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三)即景抒情诗
- 格式:ppt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2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 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古代即景抒情诗阅读鉴赏专题教学目标:1. 了解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通过诗例加深对即景抒情诗的认识。
2. 利用总结的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对其他即景抒情诗进行鉴赏。
3. 通过诗中景和事,体会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内心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通过诗例加深对即景抒情诗的认识。
教学难点:利用总结的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对其他即景抒情诗进行鉴赏;通过诗中景,体会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内心情怀。
一、即景抒情诗概述(一)概念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二)特点即景抒情诗往往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诗人在诗中大多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移情于物,融情于景。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但也有一小部分即景抒情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三)思想内容1、借景、物、事寄托身世之感: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2、借景、物、事表达忧国忧民之心: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3、借景、物、事抒写自然之景生活之趣:或乐生活闲适;或喜自然美景。
(四)常见艺术手法1、抒情方式(1)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
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因此有了下面的感慨: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
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2)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晚泊岳阳》是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一首佳作。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
诗人小泊岳阳城,面对洞庭湖的胜景,即景生情,抒发了因国家处在多事之秋而产生的忧虑和感慨。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将眼前景、身世情、国家忧融为一体,层层相扣,步步加深,既表现了岳阳湖的景色之美,又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之美,同时又体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
“卧闻岳阳城里客,月明吹笙朝湖上。
”所闻之中,透出城客们笙歌之声的欢快气氛,该句语言颇具韵味,尤其是“闻”字、“客”字与“朝湖上”连用,造成一种声势。
同时,也为下句转入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举酒吟哦俱寂寞,何人更听柳枝歌?”这里又作一小顿。
诗人酒意正浓之时,忽听湖上传出柳枝词(即乐府民歌)的歌声,由是而发感慨良多:且喜且叹、且愁且悲。
他感到举酒吟诗虽为寂寞之事,却自得其乐;柳枝少年新曲却道是:“瞿唐水,巫峡云,朝暮去来元不知”(《竹枝词》),哪里晓得其中甘苦呢?这样便把诗人的闲愁、无奈、悲慨等纷繁心绪传达出来了。
“宫漏催钟催我老,茫茫一枕黄粱梦。
”诗情至此,又生变化。
一枕黄粱梦语出唐李公佐《南柯记》,形容人世荣华、幻灭无常。
此处既用一“催”字把时间和梦联系起来(古时以击鼓报时),便使诗具有时空综合感。
这时夜已很深,时间紧迫,催人衰老;而诗人又一事无成,虚度年华,不禁满腹忧虑悲慨。
“一枕黄粱”意蕴双关:既写实景,又象征人生之虚妄。
这首诗写得深沉蕴藉,意境幽远。
诗中既有诗人的自伤之情,又有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
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鉴赏,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三)《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2.学习鉴赏文字,体悟即时即景诗的意象和情感。
3.完成当堂练习。
二、默写《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三、诗歌鉴赏《旅夜书怀》杜甫“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今重庆)、忠轴(今重庆市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3]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答题策略]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诗歌集萃]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
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曰:“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
因忤杨贵妃,放还。
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
坐永王府僚当诛。
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诏长放夜郎,赦还。
客当涂令李阳冰所。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其诗纵横变化,凌云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
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面博望山,西南梁山,两山夹峙长江如门,形势险要。
总名天门。
②楚江:长江流经时楚国疆域的一段。
③“两岸”二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舟中行进时望天门山,描写景物极富动态。
“日边”,指水天相接处。
[鉴赏提示]李白的《天门山》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能是他出蜀漫游时的作品。
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奇异的感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则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
②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③折柳:即《折杨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