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机制和临床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972.00 KB
- 文档页数:33
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护理与管理作者:李淑芳黄叶丹应敏卿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护理管理,提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建立良好医、护、患关系,更好地促进康复及良好的预后。
方法:对临床142例慢性乙肝病人,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分类管理与调查分析。
结果:存在心理负担、治疗疗程长、医药费用高、知识缺乏、盲目就医等问题导致部分病人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依从,通过心理护理、专科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出院后随访并建立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人档案等临床护理与管理取得满意疗效。
结论:科学的临床护理与管理,能有效提高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赢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提高了慢性乙肝病人的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存时间。
【关键词】慢性乙肝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71-01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它将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和睦,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则是慢性乙肝病人的最佳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临床监测与观察,能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代偿期和失代偿、肝细胞癌及其乙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现将我科搜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采取护理管理对策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208例慢性乙肝病人,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情况,经过全面评估,录选142例慢性乙肝病人,实施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其中男性103例,女性39例,年龄最大76岁,年龄最小22岁,平均年龄44.5岁,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执行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学分会联合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根据每位病人的病情状况,服用不同抗病毒药物,其中应用拉米夫定15例,阿德福韦脂56例,恩替卡韦67例,替比夫定4例。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22适合药学,执业药师,卫生健康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1.(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A.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B.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C.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参考答案:ABCD2.(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A.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B.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C.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D.药物导致参考答案:AB3.(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A.拉米夫定B.阿德福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A4.(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CD5.(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D6.(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A.阿德福韦B.替比夫定C.恩替卡韦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AB7.(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A.拉米夫定B.替比夫定C.恩替卡韦D.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参考答案:AC8.(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B.TAF 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C.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D.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参考答案:ACD9.(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A.阿德福韦B.恩替卡韦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BCD10.(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C .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D .药物导致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A .拉米夫定B .阿德福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A .阿德福韦B .替比夫定C .恩替卡韦D .丙酚替诺福韦(TAF)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A .拉米夫定B .替比夫定C .恩替卡韦D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B .TAF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A .阿德福韦B .恩替卡韦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D .丙酚替诺福韦(TAF)10 . (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
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发生及治疗策略郑嵘炅,鲁晓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乌鲁木齐 830054通信作者:鲁晓擘,*********************(ORCID:0000-0001-5532-7551)摘要:强效低耐药口服抗病毒治疗可使HBV复制受到强力抑制,但部分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艾米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仍存在低病毒血症(LLV)。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LLV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风险以及长期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聚焦有关一线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LLV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和临床危害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今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LV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核苷类;核苷酸类;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rst-line treatment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and its treatment strategiesZHENG Rongjiong, LU Xiaobo.(Center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U Xiaobo,*********************(ORCID: 0000-0001-5532-7551)Abstract:Highly effective oral antiviral therapy with low drug resistance can strongly inhibit HBV replication;however,some patients may still have low-level viremia (LLV) after receiving entecavir,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enofovir alafenamide, or tenofovir amibufenamide for 48 weeks or more. Multiple studies in China and globally show that LLV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ibrosis,the risk of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d the reduction in long-term survival rate. 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harm of LLV after first-line treatment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as well as different treatment regime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LLV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Hepatitis B, Chronic;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Low-Level Viremia1 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再认识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对HBV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清除了细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携带状态,是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环磷腺苷是一种核苷酸类药物,为非洋地黄类强心药。
其主要成分环磷腺苷〔cAMP〕是细胞内参与调节物质代谢和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物质,是生命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
作为一个心血管药物,环磷腺苷具有穿透性好、药理作用温和、不变性高、毒副作用小等长处。
在体内环磷腺苷可促进心肌细胞的存活,增强心肌细胞抗损伤、抗缺血和缺氧能力;促进钙离子向心肌细胞内流动,增强磷酸化作用,促进兴奋-收缩偶联,提高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还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射血阻抗,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除量,改善心功能。
从而对心脏起到营养心肌、正性肌力、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凝聚和抗心律变态作用。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尤其是对洋地黄类强心药中毒或不敏感患者。
环磷腺苷作为抗心血管用药,其适应症广泛,在临床用量日益增加。
随着其用药量的不竭增加,市场预期良好,为适应市场要求,我们对打针用环磷腺苷进行了研制,并申请注册该药品。
1. 药理毒理:环磷腺苷为蛋白激酶致活剂,系核苷酸的衍生物。
它是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重要物质,由三磷酸腺苷在腺苷环化酶催化下生成,能调节细胞的多种功能活动。
作为激素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内阐扬激素调节生理机能和物质代谢作用,能改变细胞膜的功能,促使网质肌浆内的钙离子进入肌纤维,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并可促进呼吸链氧化酶的活性,改善心肌缺氧,缓解冠心病病症及改善心电图。
此外,对糖、脂肪代谢、核酸、蛋白质的合成调节等起着重要作用。
2. 药代动力学:进入细胞的环磷腺苷在阐扬生物学效应后被磷酸二酯酶降解成5-腺苷-5’-磷酸〔5-AMP〕掉去活性,进而被分解成腺苷和磷酸。
3 临床应用: 环磷腺苷在临床上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心源性休克。
对改善风湿性心脏病的心悸、气急、胸闷等病症有必然的缓解作用。
对急性白血病结合化疗可提高疗效,亦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
此外,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各种肝炎和银屑病也有必然疗效。
核苷酸和核苷酸类药物对癌症基因组稳定性作用比较李新;彭佑共;田蜜【摘要】目的:总结国内外对核苷酸及有关核苷酸类药物对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性作用的研究现状。
方法检索Medline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万方医学网(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均需检索),1998年1月—2015年5月发表的、关于核苷酸及核苷酸类药物对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性作用的对照研究。
遵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提取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英文文献7165篇,中文文献53篇。
最后纳入分析的英文文献36篇,中文文献2篇。
在检测到的28篇英文文献中,5篇主要是表明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存在染色体及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并解释其原因与癌细胞的DNA复制时的应激状态相关。
2篇文献的研究涉及低核苷酸水平对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2篇文献的研究涉及补充外源性核苷酸对基因组具有稳定性的作用。
6篇文献的研究证明,激活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通路,补救了复制应激和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7篇,是关于核苷酸类药物及最近开发的新药的抗癌机制,一般是通过并入癌细胞中的DNA链而阻断DNA合成,并可能导致癌细胞凋亡。
3篇英文文献主要涉及癌细胞的抗药作用。
2篇中文文献表明,8-氯腺苷阻滞肿瘤细胞在G2/M期,并由此激活凋亡信号通路而诱导细胞凋亡。
结论核苷酸类药物嵌入DNA链后导致基因组变化呈多样性,对于癌症有治疗价值,也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35)0z1【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核苷酸;核苷酸类药物;肿瘤细胞,恶性;基因组不稳定性【作者】李新;彭佑共;田蜜【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Ⅰ科,荆门 448000;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Ⅰ科,荆门448000;湖北省荆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法医鉴定所,荆门 44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肿瘤细胞中存在染色体及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在实体肿瘤中,结构和数目性的染色体异常很常见[1]。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机制及特征作用常用抗病毒药物的机制及特征作用抗病毒药物是防治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下,研发出了许多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介绍常用抗病毒药物的机制及特征作用。
一、核苷类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核苷类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是模拟细胞内天然核苷酸的药物,通过与病毒RNA或DNA的合成酶结合,阻断其复制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这类药物常见的代表是阿昔洛韦和拉米夫定。
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特别适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阻断病毒DNA的链延伸,从而阻止病毒复制。
拉米夫定是一种具有抗逆转录病毒活性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艾滋病毒感染。
它通过与逆转录酶结合,抑制病毒RNA和DNA的合成,从而阻断病毒复制。
二、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蛋白酶,阻断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其中,常用的药物有司坦治和利巴韦林。
司坦治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特别有效地治疗肝炎病毒感染。
它主要通过抑制肝炎病毒的蛋白酶活性,阻断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利巴韦林是一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阻断病毒的复制。
三、免疫增强剂类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剂类抗病毒药物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可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同时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干扰素诱导剂是通过模拟干扰素的作用,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样物质,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功能的目的。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皮肤疱疹等病毒感染。
综上所述,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根据其机制和特征作用可分为核苷类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增强剂类抗病毒药物等。
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核苷酸抗代谢物是一类具有抗代谢作用的生物分子,能够在生物体内干扰核苷酸的正常代谢过程。
核苷酸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化学物质,它们是核酸(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同时还在能量代谢、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作用。
核苷酸抗代谢物通过对核苷酸代谢的干扰,可以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
核苷酸抗代谢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核苷酸类似物:这类抗代谢物结构与核苷酸相似,可以与核酸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核苷酸的代谢。
例如,氟尿嘧啶(5-FU)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肿瘤的核苷酸类似物。
2.核苷酸酸碱基类似物:这类抗代谢物通过替换核酸中的酸碱基,干扰核酸的合成与功能。
如阿糖胞苷(Ara-C)在抗病毒和抗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
3.核苷酸合成抑制剂:这类抗代谢物作用于核苷酸合成的关键酶,阻止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如抗代谢药物甲氨蝶呤(MTX)可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核苷酸抗代谢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
1.酶催化降解:核苷酸抗代谢物在体内通过酶催化作用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进而排出体外。
2.核苷酸酸碱基切除修复:生物体通过对受损核酸进行修复,使核苷酸抗代谢物失活。
3.转运蛋白介导排出:部分核苷酸抗代谢物可通过转运蛋白从细胞内排
出,减少其对生物体的毒性。
核苷酸抗代谢物在医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抗代谢药物在治疗肿瘤、病毒感染、风湿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核苷酸抗代谢物还可用作生物传感器、基因诊断和治疗等。
附件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广东省药学会2015年4月15日印发)摘要:大多数接受核苷(酸)(nucleos(t)ide analogues,NAs)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治疗,而且患者个体间通常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NAs类药物长期治疗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对NAs类药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数据进行回顾总结,加强广大临床医师对相关安全性问题的认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安全性Safety of Long-Term Anti-Viral Treatment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bstract: Most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patients need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NAs), whereas part of them even need life-long treatment. However, due to heterogeneity of human beings, it is great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long-term safety of NA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aimed to review the safety data of long-term anti-viral treatment with NAs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clinicians to these issues and support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 B; nucleos(t)ide analogues; safety目前,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主要选择,具有疗效强、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服用方便等优势[1]。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特点抗病毒药物是一类被广泛使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抵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特点。
一、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是一类通过模拟自然核苷酸入侵病毒基因组并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
它们通过与病毒复制时所需的核苷酸结合,阻断病毒的核酸合成。
常见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时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二、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病毒蛋白酶活性的药物。
病毒蛋白酶是病毒复制过程中必需的酶类,它参与了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和成熟过程。
通过抑制病毒蛋白酶的活性,蛋白酶抑制剂能够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例如,草果糖基苷和洛匹那韦等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就属于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
三、中和剂中和剂是一类通过与病毒颗粒结合,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的药物。
一般来说,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需要先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进入细胞内部进行复制。
中和剂能够结合病毒表面的结构蛋白,阻断病毒与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侵染。
例如,恩替卡韦是一种中和剂药物,常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
四、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它能够刺激宿主细胞产生一系列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干扰素还能够增强宿主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
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病毒性疾病。
总结起来,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各有不同。
核苷类似物通过干扰病毒的核酸合成来抑制病毒复制;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蛋白酶的活性来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中和剂通过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来抑制病毒侵染;干扰素则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抵抗病毒感染。
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疗效,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
环磷腺苷是一种核苷酸类药物1. 简介环磷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简称cAMP)是一种重要的核苷酸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
它由三个组分构成,包括一个腺嘌呤核糖、一个磷酸基团以及一个环状的腺苷酸环糊精。
2. 药理作用环磷腺苷在细胞内起着调节信号传导的重要作用。
它通过与细胞内的cAMP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蛋白激酶A(PKA),从而调节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以及细胞功能。
cAMP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下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促进蛋白激酶C(PKC)的活化,以及影响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3. 生物医学应用3.1. 细胞信号传导研究cAMP广泛应用于细胞信号传导研究领域,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cAMP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因此对于了解细胞功能、疾病发生机制以及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3.2. 心血管疾病治疗cAMP在心血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研究发现,cAMP可以通过调节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影响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cAMP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
3.3. 哮喘治疗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cAMP类药物可通过扩张支气管平滑肌,促进支气管扩张,减轻哮喘症状。
在哮喘治疗中,cAMP类药物常用于舒张支气管,以缓解呼吸困难和阻塞性症状。
4. 临床应用环磷腺苷类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环磷腺苷类药物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4.1. 心血管疾病治疗环磷腺苷类药物可通过激活细胞内的cAMP受体,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功能,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4.2. 哮喘治疗由于cAMP类药物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可缓解哮喘症状,因此在哮喘治疗中广泛应用。
4.3.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环磷腺苷类药物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元的兴奋性以及神经元的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核苷类药物的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乏力、恶心、头痛、皮疹、腹痛或腹泻等,这些症状均较轻微,发生的频率较低,且不需要停药、减量等处理。
但每个人机体情况不同,有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后可发生肌酐清除率异常,肌酸激酶、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升高等。
在慢性乙肝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应特别关注肾脏、心脏及骨骼等重要器官的健康状况:慢性HBV感染与骨密度下降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是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症状。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HB\/感染可增加患者肾脏终末期疾病的风险:具有肾毒性的核苷类药物可能进一步增大慢性乙肝患者肾损伤的风险。
慢性乙肝患者能否实现长期治疗,取决于其整体健康状况,有的患者可能因不耐受而中断治疗,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健康损伤。
核苷酸类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是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
核苷酸类药物所致的线粒体毒性相关临床表现包括如神经病变、肌病、肝细胞脂肪变性、肾毒性、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急性胰腺炎、血液系统疾病及心肌病等。
目前所有核苷酸类药物说明书中均有关于线粒体毒性的黑框警告。
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核苷与脱氧核苷系列化合物主要用于医药领域,用途广泛,而且新产品层出不穷,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抗病毒药物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品种繁多,结构多样,主要以破坏病毒转录,干扰或终止病毒核酸的合成为目的,用于抗疱疹病毒、HIV、HBV、以及流感和呼吸系统病毒等DNA和RNA病毒。
目前在这方面应用最多,而且新出现的药物主要集中于治疗上述疾病。
2.抗肿瘤药物目前用于临床和正在研究的核苷类抗肿瘤药物有数十种,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干扰肿瘤的DNA合成,或者影响核酸的转录过程,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3.抗真菌类药物具有这方面作用的核苷类化合物已经有多种用于临床应用,其中有部分产品对多种真菌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对哺乳动物几乎无毒性。
4.抗抑郁药物核苷类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非常强的抗抑郁作用,有的药物同时可以用作治疗关节疾病的镇痛剂,对脑血管功能障碍也有效。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8-03-06T14:36:51.9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作者:潘芸[导读] 核苷(酸)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盐城 224400)【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苷(酸)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苷;核苷(酸);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113-02 乙型肝炎是我国目前较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类型,也是感染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大危害。
相关研究指出[1],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肝硬化的几率较高,患者失代偿期生存率较低,对其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多选择传统抗病毒方案进行干预,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迟患者肝硬化,但抗病毒效果欠佳[2]。
有研究指出[3],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主要用药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但单独用药多存在耐药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