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阳光下的影子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43
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
我们的猜测:一天中影子长短是有变化的,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吧!
大家知道我们应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吗?
1.要先知道太阳所在的准确方位;
2.量一量铅笔影子的长度是多少;
3.在白纸上用笔描下铅笔的影子;
通过这个数据表,你能说出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吗?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出影子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这张柱状图并思考:
1.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通过大家的实际观察以及根据数据的绘制柱状图,我们发现: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一起观看《影响人类发展的发明创造之日晷》,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了解日晷,并体会古人的创造与智慧。
点击查看学习目标
我们来看看古人对阳光下的影子的应用吧!
请选择正确的选项:
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
位置保持不变
方向保持不变
长短、位置和方向都发生变化
古代人们用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成与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教材还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摄影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简单的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让学生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影子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阳光、物体(如树叶、玩具等)、投影仪、白板等。
2.学具:每组准备一个物体,用于实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阳光和物体,现场演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影子现象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影子的长度和什么有关?”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改变物体的位置和阳光的角度,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3.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重点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 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2.整理我们的记录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3.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三、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四、板书设计阳光下的影子铅笔影子的变化影子变化柱状图:。
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3.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时,影子最长。
二、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根据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3.根据绘制图表,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4.说出生活中人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实验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如实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推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难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和记录;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教学准备】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地平式日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讨论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预设10分钟)提问: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变化?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开展教学。
学生初步说出太阳的位置变化和物体影子的位置变化,并画一画。
二、实验观察(预设30分钟)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出示实验材料,提问:你认识这些材料吗?简单的了解实验的材料: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注意:选择的小木棒不宜太长)提问:你能用这些材料来研究阳光下小木棍影子的变化吗?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讲解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并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A4纸上做好标记,并用重物固定。
实验装置图示及说明:(1)超轻粘土用来将小木棒固定在A4纸上,方便学生测量影子。
(2)选用4cm长的小木棒是为了防止影子太长而无法在A4纸上记录完整。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源和物体对产生影子的影响;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影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2. 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和解释影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科学实验报告表。
2. 影子实验环境:光线较暗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阳光下,你们走路时会有影子呢?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影子呢?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步骤二: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实验器材,如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等。
2. 实验一:固定光源不动,将不同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光源,选择不同的位置进行实验。
b. 每组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3. 实验二:固定物体不动,移动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分别改变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变化。
b. 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步骤三:理论总结(20分钟)1. 让学生围绕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总结和发现。
2. 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影子。
3. 引导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步骤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在不同光源下,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会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