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 格式:docx
- 大小:30.22 KB
- 文档页数:5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摆脱学校课程的边缘地位,被淡化、弱化的问题逐渐改善,课程活动不断增加,教学场地有所延伸,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团结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科技发展、产业变革背景下,新的劳动形态不断涌现,劳动课程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变革。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内容再次引发关注。本文对“双减”之下的劳动教育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引言
随着时代变迁,“双减”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亟需劳动观念、劳动形态和劳动价值观的更新,调整并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实践,从而有效发挥独特的综合育人功能。但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存在弱化、异化等问题,亟需寻求科学的指导思想,设计系统化的劳动课程,融合学科、生活资源开展多样实践活动,配备综合多元评价方式,从而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基于当前时代变迁和“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与实施,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当前家校学习生活时间的变化势必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劳动观念、劳动形态以及劳动价值观的更新与改变,并调整开展适切的劳动教育实践,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劳动教育独特的综合育人功能的实现。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
新时期对劳动教育的强调有特殊的时代背景、问题指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改变,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改变,“我们当前也面临着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劳动教育的回归,是这些问题的中国答案之一。小学是启蒙教育阶段,其奠基性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古言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强调教育要尽早开始;孔子也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强调及早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尽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整体上还处于被照顾的阶段,也要接受劳动教育,形成“第二基因”。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劳动能力很弱,劳动教育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小学劳动教育要为以后的高素质劳动者打下有益终身的基础,使小学生有初步的劳动意识、基本的劳动能力和基本的劳动价值取向。
小学生要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我服务的意识。小学生要热爱劳动,享受劳动过程中身心舒适的感觉、亲近自然的机会、劳动成果带来的社会价值感,以不劳而获为耻;要诚实劳动,在劳动中不偷懒、不耍滑;要辛勤劳动,在劳动中尽力付出,不怕苦不怕累,逐步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小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在普通岗位上建功立业,做出非凡的贡献,“做一个守本分、有追求、讲作风、担使命、有境界、有修为的人”。同时也要教育小学生在劳动中养成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培养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极致、一丝不苟、自律自省的劳动态度。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究
(一)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小组,在学校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课程,保障课时,推动普惠性劳动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差异,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既保持延续性,又凸显学段特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进阶性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例如,低年级阶段的劳动课程以学习日常生活自理为主,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高年级阶段的劳动课程以劳动技能和职业体验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服务他人的品质和意识,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二)实施多元化劳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途径的多元化包括:按照课程整体构建的设计,在国家课程中挖掘劳动课程资源及劳动教育实施点,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进行整合,突出已有各学科中有关劳动教育的教育特点,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特有的劳动课程特色,逐步强化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对劳动创造生活进行本质的理解;以学农基地实践活动为载体,结合学农的多种课程整体设计学校劳动教育,把基地的课程延伸至校内可实施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中,解决长期以来劳动教学不足的困境;设计特色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劳动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兴趣,切实落实学生劳动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结合家庭教育,设计家庭生活劳动,引领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研究“新平民”教育,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促进家庭劳动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劳动教育走向家庭及社会。
(三)学科交融渗透,营造自觉氛围
劳动教育具有相对的整合性,其内容的广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边界,而是融合多学科,注重培养学生行为的变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联合多学科资源,在学科融合的综合学习活动中自然渗透劳动教育。例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小学低段可结合数学学科二年级上册学习钱币这一单元,在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联合数学老师设计开展年级或班级内的“购物超市”活动,引导学生前期利用自己在校、在家的劳动来换取家中可交换售卖的商品或钱币,然后统一时间开展售卖活动,在运用钱币换算的数学知识过程同时,也享受体验自我劳动所换取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或者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通过带领学生制作手工作品、打扫教室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所带来的成就和价值,帮助学生获得劳动价值感。同时还有语文、英语、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多种渗透,在学科融合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实践劳动,从而将人人劳动、时时劳动变成一种自觉的氛围,使劳动浸人无言、润人无声。
(四)拓宽实践场域,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学校充分提高每一寸园地的利用价值,把单一的实践功能室转化为多元的综合功能室,改造、新建校内劳动实践场所,扩大校内实践场地、深化劳动课程建设、形成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开拓教育资源、拓宽育人场域、拓建实践基地、拓宽经费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低年段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劳动技能。中年段要培养劳动意识,并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知识相结合。高年段学生是劳动课程的设计者与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劳动项目的策划、分工、实践、汇报等工作,成为“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紧扣育人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以“养成劳动习惯、涵养工匠精神、感受美好生活、培育使命担当”为劳动教育目标。学校把劳动课堂搬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种植、管理等农事活动,在劳动中学习相关植物知识,了解农具的用法,掌握农作物的管理常识,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劳动素养,培养劳动习惯。
(五)协同家庭教育,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
事实证明,若是家庭能够正确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当中,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是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学生的内心将充斥各种“问题”。因此,班主任应与家长建立平等、互助的家园关系。劳动教育应从基础抓起,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并重,做出更多探索,让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劳动的愿望并付诸实践,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路径,能够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核心就是关注孩子的需求,凝聚家庭的智慧,促进孩子发展。延伸到劳动教育的融入就是要在孩子心中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认知,以孩子为核心展开家庭劳动教育,重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家校合作教育活动设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明确一个方向,设计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果,其核心就是要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
家校合作教学活动设计应基于“劳动”的基础上,学生的劳动教育渗透也必须与劳动实践项目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举例来说,在做家务的相关教学中,其实家务活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优秀平台,但是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溺爱较多,学生很少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教师可以先在班级里组织一个小班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孝敬父母,使学生能够深化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理解,然后结合家校共育活动给学生布置劳动任务,就是回到家里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帮爸爸做饭、帮妈妈浇花,或者给奶奶打一盆洗脚水。用课后延展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使学生能够愉快且高效地参与劳动,成为一名热爱劳动的好学生。
结语 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教育有着独特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设置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除了要看到学生知识、技能的增加,还要关注那些精神涵养性质的隐性收获。从这个角度看,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为“双减”赋能,也是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赋能!
参考文献:
[1]冯振飞.关于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 2019(16)
[2]夏明霞,李丹,何雪琦.“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2)
[3]关文明.劳动教育要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J].人民教育.2021(Z1)
注:本论文系第七期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即《“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序号:zdy2106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