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人工繁殖
- 格式:docx
- 大小:21.10 KB
- 文档页数:5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一、亲鱼培育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可以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培育出成熟率高的优质亲鱼,这是家鱼人工繁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人工繁殖的效果。
(一)亲鱼的来源及选择1.亲鱼的来源亲鱼可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体中选留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的个体,也可以从鱼苗开始专池培育并不断选择最终留下优秀个体。
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好在不同来源的群体中对雌雄亲鱼分别进行选留,同时注意选用性成熟个体时年龄不能太大。
此外从养殖水体或天然水域捕捞商品鱼时选留的种用亲鱼,有必要在亲鱼培育池中专池培育一段时间,至第二年再催产效果较好。
2.亲鱼的选择(1)雌雄鉴别鉴别四大家鱼雌雄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从胸鳍上来区别。
(2)成熟年龄和体重我国南北各地家鱼成熟年龄有较大差异,一般规律是:南方成熟较早,个体较小;北方成熟较迟,个体较大;雄鱼较雌鱼早熟一年。
(3)雌雄搭配比例选留亲鱼的雌雄搭配比例一般应在1:1~1.5,即雄鱼略多于雌鱼。
池养鲢、鳙、青、草鱼成熟的年龄和体重(二)亲鱼培育池1.亲鱼培育池的条件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水质清新,不能有工业污染。
阳光充足,距产卵池、孵化场不能太远。
鱼池面积一般3~4亩,水深1.5~2米,长方形为好,池底平坦,以便管理和捕捞。
草、青鱼亲鱼池的池底最好无淤泥。
2.亲鱼培育池的清整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按常规方法处理即可,主要是清除过多的淤泥,平整加固池坎,清除野杂鱼,鱼池消毒杀灭病原体等。
(三)亲鱼放养的密度亲鱼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以重量计算,亩放养100~125公斤。
一般主养一种亲鱼,搭配少量其它亲鱼,以充分利用池塘的食料生物,草鱼和鳊、鲂鱼类有清除杂草,使水质肥沃的作用。
任何一种亲鱼池中不宜搭养鱼种,否则会互相争夺饲料和氧气,影响亲鱼性腺发育。
(四大家鱼亲鱼的放养密度)(四)亲鱼培育的方法1.鲢、鳙亲鱼的培育鲢、鳙鱼都是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如何保持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含量是鲢、鳙亲鱼培育的关键。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鱼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动物,不仅仅是我们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我们心灵上的安慰。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鱼的数量正日益减少。
因此,人工繁殖和养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鱼类人工繁殖以及其家族特性分析。
一、鱼类人工繁殖的意义人工繁殖是指人类通过控制父母鱼的交配来实现子代鱼的繁殖。
相比于野生繁殖,人工繁殖的优势在于控制、可控、高效以及大规模生产、优良品种的培育等方面。
由于人类已经研究出了一些鱼类的繁殖技术,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生产出鱼苗。
采用这种方式繁殖出来的鱼苗可以用于人工养殖和放流等目的。
二、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鱼类自然繁殖、人工授精、人工合子、细胞发育、基因编辑等。
不同的繁殖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1、鱼类自然繁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繁殖方式。
只需将雌雄鱼放在一起,让其自然交配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种鱼类,但是难以控制和调节繁殖的过程和结果。
2、人工授精: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繁殖方式。
首先,要提取雄鱼中的精液,并将其保存。
然后,将雌鱼的卵巢切开,将卵子取出,并放到一个浅盘中。
随后,将一定量的精液加入到盘中,使卵子受精。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可以控制鱼类的品种以及性状等。
3、人工合子:这种繁殖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
它是通过直接将多个不同的基因片段融合起来,来创造新的鱼类品种。
这种方法具有可控性和高效性,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
三、鱼类人工繁殖的家族特性分析1、先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鱼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特征,包括体型、颜色、鳞片形状等。
这些特征通常是由基因决定的。
因此,通过控制基因可以实现对鱼类外貌的改变。
这种特性具有遗传性,可以通过遗传分析得到。
2、后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在鱼类生长过程中类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寿命、大小、体质等。
四大家鱼繁殖技术家鱼是指在家庭或养殖场中饲养的一类鱼类,其繁殖技术的掌握对于家鱼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家鱼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分离繁殖、水草缸孵化和温度控制。
一、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一种常见的家鱼繁殖技术,适用于那些无法自然繁殖或需要进行优生选育的鱼类。
首先,需要将雄鱼和雌鱼分别放入两个准备好的容器中,以便收集精液和卵子。
然后,使用特殊的工具将雄鱼的精液收集到容器中,再将其注入雌鱼的卵巢中。
此后,雌鱼会产卵,而雄鱼的精子会与卵子结合受精,最终形成鱼苗。
二、分离繁殖分离繁殖是一种常用的家鱼繁殖技术,适用于一些鱼类繁殖量小、繁殖能力弱的情况。
首先,需要将雄鱼和雌鱼分别放入两个独立的容器中,以避免相互干扰。
然后,分别给雌鱼和雄鱼提供适宜的温度和饲料,促进其繁殖行为。
在雌鱼产卵后,需要及时将卵取出放入特定的孵化器中,提供合适的水质和温度,加速卵的孵化过程。
最后,等待鱼苗孵化并成长为成鱼。
三、水草缸孵化水草缸孵化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家鱼繁殖技术,适用于一些喜欢在水草中产卵的鱼类。
首先,需要在鱼缸中放入适宜的水草,为鱼类提供合适的产卵环境。
然后,将雄鱼和雌鱼一同放入鱼缸中,让其自然产卵。
在卵孵化的过程中,水草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和遮蔽,保证鱼苗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及时将成鱼转移出鱼缸,以免损害到鱼苗的生长。
四、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是一种重要的家鱼繁殖技术,适用于需要特定温度环境的鱼类。
不同的鱼类对于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在繁殖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鱼类进行温度控制。
一般来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通过加热或降温设备,保持鱼缸内的温度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以促进鱼类的繁殖。
人工授精、分离繁殖、水草缸孵化和温度控制是四种常见的家鱼繁殖技术。
在家鱼养殖过程中,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提高繁殖效率和鱼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不同的鱼类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繁殖技术,因此养殖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繁殖效果。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鱼类繁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环节,它对于保持和增加渔业资源,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节层面介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鱼类繁殖技术,包括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和基因技术等。
1. 自然繁殖技术自然繁殖是指鱼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繁殖行为。
它依赖于鱼类的生理活动和环境条件,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通常在特定的季节和水温下进行,以确保繁殖的成功率。
在自然繁殖中,适当的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十分关键,可以通过河流改造、湖泊修复等手段提高繁殖环境的质量。
2. 人工繁殖技术人工繁殖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管理手段,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鱼类的繁殖。
人工繁殖主要包括鱼种选择、人工授精、孵化和育苗等过程。
首先,鱼种选择非常重要。
合理选择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的鱼种,对于繁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其次,人工授精是人工繁殖的关键步骤。
通过收集母鱼和公鱼的生殖细胞,并在适宜的时间、环境下进行授精,可以提高受精率。
授精后的受精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孵化,如孵化箱孵化、流水孵化等。
最后,育苗阶段需要进行合适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这包括饲料的合理搭配和供给、水质管理、病害预防等。
只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
3. 基因技术的应用基因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也为鱼类繁殖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基因改良和选择育种,可以改善鱼类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性状,提高养殖效益。
例如,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鱼类体内,可以使鱼类具备抗病、快速生长等优良性状。
此外,利用基因标记和基因组学等手段,也可以对鱼类进行遗传分析和品种鉴定,帮助水产养殖者提高选育效果和遗传进展速度。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包括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和基因技术等。
合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渔业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效益,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鱼类繁殖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水产养殖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是指通过现有鱼类资源,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鱼类繁殖的过程,目的是
增加鱼类的数量,满足人们对优质鱼类的大量需求。
它可以为研究鱼类行为、生理、生态
等提供实验数据,也可以使供应的鱼类资源得到增加。
繁殖的必要性:由于自然环境破坏,天然鱼类资源大量被砍伐,天然鱼类资源消失,
使得鱼类资源短缺,甚至衍生出濒危物种现象,目前人们已经普遍开始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来补充鱼类资源。
另外,培育某些特定种类的鱼类,如优质鱼类,特殊用途鱼类,这些都
需要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繁殖技术包括繁殖备母鱼,捕获和诱导备母鱼产卵,取卵,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移植卵及苗种,食物加工成片等。
在繁殖备母鱼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鱼类的遗传学特点选
择鱼类,形成鱼类繁殖育种体系;其次,要设置繁殖环境,充分利用水源、营养等资源,
建立有利的人工繁殖条件,使繁殖达到最佳效果;最后,需要对鱼类进行备母鱼管理和胚
胎发育管理,以获得优质的鱼类资源。
除了上述技术外,人工繁殖还与养殖技术相结合。
比如将合适的备母鱼照料、营养、
病害防治等技术应用于鱼类养殖,以实现最佳的养殖效果,并及早准备育苗。
此外,人工
繁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遗传改良,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
总之,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是为了增加鱼类资源,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菜鱼,保证鱼
类繁殖良好可持续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技术,它能给水产养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对鱼
类资源的可持续和有效利用,从而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
鱼类人工繁殖百科名片鱼类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方法按亲鱼来源于天然水域或人工培育,可分为半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
前者受捕捞水域和季节的限制性大,生产不稳定。
后者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有计划地大量生产鱼苗。
促使亲鱼成熟、产卵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生态法、生理法和生态生理结合法。
目录鱼类人工繁殖原理人工繁殖方法环节编辑本段鱼类人工繁殖fish,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根据鱼类自然繁殖习性,在人为条件下控制鱼类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的技术措施。
编辑本段原理鱼类自然繁殖是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水位变化,以及性引诱和卵的附着物等外界条件制约下进行的。
当这些生态条件综合作用下刺激成熟亲鱼的感觉器官时,鱼即产生冲动,并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神经,刺激下丘脑促使释放激素,使脑垂体间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卵细胞发生显著变化。
在卵母细胞成熟变化过程中,滤泡膜破裂并进行排卵和产卵;雄鱼的精液量显著增加,并出现性行为。
由于池塘内缺乏相应的鱼类繁殖生态条件,不能适度地刺激亲鱼的下丘脑释放激素,从而不能促使亲鱼的垂体分泌一定浓度的性腺激素,使亲鱼自然产卵。
因此,人工繁殖的要领就在于将催情剂(如鱼的脑下垂体抽提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注入鱼体,达到诱导亲鱼发情、产卵或排精的目的。
编辑本段人工繁殖方法生态法是在鱼类繁殖的适温季节里,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雌雄配对,满足其产卵的生态条件,使亲鱼自行繁殖或进行人工采卵和受精。
此法适用于鲤、鲫、非鲫和虹鳟等。
生理法是在繁殖季节对某些无法满足其成熟产卵生态条件、而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注射催情剂,促其性成熟、产卵和排精,适用于草鱼、青鱼、鲢、鳙等养殖鱼类、印度鲤科鱼类、闪光鲟和鮻等。
生理生态法是将上述两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
编辑本段环节中国鲤科养殖鱼类的繁殖一般采用人工繁殖生理生态法,整个过程分亲鱼培育、催情、授精和孵化4个环节。
①亲鱼培育。
是将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鱼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过程。
鱼类成熟年龄因种类和所处纬度而异;雌鱼比雄鱼早熟1龄。
亲鱼达到性成熟年龄后,性腺发育要求提供适口而营养丰富的饵料。
在进行人工繁殖前约1个月,应适当减少投饵和施肥量,并每日冲注新水4~6次,促其性腺进一步发育。
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在外形上腹部膨大、下腹松软、泄殖孔红润,可选作催情用鱼;雄鱼当轻压下腹部时有入水即散开的乳白色精液流出,方可选用。
②催情。
对卵巢出现上述性状的亲鱼,须注射催情剂促其发情、产卵。
常用的催情剂,有鲤鱼垂体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生产上通常与脑垂体混合使用,效果亦佳。
此外,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对促使亲鱼正常发情产卵也有良好作用。
③授精。
有自然授精和人工授精两种。
自然授精是催情后的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排精、完成受精作用。
随后,待卵子吸水膨大、卵膜增厚时,开始收集受精卵,或使受精卵从产卵池自动流入孵化环道。
人工授精是在亲鱼发情高潮将要产卵时,进行采卵、采精,使成熟的精、卵在盛器内完成授精作用。
由于卵和精子在淡水中存活的时间很短,因此,人工授精应迅速进行。
④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孵化环道、孵化桶等工具中进行。
在孵化环道和孵化桶内都应形成循环不息的微流水,具有溶氧量高、容卵量大、孵化率高、劳动强度低和管理方便等优点。
不同鱼类的孵化时间和要求的水温不一。
草鱼、青鱼、鲢、鳙等孵化适温是22~28℃,时间为18~25小时。
虹鳟的孵化适温为6~13℃,时间为25~60天。
一、鱼类性腺发育的内分泌调节(一)脑垂体鱼类脑垂体位于间脑腹面,嵌藏在副蝶骨背面、耳骨内侧缘的小凹窝内,借脑组织构成的柄与下丘脑相接。
它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
它分泌的激素不仅作用于身体各种组织,而且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体的活动。
1.脑垂体的构造鱼类的脑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腺垂体由前腺垂体(前叶)、中腺垂体(间叶)和后腺垂体(后叶)组成。
这三部分分别相当于哺乳动物腺垂体的结节部、前叶和中间部。
前腺垂体距间脑最近,细胞排列较密,细胞的组成很一致。
它主要由促肾上腺激素分泌细胞和催乳素分泌细胞组成。
前一类细胞多呈长形或椭圆形,邻近神经部,核位于细胞一端,形状不规则,细胞质稀疏、粗糙,内质网多膨胀成囊状或泡状,分泌颗粒少。
后一类细胞紧密相连,核一般位于中央,多为圆形或近圆形。
细胞质内具有许多颗粒和空泡,边缘具有高电子密度分泌颗粒。
中腺垂体位于垂体中央部分,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前叶,有许多神经分枝伸入,控制中腺垂体的分泌机能。
中腺垂体由3种分泌细胞组成:①促甲状腺分泌细胞,常为多边形或长形,有大型、不规则的核,细胞质稀,粗糙内质网多膨胀,分泌颗粒小而少,有很多核糖体;②促生长激素分泌细胞的细胞核不规则,有时位于细胞边缘,有明显的核仁,粗糙内质网常在核周围呈环形,分泌颗粒丰富;③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位于中腺垂体的腹面,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央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的核,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分泌颗粒,粗糙内质网常呈囊状,边缘有电子密度高的核糖体。
后腺垂体神经纤维丰富,有数层细胞,分为两种类型:M1型呈椭圆形,分泌颗粒大而密,直径1770~2700Å;M2型长形,分泌颗粒小而少,长棒状颗粒居多。
神经垂体主要由神经纤维、血管及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纤维无髓鞘,起源于下丘脑,呈网状分散在神经垂体内,包围神经胶质细胞,与微血管网紧密相连。
这样能使调节垂体分泌机能的神经分泌物很容易从神经纤维末梢进入血管。
2、生理机能鱼类的脑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对鱼的生长、性腺发育、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发育以及体色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生长激素是一种非糖蛋白激素,其N-端的氨基酸为生物活性所必需,而C-端氨基酸起着保护生长激素在循环中不被破坏的作用。
除神经组织外,生长激素几乎对所有组织都有刺激作用,使其增加细胞数量和体积。
生长激素促进组织生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增加细胞内氨基酸的积累和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催乳素对鱼类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
它能防止鱼类体内离子通过鳃和肾脏而丢失,而促进水分从肾脏排出,从而在低渗环境中维持血液中无机离子浓度,这一机能对那些交替生活在海、淡水中的鱼类十分重要。
促性腺激素(GtH)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亚基间以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分子量约为30 000。
从机能上讲,哺乳动物的促性腺激素有两种: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它们分别由不同的细胞合成和分泌。
FSH能促进雌体卵泡成熟及分泌雌激素;能促进雄性精子成熟。
LH能促进雌体排卵、卵黄生成和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促进雄体间质细胞增生和分泌雄激素。
关于硬骨鱼类的GtH分泌细胞是否也像哺乳动物一样,具有两种类型,看法不一。
有些学者对草鱼和鲮等脑垂体超微结构的研究证明,只有一种。
在多种硬骨鱼类中已分离纯化出两种GtH,即GtHⅠ和GtHⅡ。
这两种GtH都是糖蛋白,但化学结构不同。
GtHⅠ能促进卵母细胞吸收卵黄和磷蛋白的生成;GtHⅡ能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精子生成及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尽管这两种GtH在离体情况下都能刺激类固醇生成,但GtHⅡ才是卵母细胞最后成熟的主要调节者。
硬骨鱼类排卵前GtH有一个高峰,尽管不同鱼类高峰的形式不同,但这个高峰对卵母细胞最后成熟是重要的。
在离体情况下,各种GtH制剂对滤泡完整的卵具有刺激作用而发生胚泡破裂。
GtH受体存在于鞘膜层和颗粒层。
银大麻哈和马苏大麻哈至少存在两种GtH受体:I型受体和Ⅱ型受体,前者与GtHⅠ和GtHⅡ均能结合,但同GtHⅠ亲和性高,而II 型受体只与GtH II特异性地结合。
I型受体存在于鞘膜层和颗粒层,II型受体只存在于颗粒层。
GtH II对受体的特性与哺乳动物FSH受体相似。
由于哺乳动物的GtH与鱼类的GtH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水产养殖中常用从孕妇尿中提取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鱼类脑垂体作鱼类人工繁殖的催产剂。
但是,GtH具有明显的系统发生特异性,亲缘关系接近的鱼类脑垂体催产效果较好。
中腺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的GtH不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和纯酒精脱水、脱脂干燥、低温保存脑垂体,不会破坏GtH的生物活性。
3、中腺垂体分泌GtH的变化规律鱼类中腺垂体细胞分泌GtH的变化规律与性腺发育和繁殖密切相关。
研究鲤发现,雌鲤亲鱼产卵前(2、3月)脑垂体中GtH含量最高(152.0~145.0μg/mg),产后3-4月GtH含量下降,10月的含量最低(仅3.8 μg/mg),11月起,垂体中GtH含量又逐渐回升。
雄鱼脑垂体中GtH含量的周年变化与雌鱼相似,但早于雌鱼,这与雄鱼性腺先成熟相一致。
雌、雄鲤成熟系数的最大值较脑垂体中GtH含量的最大值迟约一个月。
既然中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具有季节变化,所以,若用鱼类脑垂体作催产剂,最好在繁殖季节前(冬季)采,不宜用刚产过卵的鱼的脑垂体。
在繁殖季节,鲤、草鱼、鲢血清中GtH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是:5:00~11:00时浓度最高(20 ~40 ng/ml),夜间最低(3~15ng/ml)。
值得注意的是,鲤血清中GtH的浓度始终高于鲢、草鱼;相反,鲢、草鱼脑垂体中GtH的含量(160 ~220 μg/垂体)却比鲤脑垂体中(70 ~90 μg/垂体)高得多。
有人认为,鲢、草鱼亲鱼脑垂体中的GtH不能释放入血液中是鲢、草鱼亲鱼不能在池塘中自然繁殖的根本原因。
所以,注射催产剂实质上是促使脑垂体释放GtH,或是直接注入GtH作用于性腺,促其排卵、产卵和排精。
环境因素对鱼类GtH的分泌和生殖活动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鲤发现,清晨6时加入雄鱼和鱼巢后16 h,雌雄鲤亲鱼血清中GtH含量显著提高,并持续到次日清晨6时才回复到原水平。
但在黄昏6时加入雄鱼和鱼巢36 h后,雌雄鲤血清中Gt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此外,盲眼雌鲤,无论是清晨6时,还是黄昏6时加入雄鱼和鱼巢,血清中GtH含量都无明显变化。
这说明雄鱼、鱼巢等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通过视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使雌鲤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促使GtH分泌,诱导排卵。
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与否直接影响中腺垂体分泌GtH的变化。
在生殖季节,未注射LRH的草鱼中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GtH细胞)体积大小不等,胞质中布满了三种类型的分泌颗粒:小型的LH颗粒,球形颗粒和无定型大团块的积贮FSH颗粒。
胞质中粗糙内质网少,分散在分泌颗粒间,核朊体成群或簇状散在胞质中。
注射LRH 2 h后,只有中腺垂体中的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起反应。
这种细胞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细胞核。
LH颗粒开始减少,4 h时减少量最多,FSH达分泌高峰,同时,细胞界限消失,电子密度甚低的新生分泌颗粒增多,内质网增多,并与细胞核相连,膜上的酶系统活性增强,膜间隙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