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暨开幕式在我校举行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巴蜀文化见面课:巴蜀地区的三国文化1.东汉末年控制汉中地区的割据势力是()答案:张鲁2.东汉益州地区的“涪县”指的是现在巴蜀地区的()答案:绵阳3.与四川省南充市的“万卷楼”有关的三国历史人物是()答案:陈寿4.下面歌咏三国历史文化的诗句中,不是杜甫创作的是()答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5.蜀中专祀诸葛亮的武侯祠最早兴建在成都的()答案:少城6.关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最高典范。
答案:“义”7.蜀道上的关隘中,地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分界的关隘是()。
答案:白马关见面课:秦汉时期西南夷开发与南方丝绸之路1.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灭蜀,并灭苴、巴,设()、巴郡。
答案:蜀郡2.西南夷地区是西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区域,相当于今天云南、贵州、广西、川南、()部分地区。
答案:川西3.汉武帝时,()首先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被任为郎中将,带领一千士兵,负粮一万余人,奉命出使夜郎,恩威并用,说服夜郎侯多同归顺汉朝。
答案:唐蒙4.()为先秦至汉唐由蜀地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路”和唐宋至近现代川藏“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和起始地区。
答案:邛崃山及古临邛地区5.汉武帝时期,先后上书建议出使西南夷地区的著名外交官有()。
答案:唐蒙;张骞6.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时所写下的传世名作为()答案:《喻巴蜀檄》;《难蜀父老》7.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以政府之力开通的道路有()答案:蜀道;五尺道;南夷道 ;西夷道8.“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
()答案:对9.西南地区早期“丝绸之路”主要是商人追求利益主动作为,既有外需驱动,也有内需驱动。
()答案:对见面课:蜀学的核心价值观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管子》提倡的核心价值。
()答案:对2.孟子讲仁义礼智“四端”,强调天道的关怀。
()答案:错3.德是体,是元君;道是用,是臣仆。
()答案:错4.蜀学的核心价值观强调()。
答案:道;德;仁 ;义;禮5.“蜀学”讲”道德仁义礼”,强调()、()和()。
试论巴蜀的地域特点对其文化的影响黎㊀园(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㊀武汉㊀430015)[摘㊀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中国有着广阔的疆域㊁众多的人口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着地域的不同,文化上也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㊁丰富多彩㊂本文从古代巴蜀的地域特点入手,来探讨其对巴蜀文化的影响㊂[关键词]巴蜀文化㊀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G12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2803(2017)05-0077-03㊀㊀巴蜀是四川地区的古称,川东称巴,川西称蜀,大致以涪江为界,但没有具体的界限㊂关于 巴 的说法,最早见于先秦‘山海经㊃海内经“中 西南有巴国 的描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以今重庆为中心; 蜀 的说法则更为多见,最早可追溯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㊂大文豪郭沫若曾写下 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的佳句,一语道出了巴蜀历史的悠久㊂关于巴蜀文化的界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时期的文化,一是指整个四川古代及近代的文化㊂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精神领域的东西,通过物质表现出来,它的传承,是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不断发展的㊂从这一意义上看,四川古代㊁近代的文化和秦统一巴蜀之前的文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文化,它们都是古代巴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巴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㊂所以,巴蜀文化是以古代巴蜀两国为依托,包括地域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㊁具有悠久而不同的始源并长期交融㊁发展至今的一种地域文化㊂从特点上看,它既有农耕文明,又有游牧文化;既产生了光辉灿烂的文学㊁史学成就,又重商尚武,可谓开放包容㊁兼容并蓄㊂从影响范围上看,巴蜀文化主要分布于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涵盖了陇南的西汉水流域㊁陕南的汉水流域㊁汉中盆地㊁江汉平原西部㊁湘鄂五溪流域㊁云贵高原北部等地㊂[1]因为古代的交通和通讯主要依赖于车马船等传统工具,而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又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地域特点对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虽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但却有利于地域自身文化特点的形成,使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从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中找到各种文化原来的痕迹,从而回归到地理范围中去,彰显其文化特色㊂一㊁巴蜀的地域特点四通八达的重要枢纽㊂公元前316年,秦国出兵灭掉原先的奴隶制部族巴国㊁蜀国,设置 巴郡 和 蜀郡 ㊂这样,巴㊁蜀成为地名,作为四川地区的代称一直沿用至今㊂从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来看,巴蜀位于 雄鸡 的几何中心位置,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㊂自秦攻下巴蜀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后,历代中央王朝都将这一区域㊃77㊃2017年10月(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收稿日期]2017-07-15[作者简介]黎园(1983 ),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历史学硕士㊂作为制约西南诸夷的据点㊂特别是在巴蜀先人排除万难于陡险岭壑之上修建了以栈道和桥梁为主的蜀道之后,巴蜀与外界沟通的枢纽地位更是如虎添翼,同时也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㊂此外,水路也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途径,随着造船与航行技术的提高,到唐代时,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成为巴蜀水道的最佳写照㊂这样,巴蜀以西有岷江㊁雅砻江㊁大渡河和金沙江连通青藏高原;以东有长江水道与江汉平原相通;以北有剑门栈道和嘉陵江直通秦陇和汉中;以南与湘西山地相连,巴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起到了 十字路口 的重要作用㊂得天独厚的盆地气候㊂四川盆地 其地四塞,山川重阻 [2](P40),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盆地,东为巫山,南有大凉山和大娄山,西邻横断山脉,北接米仓山和大巴山,巴蜀被围在一个盆地之中,谓之 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㊁蜀矣 [3](P20)㊂巴蜀独具特色的地理特点,使得其气候也格外不同㊂以巴蜀为中心,北边是寒冷干燥的陕甘地区,南边是温暖湿润的云贵地区,西边的康藏高原适合放牧,东边的江汉平原适合农耕㊂在亚热带高气压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同一纬度的其他国家都是干热少雨多沙漠的气候,而巴蜀则得天独厚,温度适宜㊁雨水充沛,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饶的 天府之国 ㊂当代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曾做过比较: 若以四川盆地与黄土之黄河平原比则无亢旱之虞,与冲击之江浙平原比则无卑湿之苦,与三熟之广东平原比则无水潦之患,与肥沃之松辽平原比则无霜冻之灾 [4](P25-26),高度概括出巴蜀地区极其优越的气候条件㊂二、巴蜀的地域特点对巴蜀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地理文化圈的产物㊂在古代历史条件和落后生产力的约束下,文化的产生深受地域的影响,特别是本土地理因素的影响㊂就巴蜀文化而言,它的产生就取决于四川盆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和气候的特点㊂巴山蜀水赋予了这块土地充沛的灵气,孕育出瑰丽的巴蜀文化㊂首先,巴蜀文化并非是受其地理上的封闭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封闭文化,相反,它是开放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这正是得益于巴蜀交通枢纽的位置和蜀道的存在㊂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文化习俗通过蜀道和水道在这里得以汇聚,如注重耕织的荆楚文化㊁讲究商业的秦陇文化㊁崇尚周礼的中原文化,四川盆地天然的阻隔将各种文化的精髓扎根在此,和巴蜀自身的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㊂它把荆楚文化的代表‘楚辞“发展为汉大赋,进而有了文学史上不可超越的诗词成就,如王勃的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㊁李商隐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陆游的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等等;它接受中原文化而史学名家辈出,以著有纪传体断代史名著‘三国志“的陈寿为个中翘楚;它受秦陇文化影响从而有了 陇蜀多贾 一说,工商业繁盛,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文学和史学的发展㊂其次,四川盆地的存在,为巴蜀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使得这块宝地在历史上少受外来战争的侵害,从而保护了其文化的延续性和创造性㊂文天祥就曾发出过 蜀自秦以来,更千余年无大兵戈 [4](P26)的感叹㊂战祸较少是巴蜀的地形特点为文化带来的最大福祉,使得巴蜀文化如细水长流,生生不息㊂同时,远离王权中心㊁相对隔绝的状态,也有利于文人个性的张扬,使得巴蜀一带文豪辈出㊂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千金一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的三苏;三岁随父进川的诗仙太白 无数的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千古绝唱,巴蜀至今引以为豪㊂再次,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为文化的繁盛提供了保证㊂纵观世界上任何文明的产生,都依赖于农业的繁荣㊂凡是水好土肥的地方就会出现人的定居和文明的开化,两河流域㊁尼罗河流域优良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了同中华文明一样耀眼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而巴蜀文化的发㊃87㊃黎㊀园:试论巴蜀的地域特点对其文化的影响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7年10月(第5期)展,得益于 天府之国 的富庶,特别是秦代李冰在蜀中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更加促使成都平原成为一块膏腴之地㊂三㊁巴㊁蜀不同的地域特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在四川盆地内部,即使巴㊁蜀 同文同种 ,但因其中部平原与周围山地的差异,对文化也造成了影响,故而出现了 巴有将,蜀有相 一说㊂蜀地凭借其富饶的平原优势和水利的开发,农业迅速发展,故 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 [5](P176), 蜀川土沃民殷,货贝充溢,自秦汉以来迄于南宋,赋税皆为天下最 [6]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优势推动了文化的迅速发展,这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和纸币 交子 ,成为全国的印刷中心和商业中心;这里有 文翁兴学 ,建石室,首办地方官学,使蜀地学风大盛,孕育出众多的智者文人㊂汉赋四大家中的司马相如和扬雄㊁初唐诗坛革新领袖陈子昂都是蜀人;盛唐诗仙李白从小在蜀地长大;诗圣杜甫虽非蜀人,却深受其熏陶,他现有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有一半以上都作于蜀地;婉约派词风的鼻祖‘花间集“,为后蜀人赵崇祚所编,其中搜录晚唐至五代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入选词人都与蜀人有关;唐宋八大家里的苏洵㊁苏轼㊁苏辙,更是把蜀中的灵气集于一家,在文学艺术的很多领域作出开创性的成就;当世的郭沫若㊁巴金等大文豪也出自于此㊂与此同时,蜀中不仅出才子,还出了许多才情不让须眉的才女㊂汉有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之一的卓文君,唐有制笺写诗风靡一时的薛涛,五代有以宫词闻名的花蕊夫人,由此可见一斑㊂再看巴地,由于其山地条件的限制,不得已长期保留着农耕兼渔猎的生活方式,贫瘠的崇山峻岭生活养成了巴人重群体讲义气的性格,渔猎的经验使他们的身体技能得到锻炼,天生劲勇, 崇力尚勇 ,于是逐渐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支以善战而著称天下的部族,并以白虎为主要图腾㊂把乐舞和战争㊁狩猎融合起来创造出舞风刚烈㊁音乐铿锵的战舞巴渝舞,其遗风流传至今,流变而来的摆手舞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㊂所以说,巴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山地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山地文化㊂ 武王伐纣,实得巴㊁蜀之师 [3];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中,就有朱德㊁刘伯承和聂荣臻三位出身于此,可见 巴师勇锐 之说不假㊂勇锐之余亦能弄墨,于是就有了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朱德‘赠友人“)㊁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刘伯承‘出益州“)㊁ 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聂荣臻‘忆平型关大捷“)这样浸透着不畏艰难险阻㊁强健剽悍之风的诗句㊂此外,巴人的骁勇,曾在历史上无数次的依地势之险阻挡了外敌的入侵,因此,说巴人保卫了四川盆地的安宁,为巴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丝毫不为过的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到地域特点的影响㊂具体到巴蜀文化之上,就是巴蜀独特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巴蜀文化的辉煌,其地理位置㊁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都对文化产生了影响㊂巴蜀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在不断发展的,从 自古词人多入蜀 [2](P89)到今天在国内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川文学,从 下里巴人 到今天名扬海内外的川剧,从 锐气喜舞 [3](P37)到今天荣登大雅之堂的巴山舞,巴蜀文化依然散发着光辉㊂参考文献:[1]林向. 巴蜀文化 辩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2]袁庭栋.巴蜀文化[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3][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卷一)巴志[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84.[4]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巴蜀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卷三)蜀志[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84.[6]曾枣庄. 表仪一代 的巴蜀文化[J].文史杂志, 1993,(06).责任编辑:梁世峰㊃97㊃2017年10月(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巴蜀文化概览》阅读随笔目录一、巴蜀文化概述 (2)1.1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巴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4)二、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5)2.1 巴蜀文化的起源 (6)2.2 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 (7)三、巴蜀文学与艺术 (9)3.1 巴蜀文学的主要形式与特色 (11)3.2 巴蜀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12)四、巴蜀宗教与信仰 (13)4.1 巴蜀的主要宗教信仰 (14)4.2 巴蜀宗教文化的特色 (16)五、巴蜀民俗与风情 (17)5.1 巴蜀的民俗活动与习俗 (18)5.2 巴蜀的风土人情 (19)六、巴蜀历史文化名人 (21)6.1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与贡献 (22)6.2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与意义 (23)七、巴蜀文化与现代社会 (25)7.1 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6)7.2 如何传承与发扬巴蜀文化 (27)八、结语 (28)8.1 巴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9)8.2 对巴蜀文化未来的展望 (31)一、巴蜀文化概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的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化的初始面貌。
随着历史的演进,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理环境、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方面,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宜人,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
民族交融方面,巴蜀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变迁方面,巴蜀地区历经多次战乱与迁徙,这使得巴蜀文化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得以不断革新与发展。
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中国建筑学会李先逵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盆地,世所罕见,具有异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四周山岳高耸、围合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自古即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喟叹。
但其域内河川纵横、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其地形地貌多样,平原、丘陵、山地、高原、草地、湖泊均兼而有之,自然景观亦名扬中外。
巴山蜀水精蕴纷呈,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远古先民生息绵延,开创了灿烂奇异的巴蜀文化,独领风骚,自成一系。
在与名为正统的中原文化以及其它文化体系的交流影响中,历代文风鼎盛,高峰迭起,俊杰辈出。
秦时李冰父子治堰,汉时文翁兴学倡教,唐时李杜诗中仙圣,宋时三苏文坛统领,直至晚明近清,不胜枚举。
自然环境要素和历史人文要素造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渝地方乡土文化特色的优良传统。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则表现为自成一格的川渝古代建筑风格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共性的基础上,展示着巴蜀建筑文化的强烈个性。
探寻发掘这些乡土文化个性对今天的建筑现代化发展不是没有关联和裨益的。
建筑文化品格意指作为社会文化综合载体的建筑,从中所透露出来的创作思想、观念意识、格局气质和精神风貌,并进而形成建筑的地域特色。
由此认识巴蜀建筑文化的品格,举其大要,似有如下数端。
1、风韵独到 自成体系川渝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川渝古代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自己特别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要真正弄清中国建筑史,离开了地方建筑史和民族建筑史是极不完全的。
川渝古代建筑的发展源远流长,同它开化较早密切相关。
且不说“蚕丛”、“鱼凫”、“开明”等古史传说记载,在考古发掘实物的证例中,新石器时代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的“木骨泥墙”,和成都十二桥商周干栏建筑遗址,大大丰富了中国早期建筑发展的内容,为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建筑起源,力主“多源合流”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内江师范学院1.最早的巴蜀天文学家是春秋时的苌弘。
()答案:对2.巴蜀民俗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方言等。
()答案:对3.通高3.96米的青铜神树是已知全世界同一历史时期最大的青铜单件器物。
()答案:对4.金杖杖身上端的三组人、鱼、兽图案说明,金杖既被赋予着人世间的王权,又被赋予着宗教的神权,它本身既是王权,又是神权,是政教合一的象征和标志。
()答案:错5.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像、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大大丰富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内容,填补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某些空白,纠正了中国上古没有青铜雕塑的偏见。
()答案:对6.考古学家发现了宫殿级别的建筑群,推测确定三星堆应该是古蜀国的都邑。
()答案:对7.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西南部。
是纪念望帝杜宇和丛帝而修建的祀祠。
()答案:对8.古蜀王国用金杖标志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这同中原夏、商、周三代用鼎作为最高权力的标志物是全然不同的。
()答案:对9.宋代,峨眉山的一位女医生发明了全世界最早的种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答案:对10.鱼凫王时代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青铜器文明。
()答案:对11.下列哪一项属于长江上游文明的范畴。
()答案:金沙遗址###三星堆文明###十二桥遗址###宝墩文化12.关于史学家对鳖灵身世来历的猜测,提到过他有可能是()人答案:巴人###荆人13.古蜀的年代历时三千多年,大致分为以下()等几个时期。
答案:宝墩文化(蚕丛至柏灌时期)###三星堆文化(鱼凫时期)###金沙十二桥文化(杜宇时期)###晚期蜀文化(鳖灵时期)14.根据挖掘和文物出土情况,大致可以把金沙遗址的发现分为哪几个区()答案:大型建筑基址区###墓葬区###一般生活居址区###大型祭祀活动区15.三星堆从历史文化跨度上分为四期,这四期包括()。
答案:距今3600年到3200年,相当于商代中期,埋藏大量青铜器的两个神秘祭祀坑就在这一时期###距今3200到2800年,相当于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距今4000至3600年,相当于夏代到商代前期,已由铜石并用时代过度到青铜时代###距今4800至4000年,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16.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两个主要原因是()。
地域文化_0003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
1. ()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A. 禅宗
B. 密宗
C. 华严宗
D. 净土宗
2. 在播种技术方面,从汉代开始,不属于巴蜀地区的播种方法的是()。
A. 撒播
B. 散播
C. 点播
D. 条播
3. 在中国民族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巴和蜀一样,是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
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
A. 《诗经》
B. 《周易》
C. 《巴国志》
D.《山海经》
4. 战国时期绘画中有一件十分值得注意的作品,即四川成都出土的()。
该壶分为三层,描写采桑、宴饮、奏乐、弋射、渔猎、。
浅议巴蜀文化的地域差异浅议巴蜀文化的地域差异巴蜀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发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巴蜀文化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域差异密切相关,它既是巴蜀地域多样性的产物,也是地域文化融合的集大成者。
巴蜀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势起伏,气候多样,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巴蜀文化的多样性。
巴蜀地区包括四川和重庆两个省份,地域广阔,地理条件的差异使各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四川,成都平原地区的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耕生产,因此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成都平原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得成都成为了巴蜀文化的中心,也是巴蜀文化传承的重要代表。
而在重庆,地形多山,气候湿润,这里的文化更加开朗活泼,充满了山地特色。
这些地域差异造就了巴蜀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巴蜀文化中,有许多地域性特色的表现。
例如,四川的巴蜀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激烈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巴蜀剧是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其特点是豪放激昂、富有韵律感,表演场合多以市郊农村为主。
而重庆的巴渝文化则以火锅、串串等特色美食和豪爽开朗的民风民俗而著名。
重庆的火锅文化体现了其山地民风豪爽的特点,而串串则是重庆人最喜欢的夜市小吃之一,反映了重庆人对美食的追求和热爱。
这些地域性特色的文化表现,正是巴蜀文化地域差异的生动体现。
巴蜀地区地理条件的差异也带来了巴蜀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四川位于长江中游,交通便利,所以四川文化更容易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流和融合。
自古以来,川渝地区的交通便利与南北方交通的主干线相连,使得巴蜀地区成为东西南北方的交通要道,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川地区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独特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
这种地域差异的文化融合,丰富了巴蜀文化的内涵,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巴蜀文化的地域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方面,还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状及意见建议“巴蜀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形态、多彩的风格,具体指以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代表的辨识度高、刚柔相济、相辅相依、独具特色且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包括川渝地区的典藏典籍、学术学说、思想思潮、技术技艺、遗产遗迹、民风民俗、名人名事、美景美食、节日节庆等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
一、中江县域内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状中江是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厚重,境内目前存有东汉崖墓葬、宋代铜山县铸钱遗址、唐宋石刻、明清建筑群落、禹王宫、佛教道教遗址及著名的黄继光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迹,也有仓山大乐、积金火龙、船工彩莲船、端公舞、兴隆金毛狮、古铜山“三苏”传说、中江挂面制作技艺、中江竹编等文化遗产,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江县高度重视县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创新服务,通过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黄继光纪念馆”“沼源讲堂”等文旅基地,推动旅游景点实现休闲游玩和研究学习的双重功能。
二是注重发掘和推广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如在保护传承龙台镇顺风村传统村落、仓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举办舞“太婆龙”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吸引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三是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加大对南北塔书签、战国巴蜀虎纹铜剑等文创产品的宣传推广,支持民间艺术、美术等领域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工作体制有待完善。
巴蜀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涉及考古、宣传、文体旅游、城市规划、工商等多个部门,受行政壁垒和职能职责分割的影响,未能真正形成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文化研究存在短板。
巴蜀文化遗迹丰富,学术研究价值较高,但缺乏对历史文化遗迹的系统深入研究,文化遗迹背后的人文价值挖掘不够充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三)文化保护措施不足。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以古村落为例,对其开发保护中只是简单地修复街道、房屋等,并未提炼古村落独有的历史文化或挖掘特色地域文化,保护技法过于传统;文化旅游设施欠缺,部分景点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较为落后;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成熟,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产业规模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巴文化的发展及特点试析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它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地域文化,即巴文化。
巴文化同其它地域文化一样,在产生、形成与发展中,与其周边的民族文化长期发生冲突与交流,反映出自己的独特风韵,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界对巴文化的关注,起于世纪30年代以后。
随着50年代以来巴蜀地区的考古进展,使我们对巴文化整体面貌的认识更加全面,研究则更加系统、深入。
首届全国巴文化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巴文化的研究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就巴文化的渊源、发展及特点问题,略述管见,就教专家。
(一)目前,围绕巴人的族源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性意见:一说巴族源于陕南汉水流域;一说巴族源于鄂西、川东的峡江流域。
二说各持己见,相争不下。
笔者认为:依据古籍研究巴人的族源固然十分重要,而考古的资料应更引起重视。
根据建国以来鄂西以及巴蜀地区的考古揭示,结合文献记载综合分析,巴族源于鄂西、川东的清江、峡江地区比较可靠。
经过50年代以来的巴地考古调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先后在巫山大庙龙骨坡、重庆马王场等地找到(1),出土各种化石标本数千件,龙骨坡古人类牙齿化石的出土,成为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人类化石的之一,这为寻找巴地最早的人类活动踪迹提供了证据。
尤其是大溪文化的发现,成为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
在鄂西地区先后调查和发掘了宜都(枝城)毛溪套、红花套、古老背、秭归鲢鱼山、宜昌路家河、白庙、中鸟堡、扬家湾、清水滩、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丁家岗等地遗址。
其分布地域由鄂西、川东扩展到了湖北中部及洞庭湖周围。
在出土物中,有相当于中原二里头文化到商晚期的大量陶器,以簋、豆、盘、觚、杯、钵、盆、大口尊、壶、瓮、釜、缸和一些不知名物为多。
这些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多灰黑色和褐色,还有少量的粗红陶、黑衣陶和橙黄色陶,泥质陶中多有灰色,也有黑色、橙黄色和褐色陶,器身多绳纹。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深入了解巴蜀地区的文化特色、传承现状及发展需求,我们特开展本次问卷调查。
您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巴蜀文化。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男()女2. 您的年龄:()18岁以下()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岁以上3. 您的学历:()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4. 您所在的地区:()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遂宁()南充()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眉山()雅安()资阳()其他二、巴蜀文化认知5. 您对巴蜀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6. 您认为巴蜀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方面是哪些?()美食文化()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历史遗迹()其他(请注明:_________)7. 您是否了解巴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8. 您认为哪些巴蜀文化传承项目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川剧()蜀绣()四川剪纸()四川竹编()四川泥塑()其他(请注明:_________)三、巴蜀文化传承与保护9. 您认为巴蜀文化传承的现状如何?()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太好()非常不好10. 您认为巴蜀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传承人断层()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关注度低()其他(请注明:_________)11. 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巴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开展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其他(请注明:_________)四、巴蜀文化发展12. 您认为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如何?()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13. 您认为巴蜀文化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哪些方面?()保护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产业融合发展()其他(请注明:_________)14. 您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前景有何期待?()充满信心()有一定信心()不确定()没有信心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祝您生活愉快!问卷填写说明:1. 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择答案,并在空格处填写相关信息。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指起源于我国四川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巴蜀文化。
一、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巴蜀文化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巴蜀地区。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巴蜀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文明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巴蜀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经过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
二、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巴蜀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复杂,气候湿润。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巴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多样的文化元素。
1. 气候与饮食文化巴蜀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合水稻种植。
因此,巴蜀人民以米饭为主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如四川的麻辣火锅、担担面、麻婆豆腐等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 水系与航运文化巴蜀地区水系丰富,长江、嘉陵江、岷江等河流贯穿其中,为航运提供了便利。
巴蜀人民自古以来就擅长航运,形成了独特的航运文化。
如成都的锦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航运通道,也是巴蜀文化的象征。
3. 山地与建筑文化巴蜀地区地形复杂,山地众多。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巴蜀人民就地取材,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如四川的民居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和采光。
三、巴蜀文化的艺术成就巴蜀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雕塑艺术巴蜀地区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如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等,均为世界级的艺术珍品。
2. 绘画艺术巴蜀地区的绘画艺术以四川画派为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巴蜀文化的一些特色——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结束致
辞
罗志田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聚集起来探讨巴蜀文化.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我自己是四川人,过去对此感觉不明显.后来一位在中国各个地方教过英语的美国老师告诉我,她发现四川人和别处人不同,很独立,不太容易听人的话.过去有个名对联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是明末清初的话,到清末民初似也如此),大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巴蜀文化与周边西南的云、贵、藏,西北的陕、甘、青,甚至远到东南亚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又都不那么一样.
【总页数】5页(P185-189)
【作者】罗志田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年文史学人交流的契机: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综述
2.“2015两岸敦煌佛教艺术文化研习营”在莫高窟开营
3.两岸青年中华文化研习营研究
4.2016情系两岸·缘聚园林海峡两岸园林学术论坛及研习营圆满举行
5.2015两岸金融高级人才高级金融管理师(AFMA)研习营启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巴蜀文化专题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巴蜀文化的话题。
作为一个热爱本土文化的人,我深深感到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几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巴蜀文化的重要性,并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传承巴蜀文化的重视与关注。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文化是指中国古代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它不仅包括了巴蜀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了巴蜀古代的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巴蜀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成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巴蜀文化对我们当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巴蜀文化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孝敬亲长、敬老爱幼等,至今仍为我们所推崇和遵循。
这些美德,不仅是我们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更是我们民族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共同价值观基础。
因此,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有助于我们引导和教育后人,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再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巴蜀文化的传承对我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交流有着深刻的意义。
巴蜀文化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更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超凡的文学创作。
它对我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传承巴蜀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真谛,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情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巴蜀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镇,它不仅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有助于提升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价值探索与保护利用【摘要】巴蜀地区书院建筑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通过对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建造背景、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进行探讨,分析了其在保护现状下的重要性。
提出了加强对巴蜀地区书院建筑保护意识、提升保护力度以及推动传承与利用的建议,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挖掘和探索,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物,也可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巴蜀地区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其保护利用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文化,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巴蜀地区书院建筑、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保护意义、建造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特点、保护现状、保护利用措施、保护意识、保护力度、传承与利用。
1. 引言1.1 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历史价值巴蜀地区书院建筑拥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书院是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弘扬礼仪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教育、文化和道德的传承与发展。
巴蜀地区书院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古代巴蜀地区人民勤奋、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布局和装饰等方面。
这些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元素,如檐角、柱雕、门窗等,展现了古代建筑工艺和审美理念。
巴蜀地区书院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地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特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建筑本身,还体现在其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上。
这些建筑见证了巴蜀地区古代文人雅士的修学之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和见证者。
加强对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保护历史建筑,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1.2 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艺术价值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中。
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暨开幕式在我校举行4月26日上午9:30,由四川省社科联、西华大学和乐山师范学院三家单位共同主办,由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和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等五家单位共同承办的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正式召开。
参加本次论坛的领导有: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公室主任黄兵先生、西华大学副校长王政书教授、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胜宽教授。
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有: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章玉钧先生、中国北京郭沫若纪念馆馆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蔡震先生,以及80多位来自省内外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
本次论坛的开幕式由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潘殊闲主持。
早在4月25日,人文学院学生代表接待了陆续到达西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并带领其在临江苑学术交流中心报道及办理住宿。
26日上午本次论坛开幕式在图书馆报告厅正式召开。
首先由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公室主任黄兵先生致辞。
黄先生指出,四川作为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孕育了独具一格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四川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又是四川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在基因。
黄先生还提出了本次论坛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
在讲话的最后,黄先生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期待,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接着是由西华大学副校长王政书教授发表讲话,他介绍了人文社科的成就,并呼吁社会各学者、专家共同努力,把本次论坛办成一个
开放的论坛,能在学术上做到百花齐放,以更好的促进巴蜀文化的发展。
随后由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胜宽先生致辞,杨先生在讲话中谈到巴蜀文化是多源一脉、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开放的一朵奇葩。
并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巴蜀文化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和辐射性。
这些都奠定了巴蜀文化不可或缺的地位。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和中国杜甫学会副会长祁和晖先生虽然有事未能到达现场开幕式,不过同样为本次活动发来了祝福信,表达了谭先生和祁先生对本次论坛的期待和祝福。
他们在信中说道,巴蜀文化名人是巴蜀地域文化为“文化中国”历史长廊敬奉出的颗颗璀璨明星,更升起杨、马、李、杜级的北斗星辰。
作为巴蜀儿女的我们,肩上承担着守护好、建设发展好巴蜀沃土的更多的一份责任。
并且预祝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一起在图书馆外拍照合影留念。
据悉,本次论坛会持续两天,26号上午10:30-11:10进行第一场大会主题发言,11:20-12:00进行第二场大会主题发言,下午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并作总结发言,27日上午9:00-10:00进行第三场大会主题发言,10:10-11:10进行第四场大会主题发言,11:20-11:40各小组总结发言,11:40-12:00举行闭幕式。
论坛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