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课件22.1.1 二次函数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1《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1《二次函数》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九年级数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
二次函数是实际问题中常见的函数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二次函数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
2.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理解与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直观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二次函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重要性。
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讲课稿(一)一、教材剖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二次函数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 22 章的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关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概包含以下内容:经过详细实例认识这类函数;研究这类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类函数解决实质问题;研究这类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本章“二次函数” 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睁开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确定基础2、教课目的要求:(1)学生经历从实质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描绘变量之间的数目关系;(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3)知道实质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识题和实质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课要点和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课要点、难点:要点:(1)二次函数的观点(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难点:详细的剖析、确定实质问题中函数关系式二.教法、学法剖析:下边,为了讲清要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课目的,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说说:1、教法研究教课中教师应该裸露观点的再创建过程,鼓舞学生不只要动口、动脑,并且要着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自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这不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力获取培育,素质得以提高,充足地调换学生学习的热忱,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课过程中,着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育。
还讲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建性思想。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二次函数是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函数;探索这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2、教学目的要求:(1)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3)知道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二次函数的概念(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难点:具体的分析、确定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式二.教法、学法分析: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1、教法研究教学中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1.1《二次函数》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巩固了之前学习的函数知识,还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一节主要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二次函数,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二次函数的存在,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究、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函数的概念、性质有所了解。
但是,二次函数相对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其性质更为复杂,图象也更为抽象。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另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包括对称轴、顶点、开口方向等。
3.能够绘制二次函数的图象,从图象中观察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4.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一般形式。
2.二次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对称轴、顶点、开口方向等。
3.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和分析。
4.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二次函数,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二次函数的存在。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
3.数形结合教学法:利用图象展示二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从图象中观察和理解二次函数。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实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入二次函数。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
例如:一个物体从地面抛出,其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个二次函数。
让学生思考:这个二次函数是什么样子?它的图象是什么样的?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图象。
初中数学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 二次函数要点感知 一般地,形如________(a ,b ,c 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________是自变量,a 、b 、c 分别是函数解析式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预习练习1-1 (怀化中考)下列函数是二次函数的是( )A.y=2x+1B.y=-2x+1C.y=x2+2D.y=21x-2 1-2 对于y=ax 2+bx+c ,有以下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当b=0时,二次函数是y=ax 2+cB.当c=0时,二次函数是y=ax 2+bxC.当a=0时,一次函数是y=bx+cD.以上说法都不对1-3 已知圆柱的高为14 cm ,写出圆柱的体积V(cm 3)与底面半径r(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________.知识点1 二次函数的定义1.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有( )①y=1-2x 2;②y=21x ;③y=x(1-x);④y=(1-2x)(1+2x).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圆的面积公式S=πR 2中,S 与R 之间的关系是( )A.S 是R 的正比例函数B.S 是R 的一次函数C.S 是R 的二次函数D.以上答案都不对3.若y=(a+2)x 2-3x+2是二次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4.已知二次函数y=1-3x+5x 2,则二次项系数a=_______,一次项系数b=_______,常数项c=_______.5.已知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式为y=(a-2)x 2+(b+2)x-3.(1)当_______时,x,y 之间是二次函数关系;(2)当_______时,x,y 之间是一次函数关系.6.已知两个变量x 、y 之间的关系为y=(m-2)22 m x +x-1,若x 、y 之间是二次函数关系,求m 的值.知识点2 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解析式7.国家决定对某药品价格分两次降价,若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 ,该药品原价为18元,降价后的价格为y 元,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A.y=36(1-x)B.y=36(1+x)C.y=18(1-x)2D.y=18(1+x 2)8.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和为10,设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 ,则直角三角形的面积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A.y=-21x 2+5xB.y=-x 2+10xC.y=21x 2+5xD.y=x 2+10x9.边长为20 cm 的正方形铁片,中间剪去一个边长是x(cm)的小正方形铁片,剩下的四方框铁片的面积y(cm 2)与x(cm)之间的函数关系是_______.10.某校九(1)班共有x 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每两名同学都握一次手,共握手y 次,试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_______,它_______(填“是”或“不是”)二次函数.11.如图,有一个长为24米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长度a 为10米)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AB 为x 米,面积为S 平方米.(1)求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平方米的花圃,AB 的长为多少米?12.函数y=(m-n)x 2+mx+n 是二次函数的条件是( )A.m ,n 为常数,且m ≠0B.m ,n 为常数,且m ≠nC.m ,n 为常数,且n ≠0D.m ,n 可以为任何常数13.在一定条件下,若物体运动的路程s(米)与时间t(秒)的关系式为s=5t 2+2t ,则当t=4时,该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 )A.88米B.68米C.48米D.28米14.二次函数y=x 2+2x-7的函数值是8,那么对应的x 的值是( )A.5B.3C.3或-5D.-3或515.判断函数y=(x-2)(3-x)是否为二次函数,若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6.一块矩形的草地,长为8 m ,宽为6 m ,若将长和宽都增加x m ,设增加的面积为y m 2.(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要使草地的面积增加32 m 2,长和宽都增加多少米?17.某商店经营一种小商品,进价为2.5元,据市场调查,销售单价是13.5元时,平均每天销售量是500件,而销售单价每降低1元,平均每天就可以多售出100件.假定每件商品降价x 元,商店每天销售这种小商品的利润是y 元,请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注明x 的取值范围.挑战自我18.如图,在△ABC 中,∠B=90°,AB=12 mm ,BC=24 mm ,动点P 从点A 开始沿边AB 向B 以2 mm/s 的速度移动(不与点B 重合),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边BC 向C 以4 mm/s 的速度移动(不与点C 重合).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x s,四边形APQC 的面积为y mm 2.(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四边形APQC 的面积能否等于172 mm 2.若能,求出运动的时间;若不能,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要点感知y=ax 2+bx+c,x,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预习练习1-1 C1-2 D 1-3 V=14πr 2.1.C2.C3.a ≠-2.4.5,-3,1.5.(1)a ≠2 (2)a=2且b ≠-2.6.根据题意,得m 2-2=2且m-2≠0.解得m=-2.即m 的值为-2.7.C 8.A 9.y=400-x 2. 10.y=21x 2-21x ,是 11.(1)S=x(24-3x),即S=-3x 2+24x.(2)当S=45时,-3x 2+24x=45.解得x 1=3,x 2=5.又∵当x=3时,BC >10(舍去),∴x=5.答:AB 的长为5米.12.B 13.A 14.C15.y=(x-2)(3-x)=-x 2+5x-6,它是二次函数,它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5,常数项为-6.16.(1)y=x 2+14x.(2)当y=32时,x 2+14x=32.解得x 1=2,x 2=-16(舍去).答:长和宽都增加2米.17.降低x 元后,所销售的件数是(500+100x),则y=(13.5-2.5-x)(500+100x).即y=-100x 2+600x+5 500(0<x ≤11).挑战自我18.(1)由运动可知,AP=2x ,BQ=4x ,则y=21BC ·AB-12BQ ·BP =21×24×12-21·4x ·(12-2x), 即y=4x 2-24x+144.(2)∵0<AP <AB ,0<BQ <BC ,∴0<x<6.(3)四边形APQC 的面积能否等于172 mm 2.若能,求出运动的时间;若不能,说明理由. 解:当y=172时,4x 2-24x+144=172.解得x 1=7,x 2=-1.又∵0<x<6,∴四边形APQC 的面积不能等于172 mm 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1节的内容,它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较为复杂的方程。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新的解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讲解与演示: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并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合作交流中讨论解题思路和解法。
4.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训练。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