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第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21.23 MB
- 文档页数:52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见表6-1-1)
表6-1-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表
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见表6-1-2)
表6-1-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考点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1.利用植物监测
(1)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见表6-1-3)
指示植物是指受到污染物的作用后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及地衣、苔藓等。
表6-1-3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
(2)监测方法(见表6-1-4)
表6-1-4监测方法
2.利用动物监测
一定区域内,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监测评估该区域空气污染状况。
动物对污染物吸收途径:①气态污染物、粉尘从口鼻进入体内;②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进入;③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皮肤进入动物机体。
污染物体内分布:①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②三价和四价阳离子主要积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③铅、钙、钡、锶、镭、铍等与骨骼亲和力较强,其二
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④对某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积累较多;⑤脂溶性物质易积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3.利用微生物监测
一般以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作为室内空气细菌学的评价指标。
考点三: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1.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见表6-1-5)
表6-1-5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2.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见表6-1-6)
表6-1-6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宪法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制定本法。
第二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的法制和管理体系,确保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三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适用于国内范围内的各类环境监测活动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二章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将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作为基本原则。
第五条环境监测应当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保障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第六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注重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章环境监测的主体责任第七条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承担监督和管理责任。
第八条地方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并实施环境监测工作,对本地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提供可靠的环境数据。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内容与方式第十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应当采取定点监测、移动监测、在线监测等多种方式,确保监测全面、准确。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运用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管理和运用。
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告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环境监测机构的评估和认证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相关部门的评估和认证,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和资质。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八章附则第十六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监测: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的活动。
2. 科学性:环境监测应当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全面性:环境监测应当涵盖各种环境要素和评估指标,综合反映环境状况。
4. 准确性:环境监测数据应当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可靠地反映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第七章_噪声污染监测_例题和习题第八章物理污染监测例1 有一车间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有1小时82dB(A),2小时85dB(A),2小时90dB(A),3小时92dB(A),问(1)计算等效连续声级?(2)这种环境是否超过8小时90dB(A)的劳动保护卫生标准?声音叠加Lm=98.9dB Lm=Leq + 10lgN 98.9=Leq + 10lg8Leq = 89.9dB 所以等效连续声级为89.9dB 这种环境对工人来说未超过8小时90dB(A)的劳动保护卫生标准。
例2 为了测定某车间中一台机器的噪声的大小,从声级计上测得声级为100dB,当机器停止工作,测得背景噪声为93dB,求该机器噪声的实际大小? (附: 背景噪声修正曲线) 解:Lp?Lp1?7dB查背景噪声修正曲线 ?Lp?1dB 所以该机器噪声实际为99dB例3 某工厂有5台设备是主要噪声源,其单台设备噪声源强分别为90dB(A)、85dB(A)、87dB(A)、80dB(A)、82dB(A),求这些设备的总声压级LPT。
解:按照噪声的能量叠加规律,有方法1:LPT?10lg?100.1LPi?10lg(100.1?90?100.1?85?100.1?87?100.1?80?100.1?82)?10lg109.2 96?93.0dB1580 82 85 87 9084.290.4方法2:89.293.11第八章物理污染监测一、填空题1 计权声级有四种类型,即A、B、C、D,在噪声监测中使用较多的,模似人耳对55dB以下低强度噪声的滤波原理设计的是_____计权声级 2 Leq、L10、L50和L90的含义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 声音传播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环境生态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生态监测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监测管理制度。
第二条监测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环境生态监测工作,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测等各类监测活动。
第三条监测管理制度的宗旨是规范环境生态监测活动,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机关为市环境保护局,具体监测工作由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
第五条市环境监测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
第二章环境生态监测的基本原则第六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及时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原则。
第七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实行专业负责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条件。
第八条环境生态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可靠,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第九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对监测设备、人员、数据等进行全面管理,保障监测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第十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依法合规,不得私自篡改监测数据,不得故意隐瞒监测结果。
第三章环境生态监测的任务和内容第十一条环境生态监测的任务是全面了解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发现和监测环境污染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第十二条环境生态监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大气环境监测:监测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二)水环境监测:监测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质、水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三)土壤环境监测:监测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质等污染物含量;(四)生物监测:监测植物、动物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第十三条环境生态监测应当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监测要求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环境生态监测的组织和实施第十四条市环境监测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监测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明确监测工作责任和任务。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九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以拒绝进入现场等方式拒不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九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一)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二)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三)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第一百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一)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二)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三)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四)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自动监测数据的;(五)未按照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
第一百零一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国家综合性产业政策目录中禁止的设备和产品,采用国家综合性产业政策目录中禁止的工艺,或者将淘汰的设备和产品转让给他人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职责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进口行为构成走私的,由海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环境污染自动监测一.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组成:自动监测系统由一个中心站,若干个子站及信息传输系统组成。
1)监测中心站(总站) 2)固定监测站(子站)包括移动子站3)数据及信息传输系统2.功能:1)总站功能有功能齐全、储存容量大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电台,打印绘图等输出设备,以及数据存储设备。
(1)定时收集各子站传来的监测数据和信息(2)处理储存这些数据,建立数据库(3)向子站发布工作指令(4)管理子站的监测工作2)子站功能有测定污染项目的自动监测仪、气象参数测量仪和环境微机和电台。
(1)按预定项目进行监测(2)按一定时间间隔采集和处理监测数据(3)显示打印和储存数据(4)接收工作指令,传送数据3 )信息传输系统功能(1)储存数据(2)传输数据(3)按计算机预置方式进行分析二.监测项目和仪器1.监测项目1)监测空气污染的子站监测项目分为两类:(1)气象参数: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速、风向及日照量等。
(2)污染参数:SO2 NOx CO O3 总烃甲烷非甲烷烃等2) 空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的子站的测点分为两类:(1)I 类测点:监测数据要求存入国家环境数据库测点五大气象参数和表9-1中所列的污染参数(2) II类测点:监测数据由各省、市管理测定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2.监测仪器1)仪器装备P451 图9-1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子站内仪器装备示意图2)监测仪器必须具有下列功能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是在自动化监测仪器和计算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
(1)连续自动化(2)所测污染物的浓度以电信号大强度来表示(3)测定仪器响应速度要快,性能稳定。
(4)灵敏、准确、可靠等性能三.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1.紫外荧光法测SO2原理:当用波长190-230nm脉冲紫外光照射空气样品时,则空气中SO2分子对其产生强烈吸收,被激发至激发态,即:SO2+hv1(220nm)→SO2* 激发态SO2*分子不稳定,瞬间返回基态,发射出波峰为330nm的荧光SO2*→SO2+hv2(330nm) 当SO2浓度较低,吸收光程很短时,发射的荧光强度和SO2浓度成正比。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解决方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2)1.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2)1.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3)第二章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3)2.1 大气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3)2.1.1 监测设备 (4)2.1.2 监测技术 (4)2.2 水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4)2.2.1 监测设备 (4)2.2.2 监测技术 (4)2.3 土壤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4)2.3.1 监测设备 (4)2.3.2 监测技术 (5)第三章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5)3.1 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 (5)3.1.1 数据采集 (5)3.1.2 数据传输 (5)3.2 环境监测数据存储与管理 (5)3.2.1 数据存储 (5)3.2.2 数据管理 (6)3.3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6)3.3.1 数据分析方法 (6)3.3.2 数据应用 (6)第四章环境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6)4.1 环境污染源识别方法 (7)4.2 环境污染源评估技术 (7)4.3 环境污染源监测与控制 (7)第五章环境治理技术概述 (8)5.1 环境治理技术分类 (8)5.2 环境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8)第六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9)6.1 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9)6.1.1 概述 (9)6.1.2 源头控制技术 (9)6.1.3 过程控制技术 (9)6.1.4 末端控制技术 (9)6.2 大气污染治理设备 (9)6.2.1 概述 (9)6.2.2 吸收塔 (10)6.2.3 吸附塔 (10)6.2.4 催化反应器 (10)6.2.5 除尘器 (10)6.3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案例 (10)6.3.1 案例一: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 (10)6.3.2 案例二:工业炉窑氮氧化物治理工程 (10)6.3.3 案例三: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工程 (10)第七章水污染治理技术 (10)7.1 水污染治理技术原理 (10)7.2 水污染治理设备与应用 (11)7.2.1 物理法设备与应用 (11)7.2.2 化学法设备与应用 (11)7.2.3 生物法设备与应用 (11)7.2.4 膜分离技术设备与应用 (11)7.3 水污染治理工程案例 (11)7.3.1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 (11)7.3.2 某工业园区废水处理项目 (12)第八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2)8.1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方法 (12)8.1.1 物理方法 (12)8.1.2 化学方法 (12)8.1.3 生物方法 (12)8.1.4 综合方法 (12)8.2 土壤污染治理设备 (12)8.2.1 物理治理设备 (12)8.2.2 化学治理设备 (12)8.2.3 生物治理设备 (13)8.2.4 综合治理设备 (13)8.3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案例 (13)8.3.1 某工业废弃地土壤污染治理 (13)8.3.2 某农田土壤污染治理 (13)第九章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管理 (13)9.1 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策划 (13)9.2 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实施 (14)9.3 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验收 (14)第十章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 (15)10.1 环保行业发展趋势 (15)10.2 环保行业政策法规 (15)10.3 环保行业市场前景 (15)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1.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环境监测课程习题.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2、环境优先污染物3、环境标准4、环境优先监测二、填空1、按监测目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三、思考题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哪几类?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4、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5、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6、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6、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7、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订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10、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11、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各是什么?12、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13、简述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14、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15、简述环境监测的过程。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一、名词解释1、水质污染2、水体自净3、水质监测4、瞬时水样5、混合水样6、流速仪法7、湿式消解法8、干灰化法9、富集或浓缩10、混合水样11、综合水样12、凯式氮13、化学需氧量14、高锰酸盐指数15、生化需氧量16、总需氧量17、平均比例混合水样18、酸度19、PH值20、酚酞酸度21、碱度22、臭阈值23、总残渣24、总可滤残渣25、悬浮物(SS)26、地下水27、离子交换法28、共沉淀29、细菌总数30、污泥体积指数31、溶解氧32、真色33、表色二、思考题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2、如何制订水污染监测方案?以河宽< 50m 的河流为例,说明如何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采集有代表性的水样?工厂废水采样点应如何设置?4、解释下列术语,说明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平均混合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法规说明:为了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
该法规旨在规范大气环境管理行为,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详细阐述该法规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要求。
第一章:总则《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总则部分包括法律的适用范围、主要原则以及法律监督等内容。
其中,法律适用范围界定了针对大气污染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主要原则包括源头治理、综合防治、依法管理和公众参与,旨在确保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第二章:大气污染源治理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和管理。
根据不同的大气污染源,设立了相应的管控标准和限值,并规定了监测、考核、奖惩等措施。
此外,大气污染源的减排还需要采取工艺改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等措施,以降低排放浓度和总量。
第三章:区域协同防治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大气污染跨界、区域防治的重要性和要求。
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大气污染传输规律等,制定了相关的区域协同防治措施,包括建立监测体系、信息共享平台、跨区域合作机制等,以推动区域间的大气污染协同防治。
第四章: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
第四章规定了大气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数据的公开、监测机构等。
此外,还规定了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运用和发布,以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大气质量的变化和污染情况。
第五章:大气污染应急管理大气污染应急管理是应对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重要举措。
第五章规定了相关应急管理的制度和要求,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等。
此外,还强调了应急信息的发布和公众参与,以提高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六章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予以了惩罚性措施和法律责任。
不同级别的违法行为将会面临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规定了行政强制措施、公益诉讼以及责任追究机制,以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公众权益的维护。
第七章:附则最后一章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附则部分,主要涉及法律施行的时间、法规的解释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环境检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一、为了落实“环境保护,全民参与”的国家环保方针,促进企业环境管理和防治污染的工作,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环境检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噪声、振动、辐射、生态等环境要素的观测、检验和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监测环境质量,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和人类健康。
第二章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环境检测的主体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涉及环境检测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必须严格按照本制度规定执行。
第三章环境检测计划一、各主体单位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和环境监测需要,编制环境检测计划。
计划应当明确具体的检测项目、频次、方法、标准及责任人,经相关部门审核后报批执行。
二、环境检测计划应当根据国家环保政策和相关法规的要求,确定检测的项目和频次,确保对环境要素的监测全面、准确。
三、环境检测计划的执行情况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做好相关记录和资料的备案工作。
第四章环境检测的实施一、环境检测的实施应当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环境检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保证检测过程的规范和科学性。
三、环境检测的过程应当保持公正、公正,不得违法违规,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和妨碍检测工作的进行。
四、环境检测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相关的执业资格和证书。
第五章环境检测结果的处理一、环境检测结果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检测报告,明确现场环境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二、环境检测报告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报送,做好相关记录和资料的归档工作。
三、对于环境检测结果中发现的环境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措施,避免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和破坏。
第六章环境检测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一、对环境检测工作的执行情况,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确保环境检测工作的合规性和科学性。
环境监测采样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提高监测工作效率,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特制定此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包括大气、水、土壤、废弃物等环境监测。
第三条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规范、有效原则,强调勤勉尽责,严格操作程序,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第四条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应遵循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进行采样,并及时报送监测数据。
第五条环境监测采样工作由国家环保部门、地方环保部门和专业监测机构共同完成,各方需建立相应的监测采样制度和流程,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第二章环境监测采样规范第六条环境监测采样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点,避免人为干扰和污染,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七条环境监测采样应按照监测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八条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应注意对监测器材的校准和维护,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第九条环境监测采样应遵循自上而下,逐级采集的原则,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第十条环境监测采样应注意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采样应建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存档和溯源,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审查性。
第三章环境监测采样流程第十二条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应按照统一的采样流程进行,包括监测方案编制、样品采集、样品分析和数据报告等环节。
第十三条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应制定完整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的、监测范围、监测方法、样品点选择和监测周期等内容。
第十四条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应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进行采样,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应在样品采集后及时进行样品分析,并生成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环境监测采样工作应及时将监测数据报送给相关部门,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公开透明。
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现代社会,大气污染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各国纷纷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
本文将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
第一章:概述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目标是保护大气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降低空气质量指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该法律适用范围包括所有工业、交通和家庭等各个领域的大气污染源。
第二章:污染源管控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该法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污染源管控措施。
首先,所有污染源需要申请排污许可证,且必须严格按照排放标准进行操作。
其次,对于排放量较大的污染源,必须安装并运行污染治理设施。
此外,还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和巡查工作,确保其排放符合要求。
第三章:大气质量监测为了实现大气污染的动态监测,该法规定了大气质量监测网的建设和管理。
监测网覆盖范围广泛,监测站点分布均匀,能够对大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监测结果将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依据,也将向社会公布,并用于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第四章:排放标准为了规范大气污染的排放行为,该法规定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
这些排放标准是根据不同污染物和不同排放源的特性制定的,包括废气排放、固体废物排放等方面。
排放源必须进行排放监测,并确保排放水平在标准限值以内。
第五章:大气污染应急预案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旦出现大气污染超标的情况,相关部门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限制污染源的排放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以减少对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处罚与赔偿该法规定了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具体措施。
对于未经允许或超过许可范围的排放行为,将给予罚款或行政拘留等处罚。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对因为大气污染造成损害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赔偿的相关规定。
第七章:宣传教育与技术支持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认知和意识,该法规定了加强宣传教育的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支持,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