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 翻译(独家)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2
《与朱元思书》吴郡朱元思书来,言欲往游名山,余以老病,不能从也。
因书以寄意,且以告之曰:夫山者,天地之元气,阴阳之和,风雨之润,日月之精,星辰之灵,万物之所藏,百神之所居。
故有崇山峻岭,幽谷深林,飞泉瀑布,奇花异草,怪石嶙峋,异兽珍禽,不可胜数。
登高而望远,极目千里,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吾友朱元思,夙志高远,欲游名山,以抒怀抱。
吾虽老病,不能同行,然心向往之,愿以书相寄,以述吾志。
昔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夫五岳者,天下之雄伟,山川之秀美,草木之繁茂,鸟兽之众多,实为天下奇观。
然而,黄山之奇,独步天下,非五岳所能比也。
黄山之奇,奇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吾友欲游名山,黄山实为首选。
黄山之美,美在奇松。
松树千姿百态,或如苍龙腾空,或如白鹤翔天,或如凤凰展翅,美不胜收。
黄山之美,美在怪石。
怪石形态各异,如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飞来石等,令人叹为观止。
黄山之美,美在云海。
云海浩渺,如梦似幻,让人心旷神怡。
黄山之美,美在温泉。
温泉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洗去一身疲惫,令人心旷神怡。
吾友若游黄山,必有所得。
黄山之美,美在自然。
登黄山,观云海,听松涛,沐温泉,实为人生一大快事。
吾虽不能同行,然心向往之,愿以书相寄,以述吾志。
昔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夫读书者,知天下之大事,明人生之哲理,悟人生之真谛。
行万里路者,见世间之奇观,闻天下之异闻,增广见闻,陶冶情操。
吾友欲游名山,正是行万里路,增长见闻,陶冶情操。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吾友朱元思,夙志高远,欲游名山,以抒怀抱。
吾虽老病,不能同行,然心向往之,愿以书相寄,以述吾志。
愿吾友游历名山,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不负此生。
译文:吴郡的朱元思给我写信,说他想要去游览名山,但我因为年老体弱,不能和他一起去。
因此,我写下这封信来表达我的心情,并且告诉他:山,是天地之间的元气,阴阳之和,风雨之润,日月之精华,星辰之灵气,万物之所藏,百神之所居。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像风,小人的品德像草。
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倒。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楚人三闾大夫屈原,遭谗被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翻译: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遭受诽谤而被逐出,他忧愁而深思,创作了《离骚》。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做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在朝廷做官就担忧百姓,在江湖中漂泊就担忧君主。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江水至孝感,逆流三十里,号为“黄盖”,人以为神。
翻译:江水流到孝感,逆流而上三十里,被称为“黄盖”,人们认为它是神。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特点:1. 翻译要求准确、流畅、通顺。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2. 翻译时要注意句子结构、词义、修辞等。
例如,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草上之风必偃”,要注意“草上之风”的比喻意义。
3. 翻译时要遵循原文的语序和语气。
例如,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遭谗被逐”,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序和语气。
4. 翻译时要注意文化背景。
例如,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要注意“大行”和“大礼”的文化内涵。
5. 翻译时要适当添加一些解释性语句,使翻译更加通顺易懂。
总之,高考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特点和考查内容,从而在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导语:高考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把握规律,成功将水到渠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中学生必背文言文(80篇之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2、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精品12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
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
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
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
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
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2)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
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20XX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
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曰:“善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遭受了军队的侵扰,接着又遭遇了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让人们勇敢,并且懂得道义。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实行吧。
”孔子也微笑着。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人。
”孔子说:“好呀!”“曾点,你怎么样?”孔子问。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下游玩,然后吟诵着歌谣回家。
(完整)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整理版《鸿门宴》★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友好。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来到沛公的军营。
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详细地告诉了张良。
★4、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见识浅陋的小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打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象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着沛公。
★1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却听小人的话,要杀掉有功劳的人,这种做法是曾经灭亡的秦国(的做法)的继续罢了。
★1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不必顾及细微的中央,讲大礼不必计算细小的礼仪。
《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和楚国订立盟约。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跨越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况且您曾经对晋国君有恩惠,他许诺给您焦、瑕两城,(但是)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秦国)。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晋国,哪里会满足?在把东边的郑国作为它的边疆后,又计划向西面扩张它的领土。
新课标1译文: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答案: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关键点:“唯”,只;“帝”,名词做动词,统治、称帝;“苟”,如果;“当”,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答案: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新课标11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答案: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答案: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分析:题中,第⑴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
第⑵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安徽①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答案:(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关键词:“誓"发誓,“以”,因为)②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译文:答案: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
(关键词是:“诸子”,各位先生.“蜂”,象蜜蜂一样。
“负气”,凭恃义气)③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一、例题一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解析:本句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即把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同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者”和“不善者”是名词,分别翻译为“优点”和“缺点”,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二、例题二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解析:本句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
同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有”和“不常有”是动词,分别翻译为“经常有”和“不经常有”,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三、例题三原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燕赵的收藏,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英,历经几世几年,掠夺他们的财富,堆积如山。
解析:本句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中的“剽掠”和“倚叠”是动词,分别翻译为“掠夺”和“堆积”,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四、例题四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流,就无法汇成江海。
解析:本句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跬步”和“小流”是名词,分别翻译为“小步”和“细流”,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将文言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直译:将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不添加自己的理解。
一、原文摘抄:1.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老师(孔子)说:“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摘抄原文及翻译:1.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老师(孔子)说:“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三、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
通过对文言文原文的摘抄和翻译,可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
以上摘抄的文言文句子,既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又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一、原文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吾与点也,三人行,必有我师。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二、译文1. 各路贤能之人纷纷到来,年轻人和年长者都聚集在一起。
我和颜回,三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2.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用。
3.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 君子胸怀坦荡,小人总是忧愁。
5.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6. 人家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7. 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人太精明就没有伙伴。
8.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9. 天行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10.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三、总结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的部分经典名句及其译文。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名句的含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将这些名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下是对这些名句的简要总结:1.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
2.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只停留在思考上。
3. 强调了解他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别人。
4. 强调心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5.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6. 强调宽容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善于理解他人。
7. 强调适度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把握好分寸。
8. 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热爱学习。
9. 强调自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不断努力。
10.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总之,高中文言文中的这些名句,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对于我们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大全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高考前注意事项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他们,追赶逃兵败将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而刘氏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密言:臣因险恶的遭遇,从小就遭受不幸。
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四岁时,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的志向。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伶仃,亲自抚养我。
我小时候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独无依,一直到成年。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兄弟,家门衰败,福祚浅薄,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没有能够应门服务的僮仆。
孤独无依,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
而祖母刘氏的寿命已经接近尽头,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知道晚上能不能活。
如果没有祖母,我无法活到今天;如果没有我,祖母也无法度过余生。
我和祖母相依为命,因此我不能放弃她而远离。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是我在陛下身边尽忠的日子还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希望请求能够终养祖母。
我的辛劳,不只是蜀地的百姓和二州的牧伯所看到和知道的,皇天后土,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愚诚,听从我的微小愿望,或许祖母能够侥幸地活到余年。
我生时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化为草芥。
我怀着犬马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报陛下。
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我是高阳帝的后代,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在孟陬之地的摄提贞月,我生于庚寅年。
我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状况,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名字:名叫正则,字叫灵均。
二、《论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三、《庄子》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与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鱼儿在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的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四、《史记》原文: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译文:孔子说:“不进行教育就杀人,叫做虐;不加警告就期望成功,叫做暴;发布命令迟缓而限期紧迫,叫做贼。
”五、《诗经》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原文: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闻之,曰:“太子丹者,人臣之礼也。
”译文: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听说后,说:“太子丹,这是人臣的礼节。
”七、《左传》原文:晋侯问于士蒍曰:“吾其济乎?”对曰:“君其知之。
臣闻之,一夫荷戈,足以为天下笑;然而晋国,君之国也,未可量也。
”译文:晋献公问士蒍说:“我们能够成功吗?”士蒍回答说:“您应该知道。
我听说,一个勇士手持戈矛,足以使天下人嘲笑;然而晋国,是您的国家,不可估量。
”八、《后汉书》原文:光武以谦冲自牧,浮沉天下,三十余年,然后乃定。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翻译时,首先要理解“学”和“思”的含义,分别指学习和思考。
然后,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析: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时,要注意“固”表示“本来”,“或”表示“有的”,“泰山”和“鸿毛”分别比喻重要和轻微的事物。
翻译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翻译时,要理解“青”和“蓝”的比喻意义,分别指颜色和事物。
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析:这句话出自《周易·乾》。
翻译时,要注意“天行健”表示天道刚健,君子应效仿。
翻译为:“天道刚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
翻译时,要注意“庸”表示“岂”,“乎”是句末语气词。
翻译为:“哪管他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六、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余闻之先师董仲舒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解析:这句话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翻译时,要注意“善”表示“好的”,“师逸而功倍”表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翻译为:“我听说我的老师董仲舒说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总结: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2. 关注上下文,把握文章主旨;3. 翻译时,要忠实原文,尽量做到字字落实;4. 注意句子结构,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
暴秦之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共同坚守,企图窥视周室的权力。
秦朝初期,实行暴政,不施行仁义,攻守之势完全不同。
秦孝公凭借崤山和函谷关的坚固地势,占据雍州的土地,君臣团结一心,企图篡夺周室的权力。
他们有着征服天下、包揽宇内的雄心壮志。
然而,秦朝初期,实行暴政,不施行仁义,攻守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时,秦孝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实行了一系列变法。
这些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秦孝公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秦国的军队却日益强大,攻城略地,无往不胜。
然而,秦国的强大并非源于仁义,而是源于暴政。
秦孝公时期的秦朝,对内实行严刑峻法,对外则发动战争,攻城掠地。
这种攻守之势,使得秦国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
他继续推行秦孝公的政策,对外扩张,对内严加控制。
然而,这种政策并未使秦国走向繁荣,反而使得民怨沸腾。
此时,秦国的统治阶层内部也出现了矛盾,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继续扩张,与各国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时,秦国的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民怨更加激烈。
最终,秦朝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灭亡。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他实行严酷的统治,不施行仁义,使得民怨沸腾。
秦朝的灭亡,正是由于秦孝公时期就开始的暴政所导致的。
这段文言文通过描述秦朝的兴衰过程,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的强大并非源于仁义,而是源于暴政。
这段文字警示后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仁义道德的支撑。
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
崇祯四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
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
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
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
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
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
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
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
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
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
无何,象升战死贾庄。
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
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
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
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
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
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
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
已而万元吉至赣。
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
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
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
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
十月四日,大兵登城。
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译文:
2.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译文:
3.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译文: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
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译文:
答案:
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
) 2.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
(重点词语:“恚”,愤怒;“诡”,假装;“知兵”,懂得军事。
)
3.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
(重点词语:“则”,表顺承;“怿”,高兴。
)
4.然后他们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
(重点词语:“偕”,偕同;“于”,在;“劝”,劝说。
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 5.(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
(重点词语:“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
)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
崇祯四年(1631)进士。
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
酷爱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黄道周友好。
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将外就藩封,朝廷拟让廷麟充任讲官兼经筵直讲。
廷麟撰写了一篇奏疏推让道周,崇祯皇帝不允许。
第二年二月,崇祯皇帝在经筵上问保举跟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
廷麟说:“保举应对保举者严格要求,像唐世济、王维章是由温体仁、王应熊推荐的,现在他们俩都倒台了,可是对保举他们的人却不加追究。
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崇祯皇帝听了这话脸色都变了。
这年冬天,京师戒严。
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议和,希望能借机消除外患,可是廷麟狠狠地攻击了他。
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
崇祯皇帝改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让他去象升的部队里当参谋。
象升很高兴,就让廷麟到真定去转运粮饷增发兵力。
不久,象升在贾庄战死。
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
顺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江西各郡只有赣州保全下来。
唐王亲撰命令加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刘同升为国子祭酒。
同升从雩都来到赣州,与廷麟商议大举起兵,然后他们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
九月,大清兵驻扎在泰和,守城的副将徐必达战败后,这边廷麟、同升乘机收复了吉安、临江。
唐王于是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给他尚方宝剑,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
十月,大清兵攻打吉安,必达战败后投河自杀。
正好广东的援兵到来,大清兵于是撤退到峡江。
后来万元吉来到赣州。
十二月,同升死了。
三年正月,廷麟亲赴赣州,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
廷麟得知唐王将从汀州来赣州,打算前往迎接,让元吉代守吉安。
不久,吉安又失陷了。
元吉退保赣州。
八月,官兵的水军战败,援兵全部溃退了。
到汀州发生兵变时,赣州之围已经有半年了,在城墙上防守的士兵都懈了气。
十月四日,大清部队强力登城,廷麟指挥部队作战,时间长了,招架不住,败退回城西,跳河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