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4】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选D。
A 与史实不符,BC在材料中看不出来。
【答案】D2.(2013·重庆文综·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对“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凭借实力和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
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不相同的。
【答案】C3.(2013·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1819年,瓦特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功率计算单位定为“瓦特”(Watt)。
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
A.瓦特创立近代物理学体系B.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突破了生产发展的动力“瓶颈”C.瓦特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D.瓦特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瓦特在机械动力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不是近代物理学。
B、C、D三项是瓦特成就的影响。
答案 A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广泛应用的最大影响是( )。
A.吹响了第一次动力革命的号角B.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C.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D.引发了第一次能源革命解析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厂摆脱了原来的地域限制,促进工厂制度的建立,使人类进入到机器大生产阶段,蒸汽机成为当时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答案 B3.下列人物所取得的重大自然科学成就,对开辟人类生活新时代影响最大的是( )。
A.瓦特 B.法拉第C.马可尼 D.爱因斯坦解析注意关键词“自然科学”“新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随后人们据此发明发电机和电动机,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 B4.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动力不同解析蒸汽时代是蒸汽机为能源动力,电气时代是以电为能源动力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能源动力不同。
答案 D5.冯如是“中国航空之父”,1909年9月21日驾驶着由他设计制造的“冯如1号”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南郊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
“冯如1号”飞机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B.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C.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D.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发电机的发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013高考历史一轮考试教材必修307—12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学生版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1、(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20)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
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其重要原因是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2、(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2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
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这具体表现为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2011年题组3.(2011·安徽文综·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2010年题组4.(2010·江苏单科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2009年题组5.(2009年广东文基3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2008年题组6.(2008·上海综合能力11)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进和运用为标志,大大推动了人类交通工具的改进。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2.(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
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
《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
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
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答案】A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
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某某基能·30)近年来,“大宗商品源源不断从其他新兴经济体流入中国,这些国家由于出口激增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中国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打开了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阀门”。
这一材料表明( )A.中国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B.中国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C.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深 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
从题干分析大宗商品流入中国和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增加,说明中国与各种经济体合作交流程度加深,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2.(2013·某某文综·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某某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4)题,应结合现行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和角度分析。
第十三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1.《全球通史》:“(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该描述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着重强调的是( )A.装备门槛提高 B.诞生许多科学家C.科技投入不足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2.《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
”下列选项能最先验证这一趋势的是(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珍妮纺纱机C.发电机D.电子计算机3.20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
这项成果是( ) A.电影B.电视C.有线电话D.电子计算机4.英国科学史家德萨格利斯在其著作《实验哲学》中认为:他们(蒸汽机的发明者)既不像哲学家那样能够了解原因和理由,也不像数学家那样能够算出各部分的比例,他们十分幸运地能够碰巧找到了他所索求的东西。
这说明蒸汽机的发明( )A.基于实践经验的积累B.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C.借鉴自然科学新成果D.凸显发明者的哲学思辨5.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传统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将被“扁平化”的结构所取代。
这主要说明互联网( )A.内容更广泛B.手段更隐蔽C.沟通无障碍D.主体更平等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它”是指( )A.蒸汽机 B.内燃机C.发电机 D.信息技术7.《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选择题1.18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纺织机在英国出现,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
这表明()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B.蒸汽机的发明是实验科学长期孕育的结果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更充裕可靠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2.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蒸汽机B.计算机C.牛顿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化论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推广B.相对论的提出C.内燃机的出现D.发电机的发明4.电力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时代开始于()A.17世纪下半叶B.18世纪下半叶C.19世纪下半叶D.20世纪下半叶5.1900年,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不可能展出的最新科技成果是()A.三轮汽车B.贝尔的电话C.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D.珍妮纺纱机6.下图是世界上第一列火车和第一架飞机的历史图片。
它们当时使用的动力分别是 ()A.柴油机和汽油机B.蒸汽机和电动机C.蒸汽机和内燃机D.内燃机和电动机7.“对他个人来说,‘@’只是一个小发明,但对整个世界来讲,则无疑是伟大的。
”“在无意间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习惯,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工具。
”这指的是 ()A.相对论的提出B.量子论的诞生C.人类登月成功D.互联网的问世8.下图所示为2016年参与新春“网络红包”活动的受访中国手机网民参与目的分布图。
这主要反映了()A.中国网民规模的扩大B.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C.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手机日益受到广大网民青睐二、非选择题9.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
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
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
D史实错误,排除。
【答案】A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
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答案】B3.(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考点】“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所以排除B(是新文化运动)、C(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和D(抛弃孔夫子等于抛弃儒家思想)【答案】A4.(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高中历史必修3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复习题资料教师讲义【重点讲解】电气技术的应用、贡献及启示19世纪,各种工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家们对电的不懈追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伴随着电磁学理论的进展,工程技术专家敏锐地意识到电力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纷纷投身于电力开发、传输和利用方面的研究。
1834年,第一台实用电动机诞生,电动机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与此同时,发电机也处在研制阶段。
早期的一台发电机基本上只能供一家或几家照明用,后来,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供电范围越来越广,企业家们便建起了发电站,于是产生了远距离输电的技术问题。
1882年法国的一位电气技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实验线路。
1890~1891年,从法国劳芬到德国法兰克福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
随着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交流输电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1866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到20世纪,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人爱迪生是著名的电气发明家。
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电力革命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工业获得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更加先进。
其次,电力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再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练习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说“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
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一种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回答下列1-3题1.蒸汽机发明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钮可门蒸汽机──瓦特的单动式蒸汽机──瓦特的联动式蒸汽机B.瓦特的单动式蒸汽机──钮可门蒸汽机──瓦特的联动式蒸汽机C.钮可门蒸汽机──富尔顿联动式蒸汽机──瓦特的单动式蒸汽机D.瓦特的联动式蒸汽机──钮可门蒸汽机──瓦特的单动式蒸汽机2.总体而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早应该在A.18世纪六十年代B.18世纪八十年代C.19世纪三四十年代D.19世纪八十年代3.关于蒸汽机使用的历史意义,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B.开始了社会化生产活动C.推动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D.推动工业化进程和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4.下图展现的城市景象最先应出现在A.中世纪B.电气时代C.蒸汽时代D.知识经济时代5.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
陈列的展品中会出现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C.蒸汽锤、铁路设备D.电话机、水利纺纱机6.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与列宁所说的电力工业无关的是A.电车的制造B.发电厂的建立C.电动机的使用D.电子计算机的生产7.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的引导作用的科学家是A.法拉第B.西门子C.爱迪生D.牛顿8.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A B C D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它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A.内燃机的发明与制造B.炼钢技术的突破C.石油的广泛运用D.炼铁技术的进步10.右图展现了巴黎穿城而过的电力铁路,它出现于A.18世纪B.19世纪C.17世纪D.20世纪11.巴黎城里出现电力铁路,能够得出的最有价值的结论是A.巴黎是一个大城市B.巴黎的交通发达C.电气技术广泛应用D.电气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2.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A.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C.源于工人的实践经验D.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下图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回答下列13-15题13.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哪国发明的A.苏联B.英国C.美国D.德国14.基于电子计算机设备的互联网诞生于A.20世纪60年代中期B.20世纪60年代末C.20世纪80年代初D.20世纪60年代初15.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013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运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2.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习模块】一、蒸汽与电气时代学什么?1、关于蒸汽机的发明(1)原因:①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②经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③思想:解放了思想④物理学: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伽利略+牛顿)(2)过程:18世纪60年代,制成单动式蒸汽机,80年代制造(3)影响:①解决了工业发展的问题②改变了工业布局③促进了城市化④促进了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⑤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⑥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立2、电气革命的的出现(1).条件:①理论的研究②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③长距离技术的成熟④与电力相关的新产品产业⑤蒸汽机的局限性(笨重、污染、不适应交通运输业)(2).影响:①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产业结构(新工业部门建立)②形成了以垄断为形式的经营模式③改进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物质技术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④影响了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如电灯、电话等)怎么学?从近代以来社会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与科学理论发展以及机器发明相联系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发展→蒸汽机发明→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理论研究的突破→电力电器发明→电气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核能及计算机应用→信息时代学会了吗?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对工业革命最大的影响是( )A.它促进了英国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B.它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C.它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D.它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时代结束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什么?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发展;了解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概况: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②1969年,出于的需要美国国防部建立了网络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2)影响:①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③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④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⑤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⑥对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科”与“技”的结合(填空)热力学理论→内燃机;电磁感应理论→;相对论、量子论→激光技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化学理论→塑料、人造纤维怎么学?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与核心技术的关系来理解: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核能及计算机应用→信息时代学会了吗?下列对互联网的叙述属于矛盾分析法的有(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统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合作探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三项伟大的成就?它们对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思想认识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当堂检测】1、蒸汽机的改良和发电机的发明都是A.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B.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结果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2、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互联网时代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①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③为人们提供了远程教育④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方式⑤出现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吸毒犯罪⑥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学会了吗?CD【合作探究】参考答案:三大成就: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项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A. 机车和铁路B. 洗衣机和缝纫机C. 彩电和电脑D. 电灯和电话2、下列关于互联网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B. 互联网发展初期主要用于科学研究C. 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互联网D. 互联网起源于冷战时期的军事项目3、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成功地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一发现对后来的哪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 通信技术B. 医学影像C. 地球物理勘探D. 核能利用4、以下哪项不是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关键技术?A.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B. 文件传输协议(FTP)C. 电子邮件系统D. 激光打印技术5、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意义在于: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B、促进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革新C、为机器生产提供了持续的动力D、导致了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6、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其中不包括:A、促进了信息传播速度的革命性变化B、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C、导致了面对面人际交往的完全消失D、改变了人们的娱乐和消费方式7、题干: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森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的时间是 ______ 。
A、1807年B、1814年C、1825年D、1830年8、题干:下列关于互联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互联网是由美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的通信网络B、互联网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C、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D、我国曾在1985年首次加入互联网9、在工业革命时期,哪一项发明被认为是现代工厂制度建立的关键?A. 珍妮纺纱机B. 水力织布机C. 蒸汽机D. 电灯泡 10、下列哪项技术的发展最直接地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A. 无线电通信B. 计算机网络C. 半导体技术D. 互联网11、【题目】19世纪末,一位美国发明家发明了一种能够大规模生产、成本低廉的打字机,这一发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①电影②电视③报纸④互联网A.②③B.①②C.③④D.②④7.《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公共马车③火车车厢④计算机系统的总线。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A. ②①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③①④D. ②①④③8.《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B.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C. 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D. 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9.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
从中感知到的是()A. 生产力的巨大进步B. 生产关系急剧变革C. 经济基础质的飞跃D. 上层建筑自我调整10.在无线电和电视时代,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中产阶级的水准。
与此同时,人们的闲暇大多花在“嬉戏逗趣的活动”上,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无产阶级化。
这反映了()A.无线电和电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进步的毒瘤C.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D.工人阶级作为无产者的阶级属性暂时难以改变11.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动力革命包括()①牛耕的出现②蒸汽机的改良③电动机的出现④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12.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它的出现()A.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B.使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C.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D.促使垄断组织的形成13.19世纪后期,英国刊物上登载了一幅题为《巨人》的漫画。
漫画中,一个放在铁轨上的巨大的铁壸正被火焰烧得从壸盖和壸嘴喷发出水汽。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课时达标(含答案解析)【基础组】1.18 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纺织机在英国出现,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
这表明( )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B.蒸汽机的发明是实验科学长期孕育的结果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能提供更充裕可靠的动力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2.(2012·某某高二检测)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C.蒸汽锤、铁路设备D.机、水力织布机3.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图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行驶在铁路上的情景发生时( )A.内燃机已出现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C.电报线出现D.电子计算机问世4.(2012·某某学业水平测试)电力作为工业生产的动力开始出现于( )A.18世纪末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1世纪初5.(2012·某某高二检测)我们国家把每年的6月15日至21日定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
历史上使电成为新能源的关键性科学发现和发明是( )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②内燃机的创制③普朗克提出量子论④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7.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下列哪种情况不是信息时代带来的( )A.甲在网上进行产品销售,生意兴隆B.乙在家中上班,完成工作而受表扬C.丙昨天还在非洲,今天却在泰国度假D.丁沉迷于虚幻时空,被诊断为“网瘾”少年8.(2012·某某学业水平测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下列关于互联网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互联网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B.互联网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C.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聊天等服务D.互联网完全取代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煤介9.(2012·某某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垄断组织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兼并。
“蒸汽”的力量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答案】C2.(2013·某某文综·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X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考点】工业革命【答案】C3.(2013·某某单科·18)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
18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X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
推动了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C.工人斗争的压力 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考点】社会立法【答案】C2012年题组1.(2012·某某单科·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答案】C2.(2012·某某文综卷·21)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图8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答案】B3.(2012·某某文综·8)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动力【答案】B4.(2012·某某文综卷·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备注:无)
2012年题组
1.(2012·上海单科·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解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2·重庆文综·2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
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这具体表现为()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D项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相符;A项在前两次技术革命就已具有;B项应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C项“学科越来越少”说法错误。
【答案】D
2011年题组
1.(2011·安徽文综·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解析】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是来自原子弹而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A项偷换概念;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反法斯同盟的建立而非原子弹的使用,排除B项;科技是双刃剑,本身不会带来灾难,关键在于人的作为,排除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
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比如原子科技、航天科技的发展与二战中的原子弹、导弹有密切关系,故选D项。
【答案】D
2010年题组
1.(2010·江苏单科·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根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棉纺织厂发展如此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文基·3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 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
【解析】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答案】A
2008年题组
1.(2008·上海综合·11)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进和运用为标志,大大推动了人类交通工具的改进。
1814年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 A.瓦特 B.斯蒂芬逊
C.富尔顿 D.莱特兄弟
【解析】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机车。
【答案】B
2.(2008·广东文基·33)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是( )
A.蒸汽机 B.轮船
C.汽车 D.电视机
【解析】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蒸汽机、轮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电视机是20世纪20年代才发明的,不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
【答案】C
3.(2008·重庆文综·14)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解析】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007年题组
1.(2007·北京文综·22)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
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图6 珍妮纺纱机图7 早期机车图8 早期汽车A.哈格里夫斯史蒂芬孙卡尔·本茨
B.人工动力蒸汽动力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早期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其对应的时间不正确,在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答案】C
二、主观题
1.(2013·北京文综·40)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1)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8分)【考点】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和海洋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审题正确,题目:“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海洋和人类文明二者的关系。
因此在论述的时候要
从两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关系,一是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二是人类文明进步对海洋的影响。
并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2分)
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
(2分)
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
(2分)
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
(2分)
例2: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对人类区域的阻隔,缩短了交往时间,有利于信息传播。
2.(2010·北京文综·39)(2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
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2英国煤产量增长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
第一问根据图示直接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的变化需求作答(木材等传统能源——煤)。
【答案】变化:英国媒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