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文: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关于齐鲁文化的话题。
齐鲁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齐鲁文化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吧!一、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孕育于山东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齐鲁文化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1. 孔子文化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生于春秋时期,生活在齐鲁大地。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齐鲁文化中,孔子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思想主张,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齐文化齐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以齐桓公、管仲等为代表。
齐文化强调法治、务实、创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齐鲁文化中,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齐鲁大地,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儒家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二、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1. 历史底蕴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齐鲁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 人文精神齐鲁文化崇尚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
在齐鲁文化中,人们追求道德修养,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种人文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3. 创新精神齐鲁文化具有创新精神,敢于突破传统,追求卓越。
在齐鲁文化中,人们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鼓励人们在创新中不断进取,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传承齐鲁文化,从我做起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我们肩负着传承齐鲁文化的重任。
齐鲁文化经典朗诵800字大哉山东,人文天下。
东夷故国,儒学溯源。
九州灵秀地,风雅礼仪邦,海岱惟青州,齐鲁青未了。
孔孟圣哲,文盖四方,浩浩文脉,润泽华夏。
儒家思想,千秋光芒。
和谐社会,中国梦想。
非遗盛宴,民族之光。
文心文脉,绝活绝技。
文化活化石,千古真魂魄。
齐鲁非遗,博采天地灵气,雅集古今精华。
承载先贤智慧与梦想,凝聚民族之魂魄,构筑传统文化之脊梁。
传说故事,灿若星斗。
女娲救世,抟土造人炼石补天。
尧德顺和,禅让天下。
舜耕历山,德泽华夏,大禹治水,四海咸戴。
孔子儒学,万古长灯,弟子三千,首推颜回,孝哉闵子骞。
诚信公冶长,孟子倡仁,德义千秋。
孟母教子,母仪天下。
布衣墨翟,非功兼爱。
工匠祖师,巧士鲁班。
切脉望珍,神医扁鹊。
坐怀不乱,和圣柳下惠。
玄都鬼谷子,门生弟子咤战国。
六韬三略奇绝学,纵横捭阖通天下。
一代名相,千秋商祖。
和富好德陶朱公。
管仲谋略,春秋霸主,孙子兵法,军家鼻祖。
始皇东巡,匡定天下,泰山封禅,威服四海。
东镇沂山,势压海岱,徐福东渡,入海求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琅琊羲之,一代书圣,诸葛卧龙,智勇忠侯。
董永炉姑,孝德感天。
孟姜女哭长城,千秋情爱肝肠断。
梁山伯祝英台,泣血成雨蝶双飞。
金风玉露,牛郎织女七夕会。
刘备在平原,匡扶汉室。
诙谐东方朔,滑稽之雄。
车正奚仲,造车鼻祖。
伯乐相马,慧眼识才。
毛遂自荐,胸有成竹。
积德行善,情缘柳毅。
一言止杀救苍生,全真道长丘处机。
辛味稼轩豪放词,清茹漱玉婉约派。
水浒一百单八将,智勇仁义话好汉。
好客山东厚德广,群星璀璨聚圣贤。
乐与政通箫韶乐,八音克谐无相夺。
鼓舞华夏,舞韵齐鲁。
三大秧歌,蕴含汉民族舞蹈之精华。
元曲之韵百调子,弦索声腔看东柳。
大弦子戏罗子戏,大笛唢呐曲牌体。
泰山皮影十不闲,一代宗师范正安。
山东快书唱武老二,手眼身步包袱扣。
三弦平调脚打鼓,手脚并用撼人心。
齐鲁文化征文800字齐鲁文化,是指山东地区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如崂山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山东地区进入了文明社会。
而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则是齐鲁文化的高峰时期。
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诸侯国,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齐国的孔子和鲁国的曾子等众多名士,为齐鲁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齐鲁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齐鲁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
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成为了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齐鲁文化重视教育和学问。
孔子在鲁国开设私塾,传道授业解惑,弘扬了齐鲁文化的学问精神。
再次,齐鲁文化崇尚勤劳和实干。
山东地区的农耕文化深入人心,人们通过勤劳努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最后,齐鲁文化注重诗歌和音乐。
山东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山东梆子、牡丹花鼓等,成为了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齐鲁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例如,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齐鲁文化为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山东地区的文化产业发达,如泰山影视城、曲阜孔庙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再次,齐鲁文化为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文化典范。
我们可以学习齐鲁文化中的勤劳精神、诚信品质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齐鲁文化是山东地区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齐鲁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作文说起齐鲁文化,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对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
就拿我们这儿的礼仪文化来说吧。
在山东,尊老爱幼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那规矩和礼数可多了去了。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跟着父母去看望爷爷奶奶。
一进门,我就得恭恭敬敬地给爷爷奶奶鞠躬拜年,嘴里还得说着吉祥话。
这可不仅仅是形式,而是真心实意地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
到了吃饭的时候,那座位也是有讲究的。
长辈一定得坐在主位上,晚辈们得按照辈分依次落座。
吃饭的时候,得等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始吃。
而且,给长辈敬酒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当时年纪小,端着酒杯还有些紧张,说话都有点结巴。
但爷爷奶奶笑得那叫一个开心,他们眼里满满的都是欣慰和欢喜。
还有邻里之间的相处,也充满了齐鲁文化的韵味。
我们家隔壁的王大爷,是个热心肠的人。
有一次,我家的水管坏了,水哗哗地流个不停。
我爸妈都上班去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王大爷听到动静赶了过来,二话不说就拿起工具帮忙修理。
他一边修,一边还跟我念叨:“孩子,别着急,这点小事儿难不倒咱。
”不一会儿,水管就修好了,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激。
在我们这儿,诚信也是至关重要的。
就说我家附近的那个菜市场吧,有个卖水果的大姐,她的摊位总是顾客盈门。
为啥呢?因为她从不缺斤少两,水果的品质也特别好。
有一次,我妈去她那买苹果,回家发现多给了几个。
我妈第二天特意送回去,那大姐笑着说:“妹子,我就知道你会送回来,咱山东人实在,不能占这便宜。
”齐鲁文化中的豪爽和义气也是出了名的。
我爸有个铁哥们,姓张,我们都叫他张叔。
有一回,我爸生意上遇到了点困难,资金周转不开。
张叔知道后,啥也没说,直接就把自己的积蓄拿了出来,帮我爸度过了难关。
我爸说,这就是真正的朋友,这就是齐鲁人的义气。
再说说教育方面,我们这儿特别重视读书和学习。
家长们都盼着孩子能有出息,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齐鲁传统文化征文齐鲁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独特的文化遗产。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成为当地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一、齐鲁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齐鲁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就是两个强大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深厚。
齐国的孟尝君、鲁国的孔子、颜回等众多圣贤都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二、齐鲁传统文化的特点齐鲁传统文化以礼义廉耻为核心,强调礼仪之邦,儒家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鲁国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在齐鲁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时,齐鲁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这些文化形式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三、齐鲁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齐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孔庙、孔府、岱庙、齐文化博物馆等,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齐鲁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孔庙是孔子祭祀的地方,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岱庙是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是古代齐国国都的遗址,也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
齐文化博物馆则是展示齐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有助于人们了解齐国的历史和文化。
四、齐鲁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齐鲁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齐鲁传统文化,让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齐鲁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传统,传承文化,让齐鲁文化的光芒继续照耀我们的未来。
齐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让齐鲁文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参加第四届齐鲁杯演讲比赛。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与创新:新时代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起源于山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齐鲁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我们要传承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
齐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爱、礼义、诚信、孝道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使之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在传承齐鲁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勇于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新时代的齐鲁文化,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传承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1. 传承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精髓,强调仁爱、礼义、诚信、孝道等价值观。
我们要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2. 弘扬孝道文化。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传承孝道文化,关爱父母,尊敬长辈,弘扬家庭美德。
3. 弘扬礼仪之邦。
齐鲁文化强调礼仪,注重人际交往中的尊重与和谐。
我们要传承礼仪之邦的传统,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
二、勇于创新,推动齐鲁文化发展1.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齐鲁文化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使之更加生动、形象。
2.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齐鲁文化资源丰富,我们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3. 创新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齐鲁文化,也让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三、新时代齐鲁文化的使命1. 培育民族精神。
新时代的齐鲁文化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传承与超越》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传承与超越始终是两个不可或缺的主题。
传承是文化的积淀,是智慧的延续;而超越则是发展的动力,是进步的源泉。
本文旨在探讨传承与超越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相互关系,阐述如何在传承中寻求超越,以实现个人、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传承的内涵与价值传承,是指将前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传递给后人,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传承是文化认同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独特性的体现,是民族认同的基石。
通过传承,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传承是智慧的积累。
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通过传承可以使这些财富得以保存和发扬。
最后,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地传承,才能使知识、技能和经验得以积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超越的必要性及意义然而,传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超越。
超越是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实现更高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超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超越是个人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其次,超越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只有不断地超越,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超越是文化创新的体现。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只有不断地超越,才能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四、传承与超越的相互关系传承与超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传承为超越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超越则是传承的发展和延续。
在传承中寻求超越,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
我们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同时也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勇于创新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中寻求超越,实现个人、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五、如何在传承中寻求超越在传承中寻求超越,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齐鲁文化,颂扬山海精神三年级作文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山东,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作为山东的孩子,有着传承齐鲁文化和颂扬山海精神的重要使命。
齐鲁文化是山东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要学习和传承齐鲁文化,了解山东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勤学好问。
我们还要感恩父母和社会,用心去帮助他人,懂得分享和宽容。
这些都是齐鲁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成长的基础。
而山海精神,则是山东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山东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我们要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我们要学会刻苦耐劳,追求进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不退缩,要有比山更高、比海更深的勇气。
这就是山海精神,是我们奋斗的动力。
那么,如何传承齐鲁文化和颂扬山海精神呢?首先,我们要多学习齐鲁文化的知识,了解山东的历史和人文地理。
我们可以参观山东博物馆,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通过阅读书籍和媒体了解更多的信息。
其次,我们要用行动来践行齐鲁文化和山海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敬他人,团结友爱,努力学习、勇于探索。
我们还可以主动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用爱心去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传承齐鲁文化和颂扬山海精神的道路上,我们要与家人、老师和同学一起努力。
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和精神内涵,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发扬。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要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传承齐鲁文化和颂扬山海精神的使命更加重大。
让我们以齐鲁文化为底色,以山海精神为动力,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山东人,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弘扬齐鲁文化的作文咱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文化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今天咱就来唠唠这独具魅力的齐鲁文化。
齐鲁大地,那可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好地方。
一提到齐鲁文化,您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孔夫子。
没错,孔子就是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他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咱们中国几千年,甚至还传到了国外,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咱中国的智慧。
齐鲁文化可不单单只有儒家这一块儿,还有那豪爽大气的山东大汉性格。
咱山东人热情好客,那是出了名的。
朋友来了,好酒好菜招待着,绝不藏着掖着。
这种豪爽,也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那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像什么剪纸、皮影戏,那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看村里的老人剪纸,一张红纸,在他们手里三两下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大花朵,真是神奇得很。
可如今呢,时代发展得太快,好多年轻人对齐鲁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
这可不行啊!咱得把这些好东西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比如说,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关于齐鲁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有多牛。
咱大人呢,也得多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故事,带着他们去看看那些古老的艺术表演。
再就是,利用现在的互联网,把齐鲁文化好好宣传宣传。
拍点有趣的短视频,写点有意思的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齐鲁文化的魅力。
传承弘扬齐鲁文化,是咱山东人的责任。
不能让这些宝贝在咱们手里丢了,得让它们继续发光发热,让全世界都瞧瞧,咱齐鲁文化有多了不起!咋样,听我这么一说,您是不是也对齐鲁文化更感兴趣了?那就一起行动起来,为传承弘扬齐鲁文化出份力吧!。
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超越谭晓岚(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青岛266071)大河文明的主要特点是生命力顽强,海洋文明的主要特点是活力强劲。
①齐鲁大地过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现在是我国海洋战略的首个试点区,能不能在未来实现超越和升华,关键是能否塑造出一种既传承东方文明优势、又吸收了西方文明之精华的新型海洋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可以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齐鲁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是一种典型的大河文明,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心理也是防守型的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不一样,在多年的文明进化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
③而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大河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
④齐鲁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千百年来,这一区域与中国其他依河而居的地域一样,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农业非常发达。
⑤这种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由于受土地的束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稳定,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因此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式的好静、稳定、封闭、自强、固执、重群体等文化特性。
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心理也是防守型的,因此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侵略的行径,最能体现中国人防御思想的是长城的修建。
⑥长城,不带进攻性质,完全着眼于防卫,在历史上,长城曾在一定程度上挡住了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但一旦入侵的游牧势力离开长城脚下,长城的军事价值就只剩①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 教学资源-秦汉风云. 2010.6.20;人教论坛,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archiver/?tid-342083.html;杨伟祖,生命之河智慧之源[J],《人与自然》2013.06.01②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③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④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⑤人教论坛,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archiver/?tid-342083.html.2014.1⑥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下了心理方面了——它提供了一道抵御外族侵略的心理“堤防”。
①渐渐地,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便铸就了象征长城精神的防御思想,其特点是:求稳怕乱,不思变革;长于保守,拙于进取;注重防卫手段,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不冒风险。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②二、“官山海”式的东方海洋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的依附和补充,因为它忽略了海洋本身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开放性③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若干次海洋文明的兴起,但是,在农耕文明的强大影响下,东方的海洋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东西方海洋文明存在的经济文化基调不一样。
纵观中华历代海洋文明发展史的底色,其基本的基调和特征是“以海为田”,“兴渔盐之利”的农业型经济文化为基调,即不是把海当作对外交往的桥梁,而是作为中国人取得“渔盐之利”的蓝色国土。
④换言之,是把海洋看成是陆地农田的延伸或补充,着重强调海洋本身的农业价值,而忽略了海洋本身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开放性。
⑤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华历代所谓的海洋文明仍然是一种农业文明。
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时山东沿海的齐国所采用的、由齐相管仲提出的“官山海”国策,即靠海吃海,由国家组织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
⑥这一政策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地。
战国时韩非子认为“历心于山海者而国家富”,都是以“渔盐之利”为开发海洋的目的。
这种“靠海吃海”的经济活动,无疑具有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⑦而西方的海洋文明是以商业型经济文化为基调,他们“以海为途”,把海洋看做进行开辟世界市场、进行世界商贸活动和探索与认识世界的大舞台。
其次,东西方两种不同经济文化基调下的海洋文明,其本质特征存在着不同。
东方海洋文明表现出的是“自给性”,而西方表现出的是商业性。
中国古代渔业生产的目的首先是自我需要的满足,能投入交换的不多,即使有,也只是与不从事渔业生产的本民族本地区的人进行交换。
所以,中国古代航海者的渔业活动,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自给性”特色。
这与地中海航海民族那种以商业贸易为主的流通性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⑧两种不同海洋文明在当时社会所处的地位不同。
东方的海洋文明在当时社会处于一种从属地位,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一种补充,而西方的海洋文明在其当时社会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仅仅视渔业为农业的“副业”。
即使是统治者提倡“渔盐之利”,着眼的也是补充农业之不足。
⑨秦汉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政体,历代王朝都沿着秦汉设计的政治模式,把大陆文明的因素整和的强大而有序,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陆文明为主流的文化类型。
而海洋文明虽没有被禁绝,甚至某些时代还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文化状态。
这和地中海海洋民族①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②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③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④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⑤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⑥靳怀堾,中华海洋文化探究,《山峡论坛》2013.07.25⑦靳怀堾,中华海洋文化探究,《山峡论坛》2013.07.25⑧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何莹,中西方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会论文集(下册)2007.12.01;靳怀堾,中华海洋文化探究,《山峡论坛》2013.07.25 ⑨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何莹,中西方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会论文集(下册)2007.12.01;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较早地摆脱农业的束缚,以发展海上贸易为独立的生产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别。
①两种不同海洋文明对海洋的态度和文化特质不同,东方海洋文明对海洋是消极的,封闭的、具有和平防守性。
而西方对海洋是积极的,是开放的,具有半商半匪的掠夺性和殖民侵略的进攻性,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
中国人从未背弃过海洋,但也从未真正关注过海洋,海洋作为“化外之域”的观念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那么,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恐怖的地方,认为“海”字,从水从晦。
汉人刘熙《释名》说:“海,晦也。
”所谓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
晋人张华《博物志》也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
”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大海与苦难、凶险和荒蛮联系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灾难称之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亚荒凉不毛之地称之为北海,把茫茫沙漠称之为瀚海,等等。
②中国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则海夷”的说法,意思说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会泛滥成灾。
中国古人把海洋等同于灾难所在,所谓“海夷不扬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风平浪静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征。
成语中的“海宴河静”,更是把平静的海洋与不泛滥的黄河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条件。
③在中国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观念中,对水的崇拜之情相当浓重,但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大江大河。
这种河享有独特地位而轻视海洋的倾向,完全出于人们的功利目的——对华夏民族来说,大海所能给予的恩惠远远小于江河;与此同时,古人对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于对这种自然力的畏惧。
可以说,对海洋的畏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之中的。
④东西方两种不同海洋文明发展进步推动方式和推动力不同。
西方海洋文明进步的推动方式是商业贸易和殖民掠夺,推动力的核心是经济利益。
东方海洋文明进步的推动方式是农耕作业在海洋延续,是向外展示其财富,推动力核心是实现帝王的某一政治目的和统治者的奢侈享受,是非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是不可持续的。
秦始皇时代从山东沿海东渡日本的徐福,堪称中国古代远洋航行活动中的光辉序幕。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但徐福远航的目的却源于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就决定了徐福的东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航行,而是一次特殊的、目的荒诞的航行。
同时,徐福东渡还带有“叛逃”的性质,目的是为了躲避秦始皇的暴政。
可以说,徐福的东渡是在秦高压下的冒险行动,反映了一种非主流的文化倾向。
虽然徐福一行最后定居日本,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明的作用,但其影响主要局限于日本。
中国的远洋航行业是以徐福东渡这一逆反性行动为起点的,其后果非但没有促进中国航海业的发展,反而导致了后来官方对远洋活动的严格控制,使之更加偏离了商业和贸易的轨道。
⑤因此,许多历史学家指出,即使历史偏爱中国人,让郑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也不可能使中国摆脱大河—陆地文化的束缚,彻底走向海洋,甚至从事殖民活动,加快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换言之,中国人没有完成地理大发现是历史的必然。
①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②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5)./minjiancaifeng③卧虎,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