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比热容实验探究(梁艳红)2013
- 格式:doc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10
比热容(实验探究题)1.如图,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 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 对其加热。
(1 )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沙子的 温度明显高于水,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 时搅拌沙子,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两烧杯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发现装水烧杯 上方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用手摸两个玻璃片,发现装 _________ (沙子/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比较高,原因2.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可以通过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 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 __________ 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华同学在学习做饭的过程中, 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为了验证猜想,她做了以下探究实验:(1 )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 _______________ 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 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 _______________ C ; (2)在同样条件下分别给水和油加热,如果在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 ________________ 来比较它们比热容的大小.4. 小明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 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一个酒精灯同时对两支试管加热, 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
(1 )指出图中使用酒精灯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水和煤油比较, ______________ 吸热能力强。
(3 )加热一段时间后,煤油的温度升高了4C,则水的温度升高了33_______ C 。
:c 水=4.2 X 10 J/ ( kg •C) , c 煤油=2.1 x 10 J/ ( kg •C):5.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引言:物质的比热容是描述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比热容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热性质以及热传导过程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并了解比热容的意义和应用。
实验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热性质中的重要性;2.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3. 学习使用实验方法测定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材料:1. 烧杯;2. 温度计;3. 物质样本(例如水、油、铝块等);4. 温水槽或加热装置。
实验步骤:实验一:比热容的测定1. 准备烧杯,并倒入一定量的水(约200ml)。
2.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下来。
3. 准备一个温水槽或加热装置,将水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例如80℃)。
4. 当水的温度达到所需温度后,迅速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
5. 记录加热水的时间,并观察水温的变化过程。
6. 在温水槽中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加热装置,记录下温度计所显示的水温。
7. 快速计算热量的变化量(ΔQ)= mCΔT,其中m为水的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ΔT为水温的变化。
实验二:比热容的比较1. 选择不同的物质样本(例如水、油、铝块等)。
2. 根据实验一的方法,分别测量各个样本的比热容。
3. 记录每个样本的质量、初始温度、最终温度以及加热时间。
4. 根据实验一的计算方法,计算每个样本的热量变化量,并计算其比热容。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物质样本的比热容测定,得到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不同物质样本的热量变化量和比热容,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即物质对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能力不同。
2. 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对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较慢,温度变化较慢。
3. 比热容较小的物质对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较快,温度变化较快。
实验延伸:1. 尝试使用其他物质样本进行比热容的测定,比较它们的结果。
2. 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与其物理性质的关系,例如密度和分子结构等。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学科中的热学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比热容作为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对比热容教学的理解和教学水平,我们组织了本次比热容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明确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2. 探讨比热容教学的多种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3.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比热容教学的质量。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一)理论讲解1. 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首先,由主讲教师详细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包括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公式等。
通过公式C=Q/mΔT,使教师们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讲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如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比热容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等。
3. 比热容的实验探究:介绍比热容的实验方法,如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探究比热容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等。
(二)案例分析1. 成功案例分享: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他们在比热容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计有趣的实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等。
2. 问题案例讨论:针对比热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等。
(三)实验操作1. 实验演示:由主讲教师演示比热容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2. 分组实验:教师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四、活动总结1. 经验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比热容实验的注意事项。
2. 问题反思: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解决方法。
3. 活动评价: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活动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成果1. 教师们对比热容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比热容教学水平。
《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小实验引入作者:吴佳刘涌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2年第06期苏科版9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二章第三节内容是《物质的比热容》,教材的引入方式是这样的:给出一个海边的情境,提出夏天中午赤脚走在沙滩上感到很烫,而走在海水中却比较凉;夜晚走在沙滩上感到凉了,走在海水中却还有些温暖。
根据这一情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呢?由此,课本提出了这样的猜想:可能是沙子比海水吸热升温快,接着进行了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的科学活动。
我们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往往也是按照课本上的这个情境进行引入的。
因为是一次赛课,十多位老师同时上了这个课题,人人都是这样的引入,也不免会让评委听的乏味。
于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心里也想着要改变这一引入方式,思考着如何才能准确而又有新意的进行新课的引入。
经过思考后我发现,其实就在我们的教室走廊上,就有同样的情况:走廊上的铁栏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很烫,而走廊上铁栏杆边的水泥墙壁却不热。
这一现象让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演示实验在上课时再现,而且实验现象要能直观、明显才好。
我在实验室随手找来了两根不同材料做成的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筷子,一根是合金做的筷子。
用一个酒精灯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
发现:放竹筷子的那个烧杯中没有什么现象发生,而放入合金筷子的烧杯中看到了明显的水汽化现象,同时听到了“嗤……”的声音。
这个现象令我很是高兴,明显的汽化现象和听到的声音足以说明两根筷子温度的不同,但是如果在教室上课演示,这么多的学生可能不一定能看的很清楚,声音是不是会听不到呢?后来,我将实验又进行了改进,将加热后的竹筷子和合金筷子分别放到两根火柴头上,发现:放竹筷子的火柴头没有反应,而放合金筷子的火柴头却被点燃了!这个现象可是相当的直观,视觉上的冲击也是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
利用这个实验在分析现象时也很容易引导学生找到现象的本质。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引入新课复习引入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开半壶水相比,谁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3、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由此可见,水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也和温度升高的程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习物质的比热容。
学生回答复习引入,巩固前面知识。
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引出课题课题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授课人韦洪时间2014年9月17日课时安排 2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学情分析比热容是物质的的一种特性,学生对这一特性有些陌生。
但学生学习过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可通过两者进行对比及实验然学生了解比热容。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学习方法指引讨论、分析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课件)、电加热器两个、水、煤油、温度计、手表。
教学过程(第 1 学时)环节教师活动活动预设新课教学一、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猜想: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专题15:比热容实验探究.资源收集整理哈尔滨市第49中学 梁艳红 每一位使用者都会对您表示深深的感谢! 1.(2007青岛)晓丽在《物理手册》中查到如下数据: 不同温度和压强下液态酒精的比热容c /×103J ·(kg ·℃)-1((2)增大压强,既能使酒精的比热容___________,又能提高酒精的___________。
2.(2007临沂)赵越同学为了探究物体温度升高与吸收热量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器材:两个相同的烧杯、两只温度汁、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洒精灯2个、铁架台等 探究过程:将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的烧杯在铁架台上组装好.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用温度汁分别测量水和煤油的温度.得到如下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1)_______ (2)_______3.(2007绵阳)如图所示,是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左右两图中,除杯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外,其余都相同。
完成该实验还需要_______,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食用油和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选填:相同的、不同的)。
4.(2007盐城)小明在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沙子和水,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以便探究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程度。
(1)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二种: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中小明想: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
如果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则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加热时间的长短。
在探究活动中常用到这种方法。
九年级第13章第三节《比热容》教学设计作者:厉彦妮课题《比热容》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2、能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
难点: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教学器材烧杯两个,各装等量的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两个相同功率的电热器(热得快),两个搅拌器。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情境创设”意图引入新课图片展示:中午,沙子很烫,海水很凉。
晚上,沙子变凉,海水很暖和。
同一时刻,为什么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展示: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观看图片,思考谚语引出本节的课题进行新课知识点一: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烧开一壶水与半壶水哪个吸收的热量多?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哪个多?分组实验: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他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小组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分组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知识点二:比热容自学课本,探研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实质及热量计算公式认识比热容课堂小结课后反思板书设计比热容定义:单位:热量:公式当堂练习知识点一: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放映了当地昼夜的温度较____,从比热容角度来看,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将质量为4kg的水从20℃加热到8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自我检测:水的比热容较大,生活中,我们常用水来加热或散热,例如:冬天常用热水袋取暖,把质量为2Kg,温度为90℃的热水装入热水袋中,到温度降为30℃的时侯,这些水放出了___J的热量;如果用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沙来取暖,沙会冷得_____(填“快些”或“慢些”)动手动脑学物理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第1篇一、活动背景比热容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质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温度变化的难易程度。
为了提高教师对比热容教学的理解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物理教研组于2021年11月15日开展了以“比热容教学探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观摩和交流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对比热容教学的理解,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时间:2021年11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活动参与人员物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四、活动流程1. 集体备课2. 教学案例分析3. 课堂观摩4. 交流研讨5. 总结与反思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教研组长首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的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集体备课的要求。
随后,全体教师针对比热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分析了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其物理意义,讨论了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就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此外,教师们还针对比热容教学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共同制定了解决方案。
2. 教学案例分析为了使教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比热容教学,教研组选取了两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知识点,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这一知识点。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们针对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教师们认识到,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热容知识。
3. 课堂观摩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组安排了一节公开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比热容教学的展示。
课后,全体教师进行了课堂观摩和交流。
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了公开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改进意见。
公开课教师也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反思,与其他教师分享了教学心得。
金属比热容与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魏秀芳
【期刊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年(卷),期】2015(028)005
【摘要】比热容是金属的一个重要参数,金属的比热容与金属的温度有关. 以铜为标准样品,利用金属比热容测量仪测量了铁和铝在50~200℃范围内的热容量. 利用Mathematica软件拟合出铁和铝的热容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得到了金属比热容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魏秀芳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培黎工程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34
【相关文献】
1."混合法测定金属比热容"实验中温度测量装置的改进 [J], 刘志华
2.利用晶体的光学性质测量温度变化及金属的比热容 [J], 闫东;周文壮
3.利用DISLab温度传感器测金属比热容 [J], 翟林萍;丁益民;姚亮;黄义红;徐文质
4.褐煤比热容及热扩散系数随温度衍化规律实验研究 [J], 于伟东;王慧明;杨晓成;杨勇;余传涛;季长江
5.金属比热容测量和温度传感器测试热学实验的对比教学探讨 [J], 陈鹏;王如梅;王征;石开;朱祥;袁朝圣;王永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热容(探究实验)1.(13扬州)如图,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1)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是因为________;加热时搅拌沙子,目的是___________。
(2方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用手摸两个玻璃片,发现装________(沙子/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比较高,原因是__________。
(1)沙子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 使沙子受热均匀(2)水 水蒸气液化放热2.(12大连).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 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 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 中,用 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升高温度 相同加热器加热时间3.(12南充)小华同学在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 小,为了验证猜想,她做了以下探究实验:(1)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 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_____℃;(2)在同样条件下分别给水和油加热,如果在_______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它们比热容的大小.(1)质量 20(2)加热时间(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加热时间)4.(12河北)小明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一个酒精灯同时对两支试管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
(1)指出图中使用酒精灯的错误: 。
(2)水和煤油比较, 吸热能力强。
(3)加热一段时间后,煤油的温度升高了4℃,则水的温度升高了℃。
[c 水=4.2×103J/(kg ·℃), c 煤油=2.1×103J/(kg ·℃)] (1)未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水 (3)25.(12十堰)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组织学生探究“比热容”周桂兰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问题导引:美丽的江南水乡已步入冬季,夜晚睡觉时,辛劳了一天的妈妈常给我们准备好热水袋,关于热水袋,你了解多少?1.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2.若将热水袋里的水换成初温相同、质量相等的砂石,取暖效果会怎样?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问题导引:由此你认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外,可能还与什么有关?学生能得出物质吸热多少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直接以学生的猜想为探究课题:物质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吗?问题导引1:为完成该探究,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因为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水、土、砂”;在探究时应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
问题导引2:如何确定物质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请提出两种方案)?学生可以得出:一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吸收相等热量后,测量温度变化;二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问题导引3:根据方案选用器材。
抽取方案中的共性后不难得出需要热源、温度计、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天平等器材。
问题导引4:书本装置(见图1)可否完成本次探究?本套装置有何缺陷?该如何改进?学生进行操作后基本能找到如下缺陷:酒精灯热源具有污染性和不稳定性,且加热时它们离金属盒的距离和火焰的大小要调到一致较为困难;砂子升温不均匀。
改进设想一是用电热源或热水做热源,二是加热时用铁丝自制一根搅棒搅拌干砂。
教师出示取代器材:直径为20mm,长为20cm的试管两支,砂和水,带孔橡皮塞两个,温度计,一次性塑料杯一只,开水。
让学生讨论是否可以完成探究。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实验步骤:用天平称出15g 砂,用量筒量出15ml的水,分别装入试管中;用带孔的橡皮塞插上温度计插入砂和水中;在塑料杯中倒入半杯温度较高的热水,将两试管同时放入杯中同等深度(以砂面没入水中为准,见图2)8—10秒拿出,读出温度不再上升时水和砂的温度。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课题: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设计人:郑跃军王光亮许星审核人:范雄文宋细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②会查比热容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②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②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自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
会查比热容表。
二.自学检测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一般是的。
2.物质吸收的热量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以外,还与物质的有关,物质的这种性质在物理学上叫做。
3.物理学中规定:叫做物质的比热容4.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
三.教学指导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专题15:比热容实验探究.资源收集整理哈尔滨市第49中学 梁艳红 每一位使用者都会对您表示深深的感谢!1.(09沈阳)如图甲所示是教科书上提供的“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加热,在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大小。
小雨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
(1)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___________相同。
(2)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没有控制________相同。
2.(10宿迁)小明用易拉罐完成下列两个实验:⑴为了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小明在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图甲),实验中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通过记录相同时间内 就可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的属性. ⑵小明在另一个易拉罐中注入少量水,并给易拉罐加热至罐口出现白雾,用棉花塞住小孔,把易拉罐倒立于水中,易拉罐很快变瘪,且有较多水冲进易拉罐(图乙).原因是加热使罐内的水经 (填“汽化”或“液化”)成水蒸气,排出空气,把易拉罐倒立于水中,罐内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水面的大气压 (填“>”、“<”或“=”)罐内的气压将水压进罐内.3.(10盐城)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初温、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 (选填“多”或“少”).(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答: ;其原因是: . 水沙子玻璃棒玻璃棒 图甲 图乙乙 甲 第3题图4.(10泰州) 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②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A .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B .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C .使用相同的烧杯5.(10哈尔滨)同学们在做“比较水和沙子的吸热能力”实验的场景如图所示,他们说该实验有两种探究方法。
(1)实验方法一的设计如图中所示:①在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目的是____;②请你指出该同学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装置中的错误和不足。
(2)请你设计出第二种实验方法:①写出该实验方法所需要的测量仪器____;②请写出设计思路。
6.(10天门)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小红进行了如下的实验:(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甲、乙两种液体,先用天平称出甲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天平右盘中的砝码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8所示,每个烧杯的质量为100g ,则甲液体的质量为 g ;然后同样称出相等质量的乙液体。
(2)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其示数都如图9所示,则两种液体的初温均为℃。
(3)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当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甲所用的时间为t1,乙所用的时间为t2。
若t1>t2,则吸收热量较多的液体是,比热容较大的液体是(选填“甲”或“乙”)。
7.(2011荆门)在实验探究中,经常可以用同样的实验装置完成不同的探究课题。
如图所示,两电阻丝串联在电路中,将其放入同样大小的烧瓶中,可以对瓶中液体加热。
现有如下课题:A.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B.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材料是否有关C.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D.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长度是否有关(1)如果两瓶中电阻丝电阻大小相等,烧瓶中装着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则可以探究课题。
(填课题对应的字母)(2)如果烧瓶中都装着相同质量的水,但电阻丝电阻大小不同,则可以探究课题。
(填课题对应的字母)(3)在与(2)条件相同的基础上应选择相同,材料不同的电阻就可以探究课题B。
8.(2011·山东)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B.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电功率相同的电热器,加热时间相同;21世纪教育网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你认为:(1)步骤A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2)步骤C,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____________;(3)步骤B和D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的____________。
9.(2011南京)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也相同.(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两图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两图进行实验;(2)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它的物理含义是;(3)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完全燃烧10g酒精放出的热量为 J.10.(2011柳州)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l0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____(选填“高”或“低”).(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11.(2011长春)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
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质量相同的水和植物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实验中只记录了植物油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发现植物油的沸点比水的高。
(1)通过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 标准大气压。
(2)实验中,将它们加热至沸腾,植物油所需时间较长。
说明植物油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
(3)通过以上实验过程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比较出植物油和水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12.(2011徐州)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1)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 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 D.油比水难蒸发(2)为了验证猜想,小华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3)在同样条件下加热相同时间后,水的温度达到25℃,油的温度达到30℃,由此可得油的比热容为J/(kg·℃)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13.(2011西宁)小明和弟弟赤脚在河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跑到水中而水不热。
弟弟问这是为什么?小明和弟弟回家后一起进行了探究。
他们在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上100g的水和沙子,让阳光同时照射,并用温度计测出了它们的温度值,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1)分析实验探究中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般。
(2)小明计算出了水在前6min吸收的热量是 .14.(2011牡丹江)夏天,小杰去海边游玩时发现:中午沙子较热,海水较凉,而傍晚沙子较凉,海水较热。
对此现象小杰提出了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或放热后,温度变化的比水大。
(1)为验证猜想,小杰找来了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沙子、搅拌棒、细线、火柴、天平,除此之外,她还需要________。
(2)实验中,小杰选用了两个火焰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沙子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中:为了研究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需要控制水和沙子的初温、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以及水和沙子的________相同。
(4)如果小杰实验时得出的结论与猜想一致,那么,当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应该有怎样的关系?(5)小杰通过以上实验发现的规律,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试举出一例。
15.(2011东营)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水和蓖麻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实验室器材有: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弹簧秤、烧杯、火柴、天平(带砝码),以上统一规格的器材若干。
(1)除水和蓖麻油外,实验还需从以上器材中选取:。
(2)请帮助该同学设计实验步骤,填写到下面空白处。
16.(2011肇庆)为比较水、空气对牛奶的冷却效果,探究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一盒牛奶分别装入两个瓶中,一个放在水中,一个放在空气中,其它条件均相同,如下图所示.实验时他们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如下表所示:16(1)甲、乙两瓶中的牛奶质量应该;(2)根据表中数据,已将乙瓶中牛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画在坐标系中,请将甲瓶中牛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3)本次实验中,小明发现的冷却效果更好;(4)通过分析,小明又发现,甲瓶中牛奶冷却快慢前后不一致,是越来越;(5)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若小明用“冷却速度”来表示物体冷却快慢,“冷却速度”可以定义为:1千克物体,叫做冷却速度.17.小明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一个酒精灯同时对两支试管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11所示。
(1)指出图中使用酒精灯的错误:。
(2)水和煤油比较,吸热能力强。
(3)加热一段时间后,煤油的温度升高了4 ℃,则水的温度升高了℃。
[c水=4.2x103J/(kg·℃), c煤油=2.1x103J/(kg·℃)]18.(2012烟台)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
⑴写出调整实验器材的方法步骤。
⑵依据小明的探究方案,实验探究过程中,除了选用相同规格的烧杯和酒精灯,还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有哪些?⑶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下表。
在这些数据中,哪一个最可能是由于测量或者记录的疏忽而产生了错误,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19.(2012南充)小华同学在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为了验证猜想,她做了以下探究实验:(1)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相同的水和由,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示数相同,如图8所示,他们的初始温度为℃;(2)在同样的条件下分别给水和油加热,如果在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来比较它们比热容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