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二地理学案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姓名:班级:2.城市化(1)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________增长的过程。
其本质为农业人口向变并在_______集中的过程。
(2)内涵: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优势课中案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据此完成1~2题。
1.珠江三角洲成为“最早富起来”的区域,其决定因素是( )A.国际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优越的区位条件D.著名的侨乡2.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A.地势低平,水热丰富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C.国家优惠政策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都市圈”是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据此答3-6题。
3.三大“城市圈”是指 ( )A.南京、苏州、无锡 B.南京、苏锡常、徐州C.无锡、常州、徐州 D.无锡、苏州、徐州4.实施该城市化战略,是针对江苏省城市化存在的什么问题 ( )A.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B.乡镇工业过分集中C.缺少特大型城市 D.小城镇规模缩小,大城市规模相对扩大5.三大城市圈建设的意义有 ( )①增强核心城市的功能②不利于跨江发展③苏南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④苏北地区发展劣势更加突出⑤使苏中快速崛起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6.江苏省工业污染治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以重工业为主,废水排放多B.工业集中,废水排放集中C.有色金属冶炼发达,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D.乡镇企业的发展污染点多,面积大高二地理学案 第二章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姓名: 班级:教师寄语: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编制:康双双 审核:张凯文 日期2015-10-22( ) .人口数量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 .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上述四种发展模式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模式差异最大的是 ( ) B .② C .③ D .④.南京市建国以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显著.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南京市属于 ( ) .轻、重工业都发达的城市 B .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重工业城市 .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市 D .农工贸并重的中心城市10.为缩小浙江省内区域发展差异,2020年前应重点加快发展的都市区是 ( )A.杭州都市区 B.金华一义乌都市区C.温州都市区 D.宁波都市区11.浙江省限制开发的区域应包括 ( )A.衢州---丽水高速公路沿线地区B.宁波一温州间的沿海地区C.千岛湖周边地区 D.环杭州湾城镇群地区12.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B.城市化会反作用于工业化C.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D.工业化是伴随着城市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以下是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①行政区划调整;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③体制和政策保证进城农民的利益;④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等。
从"三个比较"研究分析苏北工业化进程情况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苏北地区是江苏的重要板块,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工业化进程较慢、水平较低造成的。
必须清醒地认识苏北工业化进程的现状,以此作为谋划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方略和工作思路的基点。
(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一、与自身发展比较:苏北工业化加快推进江苏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五市,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2003年年末人口3210万人,分别占全省51.9%、44.8%,实现生产总值2717亿元,占全省21.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省九次党代会确立并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以来,苏北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
2000-2003年,苏北生产总值由1975.9亿元扩大到2716.6亿元,年递增10.9%;人均生产总值年递增9.9%,2003年跨上1000美元(1025美元)的新台阶,提前两年实现“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
(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基础设施条件的根本性改善和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支撑,苏北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工业化加快推进。
2003年,苏北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由1995年455.57亿元扩大到1232.89亿元,占全省总额17.8%,提升0.7个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1.3:45.4:33.3,与199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3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反映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2003年,苏北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3%,比2000年上升2.6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
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47.9:22.7:29.4,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就业比重为14.1%,上升1.5个百分点。
例析“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衡量工业化的指标是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一方面,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同点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城市化水平略高;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不同点①城市化起步早,经历时间长,城市化水平高。
②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基本维持新增人口和原有人口的生计水平①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导致城乡差距扩大②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出现严重的“城市病”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江苏是全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苏北发展问题分析报告苏北是指江苏省北部地区,包括淮安、盐城、扬州、泰州等市。
近年来,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就业问题、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苏北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就业。
尽管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由于地区经济结构尚未完全转型,大量人员仍从事传统制造业和农业,这些行业就业机会有限。
另请注意,苏北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北地区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进驻,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苏北地区还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传统制造业和农业活动导致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农业部门的化学物质使用不合理和过度化肥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苏北地区应加强环境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最后,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该地区主要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
这种单一产业结构使得苏北地区的经济对单一行业波动敏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因此,苏北应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同时,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在技术和创新领域加强研发能力,提高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
总之,苏北地区的发展面临就业问题、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等多重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引入更多的投资和高新技术,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社会各界应关心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只有通过综合的努力,苏北地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28讲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工业化(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衡量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城市化(1)概念: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2)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优势条件地理位置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开放前沿自然条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地形平原广阔水文河湖众多人力资源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交通条件有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好,历史上工商业发达城市化基础19世纪初,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全世界仅有10个,江苏省就有苏州、扬州、江宁(今南京)3个1.工业化:从业人员大量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并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
2.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城镇体系结构。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1)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
(2)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城市化率。
2.产生环境问题(1)环境治理没有与工业发展同步。
(2)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污染点增多。
3.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处在快速发展中,政府通过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具体如下:1.调整行政区划。
苏北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06-11-19 23:26 发表于:《网事如风连云港》分类:未分类“十五”以来,苏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新形势下,苏北地区应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以科学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支撑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走一条有苏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苏北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城镇是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是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十五”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苏北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一)城镇数量不断增长:“十五”期间,苏北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城镇数量迅速增加。
各地积极整合资源,对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进行撤并,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以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带头作用。
全区乡镇总数从2000年的641个减到571个,减少了70个,其中乡的数量下降54.3%;而建制镇的数量则增长11.9%。
全区城镇密度为 90.7个/万平方公里,其中县级以上城市5.3个/万平方公里,建制镇85.4个/万平方公里。
(二)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十五”期间,苏北地区城镇人口增长的绝对规模超过了总人口,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速度加快,城镇人口总量不断扩大。
2005年,苏北地区城镇人口1284.32万人,比2000年增加328.63万人,增长34.4%。
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绝对规模由增长转为下降。
2001年以来,苏北地区城镇人口年均增加65.73万人,而乡村人口年均减少46.64万人。
“十五”期间,徐州市城镇人口增加了109.88万人,盐城市城镇人口增加了77.39万人,连云港、淮安两三市增加的城镇人口均超过50万人,宿迁市增加的城镇人口超过了35万人。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1)概念:通常指机械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城市化(1)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2)本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3)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力)(反作用于)城市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关系 规律 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发达 国家时间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发展速度 城市化快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高 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发展 中国 家时间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发展速度 城市化慢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低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1.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项目优势条件地理位置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开放前沿自然条件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地形平原广阔水文河湖众多人力资源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交通条件有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好,历史上工商业发达城市化基础19世纪初,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全世界仅有10个,江苏省就有苏州、扬州、江宁(今南京)3个2.现状(1)工业化进程较快、水平较高。
(2)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3)城市化发展不尽合理。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图及工业结构的变化等,说明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并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发展前景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重点)自主研习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占主导地位向以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15%以下20%以下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问题磁场(1)工业化为什么不单纯用工业发展指标来衡量呢?2.城市化(1)概念:指居住在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2)内涵:①市集中;②域转化;③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4.江苏省概况:位于长江、下游,黄海之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5.现状(1)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较高。
(2)总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6.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
(3)城市化有待提高,城乡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待进一步改善。
问题磁场(2)城市化若滞后于工业化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7.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1)前景010年,城化进程将进入量质并重、 的新阶段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2)推进的主要措施①,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盘活城市、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问题磁场(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南距江苏省省会南京市188公里,东北距亚欧大陆桥桥头堡连云港市135公里。
苏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摘要:苏北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的、思想文化的,甚至还有自然地理的因素,而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为因果,以至形成一种整体结构关系,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造成了苏北的落后现状。
本文将从城市化与工业化辩证关系入手,分析了苏北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现状,提出二者要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苏北城市化;工业化;思路对策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jiangsu province not only lags far behind its economic developed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also behind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reason is very complex, both for economic reasons, and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nd even geographical factors, while they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the cause, that form a whole structure relation in the combination of factors caused the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behind the status quo. This paper from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to bot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north jiangsu region.Keywords: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deas countermeasures苏北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想加快苏北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必须分析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的、思想文化的,甚至还有自然地理的因素,而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为因果,以至形成一种整体结构关系,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造成了苏北的落后现状。
本文将从苏北城市化与工业化辩证关系入手,提出二者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分析(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根据孙久文、叶裕民在《区域经济学教程》的归纳,城市化具有六个方面的内涵: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以上是关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那么到底是什么推动了城市化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考虑城市化,人们可以发现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的新兴城市都是工业城市,如英国的曼彻斯特、纽卡斯尔、利物浦、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等。
在这些城市早期的发展中,都紧密地依附于城市中的主导工业。
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都将工业的发展视为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因,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轨迹,由于轻工业具有以农产品为原材料、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等特征,其大规模发展使得城市劳动力供不应求,收入的差异吸引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轻工业转移,轻工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衣食需求后,基本需求结构转向家电等重工业产品,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标志,但是重工业的资金密集型特征及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并不十分强大,一旦由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对劳动需求量的减少,大于新生产领域或新的市场拓展所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那么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下降。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化水平依然不断提高,这是因为重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依赖性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生活服务业同样成为富有活力的产业。
第三产业的“服务”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它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就业机会,因此伴随着重工业化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掀起了非农业吸纳劳动力的第二次浪潮,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可见,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乡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其它的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工业化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二)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具体地讲,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和推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城市化将通过推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
一方面,企业和人力的集聚形成对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化需求,当这种需求量达到和超过第三产业发展的门槛要求时,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从事非农业的人口随着企业的集聚而集聚在城镇,能够扩张工业品市场,拉动城市化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和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从而成为拉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健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广泛,它既包括经济基础设施还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具体而言分为五大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设施、文化教育及科学研究系统、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市场体系(如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等)。
城市的规模越大,集聚的企业越多,城市基础设施越是完善,使用效率越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就越显著。
综上所述,城市化、工业化存在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因,工业化有力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产生的巨大的创造力又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同步进行会有效地促进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反之则无论是城市化超前还是滞后于工业化都会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进而也会影响到城市化水平。
二、苏北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如前文所述,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而城市化又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同步进行会有效地促进工业化发展,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见下表。
表1 2006-2010年苏南、苏中、苏北城市化水平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苏南67.1% 67.5% 67.7% 67.9% 70.8%苏中47.3% 48.8% 50.2% 52.3% 56.1%苏北40.4% 41.7% 43.1% 44.8% 51.5%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7-2011年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总人口)×100%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地低于苏南地区,也低于苏中地区。
表2 2006-2010年苏南、苏中、苏北工业化水平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苏南55.2% 54.6% 53.2% 50.8% 49.5%苏中48.2% 49.4% 49.3% 47.9% 46.8%苏北39.8% 41.3% 41.9% 41.0% 39.9%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7-2011年上表中的工业化率的计算公式是指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苏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也远地低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
苏北城市化水平也没有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苏北地区城镇密度小、城市规模小(苏南五市中有四市为特大城市,一市为大城市,苏北五市中徐州是唯一的特大城市,淮安、连云港为大城市,盐城、宿迁仅为中等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弱,城市对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也不强。
总之,苏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落后,必将引发诸多的负面效应,必然会对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
一方面,城市化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苏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了城市文明在人口中传播的范围,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与城市容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这一就业机制发挥作用,延缓区域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被阻滞于农村地区,削弱了城市的消费集聚功能,使工业发展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拉动力,也延缓了地区工业化进程。
三、苏北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造成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落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在于苏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与苏南相比,经济基础薄弱,缺乏雄厚财力,城市建设投资不足,造成苏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得不到健全和完善,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产业结构层次低,影响了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规模、质量的提高。
又由于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规模小,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低,即苏北城市化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是造成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加快苏北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要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商贸、运输、信息、房地产等第三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来推进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