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浅谈巴蜀文化

【摘要】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有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同时巴蜀大地又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古到今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不仅如此在许多文化领域,巴蜀文化都处在全国前列。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形成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巴蜀、文化

【正文】

一、巴蜀文化简介

1、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①并且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巴蜀地区的地理特点为巴蜀文化的形成起着作用。由于四川盆地地形特殊,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所以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成为了巴蜀地区的对外交通要道。盆地西部的流域,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东部有长江山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巴蜀先民自古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正是这样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2、巴蜀文化的内容

既然巴蜀文化是一种文化,那么巴蜀文化的内容也应与文化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及日常用品等,这是一种显性文化。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而心理文化则主要是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都是隐性文化。应该说,巢居文化、笮桥文化、栈道文化、林盘文化、梯田文化是古巴蜀物质文化的成果。巴蜀之地古称“四塞之国”,主要交通要道是山原之间的河谷,所以古时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再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处处险峻。为了方便与外界沟通,形成了栈道文化。同时,巴蜀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风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由此形成了巴蜀地区特殊的风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巴蜀文化的物质文化。巴蜀文化的制度文化受周边影响比较大。在巴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秦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因此巴蜀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具有秦文化的特征。就制度方面而言,巴蜀地区的制度文化是受秦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特别是秦文化的封建土地制度和郡县制等。巴蜀文化的心理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就考古方面就可以看出,四川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反映巴蜀文化的珍贵文物。“现有藏品26万余件,其中国家三

级以上珍贵文化10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300余件。包括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汉画像砖与陶塑艺术、万佛寺石刻造像、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艺术。”②可见,巴蜀地区的心理文化史相当丰富、璀璨的。

3、巴蜀文化的特点

巴蜀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巴蜀文化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色。巴蜀文化主要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气、原始宗教的诡秘之意、海纳百川的开放之意。

⑴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气

巴蜀地区虽地处四川盆地,四塞闭塞,为高山环绕,交通不便。但也正因为此,巴蜀文化才蕴含着一种自然之气。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而一代又一代的巴蜀人民,经过自己的勤劳创造,不仅在这里落脚生根,与自然和谐共处,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正如当今的巴蜀人民一样,巴蜀人的性格已与巴蜀的山水融为一体。正如那连绵险峻的山峰,巴蜀男人——耿直而鬼马,豪放而狡诘。既精明能干又悠闲散漫,既敢闯敢干又谈玄说幽,固守于盆地之中皆是闲人,冲出夔门之外都是好汉。而巴蜀女人——伶牙俐齿,妩媚多姿,勾人魂魄,蜀之温婉渝之泼辣皆风情万种,麻辣之间原来最是温柔之乡,就如那长江的水。他们不矫揉造作,之表现最真的自己。和自然亲近,与山水同情。也许正是这样的山水,才哺育了这样爽直的人。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才会创造出那么多体现真性情的诗词。不仅如此,巴蜀的许多风俗也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羌族白石崇拜习俗、古蜀人的大石崇拜、船棺葬和悬棺葬等。因此巴蜀文化时时都透露着一种自然之气。

⑵原始宗教的诡秘之意

宗教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都透着一种诡秘的气息。它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中唯一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创教之地就在巴蜀。但是四川道教石刻为数不多,整个盆地内共有28处,其中以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最为系统和完整。同时,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根据近年的研究和考古发现,佛教传人我国的途径是多源的。印度、中亚和西亚同我国古代的联系主要通过西域、南海,和滇缅五尺道、牦牛道三种途径。古巴蜀位于这三条途径的交汇点,因此特别体现了佛教南传与北传在这里交汇的特点。近年来巴蜀地区发现不少东汉晚期的佛教造像。除了佛像以外, 还有一些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如西昌以及绵阳何家山二号墓出土摇钱树西王母额中有小圆圈,似为佛教白毫相特征。摇钱树上常见莲花、羽人与西王母相伴,这是佛教传入初期仙佛相混的特征。可见,在巴蜀地区,既有土生土长的道教,有存在着佛教。他们与巴蜀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了一起,也因此,巴蜀文化蕴含着一股宗教的诡秘之意。

⑶海纳百川的开放之概

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时期,它就是一个善于容纳和集结的开放性体系。“禹兴于西羌”夏禹文化兴于西蜀而流播于中原及至东部吴越。从历史的进程看,巴蜀文化北与中原文化相融汇,西与秦陇文化交融,南与楚文化相遇,并影响及于滇黔文化。正如四川的地形一样,崇山峻岭屏闭盆地,使之易于形成为相对独立、自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盆地又犹如聚宝盆,使巴蜀文化易于成为南北文化特征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它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很早就与外域文化相交流。它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传输的集散中心,三星堆遗址的海贝、金杖,表明与中亚、西亚及海洋文明有联系;新都画像砖上的翼形兽、雅安高颐阙前有翼的石狮形象,明显是安息艺术的影响。不仅如此,巴蜀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

但有含有古典工商城市的生活方式的开拓性和开放性。所以,巴蜀文化是各方文化与当地特点结合之后所形成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一、巴蜀文化的影响

1、影响内容

巴蜀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主要是对西南夷地区的辐射和影响。主要包括青铜文化的影响、风俗习惯的影响。

青铜文化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证明,在商周时期,蜀的青铜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当时的西南其它地区尚未进入青铜时代,还不能制造青铜器,受其影响的地区尚没有只接受蜀青铜文化的某些因素制造自己青铜器的基础。在此前提下,蜀青铜文化在南传过程中还只能是其自身文化的南移。最近在汉源麻家山和石棉三星遗址的殷商时期文化层中都出土了大量蜀文化因素的陶器,证明当时蜀文化的确存在向南移动的事实。同时,这条路线也是蜀文化南移最早的路线。”③由此也可看出,巴蜀文化对西南夷地区的影响是比较早的,同时也是其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青铜文化的许多东西都逐渐地影响了西南夷地区,包括三角形援铜戈、铜杖、青铜人物动物造型艺术等。因此,巴蜀文化在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不断影响着其周边地区。

大石崇拜

古蜀人是大石崇拜者,据说,这种崇拜可能与他们的石棺葬俗有关。“与巨石文化有关的遗存在“西南夷”地区有三个地区存在。一是安宁河谷的大石墓。大石墓用大石构筑墓室,构筑墓室的大石重达数吨,且来源于数公里之外。这种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建造墓葬的行为的背后,应有某种意识形态作支撑。大石墓还有在墓室尾部竖立独石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安宁河谷中保存完好的大石墓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如西昌洼垴大石墓和德昌茶园大石墓。大石墓的独石与成都平原的蜀人独石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④这种如此耗费人力物力的棺葬风俗,不然有着某种支撑。而且就其的特征而言,也与蜀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巴蜀文化中的大石崇拜必然对西南夷地区的石棺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影响因素

一种文化向其他地区传播并产生影响,必然有着其特有的原因。就巴蜀文化向其西南地区辐射和影响而言,其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整个西南地区,巴蜀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发达的时间最早,因此在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具有引导的作用,指引着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接着,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丰富的资源,因此资源丰富的西南夷地区便成为巴蜀极力想控制的区域,西南夷地区也因之成为巴蜀的势力范围。然后,巴蜀之北为秦,之东为楚,秦楚的势力在战国时期都远比巴蜀强大,巴蜀之西人口稀少,自然资源馈缺,不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因此制约了巴蜀向东、北、西三个方向的发展,所以西南夷地区也就成为巴蜀文化辐射与影响的主要区域。

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巴蜀文化[J].中华名人,2009(2)

②唐毅.穿越历史长廊品味巴蜀文化[J].厦门航空,2011(5)

③④刘弘.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区的辐射与影响[J].中华文化论谈,2007(4)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最早源于三峡地区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重庆、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传说,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由此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 巴文化 1、早期巴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重庆之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江北、南岸等地,发现了一些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石器,岩料是选用长江边的砾石打制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分打制、磨制、琢制、打磨相同,打制多于磨制。石器种类丰富,有用于原始农业和砍伐森林的锄、镰、刀、石奔、斧等,也有狩猎捕渔的矛、镞、石球、网坠等。陶器质地粗松,可辩之器形有罐、釜、盆、钵等;三足器和带圈足的器皿,始终没有发现。合川沙溪乡沙梁子遗址,发现了1件尖底角状杯。其遗物所处地层在战国时期巴文化层之下,其年代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与此有联系的是在西陵

峡沿岸、清江口一带的二十余处遗址,发现石质工具为主,种类较多,到较晚时间逐渐减少,陶器以鼓肩罐灯形器、夹砂大口缸、夹砂大口尊、尖底杯、竹叶形柄的豆、鸟头把勺等最为典型,与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及三星堆、新繁水观音的夏商时期的文化因素一致。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白马石类型”也发现尖底罐、高柄豆、小平底器但没有鸟头把勺。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粗放式原始农业为主,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是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石制工具发达,制陶技术简单,遗址分布密集,但每处面积不大,表明每处聚集人口不多,显示出直接占有自然资源的特征。 早期巴文化是由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文化构成,其间当然也有差别,但毕竟都处于山险水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能融入在一起,共同组成早期巴文化的要素。 2.春秋时期的巴文化。 杜宇之前,川西早有农业,但蜀人尤崇杜宇,足见他主要贡献是在农业技术的传播、提高方面。若此,巴亦化其教,改变原有粗放农业;在社会结构方面,仍以部落为主。但随着邻近楚国的逐步强大而略有改变,有“巴子”、“巴师”、“行人”。与楚或通婚,或交战,成为楚之附庸。地域范围得以扩大。春秋时期是巴文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3.战国时期的巴文化。 这一时期是巴文化青铜文明兴盛的时期,其青铜器主要包括

2015巴蜀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2015巴蜀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 1、(A)的《登幽州台歌》完全摆脱六朝绮靡余风,恢复魏晋风骨。 陈子昂 李白 杜甫 温庭筠 2、(A)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 密宗 华严宗 净土宗 3、(A)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大的商周青铜铸件,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同一时代最大的青铜像 青铜立人像 青铜头像 纵目人像 青铜面具 4、(A)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殆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作家。 艾芜 阿来 巴金 王蒙 5、“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是(C)赞颂蒙茶的一句诗,有口皆碑,现在仍广为传颂。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苏轼 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D),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焱海井 自流井 贡井 深井 7、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A),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口超

千米深的盐井。 焱海井 自流井 贡井 压井 8、1921年,原国民政府四川省省长(D)卸任回乡办教育,对职业教育起到很好的倡导作用。 吴玉章 蔡元培 黄复生 张澜 9、1931年,三所学校合并组成国立四川大学,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B)。 成都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 公立四川大学 成都师范学校 10、1997年(A)从四川分出,成为中央直辖市。 重庆市 涪陵市 万州市 达州市 11、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的传教士也在四川各地开办教会学校。1910年,美国等传教士在成都华西坝开办了(C) 尊经书院 四川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12、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明珠,与云岗、龙门、敦煌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石刻的巴蜀地区著名石刻是:(B)。 广元千佛崖 重庆大足石刻 乐山凌云大佛 巴中石刻 13、东汉的《击鼓说唱俑》,它出土于(C),是最能体现四川艺术诙谐幽默特色的作品。成都青城山 峨眉山 成都天回山 三星堆遗址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不少文化。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则为长江流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距,让两个流域的文化风格迥异。 而同属于南方文化的巴蜀和荆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是黄帝的后人,那屈原也就是黄帝后人。而屈原是楚国王室,所以楚人的先祖也来自于北方,楚文化也有北方中原文化的色彩,与中原文化一体。 当楚国的先祖来到荆楚大地时,楚国当地还有许多蛮夷。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楚国是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建立的,所以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形成了一个杂糅的文化。 (二)楚文化的特性 关于楚文化的特征,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压迫下被迫南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大。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他不惧周朝,还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实在是豪迈之举; 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楚武王自立为王,楚庄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既而雄霸天下,楚国在与周王朝竞争中国,逐渐强盛起来。 第四,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是九省通衢,也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楚文化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率先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南方各族进行兼容并包,形成了五彩斑斓、极具吸引力的荆楚文化。 (三)什么是巴蜀文化 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关于巴蜀文化的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巴蜀文化,它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四)巴蜀文化的特征 那么,山清水秀且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的文化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 第一,强烈的反叛意识,锐意的革新精神。“巴蜀人总能引领文坛的革新。蜀中才子,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我自己是四川人,过去对此感觉不明显。后来一位在中国各个地方教过英语的美国老师告诉我,她发现四川人和别处人不同,很独立,不太容易听人的话。过去有个名对联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是明末清初的话,到清末民初似也如此),大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巴蜀文化与周边西南的云、贵、藏,西北的陕、甘、青,甚至远到东南亚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又都不那么一样。 当然,作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下的一个区域分支,还是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中国文化,是可以斟酌的。换言之,中国文化不必是由一个个可区隔的子文化相加而成,而是中国之内各地方人共同分享又各自表述的一个文化;共享者反映共性,各表者表现个性。梁启超早就说过:“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因此,要“了解整个的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只有通过“分区叙述”以展现个性,才能够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的共性。以下所说的巴蜀文化或区域文化,大体都基于这一视角。

三星堆青铜面具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心或主体基本稳定,边缘却伸缩波动,变多于定。巴蜀文化亦然,它不仅在时序上是流动发展的,对外也始终包容开放,没有太强的排他性。在长期持续的互动中,外在因素时常内化于巴蜀文化之中,进而物质化于我们这几天看到的历史遗迹和民风民俗之中。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物事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巴蜀文化就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中原不甚同;但又一直和中原保持接触,与中原文化关联密切,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入流。包括后来文翁的教化作用,影响恐怕也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大。 司马相如的学问,就是在文翁入蜀之前修习所得。蒙文通先生曾细考其文,发现他“所用词语,多本‘六经’”。故在文翁办学之前,“六经之学已传于蜀”。四川既然出过这样可以影响全国而且带动风气(后来赋的文体很流行)的人物,文翁开发的必要性就减小了(除非文翁入蜀更早)。且文翁带来的不必就是我们后来理解的那个儒学文化。那是中原重黄老的时代,长安就正在重黄老,他会带

巴蜀地域文化_作业答案(0000)

巴蜀历史与文化作业1 一、选择题(1-10题和21-30题为单选的哦,大家别抄错了哦!)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A)A、巫山人 B资阳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巴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极广,其中内容特别丰富,最令世人瞩目的是(D)A富林文化B羊子山文化C铜梁文化D三星堆文化 3、最早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的是(B)A李冰B杜宇C开明D司马错 4、李冰最早在(A)凿井煮盐,开创了巴蜀井真诚业的新局面。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5、公元前106年,西汉王朝在巴蜀故地设(B)A巴郡和蜀郡B益州C山川D山峡四路 6、东汉时期,巴蜀盐业迅猛发展,特别是(B)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开创了世界开然气煮盐的历史。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7、公元221年,齐备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前蜀B后蜀C成汉D蜀汉 8、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后蜀B蜀汉C成汉D前蜀 9、公元934年,(A)在成都建立了后蜀政权,A孟知祥B孟昶C王建D刘禅 10、唐代,四川制糖业十分发达,制造糖霜技术传入(D)A梓州B简州X蜀州D遂州 11、三星堆文化遗址可能是蜀国(C、D)的都城A蚕丛B柏灌C鱼凫D杜宇、开明王朝 12、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ABC)率大军伐蜀,蜀国灭亡A张仪B司马错C都尉墨D安阳王E李冰 13、汉代巴蜀的金银工艺技术很高,其技法有(ABC)A金银错B鎏金C锃金我D仓金 14、南北朝时期,益州先后国南北朝的(ABCFH)所统治A宋B齐C梁D陈E北齐F北周G东魏H西魏 15、诸葛亮治蜀采取了(ABCD)等措施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C务农殖谷、闭关息发D南征北伐 16、诸葛亮为巩固南征胜利成果,采取了(ABCD)等措施A调整南中行政区划健全郡县制B移南中劲卒青羌余家人入蜀C把夷帅徙置成都为官D派人到南中推广牛耕技术 17、唐肃宋时期,唐代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是(ABC)A剑南东川B剑南西川C山南西道 18、隋唐时期,蜀锦生产主要集中在(ABC)A成都府B蜀州C绵州 19、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主要商业城市有(ABCDE)A成都B梓州C陵州D阆州E夔州 20、隋唐时期,蜀罗主要生产地在(ABCD)A成都府B蜀州C彭州D汉州 21、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发动起义,994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A大蜀)政权 22、宋代四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C)C交子 23、公元1286年,元朝设(D)从此开始了四川独立建省的历史。D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24、1644年12月14日,张献忠在成都产(B)政权B大西 25、明朝万历年间(A)种植引进四川。A草棉 2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1.42M的(A),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M的深井,A焱海井 27、1978年开始,四川在农村试行“凶产到组”责任制。(A)首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实验,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A广汉金鱼公社 28、 15ABCD 16ABCDE 17ABC 18ABC 19ABCD

巴蜀文化精粹

巴蜀文化精粹 姓名:欧建林班级:2016年春季班成绩:100分 1 “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 A、饮食, 语言, 民居, 文学 B、方言, 作物, 气候,服饰方言, 作物, 气候,服饰 C、方言, 民居, 饮食, 民间信仰 D、民间信仰,作物, 气候,服饰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2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就曾说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 俗”是指_________。 A、风格,俗气 B、流行,习惯 C、格调,俗习 D、风俗,传统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 傣家竹楼的房顶呈“人”字型,是因为____________。 A、方便排水 B、方便饲养禽类 C、因为美观 D、防止潮气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4 以重庆为中心,向北辐射至大巴山南缘,向南辐射至贵州东部,向东辐射至湖北等地的文化区域是_________。 A、蜀文化 B、巴文化 C、汉文化 D、楚文化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5 巴蜀地区的古国历史有_________年。 A、3000 B、4000 C、5000 D、6000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6 公元前316年开始,巴蜀地区成为_________国的属地。

A、楚 B、秦 C、魏 D、赵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7 全世界唯一一所连续办学2000多年未曾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是__________。 A、石室中学 B、石鼓书院 C、岳麓书院 D、清华大学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8 被称为“西道圣人”的人是_________。 A、司马相如 B、文翁 C、扬雄 D、严君平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9 其文章“广博闳丽,卓绝汉代”的是___________。 A、贾谊 B、扬雄 C、王褒 D、司马相如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10 “川北圣人”_____________及其领导民盟的第三种道路的探索,是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构成内容。 A、张澜 B、刘咸炘 C、廖平 D、吴虞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11 近现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中,属于巴蜀的人物有___________。 A、郭沫若 B、邹容 C、吴虞 D、廖平 E、刘咸炘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5.0分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辐射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国蜀汉文化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南方丝绸之路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

初中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

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口语交际 方法指点:审题五要素 1、对象(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以及与对方的关系) 2、角色(你是什么身份)注意: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3、场合(特定的情境) 4、话题(针对什么问题) 5、意图(你说话的目的何在) 6、常用礼貌用语收集:与人相见说“您好”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 说“打忧”祝人健康说“保重”看望别人说“拜访”赞人见解说“高见”请人接受说“笑纳”很久不见说“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答题基本格式:称呼+礼貌用语+说话原因+说话目的 例题解析:(一)单一角色型1、例如: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2分) 审题:对象:妈妈角色:孩子事件:母亲节、洗脚答案:妈妈,从小到大,您在我的身上付出了很多,今天是母亲节,让我来给您洗一次脚,孝敬孝敬您,好吗?注意:对人用敬辞;对己用谦辞;“您”字挂嘴边;“好吗”作结束。 2、例如:小明的奶奶患了高血压,心里比较紧张,医院给奶奶配了一瓶降血压 的药,标签上注有:5mg×100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mg,一日三次,待血压明显下降后改为一日一次。请你为小明设计一段话,既告诉奶奶如何吃药,又消除奶奶的紧张心理。 答案:奶奶,不要紧张,只要您按时吃药,每次一片,每天三次,血压下降后,一天只须吃一片,您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的,您一定会健康长寿的。实战训练:根据情境说话。(3分) 王平同学到商场买考试用的签字笔,商场售货员是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王平问道:“?”事后,发现买的签字笔型号不对,回到商场要求更换,他对那个售货员说:“?” 答案:示例:阿姨,你这有考试专用的签字笔吗?(注意:有称呼和问话)阿姨,不好意思,我刚才买的的签字笔型号不对,能给换一下吗?(注意:称呼和表歉意,商量的语气) (二)代为转述型方法指点:1、审题,筛选信息2、注意情景中在时间、地点变化上设置的转述障碍3、表述得体,简洁流畅实战训练: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写出张琳的转述语。要简明、连贯、得体。不要超过45字。 李蓉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好友张琳星期天到医院探望她。 李蓉请张琳把自己写的作文转交给教语文的郝老师,并让张琳代自己向郝老师表示迟交作文的歉意,希望郝老师能批改好,好让张琳后天来时带给她。第二天,张琳

川菜简介

川菜简介[图] 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国历史演变序号——朝代来说,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就已呈现了初期的轮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较大的发展。两宋时,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对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晚清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反扬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征 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三个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认的。 川菜之味,以麻辣见长。且看川菜怎样运用辣味,就能和别的地方比较出它的长处了。辣椒与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或藠头)、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种味型,与麻辣沾边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 川菜的烹饪方法 川菜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这些菜点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五个大类组成的。当今流行的川菜品种既有对历代川菜品种的传承,也有烹饪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 众多的川菜品种,是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常用的烹饪法,大类有30种,这当中既有一些全国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独创的。如四川独创的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就别具一格。小炒之法,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对汁,急为短炒,一锅成菜,菜肴起锅装盘,顿时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热油,将丝状原料不断翻拨煸炒,使之脱水、成熟、干香。干烧之法,用中火慢烧,使有浓厚味道的汤汁渗透于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浓厚味。家常烧先用中火热油煵炒豆瓣,入汤烧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烧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烧法烹饪的。 川菜的特产原料

2017电大巴蜀文化地域文化3附答案.doc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50分。)得分:50 1. ()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o E A.禅宗 C B.密宗 C c.华严宗 C D.净土宗 满分:5 分 2. 在播种技术方面,从汉代开始,不属于巳蜀地区的播种方法的是()。 C A.撒播 E B.散播 C c.点播 C D.条播 满分:5 分 3. 在中国民族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巴和蜀一样,是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 C A.《诗经》 C B.《周易》 C C.《巴国志》 E D. 《山海经》 满分:5 分 战国时期绘画中有一?件十分值得注意的作品, 即四川成都出土的()o该壶 4. 分为三层,描写采桑、宴饮、奏乐、弋射、渔猎、水陆攻占等场面,它几乎囊括了战国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生活,且采取横式构图,把不同的时空的情节表现在同一画面上,也给汉代绘画以很大影响。

C B.《水陆饕餐纹壶》 E c,《水陆攻占纹壶》 C D.《水陆夔龙纹壶》 满分:5 分 5. 唐贞观九年,四川遂宁(一说在中江县)()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中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的诞生,据称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书院。 C A.太元书院 E B.张九宗书院 C C.南阳书院 C D.竹林书院 满分:5 分 6.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政权。 E A.前蜀 C B.成汉 C C.蜀汉 C D.后蜀 满分:5 分 7. ()的《登幽州台歌》完全摆脱六朝绮靡余风,恢复魏晋风骨。 E A.陈子昂 ° B.李白 C C.杜甫 匚D.温庭筠 满分:5 分 8. 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C A.矮海井

巴蜀历史大事记

巴蜀历史大事记 武陵君(上石焱煌)(2012-06-18 16:29:02) 古代 约公元前30世纪古史传说:轩辕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昌意降处若水(今雅砻江),生颛顼,封其支庶于蜀;禹生西川石纽(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娶于涂山,在蜀导江治水;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三代蜀王相继王蜀,各数百岁。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鱼凫氏建立古蜀王国,建都今广汉三星堆。巴人活动于今汉水上游地区。 约公元前11世纪巴、蜀从周武王伐纣。西周王朝封其宗姬于巴,为巴子国。亦封蜀为诸侯国。杜宇(望帝)取代鱼凫氏,在蜀建立杜宇王朝,建都今郫县。 约公元前7世纪荆人开明氏鳖灵入蜀为相,开凿玉垒山,治水有功,逐走杜宇,立为蜀王(丛帝),建立开明王朝,建都今双流县境。 约公元前6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都成都市,建立五丁制度。 前361年,巴国入川,据有川东之地。 前316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秦移师攻巴,俘巴王,巴亡。 前314年,秦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秦封蜀王子通为蜀侯。 前285年,秦昭王改蜀国为蜀郡。 前256~前251年,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主持修筑都江堰,倡导凿井吸卤煮盐。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巴、蜀二郡,郡下设县。为开通西南夷,下令修筑五尺道(由今宜宾通往云南曲靖)。 前206年,刘邦率军入汉中,任汉中王,统治汉中、巴、蜀三

汉王朝。 前156~前141年,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在成都市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史称“文翁兴学”。 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开发西南夷,入夜郎(今贵州西部),分置郡县。 前130年,汉武帝派唐蒙发巴蜀数万民工修筑南夷道。 前106年,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益州部管辖今四川、云南、贵州省等地。 前104年,汉武帝颁行由巴郡阆中市人落下闳等改制的“太初历”。 公元8年,王莽取代西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蜀郡为导江,太守为卒正。 23年,王莽政权瓦解,导江卒正公孙述任蜀郡太守兼益州牧。 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号“白帝”,国号大成,史称“大成政权”。益州大部分地区归其统治。 3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兵攻大成,公孙述败死,大成国灭亡。 179年,巴蜀板盾蛮起义,攻占巴西、广汉等四郡。 184年,北方黄巾大起义爆发。张角在巴郡发动“五斗米道”起义。 188年,马相等在绵竹(今德阳黄许镇)发动黄巾起义,马相自称天子,拥众数万。[东汉]朝廷为镇压起义,派刘焉入蜀为监军使者。刘焉领益州牧,图谋割据称帝。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任益州牧。刘焉父子据蜀共26年。 208年,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后,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曹军败。曹、孙、刘鼎立局面基本形成。 214年,刘备大军兵临成都市,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221年,刘备在成都市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任诸葛亮为丞相。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

在“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上的 讲话 王生铁 (根据记录整理) 2010年12月19日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 长江文明是中国重要的流域文明,荆楚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为了深入研讨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繁荣和发展区域文化、推进学术研究,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共同主办的“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借此机会,我首先向来自各省市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各位新老朋友、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这一主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文明的文化地理结构,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地理中,有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就是长江和黄河。我们已经知道,凡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文明,其起源和发展均与大江大河有关,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尼罗河,以至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古巴比伦文明则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兴起的,古印度文明(或称印度河文明)则是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的,中国文明则是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兴起的,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至被学者称为中国的两河。 从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看,中国文明起源呈“满天星斗”的格局,但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则是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尤其是两河的中下游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区、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长江中游的两湖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东南文化区。这四个地区产生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新石器时代,这四大文化区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后来就构成了中国文明的基本区域或核心区域。这就是中国文明的两河地区。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长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而东,横贯我国东、西、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涉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沿江九省市,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板块连接起来,而且与京沪、京九、京广、焦柳等南北铁路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最具活力的区域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课程名称: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 作业名称: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班级: 13级旅管2班 授课教师: 干鸣丰老师 学生姓名: 杜莉高金华何晓雨康钰兰 学号: 07 09 12 15 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1.德阳简介 德阳就是四川省地级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南靠成都,北接绵阳,东壤遂宁,西邻阿坝,现辖旌阳区、中江县与罗江县,代管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就是成都旅游门户圈得重要组成部分。 德阳市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古迹与建筑类、人类文化遗址、宗教文化等类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独具魅力得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乡村文化与德孝文化等。

2.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2、1古蜀文化 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就是四川地区迄今发现得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得古蜀文化遗址,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得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得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现已陆续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特别就是三星堆旁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得发现,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批青铜人物雕像群、连座2、6m高得青铜立人像、造型神奇得青铜纵目面像、约4m高得青铜神树与1、42m长得金皮杖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三星堆文化遗址处于长江上游文化区之中心得成都平原,从遗址内出土得大量珍贵文物以及遗址东、南、西三面所发现得商代古城墙上瞧,考古学家一致认为三星堆就是蜀国早期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邑所在地。

2、2三国文化 成都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得政治与经济中心, 而罗江白马关就是秦入蜀得最后一道关隘,就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得屏障,就是历史上著名得三国古战场之一。白马关景区隶属四川省罗江县,地处成德绵经济圈中心地带,景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形成了三国文化旅游与体育运动休闲两大板块。景区内有全国唯一祭祀刘备军师庞统得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庞统祠;《三国演义》中描述得庞统率军攻取益州过程中箭身亡得落凤坡,以及后人在此为追思庞统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而兴建得衣冠冢-血坟;诸葛亮之子孙诸葛瞻、诸葛尚训练蜀军将士得点将台;诸葛瞻、诸葛尚率领蜀军将士抵御魏军邓艾得古战场八卦谷;以及目前保存完整得4、7公里金牛古驿道。德阳市得三国遗迹就是蜀汉历史上最悲壮得一幕,有着极其深远与广泛得影响,对于研究三国文化、开展三国文化旅游具有重要得价值。 2、3乡村文化 德阳得乡村文化旅游独具特色,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什邡马祖故里、渔江新村、广汉松林桃花山景区等共同构建了德阳乡村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两个4A级景区就是这条精品线路上得精华。其中,绵竹年画村景区围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文化,融合四川民居与江南水乡风格,结合新农村建设,集年画生产与乡村观光于一体。而在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享受到风光秀美得湿地沟、独具扬州风韵得九龙水街,更可以体验滑草、登山、山地自行车等运动项目。

巴蜀文化地域文化 版本

巴蜀文化地域文化版本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50分。)得分:50 1. 自宋代以来,四川就成为全国的造纸基地;清代()是四川两个重要的产纸区。 A. 嘉定和潼川 B. 夹江和梁山 C. 内江和资中 D. 梁山和顺庆 满分:5分 2. 为了全歼川康滇黔的国民党残敌,实现全国的彻底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0万大军在一野、四野各一部的支援配合下,分兵三路,向西南进军,发动解放祖国大陆的最后一战是()。 A. 二刘大战 B. 大西南战役 C. 解放战争 D. 乌江战役 满分:5分 3. ()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殆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作家。 A. 艾芜 B. 阿来 C. 巴金 D. 王蒙 满分:5分 4. 四川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历来有“()、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A. 西岭天下秀 B. 峨眉天下秀 C. 华山天下秀 D. 天山天下秀 满分:5分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四川着名建筑艺术的是()。 A. 青城山常道观 B. 德阳文庙 C. 七曲山大庙 D. 三清山道观 满分:5分 6.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政权。 A. 前蜀 B. 成汉 C. 蜀汉 D. 后蜀 满分:5分 7. 古代巴蜀着名的天文学家不包括下列()。 A. 落下闳 B. 扬雄 C. 张思训 D. 秦九韶 满分:5分 8. 作为蚕桑源头的嫘祖故里(),历代所产丝绸也驰名全国,如唐朝时,其特产“鹅溪绢”就因其纹样结构紧密匀称,层次分明,工艺精湛,深受赞许,被列为朝延贡品。

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a12554097.html, 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作者:刘恒言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1期 摘要: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独树一帜,李白的诗歌风格与 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也与巴蜀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分析了巴蜀文化的特点、发展,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巴蜀文化;李白;诗歌;影响 李白是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传奇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息息相关,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的四川绵阳,到公元762元去世,生活在唐朝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在25岁前,李白都是在四川绵阳渡过,在25岁东出夔门后,便再未回过四川。在此后的36年中,无论李白到了什么地方,对于故乡都是心存眷戀,李白的诗歌忽而雄壮、忽而悲凉,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李白的诗歌成为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纵观李白的创作史,与巴蜀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巴蜀文化的特点 巴蜀大地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文化孕育的重要土壤,四川处于东亚大陆亚热带地区,河流纵横、风光旖旎、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古代,四川的交通非常闭塞,除了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周边分别有巴山、秦岭、青藏高原,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论述,也正是由于这样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孕育过程,其不断地发展创新给人们留下了神秘的文化、心灵、自然世界,至今依然在对四川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纵观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了几个特征: 开放性特征: 在历史的发展下,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黔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如同聚宝盆一般,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汇的多元化复合体。 整体性特征: 巴蜀文化的独立历程较短,与汉文化之间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说明巴蜀人对于母体文化有着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在文化的渗透发展下,形成了锲而不舍、融会贯通的积极力量。 特色性特征:

四川城市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成都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以巴蜀文化为底蕴 摘要 本文一共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巴蜀文化为底蕴分析了成都文化旅游 资源的概况,并对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的不同类型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 目前成都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出发,总结了成都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据此 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成都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发展 1.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1.1.成都文化旅游的背景 成都是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是巴蜀文化永恒的故乡。源远流长的巴蜀文明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有4500年以上从未间断的文明发展史,传承至今,积淀深厚。早在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到3000年前殷周时期,成都产生三星堆青铜文明。秦汉时期成都成为世界漆器的中心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冶铁中心。西汉时期的成都是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地方郡学,使汉代巴蜀文化比于齐鲁,与中原文化并肩发展。唐代,成都手工业盛极一时,是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曾有“扬一益二”之说。宋元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也曾拥有领先世界1000年以上的深井钻探、采盐和制盐技术,闻名全国的川菜、川剧、川酒也得利于岷江所赋予的富庶的物质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岷江流域更显示出现代经济、文化的蓬勃生机,位于成都盆地的成都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又具备了全国闻名的时尚、创新和休闲等适宜现代人类活动的流行元素,具备开展“城市游”的良好条件。传统的巴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补充,提升了成都盆地及相关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竞争力。 1.2.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江源文明类、巴蜀文明历史古迹类、宗教文化类、名城古镇文化类、红色文化与英杰伟人故里类、民间文学艺术及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现代餐饮娱乐节庆民情风俗等7大类,1依此划分;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 1.2.1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文化旅游资源 岷江流域是古蜀人最早开发的经济文化区域,古称“江源”,为江、淮、河、济“四渎"之首2。古蜀人整治岷江经历了大禹治水、鳖灵凿金堂峡、李冰建都江堰与开锦江、文翁开湔江、高骈改道府河、今天的锦江和沙河整治工程等六个大阶段,从而以“江源”为源头,发展出如锦如绣的锦江文明。在这里

成都地域文化特色

前言 “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不是越来越有差异,而是越来越雷同。……不仅如此,这种情况还愈演愈烈,一个城市在拷贝着另一个城市,而正在城市化的乡镇却拷贝着更加恶俗的城市。……那时,你见不到相同的面貌,你每到一地,都会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关于独特空间的构成。”对于马钦忠在《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一书中所提到的城市问题,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也同样指出:“现在全世界城市正面临所谓‘特色危机’。几十年来我们一度对巨大的建设量颇为自豪。曾几何时,在全国围的大兴土木之后,惊然发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城市城外一个样’,对清一色的单调的建筑样式,人们越来越不满,并提出了批评。”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们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不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基础层面,而应该越来越注重在的精神。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设计者们也似乎体会到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开始放慢脚步,回望曾经的城市痕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此时开始反复被大众所提及,一方水土孕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孕一座城市,这样的联系也使得快速发展下的公共空间除了其本身的作用外,更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精髓、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使命。作为城市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公共场所,公共艺术是传达城市名片,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公共空间,为此,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当中,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味,满足市民精神诉求,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公共艺术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当代公共艺术更加重视文化属性,艺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应以地域文化为导向来督促其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

巴蜀文化之宗教文化

巴蜀文化之宗教文化 2011级汉本1班凌莉1326320002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严格的说是一种自我意识。”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的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创教之地就在巴蜀。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国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为“天师道”。 四川道教石刻为数不多,整个盆地内共有28处,其中以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最为系统和完整。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腰,有一道教名观——古常道观,建筑雄浑庄严,金碧交辉,环境摇青耸翠,泉林交荫。观后有一岩洞,内有张天师石刻像。观前有古银杏一棵,传为天师手植。原来这道观据说是东汉道教天师张陵结庐传道之处,后世遂称为“天师洞”。

张陵受到巴蜀“仙道”、“鬼巫”一类宗教习俗的深刻影响,后来在西蜀鹤鸣山(今大邑县境内)学道,于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在这里创立“天师正一盟威”之道,一般都简称为天师道,这也就是后来传遍全国的道教。从学道到创道的过程,是张陵为道教作理论准备和创教实践的过程。他造作道书24篇,完成了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他选择叠幽拥翠的青城山作为“静思精至”、“整理鬼气”的创教传教基地;他改造巴蜀原有仙鬼巫术,建立神系、宫观组织、教区组织和斋戒仪轨,其中最主要的是创立教区组织“二十四治”。初期的24治全在四川盆地西部,以阳平治(今彭州)为中心,鹿堂治(今绵竹)和鹤鸣山治(今大邑)最为重要。天师道后来分化很多,南北朝时,南朝有南天师道,北朝有北天师道。巴蜀本土的天师道的发展衍变也不绝如缕。三国时代,张陵之孙张鲁凭天师道“雄距巴、汉垂三十年”。成汉时,李雄的国师范长生以青城山作根据地,率千余家传道,被尊为天地太师,后人在他的旧居建有长生宫。唐玄宗时,为解决山下飞赴寺僧人强占青城山道观“天师洞”的纠纷,下诏“勿令相侵,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各有区分”,并刻石于碑,这就是著名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今仍立于常道观的三皇殿中。 五代前蜀时,道教著名领袖杜光庭定居青城山白云溪清都观,即今祖师殿,主持青城山及全蜀教务,著书立说,为道教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扶宗立教,天下第一”。传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