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小学语文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它通过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发掘美发掘美是指在教学中发现和挖掘文本中的美,其中包括文字之美、形象之美、情感之美。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去感知文字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发掘文字之美,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品味文字的音韵、词藻、句式等语言因素,培养他们对语言美感的体验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他们感受到这句诗的音律、节奏以及形象描绘的美感。
发掘形象之美,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描写性语言,从而形成真实而生动的意象。
在教学古代一篇记叙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展现出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
发掘情感之美,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受,产生对楼外景色和作者情感的共鸣,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主题。
二、展现美展现美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展现和呈现文本中的美,使学生像品味生活中的美一样品味和欣赏语文中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美。
在教学《小桃红枣皮》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文本中的情节和形象。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文学作品,让他们在读、看、写作业过程中,自由发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美是一种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
语文教学中的美,包括语言文字的美、文学作品的美、思想情感的美、学生思维的美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知识层面、教学手段和渗透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我们应该从知识层面来发掘美。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充满美的文章、古诗词等文本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朗读古文等,让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去记忆和理解知识。
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手段来展现美。
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模拟、故事表演等形式来展现美。
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来呈现古代的风景、建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和情节;在讲解现代散文的时候,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讲解小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通过故事表演来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我们应该注重渗透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借美。
渗透方式是在教学中运用美的元素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观赏美术作品来扩展学生的观察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方式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发掘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展现美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借美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助美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赏析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文学情操。
发掘美。
语文教学是一个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优美的诗文、朗诵经典的篇目、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发掘语言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穹”这样的经典句子,解析其中的精彩语言和深刻意境,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古文的美妙之处。
展现美。
在语文教学中,展现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比如通过学生的朗诵、表演、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悟美的魅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诵读比赛、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展现自己的语言才华,感悟美的力量。
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展示、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文学名著的电影片段或者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感受文学之美。
借美教学。
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名家的作品、写作感悟、创造诗文等方式,让学生在感悟美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或者名家的诗作,让学生进行联想、创作,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表达,从而实现“借美”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具备着重要的意义。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学习积极性。
可以丰富课堂内外的文学资源,通过给学生展现各种形式的美,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感悟美的机会。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通过感悟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课堂因“情境”而美丽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思维活动的切入点和渗透点,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情境中思维。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欠缺。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极大的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很好的起到传授知识,吸引学生兴趣的作用。
而图画通常给学生以鲜明、直观的形象,在教学中利用图画来创设课文情境,可以让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课本中的插图,或者是教师自己创作的简笔画,都可用来作为课文情境创设的素材。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边读课文便在在黑板上勾画:计谋得逞后摇头摆尾的狐狸、上当受骗后一头雾水的老虎,还有那些被吓得惊慌失措的小兔、小鹿等等。
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课堂上顿时变得欢呼雀跃,学生们兴味盎然,自然地理解了狐假虎威的文意,也增添了阅读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再见了,北京》一课时,虽然很多学生对北京奥运会仍然记忆犹新,但当我在课堂上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绚烂多彩的礼花、气势恢宏的鸟巢画面的时候,学生仍然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学生发出的一声声惊叹声中,我感受到学生被画面上磅礴的气势所震撼、折服:我们的首都原来如此美丽、我们的国家原来这么强大!二、运用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学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音乐常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引起听者心灵的共鸣,将听众引入特有的意境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些恰当的音乐来烘托气氛,渲染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
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但愿人长久》、《我们爱你啊,中国》等课文时,选择一些恰当的乐曲,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或高歌、或低吟,他们的心绪自然地被牵引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轻松领悟课文的本质。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密切,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
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小学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外,还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等等。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谈谈以下方法。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教师素质将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美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有审美的感知力,善于发现美、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
要做到这些,就要注意平时积累生活,丰富阅历,把握作品的形象美,感悟语言的音乐美,品位词语的意蕴美,领会句式的变化美,领悟整体的风格美,为美育的渗透提供认知性方向,把文中的美用显而易见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接收到美的感染。
同时教师的仪表、举止、人格魅力,也将对美育渗透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最重要工具。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摘要: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并且为创造美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几个方面出发,结合苏教版教材,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必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要求,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并且为创造美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美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工具。
在小学阶段,我们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更好地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我们要初步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可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我们需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他们发自心底地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审美情趣,对于发展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个性、良好的意品格志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说,美育也是社会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美育是塑造小学生健康身心的需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接班人不但要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还需要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能够塑造出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语文教育则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完成美育教育,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引入的课文大多数具有审美价值,这些课文涉及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家名篇,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科学知识等等,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动人,这些都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让小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摘要:在审美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语文教学中美育也不容忽视,引物因为编入语文教材的均是寓理于情,以美育人的好作品。
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心驰神往,在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所创作美的语言.坏境和气氛中徜徉,无论在知识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充实。
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
老师如能在语文课中指引,让学生细细去体会,那么对学生的审美和创作能力,能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1.语文美育的概述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的涉及到许多方便,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以下几类:1.1 自然美。
在语文的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一部分,自然美指的是自然物的线条.形状.光泽以及颜色,这些课文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情遐想,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
1.2 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
1.3 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作出各种形体以及自然现象,在研究科学现象过程中体会出的美。
1.4 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选择的美,意境的美,语言的美,结构的美等等。
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整体,产生艺术魅力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去感悟探索文章中,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2.小学语文美育的特征2.1 形象性。
语文中所展示的往往是有血有肉的,但又具有鲜明性格的各种人物以及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的风景,所以语文美育应展示出课本的人物的形象作为教育手段,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2 情感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文学作品里面包含着作者思想感情,应该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审美的重点,也是学习的关键。
2.2 愉悦性。
优美的文章自然能让人为美好的事物而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也可能对丑陋的现象产生怒恨等各种各样感受,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而不是牵着学生去分析字词句,而是应该努力营造相应情绪氛围,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文章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发掘美、展现美、借助美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美、展现美和借助美。
教师应该通过发掘美来丰富教材内容。
发掘美可以从教材中筛选出经典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或作文,以及优美的诗歌和散文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影视、音乐、绘画等,来给学生展示各种美的形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片段或音乐,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
通过发掘美,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展现美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展现美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环境的布置以及黑板报、教案等的制作来体现。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讲解一些有意义的课文,通过语言和表情的运用,将课文中的美妙之处表达出来。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文学演讲、课堂剧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语文之美。
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展示板、手工制作品等,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
通过展现美,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借助美的力量来进行教学。
借助美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如使用幻灯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写作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通过借助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发掘美、展现美、借助美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发掘美,可以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展现美,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借助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 作者:王柳珍 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4期
摘要:语文课堂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语文课本中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利用好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塑造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优美、典范的白话文为本,以形象化的中国语文文字为本,以师生间相互交流反馈为桥梁,显示出区别于其它各育的丰富的美感。美育参与其中,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性,更生动更具吸引力。利用美与语文课的联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体验情感思想,感悟初步的人生。
一、美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感性与理性 美育是指运用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睹、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凭借形象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造成心理上的共鸣,在身心愉悦中受到启迪,形成技能,最终塑造完善的人格。美以其直观性、想像性、超功利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寓理性的思考于感性的认知体验中。
语文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思维的广度、灵活度及创造力。这就要求语文课必须把理性的思维转化为形象,审美地组织课堂,把教学中的认知、文字的训练等理性化过程同游戏、活动、比赛等感性过程相结合,寓理性认知于感性形象中,把理性转化为感性,以情感感染为触发点打动学生,发美导真,以美传情,以美达义,让枯燥的求知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想象力、创作欲,才能真正达到对人的素质的培养。
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把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理性认识转化成感性的情感体验,利用幻灯、音乐、富有感染力的朗读等手段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触动孩子的同情心,在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时达到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在感性的情感体验中,不由自主地思考,达到理性认知。语文课堂上真正以学生思维为出发点,还主动权给学生,以美境、美情触发学生,促使他们逐渐乐学、爱学、善学,主动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美、展现美、借美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一些基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修养。
本文将从发掘美、展现美和借美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
一、发掘美发掘美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朗诵、写作等方式,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观察力敏锐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的风景、欣赏优美的文字、感受音乐的魅力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例句、诗歌、散文等优美的文字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
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作者描绘的荷叶、月色,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去描绘自己眼中的美景,从而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去观察美景,比如到郊外去看花灯,到河边欣赏河水静谧的美,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从自然界中感受美的存在。
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更加亲近大自然,也会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美的存在。
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领略诗歌、词曲的美。
通过朗诵经典名篇,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文字产生共鸣,增进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
朗诵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分享对美的感悟,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美的魅力。
二、展现美展现美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学习作品,展现美的存在。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创作的文章、诗歌、画作等都可以展现出美的一面。
教师应该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关注学生表达的感情和形象描绘的美。
通过学生的作文,可以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在鼓励学生的指导他们运用语言表达美的感受。
可以鼓励学生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美感。
教师还可以在批改学生诗歌作品时,注重发现其中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师,除了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
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发掘美、展现美和借助美来进行教学。
一、发掘美发掘美就是通过提炼和挖掘,从日常生活、文学和艺术等多方面去寻找、呈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品味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欣赏美妙的音乐,观赏精美的绘画等,引导学生发现美好之处,同时也启发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例如,运用“一叶知秋”的典故来说明要细心观察自然美景,认真从细节中寻找美好,同时也要在平凡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二、展现美展现美是将美发掘出来后,更进一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形象地体验到所教知识和技能的美好和巧妙之处。
例如,通过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赏析来展现语言之美、修辞之美,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艺术品、精美的字画来展现艺术之美。
通过课堂中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教学难点,并且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之处。
三、借美借美是将美妙的元素运用到教学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古文阅读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古文所描写的美景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兴趣;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美句子,启发学生学习好用语言,更好地写作。
此外,在口语表达训练中运用演讲技巧,通过优美的声音、姿态、语言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美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发掘美、展现美和借美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通过这些方法创造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美”在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程是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重新解读新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美育的有关论述,重新认识美育在全面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把美育和学科知识教学融为一体,落实小学语文学科的美育任务,和其它学科一同完成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下面,本人谈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知道,深入地理解课文是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放弃射门》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福勒和其它运动员在射门时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射门这一行为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福勒这一形象的“人性美”,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
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陆游的《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写景的句子,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
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诗人在小心地走过苍苔时,忽然看见一枝美丽的红色杏花从墙头伸出来,在风中摇曳……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
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墙头春意闹”中的“绿”、“闹”二字所表现的传神的、不可言喻的美。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不少,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
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
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
如在教学朱自清《春》
一文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地通过感受课文的优美的词语、多变的句式去感受朱自清所描绘的春天的“山”“水”“花”“草”“风”“雨”。
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
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
四是议读。
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美育的认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特点,落实素质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的合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周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初探《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3期.
[2]庄丽萍感知·品味·探求·分享——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小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4期.
[3] 糜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快乐阅读》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