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学考试文学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3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6128、词:隋唐以来新兴的音乐文学,是一种可以歌唱的特殊形式的诗,具有律化、长短句、固定字数三个特点。
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最初称为曲子词。
因此词又有好多种称呼,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
129、词调: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即曲调的音乐旋律。
130、词牌:每种词调的特定名称。
由于每种词调的长短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词牌的句数、每句字数和平仄、押韵等。
本来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但到后来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内容已经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另外写出词题或小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者是词调,后者是词的题目。
131、单调:只有一段的词,一般都字数较少,又称为小令。
如《如梦令》、《十六字令》等。
132、双调:多数的词由两段构成,故称双调。
每段叫作“阕”或“片”,分别称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如果前后两段的平仄字数相同或基本相同,叫做“重头”(或“不换头”)。
也有的前后阕平仄字数不同,大都是因为后阕开头的两三句字数或平仄不同的,叫做“换头”。
133、阕:一首词称作一阕,但又如上所说,有时称词的一段也称为阕。
134、三叠、四叠:即由三段、四段构成的词。
如《阳关三叠》、《兰陵王》就有三段。
四段的词只有《莺啼序》一种词牌。
135、词谱:从分析前代名家词作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种词调的句法和平仄,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这就是词谱。
有用黑白圆圈式,也有用平仄文字式。
详见古人的有关词谱。
136、一字豆:“豆”就是“读”,这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
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
从声调看,大多数是去声字。
这些字往往放在四字句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式),如“渐霜风凄紧”、“更草草离筵”、“又酒趁哀弦”、“且莫思身外”、“纵豆蔻词工”、“念武陵人远”等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18、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
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
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
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
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
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
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
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
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
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渊源的最高敬意。
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
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1.疏: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
②疏,就是疏通意义的意思。
这一体式还有“义疏”、“正义”等别名。
③它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④南北朝以后这类注解的代表作有如: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宋邢昺《论语注疏》、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等等。
2.集解:①或称集注、集释,是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别的注释体式。
②主要是由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典籍的注解,并阐明自己的意见。
③集解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使读者一目了然。
客观上往往能保留了一些已佚的古注本。
④这类注解代表作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等。
3.正义:①是疏的别称,是隋唐以后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
②它也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
③代表作有: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清焦循《孟子正义》等等。
4.反切:①是古人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注音方法。
②大约起于汉末,最初叫“反”又叫“翻”。
唐人忌讳“反”字,又改为“切”字。
③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来。
例如“相”音息亮反,就是“息”和“亮”相拼,得出“相”的读音。
④反切是根据声韵特点来拼音的,切上字代表被切字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包括声调)。
⑤因为语音的发展和反切的时代局限,反切有时无法准确注音,不过反切方法经过长期使用改进,大大改善,基本上做到了二字连读成为一音。
⑥反切方法与今天的汉语拼音相比,局限与落后是显而易见的。
5.如字:①古书注解中,表示某字当读本音。
凡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的叫做如字。
②例如,“卫侯来会葬。
”(左传·隐公元年)注:“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释文》:“朝,如字。
”就是说“朝”应该读本音(zhāo)。
③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5101、骚赋:摹拟楚辞而写成的赋。
102、古赋:除骚体以外的汉赋。
103、骈赋:源于古赋,主要指六朝时期的骈体赋。
104、文赋:散文化的赋体。
105、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的历史散文。
106、纪传体:集中而完整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文体。
107、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集中叙述有关某一专题的历史散文。
108、哀祭:赞颂死者嘉言善行、致以哀悼怀念的文辞。
109、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110、骈体文:是在辞赋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不用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文,所以称它是一种特殊文体。
111、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112、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113、句读: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
114、古诗:①泛指古人所作的诗歌。
②特指与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诗不同的(也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人所作的诗歌。
它包括唐以前人的诗作及唐以后人们仿古的诗作。
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又叫做古风,它用韵而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的区别,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有骈偶而不讲求严格的对仗,可骈可散,对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
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规矩极严的格律,只是用韵时一般要求双句押韵。
古体的名称出现在近体诗流行之后。
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形式写诗时,往往摹仿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在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尽量避免律化,故意多用拗句、多犯孤平、多用非平声字押韵,这样也就形成古体诗的一些自身特点,如句末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形式。
名词解释:1.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
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
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
(胡)/ 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
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
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
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
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
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
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
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
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名词解释:1.神话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故事情节是虚幻的,但它的思想观念是真实的。
神话的产生条件: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功能: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作为精神纽带,把个人融入氏族获得生存;使人们宣泄不安情绪。
(书上的:神话的内容①创世神话②始祖神话③洪水文化④战争神话⑤发明创造神话)2. 《诗经》:《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得名于汉代,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编集有“献诗”、“采诗”和“删诗”的说法。
周朝乐官对《诗经》的编集起了极大作用。
诗经六义:风、雅、颂(按音乐分)赋、比、兴(按手法分)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赋:平铺直叙。
5比:以彼物比此物。
6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最初是实行教化的工具,后来被广泛引用,具有很强的实际作用。
孔子多次强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鲁、齐、韩三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所记载,为西汉官学。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毛诗”晚出,未被立为官学,但最终盛行并流传后世。
3“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百科)4《左传》:《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4.使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5.传注体:是经过汉代学者奠基的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注,是注释的通称;笺,是表识的意思。
16.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义又兼释注文的体例。
17.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18.“昭明文选”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这部选集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4
6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62、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6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64、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65、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66、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67、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6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69、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如唐代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
70、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71、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72、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3、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74、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75、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76、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77、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78、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79、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
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80、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
只是相近。
81、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注释体例。
82、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注释体例。
8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4、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85、论辩:以立论或驳论的方式所撰写的论说文。
86、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介的文辞。
87、奏议: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88、书说:“书”是书信,“说”属游说之士的说辞。
89、赠序:专门为赠送友人而作的劝勉性文章。
90、诏令: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91、传状: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92、碑志:用以封禅、纪功等及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
93、墓志铭: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由“志”和“铭”所组成,“铭”一般是韵文。
94、封事:机密性奏议,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书板。
95、答子:即札子,写于竹简上的奏议。
96、对策:奏议的附类。
由皇帝命题,应举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97、檄文:诏令的附类。
属于军事文书,用于征召、晓喻或申讨。
98、行状:提供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作为立传资料的文体,优秀的行状就是一篇传记。
99、颂赞:用以歌功颂德和表彰赞扬的文辞。
100、箴铭:用以规劝、警戒的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