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词
- 格式:ppt
- 大小:208.51 KB
- 文档页数:29
【导语】这⾸词感情真挚动⼈,词⼈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形于⾔,故⽽能感⼈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情的真实写照。
下⾯是⽆忧考分享的宋词:苏轼《满江红·怀⼦由作》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满江红·怀⼦由作》 宋代:苏轼 清颍东流,愁⽬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听萧瑟。
恨此⽣,长向别离中,⽣华发。
⼀尊酒,黄河侧。
⽆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
⾐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占黄⾊。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译⽂】 清澈的颍⽔向东流去,望着江⾯⾏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中愁苦。
为官四处奔⾛,⾛过千⼭万⽔,经历风波险恶。
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
这⼀⽣聚少离多,⽩发徒⽣。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情由,⽆限感慨。
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般清晰。
经历了多年磨难⼼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
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三字,前⽚四⼗七字,⼋句,四仄韵;后⽚四⼗六字,⼗句,五仄韵。
⽤⼊声韵者居多。
⼦由:作者弟弟苏辙字,当时他在京都汴梁任门下侍郎。
清颍(yǐng):颍⽔,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周⼝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淮⽽东流。
孤帆明灭:⼀叶船帆忽隐忽现。
宦(huàn)游:在外做官。
“孤负”⼆句:写兄弟风⾬之夜相聚谈⼼的乐趣。
苏辙《逍遥堂会宿⼆⾸》并引:“辙幼从⼦瞻读书,未尝⼀⽇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读韦苏州(应物)诗,⾄‘那知风⾬夜,复此对床眠’,侧然感之。
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故⼦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夜⾬何时听萧瑟’。
”风翔⾄是时已⼆⼗余年,仍未实现“对床夜语”的愿望,故⽇“孤负”。
孤负,辜负。
林下意,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活的话。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色横侵蘸晕霞。
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前言】《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十一月。
上片,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
下片,是作者对梦到故乡的具体描写。
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是写实之作。
【注释】①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沙”或作“纱”,亦作“浣纱溪”。
双调42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上片三句皆平韵,下片三句有两句平韵。
②横侵:纵横扩展。
③蘸(zhàn):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
④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
⑤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
⑥寒花:寒冷天气开的花,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
⑦尚:尚有。
⑧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
⑨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翻译】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
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
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赏析】词的上片,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
那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沾染着长空中的五彩晚霞,湘川的秋风寂静不动,茂盛的菊花正绽苞开放。
远处的村舍散落在树林丛中,突然听到晚鸦的阵阵啼叫声,它们正在傍晚飞归故巢。
这些秋景的描写,如唐代李白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卢司户》)及元曲家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的深秋意象,给人以萧瑟寂寥的艺术感受,这情景会勾起游子们的无限思乡情感。
在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当口,下片立即转入了“梦到故园”的具体描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同时同地,二者都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
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体情感沉郁悲怆。
下阕则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全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相互呼应。
全词融古语入词,臻于化境,浑厚雄壮,意境高远。
艺术表现手法:融典入词,寄情深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问答入词。
我们看到,全词有三问三答。
这么多的问答,可以说,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出感情的悲怆,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词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其次,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再次,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
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
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
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在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于是,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他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也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古诗词】林花谢了春红全诗赏析
林花谢了春红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
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这种悲
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
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原文为:林花谢了
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
长东。
翻译: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
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
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
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篇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乐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乐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翻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乐游原》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篇二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作品介绍《乐游原》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06首。
原文乐游原作者:唐·李商隐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虞集的诗词《听雨》赏析鉴赏《听雨》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
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
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
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
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扩展阅读:虞集的简介虞集,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徙临川崇仁(今属江西省)。
其母亲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
祖辈皆以文学知名。
虞集1272年二月二十日(3月21日)生于湖南衡阳,正当宋末,兵戈扰攘,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庄乡)。
虞集自幼聪颖,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名家文章,听毕即能成诵。
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
14岁时师从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
不久,为国子助教。
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
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
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
延祐六年(1319),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
泰定元年(1324),为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
四年(1327),他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
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
这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诗词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前言】《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翻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导语】《浣溪沙•⼀曲新词酒⼀杯》是宋代词⼈晏殊的代表作。
全词语⾔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然,意蕴深沉,启⼈神智,耐⼈寻味。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晏殊的诗词《浣溪沙》,欢迎赏析! 《浣溪沙》 宋代•晏殊 ⼀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旧亭台。
⼣阳西下⼏时回?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园⾹径独徘徊。
【赏析】 起句写得轻快流畅。
晏殊⾝居相位,富贵荣华,写⼀曲新词,饮⼀杯⼩酒,应该是极其平常的⼩事。
他在去年的亭台⾥,在和去年⼀样的天⽓⾥⼩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没有改变,然⽽今年去年的时空相互交错,不禁令⼈恍然。
“去年天⽓旧亭台”句将词的格调悄然转低,词的情绪由乐逐渐转平,犹不悲不喜,仿佛有⼀股深深的情感在酝酿。
“⼣阳西下⼏时回”句,既写眼前黄昏之景,⼜写⼼中的感受。
⼣阳西下,是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太阳东升西落也是⾃然规律,然⽽作者还是忍不住要问,它何时才能回来呢?“⼏时回”三字,有抚今追昔的意味,流露出对时光消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这句是即景抒情,不仅包含感性活动,还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阳西下,⼈是⽆法阻⽌的,既然留不住,就不得不寄希望于它的重现,然⽽今⽇的⼣阳还是昨⽇的⼣阳,今⽇的⼈事就不再是昨天的⼈事了。
如此,⼀直重复下去,就算是⼣阳很快回来,⼜有何⽤呢?所以,“⼏时回”三字,还折射出⼀种企盼其返,却⼜明知返⽽⽆益的纡细⼼态。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声韵和谐,婉转清丽,缠绵哀伤,是情感的喷薄⽽出,也是对上⽚的总结。
美好的东西在消逝,新⽣的美好事物⼜在出现,时光令⼈失落,⼜给⼈以希望。
这⼀去⼀回,⼀失⼀得,将时光流逝的奇妙感觉很逼真地描绘了出来。
这两句的情感之中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淡泊⼜似深情的⼈⽣感触,⼜蕴含深刻的⼈⽣哲理。
“⼩园⾹径独徘徊”,情感之后,转为沉默,⽆声胜有声,很完美地结束了全词。
扩展阅读:晏殊的⽂学成就 晏殊⼀⽣写了⼀万多⾸词,⼤部分已散失,仅存《珠⽟词》136⾸。
即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与手法详细解读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3、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句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2]白话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作品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淮上与友人别》的古诗词鉴赏《淮上与友人别》的古诗词鉴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
乐游原小学生必背诗词释义及赏析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字词释义:①乐游原:地名,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南,是唐朝时的登览胜地。
②向:接近,将近。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写傍晚时分诗人登乐游原遥望夕阳而触发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的无限伤感情绪。
诗的第一、二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临近傍晚时分,心情不好,(于是)驾着车登上乐游原。
“向晚”点明时间为临近天黑,“意不适”,指心情不高兴,点明登古原的原因、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登古原所见到的景色及生发的感慨:夕阳的余晖金光灿烂,无限美好,只不过已经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的热烈赞美,而“只是”两个字,笔锋一转,将感情转入深深的哀伤之中,是诗人因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深长慨叹,也是诗人对时代没落、家国沉沦、身世迟暮的无奈。
这两句诗因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而成为千古名句,有人理解为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衰败,也有人理解为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所以要珍惜时光,努力奋进。
知识链接:
登乐游原
[唐]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这首《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诗歌寓情于景、借古抒情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对执政者的劝勉。
全诗写到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在天际,古时候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看着汉代建立的功业,那五陵原上的每棵树木都在萧瑟的秋风中。
李涉的诗词鉴赏李涉的诗词鉴赏生平简介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
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后贬谪陕州司仓参军。
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后又遭流放。
今存诗一卷。
润州听暮角李涉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李涉诗鉴赏诗题一作《晚泊润州闻角》,与本题恰成补充,说明本诗是羁旅水途之作。
这首诗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
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之景,但字里行间,时时透出诗人忧愤满怀的身影。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
大凡羁旅之人,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
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墨,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
粗粗一看,象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不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吗?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方向朝南,越飞越远。
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哇!“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
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
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语,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
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乡思,情味含蓄,寄慨遥深。
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秋日登高望远诗词《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67年秋天,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夔州,登临白帝城,举目远眺,江天开阔,景色萧瑟,心怀身世飘零之感,胸有老病孤愁之哀,遂作此情景交融,忧国伤时诗作,沉郁顿挫,慷慨悲凉。
落叶茫无边际、随秋风萧萧而下,年华老去,韶光易逝;江水奔流不息、从天际滚滚而来,岁月流淌,壮志难酬。
一生颠沛流离,万里漂泊,而今穷困潦倒,独自登上高台;经年愁肠百结,思绪万千,以致两鬓斑白,悲伤绵延不绝。
《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唐代大诗人杜牧秋日与好友登高齐山,饮酒高歌,开怀畅饮,遂作此洒脱旷达,含蓄隽永诗作,即景抒怀,不醉不归。
秋高气爽,江水清澈,大雁刚刚南飞,美酒飘香,登高望远,三五好友欢聚。
抛却尘世烦扰,纵情痛饮,难得开怀大笑;满山菊花盛开,夕阳西下,定要兴尽而归。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无独有偶,几百年后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也在秋天登上了齐山,并且夜宿后世为纪念杜牧而建造的齐山寺。
追思故人,心情轻松愉悦,思绪万千;梦中重来,宛若游历故地,无限感慨。
秋景美丽如画,谪仙李白曾住颠吟寺饮酒赋诗;山色辽阔无边,杜牧也在冶思楼怡情自乐。
物是人非,齐山依旧,疏朗开阔,悠远苍茫。
《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盛年被贬朗州,谪居蛮荒偏远,秋日萧瑟清冷,襟怀激越向上,随作此雄浑壮美,清丽闲雅的秋日诗作,即景抒情,蕴藉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