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自由在高处》的好句子
- 格式:pdf
- 大小:173.92 KB
- 文档页数:1
自由在高处经典句子[标签:栏目] ,自由在高处经典句子1、有时候我免不了去想,人生真的很无趣,因为要做那么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
记得上中学时,为了高考,学校墙壁上到处是“坚持”、“毅力”等激励人心的词语,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然而,今天回过头去看,难免会有这样的经验(毋宁说是教训)与心得,靠着“坚持”、“毅力”去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去做的事情,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不需要的。
2、任何诗歌之美都不是用圆规与坐标计算出来的,因为写诗不是安装水管。
3、国界这人造之物,既为人类的自由而生,也将为人类的自由而死。
4、我将用心于此生此地,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圆满,这是我的土地,我必让它自由。
5、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发现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毫无意义。
6、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应该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而身体自由同样包括行动自由与审美自由。
7、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中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
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8、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之美的坚定的扶持。
9、何世无奇才,没在沼泽中。
10、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11、人——这脆弱的会思想的芦苇,有时更应该像大海一样坚定,不要因为陆地上人多而否定自己的**海水。
12、有什么样的心灵,便有着怎样的目光。
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
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
13、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
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
我现在要做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一大摞书目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
”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
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
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
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
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
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Learning must be like a bee, plucking many flowers in order to produce honey.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八百字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800字1有人在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
有人踌躇满志,有人怨天尤人……自由的人,在高处。
就如山中无事,日日疏闲。
无须沽名钓誉,担忧斗斛之禄;无须拔枣啖葵,哀叹门衰祚薄。
山中有的是月,溪涧汩汩,草荇俱全,踔厉风发。
澄心静虑,恬淡安乐。
听仙鸟谱曲,仙草说话;观星河长明,新雪初霁。
饮的是银瓶泻浆,奏的是阳春白雪。
千里寻真意,山中有佳人。
山下城镇里,世界如此喧哗,让沉默的山气显得格格不入。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连讨价一番也费尽口舌。
多是谄媚的甜言蜜语,多是寻欢作乐而不务正业之人,多是刚愎自用,睚眦必报。
抬头望望天,是一片已好久未见过的海的颜色,未曾感叹,又有生意上门来。
每个人都在愤世妒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
生而有飞翔的机会,却宁做爬虫,居于山脚。
自由的灵魂,在高处。
我的心只想行到文史尽头,欲居桃园;我的身体无力仙化,屈隐无间。
灵魂深处的月钩起沉睡的盛唐,在人世间铺着皓影,流转着亮银。
在云深处不期而遇,惊喜,却又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到来。
在石壁上等天亮,晨星寥寥,山风温柔以待,是清冽的,温暖的,和着竹的清香迎面扑来。
下面的湖上起了雾,仿佛罩上了蚕丝。
氤氲云气,沆荡烟岚,我也可算个仙人之姿——志得意满,也风轻云淡。
这是阆苑的仙葩,是瑶台的地方。
而我无法在一片孤寂上明眸善睐,无法在薄情的世界上空欢喜。
在高层公寓里,我无法跃下转而展翅高飞,无法吹着最春天的风。
没有车驶过街区时,所有声音莫名地不翼而飞,小喊一嗓,如同扔进一颗石子在湖中,泛起小小的涟漪,然后被吞噬,消失地无影无踪。
如同乘一叶小舟在海上,立于森林深处,静静地坐在湖底。
或许只有我在想着“休祲”如何“降于天”,却又瞬间失去了兴趣。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关键词《自由在高处》熊培云创造自由论文摘要熊培云,1973年出生于江西农村。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在多个知名媒体撰稿、发表评论,在学术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文字直击当下社会主要问题,又以较温和理性的口语指出,可读性强,考虑读者的感受,积极与读者交流,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自由在高处》一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心灵上给了每个中国人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站起来,寻找自由,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自由。
本书的作者熊培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有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主笔);《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
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文字,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亚洲周刊》、《信报月刊》、《凤凰周刊》、《散文》等海内外知名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
2005年和2007年,以其理性且有情怀的思想、温和而向上的力量两次入选世纪中国网友“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思想国》、《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译著有《中国之觉醒》。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
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
本书自序,介绍了作者为何要写作,“让文字收藏我的生命和我想要的世界,也许才是我写作的最大目的吧”。
自由在高处短评
自由在高处,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
它表达了对于个人自由和生命尊严的追求,以及对超越物质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首先,自由在高处是一种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束缚,如经济压力、社会规范、道德约束等。
这些限制和束缚让我们感到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而自由在高处则意味着超越这些限制和束缚,达到一种更加自由、自在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自由在高处也是一种态度。
它表现为对个人自由和生命尊严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超越物质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这种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畏强权,不屈服于压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同时,它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在《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中,熊培云以亲身经历为例,探讨了如何在生活中保持自由的态度。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能够超越各种限制和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同时,他也强调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和生命尊严。
总之,《自由在高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和自由。
它提醒我们不要被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和束缚所束缚,而是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能够超越各种限制和束缚,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
名著优美的句子(经典100句)名著优美的句子1.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好兵帅克历险记》2.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意。
——《阴谋与爱情》3.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4.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
——《堂·吉诃德》5.她们其实并不知道,世上没有什么结局是糟糕的,她们和她一样,也完全没有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美与孽》6.诸位由于青年的艺术,而担心堕落。
但是,请先安心吧!诸位是不会那么容易堕落的。
《侏儒的话》7.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感悟到他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那个温暖的世界,感悟到他长期以来只为了一个梦想而活着,因此付出了那么高昂的代价。
《了不起的盖茨比》8.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
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
《尤利西斯》9.当我说关注自己的事业时,我的意恩是建立自己强大的资产。
想想看,一旦美元落进了你的资产项,它就成了你的雇员。
《富爸爸·穷爸爸》10.这些成功人士在到达引爆点之前,都已经在这个方向苦熬了很长时间。
《重来》11.流浪的时候,我脱掉伪装,在街头放声歌唱;走得累了,就把双脚放在离地狱,把眼睛搁在天堂。
《背包十年》12.旅行和电影,一直是我仅有的两个爱好。
旅行,让我可以真切地感受世界;电影,告诉我世界有无限可能。
《背包十年》13.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持有的,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是欣赏。
《谈美》14.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
——《德伯家的苔丝》15.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
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
——《铁皮鼓》16.爱而不狂,妒而不乱,悔而不痛,怒二仍平。
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逃跑者——读《自由在高处》有感高三(3)杨蓝"自修自持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我将用心于此生此地,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圆满;这是我的土地,我必让它自由。
最近真的少有读到如此令人动容的文字,熊培云与王小波一样,拥有特立独行的思维,若说《沉默的大多数》让我重新看待这个社会的"奴性",那么《自由在高处》则改变了我对中国社会的自由和民主的看法——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逃跑者,因为只要我们得救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得救了。
索尔仁尼琴写道:"所谓坚定不移的逃跑者,是指那些坚信人不能住在笼子里的人,并且对这个信念一分钟也未曾动摇过的人,真正的逃跑者永远在路上,而且永不绝望。
"想要逃跑,唯有让思想自由,且渴望自由。
逃向思想认知的自由。
书中"我的真理以你的不接受为边界。
"那种对他人认知的尊重、那种包容与自信让我震撼。
从小到大,我们不是在努力说服别人,就是默默被别人说服,仿佛有些东西只有把他人说服了我们自己才能信服,仿佛说服他人是一种成功的姿态——"你看吧,这的确是个真理。
"但走在这样道路上的我们,里真理远了,因为我们与思想自由渐行渐远。
逃向社会民意的自由。
"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民意无法被表达,而是民意没有执行力。
"的确,中国公民其实有许多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民意被执行起来,就变得不尽如人意。
首先,政府的执行能力不足,不努力解决百姓上报的问题,有些地方官员反而想尽办法实现所谓"零上访";控制着社会资金却不努力解决关系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反而大兴土木建设所谓"面子工程".其次,百姓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没有长远考虑,在自己行使权利执行民意时往往也劳财伤民,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社会的不良反应,例如钓鱼岛问题备受关注的紧张时期,砸日牌车、日牌商铺,又比如最近因为台湾大选后"台独"问题被无限放大,大陆网民肆意到台湾的网站中叫嚣……这不是执行民意,只会让民意执行偏离轨道,将人们的思想与自由锁入更深的牢笼。
名著经典段落摘抄名著经典段落摘抄名著经典段落摘抄11、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
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
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
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
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
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
——贾平凹《品茶》2、桑桑在校园里随便走走,就走到了小屋前。
这时,桑桑被一股浓烈的苦艾味包围了。
他的眼前是一片艾。
艾前后左右地包围了小屋。
当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
艾叶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淡绿色,加上茸茸的细毛,几乎呈灰白色。
因此,当艾叶翻卷时,就像不同颜色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闪闪烁烁。
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于稠密,却又不过于疏远。
——草房子3、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
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
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
——草房子4、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5、“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钱钟书《围城》6、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我们的理想是,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所谓思想国,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请兄恕我还只是微微探出个头瞄了一眼你的“思想国”,合上书,所能想起的也不外乎《吾民吾国,上下求索》、《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等为数不多的篇章。
而且,对于这些篇章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在我都是可商榷的。
可是,它们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文字给我如此震撼,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你和梁淑溟了。
我一度表示文字是虚无的:相比于文字,我更宁愿相信哪怕一丁点儿的实际行动。
上帝热爱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
我时常怀念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由封闭渐渐走向开放的年代,一个理性与心灵的花朵并蒂绽放的年代。
而我自称是“八十年代的遗民”,多半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喜欢过诗歌。
浸透在里尔克诗里的慈悲、无望与人类永恒的命运,深深地击中了我。
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能够从容地面对周遭的一切,就在于我内心从来没有失去诗意的世界。
如我在《最后的世界》一诗中所写的,“我愿我最初的良心与我最后的世界须臾不分”。
网络时代,古老优雅的汉语被冲得七零八落,甚至粗鄙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然而,人毕竟还是一个审美的动物,诗歌在语言上的精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并没有丢掉诗歌,诗歌也从来没有离开这片土地。
有许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坚持诗歌写作。
就像星星没有离开天空,种子埋进了泥里。
你没有看到,不代表那些诗人不存在,你没有读到,不代表那些诗歌不美。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隐约的感觉,那就是“我与这个国家紧密相连,我会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只有哄堂大笑,没有热泪盈眶。
手无寸铁的人们,学会了铁石心肠。
美的危机,是人的危机。
我是中学校长,校服松松垮垮,像一只麻袋,我不觉得不美。
我是游客,在海滩乱扔垃圾,我不觉得不美。
我是官员,民怨沸腾,依旧赖着权位,我不觉得不美。
摘自《自由在高处》的一些好句子,与大家分享
1 给不知将来做点什么的年轻人的两个建议: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
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
2 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3 要么成为你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4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忙碌终日,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来之间匆匆度过一生。
5 一个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6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7 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
8 我将归来,万马千军。
9 恶是摧枯拉朽的,善却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
10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11 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12 其实文字秀美者众,难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
13 入狱身先,悲智双圆。
14 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
15 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