上的非所有性利益,强加一些限制或积极性义务。
目的包括维持或保护不动产的自然、景观、开放空间价值,确保它可以用于农业、林业、休闲或开放空间使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或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或者保存不动产的历史、审美、建筑或文化价值。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深生态学:将生态学开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
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包含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在共容的重要哲学与伦理学内涵。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置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贴现率: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动态效率:涉及时间时,用以发现最优配置方案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开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排污收费:国家机关按照法令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即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排放标准: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到达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就是污染者可以买卖的排放有限污染物的许可证。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本钱。
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环境经济学第⼀章绪论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甚⾄给⼈类造成灾害的变化组成:⽣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产⽅式和发展道路问题。
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也要在发展中解决。
环保⼯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有作为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继续加⼤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GNP:国民⽣产总值,按国民统计GDP:国内⽣产总值,按国⼟统计环境经济学运⽤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然再⽣产与社会再⽣产的结合部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应⽤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法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科学性: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重性环境经济学的理论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法1环境费⽤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效益分析的常⽤⽅法、费⽤效益⽅法应⽤,环境费⽤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产出分析3环境资源开发项⽬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第⼆章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途中进⾏最佳配置,⽤于满⾜⼈们的⽆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高一地理人口统计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迁移、增长等特征和规律的科学称为:A. 科学人口学B. 科学地理学C. 科学社会学D. 科学经济学答案:A2. 人口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是:A. 种族构成B. 年龄结构C. 性别比例D. 宗教答案:B3. 人口的集聚程度可以用以下哪个指标进行衡量:A. 总人口B. 人口密度C. 波动率D. 家庭户数答案:B二、简答题1. 请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类型。
答案: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
人口迁移的类型包括农村迁徙、城镇化和国际移民等。
2. 请简要说明人口增长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人口增长问题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但适度的人口增长也能带来劳动力增加和市场扩大的有利因素。
3. 简述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负担增加、养老服务需求增长和劳动力减少等。
三、解答题1. 简述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答案: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方法为总人口数量除以面积,并以人/平方公里为单位。
2. 请概括一下城市化对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答案:城市化对人口规模的影响是将农村居民转移至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化对人口密度的影响是增加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
以上为高一地理人口统计测试题及答案的完整版。
初三地理二轮复习人口-练习题1 / 13人口一、单选题1. 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全国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重要决策,下列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B. 会大大加快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C. 会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D. 可有效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2. 目前,我国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人口生育政策的转变,有助于减缓的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分布不均B. 人口素质低C.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D. 人口老龄化3. 有关我国人口说法错误的是( ) A. 老龄化是目前面临的新的人口问题B. 基数大、增长快仍是人口的基本特征C. 人口减少,实施“全面二孩”政策D. 交通拥挤,就业、就学困难依然存在4. 下图为“我国人口增长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图示时期中,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 1764年~1840年B. 1840年~1949年C. 1949年~1982年D. 1982年~2005年5.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分别是()A. 印度俄罗斯B. 俄罗斯中国C. 中国中国D. 加拿大中国6.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A. 漠河—腾冲线B. 漠河—昆明线C. 黑河—腾冲线D. 黑河—昆明线7.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 西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B. 西部地区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C. 东部地区地形崎岖,以高原、山地为主D. 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8.读“我国人口资料图”,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错误的是()A. 1982年以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缓B. 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C. 目前我国每年的新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多,今后不需再实行计划生育D.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B. 福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C. 漠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D. 平原、盆地人口少,高原、山地人口多初三地理二轮复习人口-练习题2016年我国春运期间最拥挤的十大火车站依次是上海虹桥站、广州南站、上海南站、北京站、杭州东站、深圳北站、苏州站、北京南站、苏州园区站。
一、单选题1、”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
A.相对于人们对资源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B.生产资源最终会枯竭C.资源必须留给后代D.世界上普遍存在着贫困正确答案:A2、铁矿石资源属于()oA.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B.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C.可再生的公共物品资源D.可再生的商品性资源正确答案:A3、从历史上看,随着时间推移,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和消费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其主要原因就是()oA.技术进步B.资源勘探C.资源勘探和技术进步D.其他正确答案:C4、环境最重要的属性是(),它决定了人类如何共同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
A.空间与时间性B.有用性C.利与害的差别性D.公益与转移性正确答案:D5、判断经济效率一般采用()。
A.资源配置B.帕累托最优标准C.社会福利水平D.市场占有率正确答案:B6、下列关于帕累托效率错误的是()。
A.帕累托效率只有通过渐进的方式来提高。
B.帕累托效率一旦达到,则任何一个人再得到好处,必然会引起其他人受到损失。
C.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就是在相应范围内所有的等产量线和无差异线都必须是非凹的。
D.帕累托效率要有三个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品组合以及消费中的高效率。
正确答案:D7、以下不属于市场失灵的原因的是()。
A.信息完全B.公共物品C.垄断D.外部性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关于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收入增加或减少与资源的存量与用量没有建立计量关系B.国民经济帐户中设定了资源环境的地位C.资源的价值及其损失在NI或GNP中没有体现D.对不可再生资源制定了合理的折耗率正确答案:B、D2、下面关于自然资源定价扭曲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未包括由于不可持续的管理造成的对未来收益的损失称之为“使用者成本”B.未包括开采或获取成本C.未包括折旧D.未包括由于开采或获取造成的环境成本正确答案:A、B、D3、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不同,外部性可分为()。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题目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包括生产力理论、_ _ 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之间辩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既涉及理工科的知识内容,还与文科紧密相关,这就使得该学科具有很强的。
4、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和低污染。
5、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和基础。
6、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分别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人口、资源、具有逐一对应的关系。
7、马寅初指出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首要因素。
8、现代人口学的奠基人人口学的奠基人马尔萨斯是的人口学家、政治学家。
9、马寅初先生的人口思想为中国的政策的提出、制度、实施奠定了基础。
10、人口质量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以及水平。
10、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是指投资于产生的非物质资本。
人口质量11、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人口自然结构可以分为性别结构和结构。
12、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例达7% 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13、人口波动就是人口数量在一定区域空间的变动,最显著地就是。
14、人口迁移的效应社会效应、区域效应、经济效应和效应。
15、在人口数量问题上,是发展中国家的困惑,人少是发达国家的忧愁。
16、调整一胎生育政策与继续实行国策是不相悖的。
17、始终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18、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使与经济社会更好的协调发展19、从理论上来说,稀缺性可以分成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
20、通过有效地利用资源,能使稀缺性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方式或模式,被称为经济。
21、计划经济和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解决人口增长问题人口增长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考研生涯中,解决人口增长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议题。
本文将从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1. 人口控制人口控制是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首要任务。
通过控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实现人口稳定增长,以减轻资源的压力和环境的负担。
人口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例如,探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鼓励合理生育,以达到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
2. 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会带来压力,因此优化资源利用是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关键之一。
政府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农业领域,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率。
在工业领域,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有效的资源管理将有助于平衡人口需求和资源供应。
3. 环境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环境保护成为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必要措施。
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减少污染的排放。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为人口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重要学科。
通过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
在考研生涯中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一学科,将为解决人口增长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人口与环境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以下哪个方面最直接的?A. 水资源的消耗B. 大气污染C. 土壤退化D.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 下列哪个国家属于人口过剩的国家?A. 日本B. 瑞典C. 巴西D. 澳大利亚3. 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高出生率B. 高死亡率C. 移民D. 高就业率4. 根据统计数据,以下哪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最快的?A. 亚洲B. 欧洲C. 非洲D. 北美洲5.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是以下哪个方面最显著的?A. 能源消耗的减少B. 医疗资源的压力C. 种植农作物的减少D. 环境容量的扩大第二部分:问答题1. 请解释人口爆炸的概念,并描述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请列举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如何将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4. 请解释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挑战。
5.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请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根据你对人口与环境问题的理解,综合前述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内容,以及你个人的观点,论述以下问题: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论述要点: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
2. 人口过剩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挑战。
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4. 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政府、企业和个人在人口与环境问题上的责任与作用。
结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人口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仅为演示所用,实际文章应根据题目内容作出适当调整和补充。
初中地理《人口》专题复习一、专题概要1.重点:世界和中国人口增长情况。
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如何控制、控制的目标等。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
2.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等。
3.热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分布的特点。
人口增长问题、迁移问题等。
4.要点:人口增长特点、分布特点、迁移、计算、人口问题等。
二、知识结构(一)人口增长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亿;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亿。
2.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速度十分(),18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亿。
中国人口在1578年以后迅速增长,特别是()年以后,人口直线增长,20世纪末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是()政策实施的结果。
(二)人口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率-人口()率。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这些人口所在面积(三)人口分布1.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人口分布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布()。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在欧洲、亚洲()、南部、北美洲东部。
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2.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人口就稀少。
(四)人口迁移从农村迁往城市:原因是城市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有较好的()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条件,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
(五)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
控制人口的措施是实行(),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养老、退休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孤单困苦。
三、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得越快越好B.人口增长得越慢越好C.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D.人口的增长是不可控制的〈解析〉本题从表面上看是说人口的增长,实质是考查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问题方面的知识。
考试复习题1.阐述反馈循环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循环是一种封闭路径,这种路径将一个行为与它对环境的影响联系起来,由此影响它以后的行为。
正反馈:自我加强(资本积累、甲烷的发热、商品短缺、粮食短缺)负反馈:自我限制(人口和污染)2.针对人口问题,辨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距。
悲观主义: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长,地球的承载能力不可避免地被超过。
乐观主义:最初的短缺会促使人口增长的降低以及科技技术的增长,这样会使未来资源变得丰富,而不是使短缺加重。
3.请说明世界人口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1). 前农业时期:大约50万年,人口增长率很低,至12000年前进入定居农业时,世界人口不超过1亿。
2). 从定居农业到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增长率0.5%左右,至1800年,世界人口约17亿。
3). 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率1%左右,至1945年,世界人口接近25亿。
1846-1930期间,超过5000万的人口离开了欧洲,在世界人口中,欧裔人口所占的比例从1846年的22%增长到1930年的35%。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增长率上升到2%-3%,世界人口在1999年达到了60亿,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
4.请说明并分析下列两个相关问题:(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2)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力的正边际产出>平均产出,人均福利增加;反之,减少。
产出Y=L·x,即Y/P=L/P·x.人均产出Y/P的决定因素有两个:(a)人口中劳动力的比重(年龄结构效应),L/P;(b)单位劳动力的产出,x。
(2)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高收入国家有低人口增长的特性。
5.请简单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密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长期发展的利益,成为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和主要的受害者。
6.什么是收益-成本方法的基本原则?收益B>成本C(或B/C>1),支持项目;反之,则反对。
Commoner 法则(生态学第三定律):大自然最懂得。
其含意是不要干扰生态系统。
7.总支付意愿TWP是如何构成的?请划分价值的类型,并逐一说明。
总支付意愿TWP=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
1. 使用价值(反映环境资源的直接利用);2. 选择价值(反映人们在未来有能力使用环境所带来的价值,反映了人们保留未来使用的潜在可能性);3. 非使用价值(反映人们愿意为改善和保存那些永不会使用的资源所支付的价值)。
8.请将估值方法进行分类,并简单说明。
直接观察法:以实际可观察的选择为基础,并且实际资源价值可以直接推断出来。
或有估值法:征询被访者,环境变化的价值是多少,或者支付多少钱来防止变化或保护物种。
问题:战略偏向;信息偏向;始点偏向;假定偏向。
间接观察法:旅行成本法;享乐财产价值;享乐工资方法;避害或保护性支出;间接假定法。
9.什么是第一边际相等原理?什么是Pareto最优?请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边际相等原理:当一项分配方案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净收益最大。
Pareto最优:如果不存在使至少一个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时最优的。
净收益最大的方案是Pareto 最优分配(有效分配)。
有效分配使资源的所有可能用途所产生的净收益最大化。
10.什么是第二边际相等原理?第二边际相等原理: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得到一个完成目标所需的成本最低的方法。
11.请阐述并说明有效的产权结构所具备的三大特性。
排他性:所有因为拥有和使用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由并且只能由所有者自身所承担,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出售给他人。
可转让性:所有的产权都可以在所有者之间自由地转让。
强制性:产权受保护,防止非自愿的夺取和别人的侵犯。
12.什么是外部性? 说明有关于污染外部性的市场失灵。
当某些行为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行为,同时还取决于其他行为人的行为的时候,外部性就产生了。
造成污染外部性的商品的市场配置(市场失灵):1. 造成污染的产品的产量过多,价格太低;2. 造成的污染太多;3. 只要成本是外部的,市场本身没有动力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4. 由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太低,循环再利用废物就很难开展。
13.请说明共有资源所具有的特性。
共有资源(common pool)具有非排他性和可分性。
非排他性(non-exclusivity)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开发利用;可分性(divisibility)是指资源的一部分给某人占用了,其他人可以使用剩下的部分。
14.什么是公共物品?它的特性是什么?它可能会造成什么问题?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具有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没有付过钱的人也能享受利益;不可分性是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可消费的数量。
(例如,风景、清新空气、生物多样性)公共物品的无效供给:因为公共物品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贡献的基础上搭便车(free ride),最后的贡献不足以提供有效数量的公共物品。
15.阐述并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和物质不灭。
当物质从环境中流动到经济体系中去时,积累在经济体系中,或者作为废弃物回到环境中去。
当最终不再有积累时,流入到经济体系中的物质量同返回到环境中的废物量是相等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律):熵是一种不做功(不能利用)的能量。
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不是完全有效的,其能量消耗属于不可逆过程。
如果没有新的能量输入,任何封闭系统最终将用尽所有的能量。
16.在分类可耗竭资源的存量时,区分现有储备、潜在储备和资源禀赋三概念。
按目前的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探明资源。
潜在储备:潜在储备量取决于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
资源禀赋:地壳中天然存在的资源,是地理的非经济的概念,决定了地球上资源可利用程度的上限。
17.结合自然资源,讨论其替代品的情况。
边际成本的上升会带来需求和供给数量的下降,无替代资源不会耗尽。
替代品的存在:在较早的时期开采出比无替代资源数量更多的资源,在资源的边际成本升至与替代品的边际成本相等的转换点,消费品全部转换成替代品。
18.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有些可耗竭资源的消费没有逐渐减少,而是不断增加?勘探:虽然勘探花费很高,一些勘查工作可能会成功从而发现了资源的新来源而增加现在的储备量。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体现在开采边际成本的降低,使得资源的获得数量增加。
如果这些效应足够强大,会是开采量上升,也刺激更多的消费。
19.定义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和积累性质,并阐述不可降解污染物和可降解污染物、流量污染物和存量污染物的分类。
污染物是生产和消费形成的残余物质,以不同的形式返回自然。
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会降低我们所获得的服务水平。
自净能力:环境吸收污染的能力。
如果排放量超过自净量,污染物将在环境中积累起来。
不可降解污染物和可降解污染物(自净能力)存量(stock)污染物和流量(flow)污染物(积累性质)区域性:污染排放物所作用的区域。
水平区域:当地(local)污染物;跨界(trans-boundary)污染物。
垂直区域:地表(surface)污染物;全球(global)污染物。
20.叙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概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21.陈述环境污染的有效配置的有关理论。
随着排放量的增加,边际社会损失上升。
随着污染物削减量的增加,边际削减成本上升。
Q*表示有效的配置,因为在Q*,污染物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与边际削减成本相等。
零污染不是有效的污染水平。
如果污染物(比如钚等高危险性的放射性污染物)在小剂量的情况下,边际损失就相当大,那么有效的污染水平将接近于零污染。
有效的污染水平随地区而变化:1. 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其有效的污染水平较低;2. 污染的敏感程度较低的区域有较高的有效的污染水平。
22.说明命令—控制法、排污税、和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这三种基本环境政策,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性和可能的优缺点。
1. 命令—控制法:对每个污染源所允许排放量进行限定。
没有理由相信环保当局会以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排放量分配。
有理由相信环保当局会以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排放量分配。
2. 排污税:对于每一单位的排放进行收税。
有效的排污税(庇古税)将污染进行内部化:在有效的污染排放水平上,税率等于边际社会损失,也等于边际产出和边际削减成本。
庇古税率的确定需要一个反复试验和调节的过程,但它不需要确定排放量。
3.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任何污染源的排放量不能超过所持有的排污证的数量,该许可证可以交易转让。
排污证制度只需要政府当局发放总数量合适的许可证,让市场做剩余的程序,排污证的市场均衡即是有效的排放量分配。
排污税制和排污证制度都能促进污染削减技术的进步,通过降低边际削减成本。
2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陈述可持续发展的哈特维克法则。
可持续发展:前代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其行为不会减少后代的福利。
哈特维克法则(Hartwick Rule):假如所有短缺性资源的租金都以资本形式投资的话,那么持续的消费量就可以保持不变,并且这个投资水平也足够保证总资本存量不会降低。
24.根据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替代性,说明弱持续性、强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定义。
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替代性:完全替代,有限替代,不能替代。
1. 弱持续性:总资本存量的价值不下降。
2. 强持续性:保持自然资本的存量价值不降低。
3. 环境可持续性:维持个体资源的实物流量。
25.针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哈佛大学Sachs 和Warner(1995)对95个国家1971-1989年间进行了研究,发现资源产品出口占GDP 的比例每增加10%,GDP 年增长率将减慢0.7%。
Radelet、Sachs 和Lee(1997)对于101个国家在1970-1996的研究表明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负相关关系。
27个国家的资源出口占GDP 的比例小于5%,人均GDP年增长率平均为2.7%;而16个国家的资源出口占GDP 的比例大于20%,人均GDP年增长率平均小于0.5%。
弱持续性准则是用来衡量自然资源的耗减是否有用大量的实物或金融资本的补偿来防止总资本的下降。
资源耗竭与经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