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梦与中国体育电影——论中国体育故事片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其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372.97 KB
- 文档页数:4
电影《国旗》观后感500字电影《国旗》观后感电影《国旗》是以中国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女排比赛上的历史性胜利为背景的电影。
这部电影通过女排运动员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女排精神的不屈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电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排精神。
在这部电影中,女排队员们不仅具备了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毅力,更展现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当女排队员面对挫折时,她们能够接受批评、坦然面对,勇于改正自己的短处。
如姚明珠在比赛中一度表现不佳,但她没放弃,通过和主教练一起讨论后,最终决定调整自己的打法,最终帮助球队获得胜利。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这部电影也展现了中国女排的团队合作精神。
女排队员们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团队协作和默契配合。
在比赛中,每个球员都要精益求精、不怕困难。
整个比赛过程中,队员们始终保持着团队的意识和荣誉感,队员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协作,最终实现了胜利。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环,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女排队员们的合作让我深感敬佩。
电影中的台词也令人心潮澎湃。
如“输了才会更强大”、“胜利并不能证明你比对面强”等等,这些台词看似简单,却充满力量、鞭策人们不断前进。
同时,画面和音乐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尤其是电影结尾那一幕,当国歌响起时,女排队员们自豪地看着我们国家的国旗,这一画面让人们既为女排队员的胜利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让人们对祖国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这部电影也教给我们很多东西,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
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克服困难,不放弃,保持乐观心态,让自己不断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团队合作,相互扶持、配合默契,才能有更多的成就。
总之,《国旗》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爱国、敬业、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助力。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女排队员们的致敬,更是对整个中国体育精神的阐述,值得我们每个人从中学习和汲取力量。
电影《红色娘子军》
誓死抗争的女战士安洁……电影创作者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类型叙事中的传统妇女或英雄范式的刻板印象,以柔情的女性作为叙述载体,将时代命运下的个体情感与主流价值表达相结合。
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类型叙事,形成具有主旋律内核和类型片特点的电影范式,开启红色电影兼备市场性与艺术性的变
整体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红色电影恢复了女性充满柔情的“母性”或“女性”特质,从外在视觉呈现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双重维度构建“她者”形象,呈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突破发展。
但是作为男性欲望视野下被述的对象,女性辗转于男性话语表达体系之中,内在自我话语的表达较为杂陈。
新主流电影时期:亦刚亦柔的多元化女
世纪之初,新主流电影作为学术术语被提出。
起先,它只是一群年轻导演和策划人企图改变现状和发现中国电影生机的而发出的良好愿望。
4在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融合探索中,新主流电影形成“既不同于教化功能过于明显和外在的主旋律电影,也不同于商业功能至上甚至唯一的主流商业电影”5的电影形态。
现实社会中,获得精神性别的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表达的渴望,使得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多元化。
世纪后,受到加入世贸组织等国内国际因素影响,纯粹的主旋律电影无法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指导原则下,《关。
收稿日期:2020-10-12作者简介:刘叶郁(1988-),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021年(第20卷)第2期Vol.20,No.2,2021·体育人文社会学·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把文化记忆媒体分为文字类和仪式类两部分[1]。
文学是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情感渲染和细节刻画为手段,生动地反映客观事实。
文学能够对社会公共事务和个体生活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描写;体育是国家间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相互较量的最佳场所,也是文学反映的重要领域之一。
文学是人学,专注人的精神;体育亦是人学,针对人的身体;体育和文学的结合促进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体育的文学表达赋予了体育更加灵动长远的生命力,体育文学是体育文化记忆的最佳手段之一。
体育报告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完成对社会发言、实现对体育发展的谏言和促进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文化场所。
《中国体育界》与《强国梦》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体育记忆的最佳传播载体,共同记录了中国体育从“冠军”走向“问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视角下,分别被称为体育报告文学中的“歌德派”和“缺德派”。
尹卫星的《中国体育界》是意象恢弘的中国体育全景图,反映了栩栩如生的中国体育众生相,而《强国梦》揭露种种弊端,引发巨大反响,被斥为“缺德派”式的“坏作品”。
卢元镇称《中国体育界》和《强国梦》“前者是歌德派,后者是缺德派,一负一正,珠联璧合,恰可以看出中国体育的全貌”[2-3]。
1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体育的文学图景建构新中国早期体育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直接产物,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秩序是通过行政力量来维持的,集中力量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的“举国体制”是历史的选择,其作用与功效已然得到肯定。
改革开放帷幕拉开,《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标志着国家体育体制改革工作被正式提上发展日程,但20世纪80年代竞技能量的迸发激发了民众对体育建设的热情和对“举国体制”的信任。
对我国“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梦”的解读与思考作者:徐本力来源:《山东体育科技》2014年第05期摘要:在对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和“中国体育梦”等概念和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并介绍了国际上有关“体育强国”内涵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共识。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和如何实现“中国体育梦”提出了一些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中国梦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5-0001-09建国以来,有关我国确立“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目标问题的讨论一直未停止过。
每次提出都引起了体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甚至还引起了一些不同观点的争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中国梦”,也为中国体育事业赋予了“体育强国梦”的新内涵。
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搞清“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梦”的相关概念和“科学内涵”,而且还要进一步探索“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梦”的“实现之路”。
1“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提出及对相关概念和科学内涵的思考[HTSS]1.1毛泽东“体育强国强民梦”体育思想的形成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正值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国难当头,中国人被洋人辱称为“东亚病夫”。
为此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十分感叹地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他十分忧虑当时中国的现状,决心要洗雪国耻,立志以拯救国家民族为己任。
因此,他以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力图唤起民众,从事体育运动,强健国民体魄,共同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当时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出发点,就是把体育作为“强国强民”、“抵御外强”的有效手段。
因而在《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下,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
形象建构与身体言说——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研究形象建构与身体言说——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研究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电影明星在电影界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形象建构和身体言说成为了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研究的重要主题。
本文将对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的形象建构和身体言说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的演艺之路。
一、形象建构的背景新中国的成立给了女性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地位,在这个背景下,女性电影明星开始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工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女性电影明星通过电影作品塑造自己的形象,获得了更大的认同度和粉丝群体。
二、形象建构的要素1.外貌与气质:外貌是女性电影明星的第一印象,一张漂亮的脸蛋和引人注目的气质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在形象建构过程中,女性电影明星需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外貌形象和独特气质,以吸引更多观众和制片人的注意力。
2.角色选择:女性电影明星的角色选择是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选择各类不同的角色,女性电影明星可以展现自己的演技和塑造不同的形象,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生涯。
3.宣传推广:女性电影明星需要在宣传推广过程中注意自己的形象建构,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和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从而赢得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三、身体言说的表达方式1.服装与打扮:女性电影明星通过服装和打扮来表达自己的形象和个性。
在不同的场合,女性电影明星需要选择不同的服装和造型,以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和时尚感。
2.肢体语言:女性电影明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形象和情感。
舞蹈、姿势、手势等都可以成为女性电影明星身体言说的一部分,为观众呈现出动人的演技和韵律之美。
3.身体力量:女性电影明星通过身体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形象和个性。
对于动作戏或者武打戏的演绎,女性电影明星需要通过身体的力量和技巧,展现自己的实力与魅力。
四、案例分析以李小龙儿时亲独行侠影星李若彤为例,通过她在影视剧与新闻媒体中的“形象建构与言说身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的演艺之路。
体育强国梦下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分析1. 引言1.1 体育强国梦下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分析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中国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体育赛事在中国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中国体育产业也逐渐崛起,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和体育产品的销售额不断增长,为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中国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中国体育产业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中国体育话语权的不断提升。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体育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在体育强国梦的指引下,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提升途径更加清晰。
通过提高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加大体育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中国体育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将会更加出色,话语权的地位也将不断巩固和提升。
中国体育在全球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将会逐步提升,体育强国梦对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性将会愈发凸显,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向好。
随着中国体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将在全球体育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体育话语权也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和体现。
2. 正文2.1 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蓬勃向上的。
随着国家体育政策的不断推动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运动员水平方面,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上屡获佳绩,各项项目的实力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体操、乒乓球、跳水等项目上,中国运动员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都在大力推动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设施的完善,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锻炼场所。
体育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为中国体育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积极向好,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和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中国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中国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中国体育强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金丹元 曹 琼摘 要:“女性主义”的话题在电影学界、文化界都有颇多涉及。
如何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做出合乎实情的梳理和探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中所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文章重在对“看与被看”,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性别意识、性别无奈与生态平衡等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藉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列性反思。
关键词:重识; 女性电影; 意识形态; 性别无奈; 生态平衡中图分类号:J901;J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12-0171-10作者简介:金丹元,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曹 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72)“女性主义”的话题在当代电影学界已有颇多涉及,有些电影甚至直接被称为“女性主义电影”,或者女性电影。
不管是“女性主义电影”,还是“女性电影”,以这类概念去直接套用当下中国反映女性题材,或多多少少隐含着某些女性问题的电影,笔者认为总是不太恰当的,而且也极易造成对中国电影的误读。
诸如《生活秀》、《暖》、《周渔的火车》、《孔雀》、《青红》等等,应归属为女性主义,还是仅只涉及到了女性话题,反映出某些女性意识呢?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同,不能任意将“女性主义”作为一把标尺,直接从西方移入至中国来丈量国内的电影创作。
况且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也相当复杂。
当代中国某些叙事影像,可能突显了某些女性意识,但它们并不一定就反映着女性主义的理念,或已构成了女性主义电影。
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性思考的批评方式,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对于反省国内电影当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包括电影在内的诸多文艺作品的文化分析中的。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联系作一番小小的巡视,否则,诸如此类的讨论本身就极易陷入一个人为预设的怪圈之中。
当代中国体育电影的叙事特征与内涵呈现作者:马海珍来源:《今传媒》2024年第04期摘要:电影《夺冠》所采用的人性化英雄叙事手法,正体现了21世纪中国体育电影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相融合的转型发展;“女排精神”背后的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在被展现的同时,排球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拼搏、坚持等体育精神也得以彰显,这也是集体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叙事主题特点的体现。
本文从文本角度解读电影《夺冠》的叙事特征,在验证当前学界有关中国体育电影的主流叙事研究结论的同时,希望为中国体育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体育电影;夺冠中图分类号:J9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4-0080-04电影《夺冠》以真实的中国女排故事为原型进行艺术编创,一经上映,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成为了主旋律片与体育片相结合的典范佳作。
本文通过对电影《夺冠》进行叙事分析,探究该类型电影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当代体育电影的叙事分析当前,中国体育电影的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体育电影为主;主流的研究范式是以我国社会语境变迁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划分中国体育电影发展阶段,并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体育电影的叙事内容和主题特点。
笔者通过研究大量有关文献后,发现当前学界对我国不同时期体育电影的叙事主题特点基本达成共识: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史始终与我国的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宏大叙事模式一直是我国体育电影的主流叙事方法,并且在电影中也凸显着集体主义大局观。
随着21世纪我国社会和电影行业的发展,我国体育电影又逐步在宏大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体叙事,更加具象化地塑造人物,注重人物个体的思想、情感表达。
这意味着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步入了宏大和个体、集体主义和人文主义等截然不同的模式、主题、内容融合发展的新时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稳固国家政权,当时由各地电影制片厂生产的体育电影多采用宏大叙事,叙事主题通常为:一切小我均为大我让步、牺牲。
体育强国梦,青春勇担当的故事引言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能够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更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形象。
本文将带您领略一些体育领域中青春勇担当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青年在体育强国梦中所做出的辛勤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绩。
中国羽毛球队在国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中国的羽毛球运动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年轻选手的努力和拼搏精神。
谢杏芳是中国羽毛球历史上最为出色的女运动员之一。
她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并在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她的故事激励了许多青年人立志成为羽毛球冠军。
具晓旭是中国羽毛球界的传奇人物,他不仅在羽球场上展现了非凡的造诣,还在乒乓球项目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付出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田径运动是奥运会的核心项目之一,中国的田径运动员也在国际赛场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实力与风采。
刘翔是中国田径界的符号性人物,他不仅在奥运会上多次获得金牌,而且打破了世界纪录。
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年轻人,让他们相信坚持和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张培萌是中国短跑项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得金牌,展现了中国田径运动员的实力和风采。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就能不断超越自我。
中国乒乓球队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拼搏精神,在国际舞台上屡次夺冠,成为世界乒乓球的霸主。
马龙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国际乒乓球比赛中多次卫冕,成为中国乒坛的顶尖选手。
他的故事鼓舞了许多年轻人,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陈梦是中国乒乓球队中的年轻代表,她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得金牌,并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年轻人勇往直前,敢于追逐梦想,就能在乒乓球项目上取得突出的成绩。
结语这些青春勇担当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中国体育强国梦的实现。
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中国体育将会继续崛起,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浅谈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女性角色[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中国电影社会制约[论文摘要]在我们看到过的影视作品中,总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光鲜亮丽,温柔婉约,她们戴着与生俱来的母性光辉,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惊叹。
在中国的传统意念中,女性应当是扮演着温柔体贴,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在我们生活的时下,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女性有了更多层次的开展空间,和更多生活途径的选择权。
这使生活在当今的女性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等同于男人的尊严,她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争取明天的开展权,对婚姻,对事业,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都由她们自己来主宰。
以前那些只有男人拥有的特权之门,在现如今已经不能再把女性阻挡在外。
电影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变相传达,女性如此巨大的改变,自然也逃不过摄影机的镜头。
在中国现代的电影艺术中,我们惊喜地从中看到中国女性动人的蜕变,从封闭保守的表到达开放张显的张示,这期间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转变,是值得我们寻味的。
19世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女性开始反省自身的价值,并确定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她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伟大奉献被充分揭示出来。
在女权主义运动方兴未艾,电影艺术中的女性意识也渐渐觉醒,同时期出现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电影也崭露头角。
运动中的电影批评主要是针对一些男性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犀利的批评,进一步揭示对女性的探讨,描写更细腻的女性感情世界。
由此,女性角色被史无前例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女性由于其所受的思想文化背景的特殊性,所散发出的气质与其他地区的女性有很大不同,而在讨论中国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时,自然也摆脱不了时代和地域的烙樱那些闪耀的荧幕之星,她们的出现曾带给多少人沉醉的喜悦和游离的梦想,也带给人多少无奈的追问与失落的伤感。
正是因为她们的付出和努力点缀了那苍白的灰色的大荧幕,幻化出一场场惟妙惟肖的尘世闹剧。
一、第五代电影创作者对女性的表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崛起,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光辉的新时代,中国电影从此走上了国际影坛,并频频获奖,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悄然兴起,电影也开始面临商业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