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加色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23.17 KB
- 文档页数:2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及治疗研究现状标签:肠易激综合征;病因;治疗现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症候群。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为1∶2,其临床特点表现复杂,症状持续或间歇反复发作。
在西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健康人群中的10%~20%曾罹患此病,IBS患者占消化科求诊人数的50%以上。
目前认为,IBS 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对多种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的反应性增高,包括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改变的机制则尚未明确。
目前国内外有关IBS的病因及治疗方面进展大致有如下:1病因方面1.1异常的肠道蠕动不少研究探讨大肠蠕动异常在此病的角色,有些发现腹泻型患者有较快的大肠收缩,而便秘型则相反;也有学者注意到患者在腹痛时不仅大肠蠕动产生改变,连回肠和空肠、食管、膀胱、胆道平滑肌功能也都有变化。
1.2脏器感受度增加IBS患者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存在肠道感觉过敏。
使用测压装置置于受试者直肠处加压,发现IBS患者较一般人对压力更敏感,有可见的痛觉过敏的情形。
1.3神经因素和免疫因素这两种因素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或神经免疫机制的作用引发IBS。
广泛分布于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肥大细胞很可能是这一机制中的中间环节。
因为肥大细胞参与肠黏膜的免疫调节,受炎症刺激活化后,可分泌多种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细胞介素和各种神经肽,作用于末梢神经和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肥大细胞是神经免疫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把刺激的免疫反应信息传达到神经系统,并可接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对靶器官引起更进一步的免疫反应。
1.4低纤维饮食有些证据显示,食物中低纤维含量与IBS发病有关,但补充食物中纤维的含量并未能成功治疗IBS,纤维可能是一种安全而价廉的安慰剂,却不是治愈IBS 的药物。
1.5肠道感染IBS常发生在肠道感染后,有肠炎后IBS之说。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合理用药作者:陈光榆李定国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36期肠易激综合征(IBS)属慢性功能性肠病,患病率10%~15%。
IBS是以腹部疼痛和排便习惯异常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但无器质性病变。
罗马Ⅲ标准为目前IBS的主要诊断标准,它对起病时间、发作频率和分型进行了具体界定。
因IB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治疗以控制症状并改善IBS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IBS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药物干预,治疗腹泻的有哌替啶类似物和止泻剂,治疗便秘的有导泻剂和肠道促动力药,治疗腹痛的有解痉剂和5-HT3受体拮抗剂。
其他治疗措施还包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心理治疗、中药治疗及针灸等。
我们近来的一项关于医师对IBS认知度的调查提示,能正确知晓和理解IBS诊断标准和用药的社区医师症状和诊断标准在过去几十年内,随着各国专家对IBS症状研究的深入,诊断标准也因此不断更新,从Manning标准、罗马Ⅰ、罗马Ⅱ到最新的罗马Ⅲ标准。
但总的来说,IBS的诊断均是首先依据患者的病史、系统体格检查和一般实验室检查(不包括结肠镜检查),而后判断症状是否符合诊断标准,以及是否需进一步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罗马Ⅲ标准这个标准中规定IBS诊断为出现症状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病情活动,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最近3个月,>3天/月,排便后疼痛和不适可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次数和(或)大便性状改变。
因此,医师在询问患者病史时应注意起病时间、发作频率及腹痛与排便的关系,这些特点是否符合罗马Ⅲ标准。
IBS分型罗马Ⅲ标准依据症状将IBS分为4个亚型,包括腹泻型(IBS-C)、便秘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
在未用止泻剂或轻泻药的情况下,IBS-C为≥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且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报警征象诊断IBS时还应结合报警征象,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这一点在诊断IBS时也很重要。
替加色罗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替加色罗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62例确诊为糖尿病胃轻瘫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替加色罗及多潘立酮进行治疗,替加色罗组(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多潘立酮组)30例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替加色罗是可以作为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药物,并且疗效优于多潘立酮。
标签:糖尿病;胃轻瘫;替加色罗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是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发作性干呕、呕吐、体重减轻等,但无胃输出道器质性梗阻病变的证据存在[1]。
早在1945年Rundles首先报道胃排空延迟与糖尿病的关系,但直到1958年才由Kassander将糖尿病的该并发症明确命名为糖尿病胃轻瘫,其病因迄今为止尚未阐明,而且目前尚无确切的根治方法。
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3月,使用新型全消化道动力药物替加色罗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于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计62例,均为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50.7±11.2)岁,病程5~14年,平均(7.3±5.6)年,清晨空腹血糖(9.7±3.8)mmol/L。
对照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49.2±10.8)岁,病程6~15年,平均(7.0±4.9)年,清晨空腹血糖(10.1±3.5)mmol/L,兩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病例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WT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早饱、纳差、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便秘等胃排空延迟症状持续30 d以上,并行实时B超进行胃排空检查显示胃排空延迟(患者在检查前3 d内禁用影响胃肠运动的药物,检查前禁食12 h,取坐位,嘱患者在5 min内进食400 ml牛奶,测定胃液体半排空时间及2 h后胃内是否排空)[2];胃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等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合并有胃或十二指肠手术、肝胆胰器质性疾病、近期服用影响胃肠动力药物、不能完成跟踪复诊、未能执行医嘱者均不列入本研究范围。
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全国通用试题单选题(共60题)1、餐后服用可以增加吸收的药物是()A.维生素B2片B.左甲状腺素钠片C.头孢拉定胶囊D.磷酸铝凝胶E.硫酸亚铁片【答案】 A2、选择的前提是A.药物治疗的安全性B.药物治疗的有效性C.药物治疗的规范性D.药物治疗的方便性E.药物治疗的经济性【答案】 A3、关于血清尿素氮和血肌酐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清尿素氮主要经肾小管分泌而随尿液排出体外B.当肾实质受损害时,可使血液中血清尿素氮的水平降低C.通过测定尿素氮可了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D.血肌酐的浓度会受到饮食、高分子代谢等肾外因素的影响E.血肌酐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肾小管分泌功能的损害程度【答案】 C4、患者,男,25岁,咳嗽、咳痰伴胸痛,发热,体温38.5℃,入院检查肺部湿哕音,WBC12×109/L,X线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及间质性改变,不伴胸腔积液。
A.肺结核B.支气管炎C.支气管哮喘D.社区获得性肺炎E.医院获得性肺炎【答案】 D5、用药期间尿液可呈橘红色的抗结核药是A.吡嗪酰胺B.利福平C.链霉素D.乙胺丁醇E.左氧氟沙星【答案】 B6、下列临床试验分期中,上市后药品临床评价阶段属于A.Ⅰ期临床试验B.Ⅲ期临床试验C.Ⅳ期临床试验D.Ⅱa 期临床试验E.Ⅱb 期临床试验【答案】 C7、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度)可选用的药物是A.地塞米松B.沙丁胺醇C.异丙托溴铵D.沙美特罗E.沙美特罗+布地奈德【答案】 B8、患者到药店要求购买痢特灵,药师应该给予A.喷托维林B.双嘧达莫C.呋喃唑酮D.诺氟沙星E.利巴韦林【答案】 C9、中毒时可采用催吐处理方法的患者A.昏迷状态病人B.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C.中毒引起抽搐,惊厥被控制之后的清醒病人D.孕妇患者E.患有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答案】 C10、在"应用软膏剂和乳膏剂的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A.涂敷前将皮肤清洗干净B.不宜涂敷于口腔、眼结膜C.一般不要涂敷破损、溃烂、渗出的部位D.涂敷后封包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E.涂布部位有烧灼或瘙痒、发红、肿胀、出疹等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将药物洗除【答案】 D11、患者,男,38岁,身高175cm,体重70kg。
丁螺环酮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作为一名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者,我深知这种疾病的痛苦和不适。
在经过多次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后,我最终尝试了丁螺环酮这种药物,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
丁螺环酮是一种抗焦虑药,也被用于治疗IBS。
根据研究,IBS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情绪,而丁螺环酮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缓解这些情绪症状。
除此之外,丁螺环酮还可以改善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情况,从而减轻IBS患者的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在我开始使用丁螺环酮之前,我曾经历过许多IBS症状的发作,包括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等。
这些症状让我感到非常不适,并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使用丁螺环酮,开始时每天服用10毫克,然后逐渐增加到每天20毫克。
在服用丁螺环酮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了自己的身体反应和症状变化。
经过几周的服用,我发现我的IBS症状有所缓解。
我的腹痛和腹胀情况减轻了,而且我的便秘和腹泻也有所改善。
,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焦虑和抑郁情绪也有所缓解。
在服用丁螺环酮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可能的副作用。
我有时会感到轻微的头晕和嗜睡,但在继续服用药物后,这些副作用逐渐减轻。
,我也注意到在服用丁螺环酮期间,我对咖啡因的敏感度增加了,容易感到兴奋和失眠。
在经过数月的治疗后,我停止了丁螺环酮的服用。
虽然我的IBS症状有所缓解,但我发现停药后症状又开始反复出现。
因此,我决定继续服用丁螺环酮,并定期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通过我的临床观察,我认识到丁螺环酮对于治疗IBS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缓解IBS患者的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并改善情绪症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丁螺环酮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者,我深知这种疾病的痛苦和不适。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历了无数次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的折磨,这些症状让我感到痛苦不堪,甚至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014年9月25日CPMP/EWP/785/97 Rev. 1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评价指南疗效工作组讨论2000年11月-2002年4月提交至CPMP 2002年4月征求意见2002年4月截至征求意见2002年7月疗效工作组讨论2003年1月提交至CPMP 2003年3月CPMP采纳2003年3月开始实施2003年9月CHMP胃肠起草工作组通过修订版1草案2013年1月CHMP允许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6月27日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7月19日征求意见结束(提出建议的最后期限)2014年1月15日CHMP胃肠起草工作组通过最终修订版1 2014年9月CHMP采纳2014年9月25日生效日期2015年4月1日本指南将取代“评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品的考虑要点”(CPMP/EWP/785/97)。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罗马标准,患者报告的结果(PRO),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的评价指南目录执行概要 (4)1. 引言(背景) (4)2. 适用范围 (5)3. 法律依据与相关指南 (5)4. 疾病分类/可能声明 (5)5. 临床研究设计 (6)5.1. 患者选择 (6)5.2. 合并用药.............................................................................. (7)5.3. 早期探索性延吉 (8)5.4. 主要临床研究 (8)5.5. 终点................................................................................................... .. (10)6. 特殊患者群体研究.................................................................. .. (12)6.1. 儿童患者..................................................................................................... (12)6.2. 高龄患者 (14)6.3. 性别....................................................................................................... (14)6.4. 地理区域 (15)7. 安全性 (16)参考文献 (17)执行概要该指南旨在明确欧盟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 )患者的新药临床开发相关主要议题中的监管地位。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发表时间:2011-05-30T15:03:23.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温永平[导读] 应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最好措施。
温永平(黑龙江省绥棱县人民医院 152200)【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167-02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但缺乏特异性的形态学、生化和感染性原因的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
其病因未明,目前认为,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脑一肠轴的异常、精神因素等与之相关,其中内脏器官的敏感性异常(即易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IBS虽然不危及生命,但是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估计,IBS患者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l/4~l/3,人群患病率为7.1%~13.6%,多见于18~30岁,男女比例约为1:2。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治疗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均为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IBS患者,均严格按照罗马Ⅱ标准进行诊断,均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便培养,血生化,腹部B超,结肠镜检查或消化道钡剂透视检查以除外器质性病变。
本组患者60例,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20~71岁,平均39.1±1.63岁,病程1.5~20年,平均病程5.2±1.54年。
经过治疗基本痊愈,现将临床治疗报告如下。
2 治疗2.1一般治疗应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最好措施。
凡可能引起本病的负性心理因素,均应嘱患者尽量避免,对恐癌症者,要向患者说明本病是功能性和非器质性疾病,不会有危及生命的不良后果,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和(或)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
在西方国家IBS 的发病率非常高,欧洲和北美发病率为10%~15%(罗马标准),大洋洲为11%~17%(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非洲国家为10%左右(改良的Manning标准),亚洲国家患病率大多在5%左右(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1,2]。
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年人群(40~60岁)IBS的患病率较高,而青少年及儿童IBS患病率均高于上述年龄人群[3]。
根据罗马Ⅰ标准,在西方国家中有6%的中学生和14%的高中生患IBS。
按罗马Ⅱ标准,在平均年龄为52个月婴幼儿中IBS患病率为0.2%,而在4~18岁儿童中IBS的患病率高达22%~45%[4]。
我国李亚娟等[5]对某地区507例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受试学生中75%有腹痛史,而符合IBS诊断的高中学生占17%,初中生占8%。
因此IBS也是青少年腹痛最常见原因之一。
一、诊断标准及其演变由于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IBS的诊断标准是建立在症状学积分和排除器质性病变基础之上的。
IBS的诊断标准的制定是从最初的Manning标准和Kruis标准到近期罗马Ⅲ标准。
在罗马Ⅱ标准出台以前,没有儿童IBS的诊断标准,儿童诊断均借鉴成人诊断标准。
(一)Manning标准1978年Manning标准问世,临床医师第1次有了用以诊断IBS可借鉴的标准,该标准包括:1.腹痛,便后缓解;2.腹痛伴排便次数增多;3.腹痛伴稀便;4.腹胀;5.黏液便;6.排便不尽感。
其中有参考意义的2项症状为黏液便及排便不尽感。
如患者具备2项或2项以上的症状应考虑IBS。
1990年Tally等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Manning标准的诊断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其在IBS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鉴别的灵敏度是97%,但特异度仅3%;与胃肠道器质性疾病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8%和74%;与健康者鉴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65%和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