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鱼类的人工繁殖
- 格式:ppt
- 大小:8.44 MB
- 文档页数:226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一、亲鱼培育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可以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培育出成熟率高的优质亲鱼,这是家鱼人工繁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人工繁殖的效果。
(一)亲鱼的来源及选择1.亲鱼的来源亲鱼可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体中选留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的个体,也可以从鱼苗开始专池培育并不断选择最终留下优秀个体。
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好在不同来源的群体中对雌雄亲鱼分别进行选留,同时注意选用性成熟个体时年龄不能太大。
此外从养殖水体或天然水域捕捞商品鱼时选留的种用亲鱼,有必要在亲鱼培育池中专池培育一段时间,至第二年再催产效果较好。
2.亲鱼的选择(1)雌雄鉴别鉴别四大家鱼雌雄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从胸鳍上来区别。
(2)成熟年龄和体重我国南北各地家鱼成熟年龄有较大差异,一般规律是:南方成熟较早,个体较小;北方成熟较迟,个体较大;雄鱼较雌鱼早熟一年。
(3)雌雄搭配比例选留亲鱼的雌雄搭配比例一般应在1:1~1.5,即雄鱼略多于雌鱼。
池养鲢、鳙、青、草鱼成熟的年龄和体重(二)亲鱼培育池1.亲鱼培育池的条件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水质清新,不能有工业污染。
阳光充足,距产卵池、孵化场不能太远。
鱼池面积一般3~4亩,水深1.5~2米,长方形为好,池底平坦,以便管理和捕捞。
草、青鱼亲鱼池的池底最好无淤泥。
2.亲鱼培育池的清整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按常规方法处理即可,主要是清除过多的淤泥,平整加固池坎,清除野杂鱼,鱼池消毒杀灭病原体等。
(三)亲鱼放养的密度亲鱼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以重量计算,亩放养100~125公斤。
一般主养一种亲鱼,搭配少量其它亲鱼,以充分利用池塘的食料生物,草鱼和鳊、鲂鱼类有清除杂草,使水质肥沃的作用。
任何一种亲鱼池中不宜搭养鱼种,否则会互相争夺饲料和氧气,影响亲鱼性腺发育。
(四大家鱼亲鱼的放养密度)(四)亲鱼培育的方法1.鲢、鳙亲鱼的培育鲢、鳙鱼都是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如何保持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含量是鲢、鳙亲鱼培育的关键。
鱼类人工繁殖百科名片鱼类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方法按亲鱼来源于天然水域或人工培育,可分为半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
前者受捕捞水域和季节的限制性大,生产不稳定。
后者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有计划地大量生产鱼苗。
促使亲鱼成熟、产卵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生态法、生理法和生态生理结合法。
目录鱼类人工繁殖原理人工繁殖方法环节编辑本段鱼类人工繁殖fish,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根据鱼类自然繁殖习性,在人为条件下控制鱼类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的技术措施。
编辑本段原理鱼类自然繁殖是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水位变化,以及性引诱和卵的附着物等外界条件制约下进行的。
当这些生态条件综合作用下刺激成熟亲鱼的感觉器官时,鱼即产生冲动,并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神经,刺激下丘脑促使释放激素,使脑垂体间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卵细胞发生显著变化。
在卵母细胞成熟变化过程中,滤泡膜破裂并进行排卵和产卵;雄鱼的精液量显著增加,并出现性行为。
由于池塘内缺乏相应的鱼类繁殖生态条件,不能适度地刺激亲鱼的下丘脑释放激素,从而不能促使亲鱼的垂体分泌一定浓度的性腺激素,使亲鱼自然产卵。
因此,人工繁殖的要领就在于将催情剂(如鱼的脑下垂体抽提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注入鱼体,达到诱导亲鱼发情、产卵或排精的目的。
编辑本段人工繁殖方法生态法是在鱼类繁殖的适温季节里,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雌雄配对,满足其产卵的生态条件,使亲鱼自行繁殖或进行人工采卵和受精。
此法适用于鲤、鲫、非鲫和虹鳟等。
生理法是在繁殖季节对某些无法满足其成熟产卵生态条件、而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注射催情剂,促其性成熟、产卵和排精,适用于草鱼、青鱼、鲢、鳙等养殖鱼类、印度鲤科鱼类、闪光鲟和鮻等。
生理生态法是将上述两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
编辑本段环节中国鲤科养殖鱼类的繁殖一般采用人工繁殖生理生态法,整个过程分亲鱼培育、催情、授精和孵化4个环节。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鱼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动物,不仅仅是我们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我们心灵上的安慰。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鱼的数量正日益减少。
因此,人工繁殖和养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鱼类人工繁殖以及其家族特性分析。
一、鱼类人工繁殖的意义人工繁殖是指人类通过控制父母鱼的交配来实现子代鱼的繁殖。
相比于野生繁殖,人工繁殖的优势在于控制、可控、高效以及大规模生产、优良品种的培育等方面。
由于人类已经研究出了一些鱼类的繁殖技术,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生产出鱼苗。
采用这种方式繁殖出来的鱼苗可以用于人工养殖和放流等目的。
二、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鱼类自然繁殖、人工授精、人工合子、细胞发育、基因编辑等。
不同的繁殖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1、鱼类自然繁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繁殖方式。
只需将雌雄鱼放在一起,让其自然交配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种鱼类,但是难以控制和调节繁殖的过程和结果。
2、人工授精: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繁殖方式。
首先,要提取雄鱼中的精液,并将其保存。
然后,将雌鱼的卵巢切开,将卵子取出,并放到一个浅盘中。
随后,将一定量的精液加入到盘中,使卵子受精。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可以控制鱼类的品种以及性状等。
3、人工合子:这种繁殖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
它是通过直接将多个不同的基因片段融合起来,来创造新的鱼类品种。
这种方法具有可控性和高效性,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
三、鱼类人工繁殖的家族特性分析1、先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鱼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特征,包括体型、颜色、鳞片形状等。
这些特征通常是由基因决定的。
因此,通过控制基因可以实现对鱼类外貌的改变。
这种特性具有遗传性,可以通过遗传分析得到。
2、后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在鱼类生长过程中类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寿命、大小、体质等。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是指通过现有鱼类资源,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鱼类繁殖的过程,目的是
增加鱼类的数量,满足人们对优质鱼类的大量需求。
它可以为研究鱼类行为、生理、生态
等提供实验数据,也可以使供应的鱼类资源得到增加。
繁殖的必要性:由于自然环境破坏,天然鱼类资源大量被砍伐,天然鱼类资源消失,
使得鱼类资源短缺,甚至衍生出濒危物种现象,目前人们已经普遍开始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来补充鱼类资源。
另外,培育某些特定种类的鱼类,如优质鱼类,特殊用途鱼类,这些都
需要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繁殖技术包括繁殖备母鱼,捕获和诱导备母鱼产卵,取卵,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移植卵及苗种,食物加工成片等。
在繁殖备母鱼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鱼类的遗传学特点选
择鱼类,形成鱼类繁殖育种体系;其次,要设置繁殖环境,充分利用水源、营养等资源,
建立有利的人工繁殖条件,使繁殖达到最佳效果;最后,需要对鱼类进行备母鱼管理和胚
胎发育管理,以获得优质的鱼类资源。
除了上述技术外,人工繁殖还与养殖技术相结合。
比如将合适的备母鱼照料、营养、
病害防治等技术应用于鱼类养殖,以实现最佳的养殖效果,并及早准备育苗。
此外,人工
繁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遗传改良,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
总之,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是为了增加鱼类资源,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菜鱼,保证鱼
类繁殖良好可持续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技术,它能给水产养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对鱼
类资源的可持续和有效利用,从而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