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欣赏美
- 格式:pdf
- 大小:207.57 KB
- 文档页数:2
在语文课堂上应体现“真、美、情、趣”【摘要】语文课堂应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语文课堂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课堂要充满教师的激情;语文课堂要具有趣味性;“优质课堂”所隐藏的因素过于复杂,人与人的观点可能不尽相同,然而我觉得只要我们精心去打造课堂,刻苦钻研教学,每天都上节与众不同的课,只要我们付出了汗水,付出了真情,无论成败的课都会有它的闪光点。
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我们都会上一节好课,都会拥有美丽的教育人生。
【关键词】真实;享受;激情;趣味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代表着一切,上好每一堂课都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愿,因为一堂好课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在知识上的获取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及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们教师人生的价值。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个人认为能体现“真,美,情,趣”的课应该是一堂好课。
一、语文课堂应给人以真实的感受朋友之间的交往贵在真诚,而师与生的交流也应该是真实的,尤其是一节公开课,展现给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就应该是原生态的,实实在在的一节课。
目前,在众多的公开课中都搀杂着假象,学生出乎意料的,闪烁着智慧的发言,都会博得听课人的赞叹,孰不知这多半都是教师精心的安排,然而在课上,有的学生会突发感悟,用了自己的方式回答问题,课后教师便会严肃的斥责,批评他故意扰乱课堂,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一切的发言都在教师的指引下,生搬硬套,完全失去了自我。
这种被束缚,如同被囚禁一样的感受真是苦不堪言。
我认为这样的课设计的再新颖,媒体辉映得再巧妙,也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因为他泯灭了孩子的智慧,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权利。
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在教学细节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那般自然与随意。
这般自然与随意中一定存在着一种真实的感动。
不管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令你尴尬的局面,不管个别学生会让你多么失望,只要是真实的一节课都会流露出你对学生,对听课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在展现着教师实实在在的一种人格魅力。
这种人格的魅力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净化着每一个小灵魂。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多角度感受美发表时间:2020-08-21T03:36:56.551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9月总第356期作者:张玉瑜[导读] 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也体会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下面我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社坛小学362300摘要: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的启迪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中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
而语文这门课程,便承载着太多这种让人舒适的美丽。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通过情境激趣、读课文、品词句等方法去发现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妈妈睡了妈妈的爱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主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美育相统一、相结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更易实施,也对促进学生从小养成爱美的情趣、健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格有很大帮助。
如何让“美”闪动在语文课堂中呢?我也一直在努力追寻着。
最近,刚执教完《妈妈睡了》,这篇课文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
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她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
通过孩子观察熟睡中的妈妈的举动,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妈妈满满的爱;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也体会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下面我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情境激趣揭示美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是老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阅读的大门。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同时朗诵关于妈妈的小诗:“如果我是一只小鸟,你就是那挺拔的松柏,在我疲惫时,默然作我的巢。
如果我是一枝花朵,你就是那甘甜的山泉,在我憔悴时,静静将我淋浇。
如果我是一个孩子,你就是那不变的家,在我迷茫时,给我无限母爱!”当你呱呱落地时,第一眼见到的是母亲;当你咿呀学语时,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当你上学时,为你操碎了心的也是你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妈妈睡了》,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朋友眼中睡着了的妈妈又是什么样子的,好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文的朗读,小朋友们小声跟读。
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这一点我极赞同。
一直认为语文学科洋溢着别样的美,学生如能品尝其中美之味,必能增强自身的美感体验能力,陶冶个人情操,从而让自身素养得到提高。
因此,我们要学会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美。
1、语言美美丽的语言,常常使人如品香茗,如酌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悠长。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随时被这样的语言震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雄奇博大,《锦瑟》的凄美幽怨,《一剪梅》的清丽深情,《边城》的纯美脱俗……他们的美曾让多少的学子沉醉,在心中挥之不去。
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叠词“淡淡”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也衬托了“淡淡”的忧愁中偶然得到的“淡淡”的喜悦,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个“泻”字写活了月光,营造了一个朦胧纯美的意境。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是视觉可见的画面,把它移植到听觉上,好像听小提琴名曲一样,这样就把月光给人的恬静的感觉写出来了,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深遂美感。
“美育是通过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实际上,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只要细细品味,定会在心中成就一片美的天地。
2、意境美在语文学习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篇优美的课文就是一幅让人玩味的图画。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至美的湘西地域风情图。
小说中那悠悠的河流,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旧旧的吊脚楼,那清幽的竹林里小鸟传情的鸣叫……所有美丽的景象,无不把人带入甜美的梦境,让人徜徉其间,流连不返。
《寻隐者不遇》语言简单却平中有奇,把人带入一种飘逸、迷茫、思索的意境。
那苍劲古朴的大松,充满稚气的童子,白云萦绕的深山,都给人一种置身世外,不随流俗的高洁之感,更有那采药的师者,总引起我们无限遐想,激起我们一睹其仙风道骨的渴望。
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渗透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对儿童进行美育,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受美。
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去感受美的,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必须充分显示出鲜明的审美对象。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活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教学语言启发而拨动的。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有条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如教师的声音。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调整自己的声音,或舒缓,或轻灵,或激昂,让学生听自己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
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宛如一件件乐器,尽情弹拨,自如运作,从而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样就会使整节课具备了一种美的价值取向。
二、创情境领会语言美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有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可创设情景,让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滕王阁”。
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跃然纸上。
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滕王阁,来到湖边,眼前出现迷人的景色。
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这一核心素养摘要:中职阶段是形成学生正确思维观念、提升良好品质素养的关键阶段,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获取更高深的文化知识与技巧方法,切身感悟语文教学的个性、文学知识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层次的渗透教育,革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与发展要求,形成其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其审美意识与能力,深入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中职语文;审美教育;实践;策略在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已成为现阶段学科教师关注的重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审美元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革新教学策略,将学科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文章基于中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展开了研究与分析。
一、发挥写作审美想象写作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高考测试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发展以来对审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素材感悟文章情感,鉴赏文章审美情感,还需用写作的形式表达出对审美的分析、体验与情感见解。
但在语文写作的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更注重作业写作的逻辑结构、方法技巧,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关注,结合教学目标强调学生想象思维、审美意识、情感输出能力的有效提升,通过写作阅读素材的拓展,文章写作的创作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并有所体验与感悟,同时指导学生合理运用写作技巧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将生活美、人物美、情感美、想象美有效融合,进而创造出美的作品,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例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合理布置写作任务,以“秋”为主题展开写作。
教师引导学生适当延伸拓展阅读素材,如课外读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等,增强其文化底蕴与阅读内涵,陶冶其情操性情,提高其审美思维与欣赏能力,深刻感悟秋的特点与美好,体验丰收美、景色美、情感美与意境美,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秋”强化写作技巧的运用,创设美的作品,促进自我发展。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选用与生活相贴合的美文能够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严肃性,丰富了课堂内容和讲课形式,让学生感受初中语文的语言美,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先进性和科学性,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语言美的感悟,可以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文章,促使学生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正文: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生学好语文,并且培养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等等是非常必要的。
如今,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知识和信息资源都得到了传播和分享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搜集和筛选所需要的优美文章,挑选出能够迎合学生品味,让学生感受初中语文的语言美。
一、利用大数据掌握话语热点,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大数据时代,也为语言文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下,语言文字也出现了变化,一种新的“网络语言”横空出世,甚至逐渐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社交和活动的主要语言,更开始广泛体现在人们平时的生活中,无形之中体现和增强人们生活与新网络时代之间的联系性,更体现了语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初中语文的语言美。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扩展自己的目光,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点,适当引入“网络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之上的师生距离,提升课堂气氛和教学的趣味性[2]。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身的思想为主,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从而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备课,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在开展《乡愁》这一文章的教学时,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营造作者的思乡气氛,展现优美的语句语段。
文章当中描写到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意象都能够很好地代表家乡。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具的方式,将邮票、船票、坟墓以及海峡的照片或者相关的事物,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从教科书当中过渡到实际事物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看见真实的事物来体会余光中当时写这一篇诗集时的思想情怀,感受语言文字展现的语言美。
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绽放发表时间:2011-08-03T15:10:10.733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李建云李维波[导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品读,不仅对书中的要义能快速领会,更是一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山东莱阳市吕格庄中心初中李建云李维波语文教学必须贯穿着美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语文静态的文字展示美质,就会使学生真正的喜爱语文,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很多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品读,不仅对书中的要义能快速领会,更是一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中,学生读课文的方式很多,朗读、默读、速读;个人品读、齐读、范读等等,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读,读熟了,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书中语言的美,韵律的美,结构的美等等自然能有所感悟。
但是,要进行审美体验,课堂上最忌讳的应该是速读和齐读。
因为速读只是让学生浏览一下文章,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这是很难体味到美文美句所带来的美感的;齐读,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能体会到韵律的美,但是美文美句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品质、精神的美却难以体会。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情感,要让学生自己自由去读,反复品味,用心读出美文美句中的喜悦、气势、悲伤、气愤;品出平凡、伟大、坚强、固执;心灵受到洗涤、净化。
学生只要能够读出情感,品出味道,心灵受到震撼,那就是真正的受到了美育。
以《背影》为例,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了三句简短,意思很平常的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第一篇: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
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学生情感一、问题的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人如果不爱美,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生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国家。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即是爱的教育。
人有爱美之心,表明人有求真向善之心。
人有求真向善之心,才会对大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关切、热爱之情,激情永驻,志存高远;也才会孜孜以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探索真理,追求事业,献身社会;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下一代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激发学生爱美之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懂得怎样审美。
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出现了某些偏颇:学校全部工作倾向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审美和劳动生活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说没有抓,但起码是抓得不够目标明确,不够得力,成效不显著,喊在口头上、流于形式的居多。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条件(一)语文教材本身是美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理论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美育的概念、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意义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美育的概念美育是指通过对美的欣赏、审美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教育活动。
美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中,美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语文教学作为打开人文知识大门的学科,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场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诗词文章等,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美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美感的产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美的存在和体验。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美的表达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中的美,往往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因此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全面、综合地发展。
1.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析2. 艺术课堂的开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单独开设一些艺术课堂,让学生进行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创作。
通过艺术创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作者:陈小淋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3期汉语是一种充满审美内涵的语言,汉语之美,亦即语文之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美丽,力求使语文课充满魅力。
一、突现文本的精美,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悟语文的美丽1. 品读——享受文本的语言美。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统编版小语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好文。
它们有的展现气势磅礴的壮美,有的展现灵动清丽的秀美;有的美变幻莫测,有的美生机盎然。
它们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或令人惊心动魄、心生敬畏……正是“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读不知其妙”。
读,要出之于口;品,要入之于心。
琅琅书声是享受语言美不可缺少的绿色通道,教师的示范美读,学生的放声诵读,都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凸显语文的语言之美。
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再现语文优美的意境。
如:听着风声、虫鸣声,美美地读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四季之美》),那迷人的情景自然入心;伴着淙淙的流水声,和着轻柔的乐曲,一遍又一遍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搭石》),那富有节奏的“踏踏”声让你仿若置身其中,自有一丝惬意心中来;再观看大屏幕上播放的《桥》中那位普通的老党员在滚滚洪流中果决指挥、拯救村民的动人情景,聆听着画外音的朗读,心中油然而生敬意……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在语文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美,从而深刻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 体味——感受文本的哲理美。
语文之美,就是以语文的形式揭示人性美、存在美。
如:《牛和鹅》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换个角度,也许就会有惊喜;《夏天里的成长》则以自然朴实的语言激励青少年在自己人生的夏天里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努力成长;《我不能失信》《鹿角和鹿腿》《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则引发我们对价值选择、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正如李吉林老师说的那样:“翻开一册册小语课本,不难发现一篇篇课文呈现着‘美’,浸透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