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5.60 MB
- 文档页数:24
第一章传播时代与媒介社会一、信息社会就是传播社会二、传播社会亦是媒介社会三、媒介传播时代的基本走向四、媒介的异化五、媒介素养的培养媒介的异化1、媒介异化了大众2、媒介异化了自己(1)媒介产品的异化。
(2)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3)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4)媒介权力的异化媒介素养的培养(重点)媒介素养,是指人民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辩性回应能力。
即人民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1、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
批判意识与独立的主体人格即现代人格的形成。
主要内容包括:(1)微观层面:媒介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接触媒介、认识媒介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特性等,渐渐参与到媒介中去。
扫盲阶段(2)中观层面: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以及受众的认知(3)宏观层面:媒介的政治和经济、媒介与公共领域、大众媒介与文化研究、女权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媒介与国家发展、媒介发展趋势等(4)超越媒介:社会学习理论,变革媒介观念,正确评价自己的传播行为通过教育,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力、质疑力与判断力;学会制作媒介产品,增强媒介使用能力。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什么叫传播学(理解)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与新闻学的关系(重点)新闻学在传播学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助产士”的作用,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A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B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C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新闻采编现象;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现象。
群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传播学2.群众传播学3.信息4.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及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及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开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历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历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历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出色的学者奉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奉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提醒了群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受的过程。
1,这一定义明确了人类的传播与物理传播和生物传播的区别。
物理自然界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人类的传播行为则是一种运用符号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可以运用符号来准确表达意义的活动。
2,传播的内容是信息。
一切与人有关的,或是人们感兴趣的自然信息都是传播的内容,同时,传播的重要内容便是社会信息,这又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其他类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
施拉姆说“传播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传播建立了,改变了,维持了社会关系。
3,传播行为既可以是传递行为,也可以是接受行为,所以是双向的共享行为。
传播双方通过信息的传递,反馈来形成互为一体的传播模式,建立协调社会关系,这种双向模式是共享模式。
(1)传播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及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
传播的类型可以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生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指人的思维活动。
(一)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最早从传播学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 米德。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是具体体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值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成自我的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发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为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关系:所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非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所有语言符号的信息(特别是较抽象的语言符号,非语言很难表达。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传播定义P2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扽道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蚊帐、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2)美国学者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是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与库利相比,皮尔士并没有为传播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很显然,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同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作为符号学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3)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是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P5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二、传播与信息(5)信息定义P4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四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人和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6)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
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1、传播的类型
2、五W(拉斯韦尔)线性传播模式
3、双向“循环模式”(何人提出,有何特点)
4、讯息寻求模式(何人提出,有何特点)
5、人类最基本的媒介是什么?
6、什么是语言符号?什么是非语言符号?
7、信息与知识、讯息的联系与区别。
8、什么是符号?
9、什么是媒介
二、问答
1、“传播”概念的理解(为什么说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互动”和”共享”)
2、什么是人内传播?理解米德的”自我”形成理论.
3、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符号与意义的表达。
(什么是能指?什么是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三种关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怎样的?)
4、语言与非语言的区别是什么?对传播学研究有何意义?
5、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是什么?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什么是符号的意义?
7、什么是语言符号的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能举例说明)
8、语言符号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能举例说明)
9、、语言符号的情感意义(能举例说明)
10、如何理解符号的准确和模糊(能举例说明)
11、信息的内涵与特征
12、能够概述人类的媒介发展史(人类传播的历史经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传播媒介是什么?),理解媒介并不是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
13、重点理解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的特点(教材六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作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自然万物、社会人文信息的生命流动,就是传播。
传播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是社会信息的流动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所谓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四、、最早对信息社会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ost-industrial society)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五、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是在信息与信息传播背景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说来,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信息社会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一句话,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和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六、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七、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