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溶性微粒等4药物制剂含量测定的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87
填空选择1.药剂学定义及目的。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目的:(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出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
2.药物剂型解释: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散剂:指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外用也可内服。
乳剂: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硬胶囊剂:系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或加适宜辅料制成粉末、颗粒、小片或小丸等充填于空心胶囊中。
软胶囊剂:系将一定量的液体制剂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备成溶液、混悬液、乳液或半固体,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
气雾剂:系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合剂:系指以水为溶剂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的内服液体制剂。
(指中药经提取、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膏剂: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膏状剂型,分为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
??注射剂:指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或无菌药物制剂,它包括真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床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滴丸剂: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的物质(一般称为基质)加速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力。
3.药典规定一些检测手段,例如:P22--口服给药制剂:细菌数,每1g不得超过1000个,液体制剂没1ml不得超过100个;霉菌数和酵母菌数,每1g或1ml不得超过100个;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第一章测试1.不同的药物有相同的剂型;同一药物有不同的剂型。
()A:错B:对答案:B2.药物经加工制成的应用于临床的适宜形式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
()A:对B:错答案:B3.处方药是指凭执业医师或执业药师处方才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
()A:错B:对答案:A4.既可以经胃肠道给药又可以经非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
A:溶液剂B:合剂C:注射剂D:胶囊剂答案:A5.关于剂型的分类叙述正确的是()A:气雾剂为固体剂型B:丸剂为半固体剂型C:软膏剂为固体剂型D:溶胶剂为液体剂型答案:D6.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不包括()A:按分散系统分类B:按形态分类C:按制法分类D:按药理作用分类答案:D7.在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不包括()A: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C: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D:有利于节约成本答案:D8.关于辅料叙述错误的是()A:辅料可改变药物理化性质B:辅料可改善药物的外观和味道C:加入金属离子可提高药物稳定性D:为了能使药物制成适宜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必须添加适宜的辅料答案:C9.药物吸收速度最快的剂型()A:混悬型B:乳浊型C:胶体型D:溶液型答案:D10.以下对药物与药品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药品的使用对象不单单指人体B:药品一定是药物,但药物不一定是药品C:药品和药物在适应症、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的规定均很明确D:药物按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答案:BD11.药物剂型按分散系统分类,可分为()。
A:乳浊液型B:经胃肠道给药剂型C:混悬液型D:溶液型答案:ACD第二章测试1.具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为()。
A:季铵盐类B:氯化物C:聚山梨酯类D:磺酸化物答案:C2.三乙醇胺皂属( )表面活性剂。
A:非离子型B:阳离子型C:阴离子型D:两性离子型答案:C3.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很强表面活性,在较低浓度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
()A:对B:错答案:A4.HLB值越大,亲水性越强; HLB值越小,亲油性越强。
1.简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别药物时常用的方法,以及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特殊杂质的方法。
答:1)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2)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3)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法4)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比值法5)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1)杂质对照品法2)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3)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并用法4)对照药物法7.试述古蔡法测砷原理。
操作中为何要加碘化钾试液和酸性氯化亚锡试液?醋酸铅棉花起什么作用?答:1)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的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供试品中重金属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2)五价砷在酸性溶液中也能被金属锌还原为砷化氢,但生成的砷化氢的速度较三价砷慢,故反应中加入碘化钾及氯化亚锡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碘化钾被氢化生成的碘又可被氯化亚锡还原为碘离子,后者与反应中产生的锌离子能形成稳定的配位离子,有利于生成砷化氢的反应进行,还可抑制锑化氢的生成,因锑化氢也能与溴化汞试纸作用生成锑斑。
3)锌粒及供试品种可能含少量硫化物,在酸性液中能产生硫化氢气体,与溴化汞作用生成硫化汞的色斑,干扰试验结果,故用醋酸铅棉花吸收硫化氢8.简述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的杂质,可采用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何为高低浓度对比法?答: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供试品溶液按限量要求稀释至一定浓度作为对照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
供试品溶液所显示杂质斑点与自身稀释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自身稀释对照溶液的相应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9.药物分析在药品的质量控制中担任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答:保证人们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完成药品质量监督工作.5.常见的药品标准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国家药品标准(药典);临床研究用药质量标准;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企业标准。
第十二章药物制剂分析基本要求掌握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和软膏剂的一般检查项目和特殊检查项目;制剂含量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熟悉常用附加剂对含量测定的干扰和排除方法。
了解复方制剂的分析。
第一节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1.方法:制剂分析是利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甚至微生物测定方法,对不同剂型的药物制剂进行分析,以检验被检测的制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规定的要求。
2.区别:制剂除含主药外,还含有赋形剂、稀释剂和附加剂(包括稳定剂、抗氧剂、防腐剂和着色剂等),这些附加成分的存在,常常会影响主药的测定,致使制剂分析复杂化。
3.检查:通常是符合药物规定要求的各种原料,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制备而成的。
因此,在制剂分析中对所有原料所做过的检查项目,不必重复。
制剂中如需进行杂质检查,主要来源于制剂中原料药物的化学变化和制剂的制备过程。
4.制剂特殊检查:除对某些不稳定的药物制剂需增加必要的检查项目外,一般对小剂量片剂(或胶囊)等需检查均匀度;对具有某种物理特性的片剂(或胶囊)需检查溶出度;对某些特殊制剂(缓释、控释剂肠溶制剂)需检查释放度等等,以保证药物的有效、合理及安全。
5.与原料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区别:专属性和灵敏度要求更高。
(考虑性质、含量以及赋形剂、附加剂的影响;同时考虑复方制剂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6.计算:按标示量计算的百分含量表示,而不采用原料药的百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采用滴定分析时,含量测定结果用下式进行计算:(1)片剂: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含量=W测×W/n//W样×S标×100%式中,W测为采用某种滴定方法测得的量(g);Wn/n为平均片(胶囊)重(g/片),W样为称取样品量(g);n为所称取片(胶囊)的个数;S标为标示量(g/片)(2)注射剂含量测定结果的计算: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W测/V×S×100%式中V准确量取样品的体积(ml);W测为采用某种滴定方法测得V(ml)样品中被测组分的量(mg);S为标示量(mg/ml)。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已引起重视,但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
本文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报导进行收集、整理,对静脉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加以阐述,以引起临床医师、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 ml以上)注射液,具有作用快、疗效高等特点。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电解质混乱、失血、失水、休克药物治疗等均通过静脉输液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1],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有时发生输液不良反应,产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进行材料分析,发现其中与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增多有关。
自1962年澳大利亚首次在输液剂中发现微粒,1966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安全大输液研讨会”上公开提出输液的微粒问题,从此静脉用药中的不溶性微粒引起了医药界的重视[2]。
如何加强对静脉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控制,逐步减少不溶性微粒对病人的危害已成为药品生产、使用及国家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课题。
1 不溶性微粒的定义、来源1.1 不溶性微粒的定义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气泡外,随机存在于液体制剂包括灭菌粉针剂所制成的液体中的可流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其粒径在50μm以下,肉眼看不见,具流动不溶性,在肌体内不能代谢[2]。
在应用于人体的输液中,最道德的微粒限度是“零”微粒,但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1973 年英国颁布的《药典》规定,500 ml 以上的注射液中,直径大于2μm 的微粒每毫升不得超过1 000 个,直径大于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100 个[2]。
2005年版中国药典光阻法要求100或100 ml以上静脉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 ml中含10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过3粒。
以下静脉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中含10 ml以上微粒不得过6000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过600粒[3].1.2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药品生产、临床配药操作及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及因使用的输液器不合理所引起的等多个方面。
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指导原则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指导原则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时间: 2006-10-23YBB00142002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是指为考察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之间是否发生迁移或吸附等现象,进而影响药物质量而进行的一种试验。
由于包装材料众多、包装容器的各异及被包装制剂的不同,为方便、有效地进行本试验,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相容性试验测试方法的建立在考察药品包装材料时,应选用三批包装材料制成的容器对拟包装的一批药品进行相容性试验:考察药品时,应选用三批药物用拟上市包装的一批材料或容器包装后进行相容性试验。
当进行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的相容性试验时,可参照药物及该包装材料或容器的质量标准,建立测试方法。
必要时,进行方法学的研究。
二、相容性试验的条件1、光照试验采用避光或遮光包装材料或容器包装的药品,应进行强光照射试验。
将供试品置于装有日光灯的光照箱或其它适宜的光照装置内,放置10天,照照射试验。
将供试品置于装有日光灯的光照箱或其它适宜的光照装置内,放置10天,照度条件为:4500lx±5001x,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
2、加速试验将供试品置于温度40℃±2℃、相对湿度为90%±10%或20%±5%的恒温恒湿箱内,放置6个月,分别于0、1、2、3、6月取出,进行检测。
对温度敏感的药物,可在25℃±2℃、相对湿度为60%±10%条件下,放置6个月后,进行检测。
用以预测包装对药物保护的有效性,推测药物的有效期。
3、长期试验将供试品置于温度25℃±2℃、相对湿度为60%±10%的恒温恒湿箱内,放置12个月,分别于0、3、6、9、12月取出,进行检测。
12个月以后,仍需按有关规定继续考察,分别于18、24、36月取出,进行检测,以确定包装对药物有效期的影响。
对温度敏感的药物,可在6℃±2℃条件下放置。
药物制剂检查项目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辅助剂通过一定的工艺和方法制得的药品形态,用于临床治疗或预防疾病。
制剂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安全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之一,药物制剂检查项目的目的就在于检查制剂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药物制剂检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性状检查性状检查主要是通过观察制剂的外观、形状、颜色和气味等来评估其整体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判断制剂是否异常或受到污染至关重要。
例如,制剂的颜色应符合药典标准,没有明显的异色或变色;外观应无杂质、杂质不超过规定限度;粉剂制剂应具有适当的颗粒度和均匀度,不得有团块状结构等。
2. 标称含量与标称容积检查标称含量与标称容积检查是用来确保制剂中所含药物活性成分的含量与容积符合规定的标准。
这项检查通常通过对制剂进行样品制备,然后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测定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或容积,然后与标称值进行对比,以评估其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如果标称值与实际含量或容积存在较大偏差,则可能会影响制剂的治疗效果或安全性。
3. 溶出度和释放度检查溶出度和释放度检查是对固体制剂或控释制剂的离体性能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
这些检查项目的目的是评估制剂中活性成分的溶出或释放速率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通常采用适当的人体模拟消化液或其他溶液进行检测,并与相应的标准曲线进行比较,以确定溶出度和释放度是否满足规定的标准。
4. 稳定性检查稳定性检查是评估药物制剂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的过程。
制剂在储存期间可能会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活性成分的降解、制剂外观的变化或其他质量问题。
稳定性检查旨在评估制剂在规定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并确定其有效期限,以确保患者使用时药物仍然安全有效。
5. 杂质检查杂质检查是对制剂中的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药物制剂可能会受到外源或内源性杂质的污染,例如工艺中使用的原辅料杂质、其它已知或未知的杂质等。
这些杂质可能对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