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骆驼祥子》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97.00 KB
- 文档页数:5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概述《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法: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四、教学步骤1.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概述《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预习《骆驼祥子》第一章。
2. 简要介绍自己了解的老舍及其作品。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故事情节和结构特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关系。
四、教学步骤1. 详细讲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阅读《骆驼祥子》第二章。
2. 分析小说的人物关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了解《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的刻画。
2.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分析《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
四、教学步骤1. 分析《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
五、课后作业1. 阅读《骆驼祥子》第三章。
2.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思考现实社会问题。
名著《骆驼祥子》教案范文(精选3篇)名著《骆驼祥子》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著《骆驼祥子》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名著《骆驼祥子》教案1一、教学目标:1、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应培养的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作品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理念:1、传授知识重精,不在多。
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前置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骆驼祥子》一书,并且做好:1、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在阅读中用笔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在旁边写批注。
批注可以从人物刻画的方法、词语的使用、修辞方法的使用、语言上的特点等方面去考虑,也可从自己在读中产生的感想去写。
3、全书共有十五章,每天读一章,争取两个星期读完。
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二)引入:欣赏电影《骆驼祥子》片段,激趣。
(三)明确学习内容。
(四)进行新课:1、了解作者: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前置性作业1”的情况来谈,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小组成员交流。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名著导读p234——235的内容,再次加深《骆驼祥子》一书内容的了解。
3、交流完成“前置性作业2”的情况,交流中互相学习:在班里找一个小读者,重点推荐书中的其中一章内容,让小读者阅读与欣赏自己做的批注,并听听小读者给自己的评价。
4、全班一起欣赏《骆驼祥子》的其中一章内容,使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有更深的感受:(1)大家商量推荐欣赏书中其中的一章内容。
(2)全班一起交流阅读体验,结合“前置性作业2”进行,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小说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小说背景:民国时期的北京,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人物关系:祥子、虎妞、曹先生、刘四爷等主要人物的关系和冲突。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祥子祥子的性格特点:坚韧、自尊、正直、善良。
祥子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祥子的人生经历:从农村来到城市,经历了艰辛的奋斗和现实的打击。
2.2 虎妞虎妞的性格特点:泼辣、自私、心机重。
虎妞与祥子的关系:起初是主仆,后来发展成复杂的感情纠葛。
虎妞对祥子命运的影响:既有推动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2.3 其他人物曹先生:祥子的朋友,善良、有正义感,对祥子有一定影响。
刘四爷:祥子的雇主,残忍、自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剥削阶级。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祥子来城市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立志成为一名拉车夫。
祥子结识了虎妞,开始了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
3.2 祥子的奋斗祥子辛勤工作,积攒了一部分钱,买了辆车。
祥子和虎妞的生活陷入困境,虎妞决定卖掉车来解决经济问题。
3.3 祥子的奋斗祥子失去了车,但他并没有放弃,开始努力工作。
祥子结识了曹先生,得到了一些帮助和启发。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通过祥子的经历,探讨民国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困境。
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个人奋斗的意义。
4.2 人性的善与恶通过虎妞和刘四爷等人物,探讨人性的善与恶。
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的选择和行为。
第五章:阅读与思考5.1 思考题祥子的梦想最终为什么没有实现?这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虎妞对祥子的影响是什么?她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小说中,祥子与曹先生的关系有何意义?他们之间的友谊对你有何启示?5.2 阅读作业阅读《骆驼祥子》的相关评论或研究文章,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骆驼祥子的形象及其内心世界;3.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事件;4.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环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骆驼祥子的形象及其内心世界;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事件;3.了解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环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2.阅读指导(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份基本情节的大纲,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骆驼祥子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3.阅读和讨论(3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小说的前两章,并在小组内讨论答案。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就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让全班分享。
4.主题分析(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否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引用小说中的片段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5.撰写读后感(30分钟)学生根据他们对小说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骆驼祥子》的读后感,并简要总结小说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对骆驼祥子这个角色的思考。
6.学习活动(3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选择一段他们认为有代表性的情节或对话,设计一场戏剧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改编剧本,并分角色进行表演。
7.展示和总结(20分钟)各小组根据排练情况,进行表演。
其他同学和教师对表演进行评价和点评,指出表演中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最后,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小说及其中人物的理解和思考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深入思考。
四、巩固与拓展学生可以选择和老舍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和阅读,了解他的其他写作风格和主题。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当时的现实主义作品,了解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环境。
以上是《骆驼祥子》教学设计的大致框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和调整。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个人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初中教案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 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以及作品背景。
2.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
3. 领悟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和主题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和主题思想。
2. 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骆驼祥子》,掌握作品内容。
2. 准备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2. 简介小说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
二、阅读指导(10分钟)1. 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
2. 鼓励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人物分析(10分钟)1. 分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的形象特点,如勤劳、诚实、坚韧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刘四、虎妞、小福子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与祥子的关系。
四、情节梳理(10分钟)1. 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如祥子的奋斗历程、遭遇挫折等。
2. 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探讨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构思特点。
五、主题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等。
2.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四世同堂》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掌握《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2)感受小说中的人性光辉,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3)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1)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2)讲解《骆驼祥子》创作的背景和社会意义。
2. 第二课时:小说概况和人物介绍(1)概述小说的情节脉络。
(2)介绍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分析小说开头部分(1)阅读小说开头部分,感受祥子的形象。
(2)分析开头部分在小说中的作用。
4. 第四课时:分析小说中间部分(1)阅读小说中间部分,关注祥子的人生经历。
(2)分析中间部分对主题思想的阐述。
5. 第五课时:分析小说结尾部分(1)阅读小说结尾部分,思考祥子的命运。
(2)分析结尾部分在小说中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命运。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人物和事件为例,剖析小说中的社会现实。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命运分析的能力。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老舍简介和《骆驼祥子》的相关资料。
2. 小说《骆驼祥子》全文。
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
4. 学生阅读记录表和讨论记录表。
《骆驼祥子》优质公开课教案设计及板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2.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和命运。
3.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学重点1.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祥子的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 欣赏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刻画。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特点。
教案设计: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二、情节梳理(15分钟)1. 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
2. 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和命运。
三、主题探讨(20分钟)1. 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作品欣赏(15分钟)1. 欣赏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刻画。
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板书设计:《骆驼祥子》一、作品背景作者:老舍创作背景:民国时期二、情节梳理1. 祥子买车2. 祥子失车3. 祥子再买车4. 祥子的悲惨命运三、主题探讨1. 社会现实:贫困、剥削、压迫2. 劳动人民的命运:悲惨、无奈、抗争3. 正确价值观:同情、理解、支持四、艺术特色1. 语言艺术:北京话、俗白、生动2. 人物形象:真实、鲜明、立体3. 情节安排:紧凑、跌宕、引人入胜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的北京话特色,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