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布局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汉代长安城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以其宏伟的建筑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名。
汉长安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兴西路。
在西汉200多年中,这座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布局:西汉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但神奇的是它并非后来都城那样的工整严密,它的城墙是不规则形的。
据考古发掘,南墙中部南凸,东段偏北,西段偏南;西墙南、北两段错开;西北部分曲折延伸;只有东墙完整平直。
《三辅黄图》称其“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
认为城市的设计有意效仿天象。
以下是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的概括:一、特点:1. 规模宏大:汉代长安城规模庞大,根据不同的记载,其周长在60公里至70公里之间,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2. 规划严整:长安城的规划严整,街道和坊市布局有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网格。
其中,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等皇家宫殿群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3. 建筑壮丽:长安城的建筑极为壮丽,尤其是未央宫、建章宫等皇家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显示了汉朝的繁荣和强大。
4. 文化繁荣:汉代长安城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聚集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学者和艺术家,形成了著名的“长安文化”。
二、形成因素:1. 政治因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长安作为其首都,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朝政府实行了郡县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从而加强了对长安城的控制和管理。
2. 经济因素:汉朝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方面。
长安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商业和手工业者,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3. 地理因素: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此外,长安还处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庇护之下,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屏障。
4. 文化因素: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长安作为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学者和艺术家前来聚集,形成了著名的“长安文化”。
唐长安城里坊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l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
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根据考古实测,这11条街道以朱雀街最宽,约为150米(北部最宽处达155米),也是全城最宽的街道。
其以东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7米、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63米、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在略去建筑施工上的误差以及地形地势的影响,仍基本上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另一方面,隋初在设计大兴城时,东、西、南、北均各开三门,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
通向南墙城门的三条街道都要宽些。
启夏门街与安化门街宽度大体相当。
外郭城墙内侧四面的顺城街都窄,大体在20米一25米左右。
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东西对称布局的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东西向的14条街道也是同样布设,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墙中门)、金光门(西墙中门),宽达120米。
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将居民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
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
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
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都城之一,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城市布局严谨有序。
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街道布局、宫殿建筑等方面,探讨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一、城市规划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十分严谨,整体呈现出“方圆结合、四门开放”的特点。
长安城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总面积达108平方公里,城墙高大厚实,四面城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城市布局呈方形,四面城门均设有护城河,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城市内部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民居住区,两者相互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
二、街道布局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十分规整,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格局严谨、井然有序”的城市风貌。
城市主要街道有东西向的长安街和南北向的玄武门街,这两条主干道贯穿了整个城市,连接了各个重要的宫殿、寺庙和市场。
此外,城市内还设有许多横贯主干道的支路,便于市民出行和物资运输,使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三、宫殿建筑唐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体现了唐代帝王的威严和统治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长安城的中心,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雄伟壮观,是唐代皇宫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大明宫内有殿宇、庭院、花园等,布局精美,建筑风格典雅,体现了唐代皇室的豪华和富丽。
除了大明宫,长安城内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如太极宫、昭阳宫等,这些宫殿建筑共同构成了长安城的皇家建筑群,展现了唐代皇室的雄伟气势。
总结起来,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当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城市布局严谨有序,街道纵横交错,宫殿建筑宏大壮丽。
长安城作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唐代的长安城建设一、导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作为当时的都城,长安城更是充满了传奇和壮丽。
长安城作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代长安城的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城墙、宫殿和街道等方面。
二、城市规划长安城的规划可谓有条不紊,以京城洛阳为蓝本进行建设,借鉴了前代的经验。
长安城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9.5公里,总面积达到了约84.5平方公里。
城市布局以皇城为中心,南面是都亭驿,北面是皇城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两座宫殿。
皇城内包括太和殿、宝藏殿、颐和宫等重要宫殿,是皇帝的行宫和政务中心。
三、城墙长安城的城墙采用了砖木结构,高度约为12米,城墙周长约13.7公里。
城墙外部涂以白灰,显得庄严肃穆。
城墙四周设有护城河,以防止外敌进攻,同时也起到了风景秀丽的作用。
城墙上设有众多城门,包括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等,每个门都有严格的进出检查措施,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四、宫殿唐代的长安城内修建了许多宫殿,包括太和殿、文明殿、丽正殿等。
太和殿是宫殿中最重要的建筑,也是皇帝举行盛大仪式的地方,殿内富丽堂皇,彰显着皇权的威严。
宫殿建筑均采用了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色彩斑斓,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宫殿内部装饰华丽,壁画、雕塑等艺术品琳琅满目,展现了当时的文化繁荣和艺术水平。
五、街道长安城内的街道平坦宽阔,呈方正格局,南北横贯、东西纵向,组成了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
主要的商业街道包括东市街、西市街以及南北大街等,这些街道上汇集了众多商铺和市场,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街道两旁的房屋建筑也各具特色,造型精美,给长安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六、总结唐代的长安城建设堪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巅峰之作。
城市规划合理,城墙坚固,宫殿华丽,街道宽阔,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唐代的繁荣和文明。
长安城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地。
唐代的长安城建设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图锦8651.7米,周长36.7公里。
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
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
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
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
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
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
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5个门道外,其余各门都是3个门道。
明德门是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位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规模宏大壮观。
经发掘实测,门址东西长55.5米,南北进17.5米。
门墩为版筑夯土,表面砌砖壁。
门道宽均5米。
(见彩图[陕西西安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宫城南连皇城,北接禁苑。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多。
宫城南面正门隋名广阳门,唐改为承天门,北面为玄武门。
承天门遗址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3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这是其他门址所未有的设置。
宫城的中部为太极宫(隋名大兴宫), 正殿名太极殿(隋称大兴殿),是皇帝的正衙,位于宫殿区的南部,与承天门南北相对。
宫城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据记载东宫分中、西、东3部分,依此复原东宫宽度应是830余米。
宫城西部是掖庭宫,为宫女居处,东西宽702.5米。
据记载掖庭宫之北有太仓,南有内侍省。
皇城亦名子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无北墙。
东西两墙与宫城的东西墙相接。
平面亦为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与宫城同,周长9.2公里。
皇城南面3门,西面2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北对宫城的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
东面2门虽未探得,但据西城2门的位置可以确定。
长安城市建设特点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划城市之一。
其建设特点如下:1. 规划布局:长安城的规划布局非常精确和规范。
城市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3公里,东西宽约8.4公里。
城内主要街道为南北向的长安大街和东西向的地安门大街,形成了十字形的布局。
城区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较小,外城面积较大。
2. 城墙:长安城的城墙非常坚固,高约12至16米,厚约12米。
城墙由夯土和砖石构成,外表覆盖着瓦片。
城墙上设有城门和角楼,城门有南、北、东、西四座,分别为南门(永宁门)、北门(安远门)、东门(安定门)和西门(安化门)。
3. 街道布局: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十分规范,主要街道南北向和东西向交叉,形成了十字形的网格状街道系统。
街道宽阔平直,南北向的长安大街长约7.5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主干街道之一。
街道两侧有排列整齐的商铺和住宅,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4. 宫殿建筑:长安城内有许多宫殿建筑,包括皇宫、后宫、官署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明宫,是唐朝的皇宫,占地面积广阔,建筑宏伟壮观。
大明宫内有殿堂、庙宇、花园等,是政治、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
5. 建筑风格:长安城的建筑风格以唐代的宫殿建筑为主,注重对称和规模宏大。
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屋顶多为歇山式,采用黄色琉璃瓦覆盖。
建筑外墙多涂以朱红色,显得庄严肃穆。
6. 水利设施:长安城内有许多水利设施,包括护城河、运河、水渠等。
这些水利设施起到了城市防御、灌溉和供水的作用,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总之,长安城的建设特点体现在其规划布局的精确性、城墙的坚固性、街道的规范性、宫殿建筑的宏伟性、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以及水利设施的完善性上。
这些特点使得长安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对后世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长安城名词解释
唐长安城,别名大兴城、长安、京师、上京、中京、西京,地理位置为渭河延岸、秦岭北麓,隋朝称之为大兴城,其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是当时中国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著名景点有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宫、未央宫等。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周长36.7 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比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罗马城的7倍。
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内共有三个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宫城,为皇帝和皇族所居;宫城南面是皇城,面积比宫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
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
1唐长安城设计与布局唐长安城是古代中国的一座重要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规划完善、构思精巧的古代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唐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于618年统一全国后决定建造的都城。
城市建设的规模宏大,城墙周长36公里,四面都有城门。
城墙由砖石建造,高14.7米,宽10米,外面被护城河环绕。
城墙上由箭楼、角楼、敌楼等引发而成,构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城墙周围种植了树木,形成了城内外绿化的景观。
唐长安城的布局合理,城市规划严密。
城市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展开,中央是皇宫所在的宫城,四周分布着行政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皇宫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是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整个宫城由内外两层城墙组成,内有禁苑、后宫、文庙等。
宫城里布局非常严谨,按等级分成多个院落,各个院落由门、厅、殿等建筑组成。
宫城东西有两个主街道,分别是东华门街和西华门街。
东华门街是东面的主干道,中间有宽敞的街道供人们通行,两旁有商铺、酒楼、茶馆等,这些商业场所形成了繁华热闹的商业区。
西华门街是西面的主干道,也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有很多商铺和市场。
除了东西两条主街道,唐长安城还有南门街和北门街,它们分别是城市南北两个主要的通道,也是商业繁荣的地方。
除了商业区,唐长安城还有很多居民区。
居民区的布局也是非常有序的,主要是以胡同和坊巷相接连的,形成了一个个小社区。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公共设施,如水井、澡堂、厕所等,方便居民生活。
此外,唐长安城还有很多公共建筑,如学校、庙宇、市场等。
学校教授儿童读写算等知识,庙宇供人祈福,市场则是交易和购物的地方。
总的来说,唐长安城的设计与布局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它合理的规划了不同功能区域的位置,使城市的功能分工明确,交通便利。
这种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也为后世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唐长安城108坊的介绍大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
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多元的文化、壮丽的建筑、繁盛的贸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它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
长安城布局与等级有关长安城的规模空前宏伟,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
整座城市的设计严谨、布局井然。
长安城舆图长安城的建筑布局等级分明,充分利用了龙首原的地形,皇宫及行政机构建在最高处,居民里坊区次之,最低处开凿沟渠。
建筑主要分为三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宫城是皇室家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所在地,外郭城分布着居民区、商业区和寺塔等。
宫城主要由“三大内”组成。
分别是“大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
皇城包围着太极宫,城墙坚固高大,构成一个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外郭城内有一条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街道,街西设长安县管辖,街东设万年县管辖,而京兆府管辖长安城以及周边若干县。
剧中多次有提及这些管辖机构。
长安城内所有里坊全部沿着中轴线对称布置、均匀分布,一共108个里坊。
长安城的建筑分三六九等长安城内街道的宽度, 根据交通分几个等级第一级是连通几座主要城门的街道。
与东、西、南三面几座城门相对的街道, 宽度都在100米以上, 中轴线朱雀大道更是达到150米左右。
第二级是城中大多数道路, 宽度在40~70米不等。
第三级是顺城墙下的道路, 宽度在25米以内。
第四级是里坊内的巷曲(唐时街道的称法)。
长安城的街道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大、宽阔的。
由于是实景场地拍摄,剧组找了70多亩的空地来建造长安城,空间上只能做妥协,所以我们看到的剧中的街道比较狭小。
唐代的宅第制度有严格的等级性。
每一阶层对应的建筑不一样唐文宗颁布的《营缮令》明文规定各等级的建筑规模(高度、面积)及装饰,唐律,违反等级要求,会受处罚。
《唐律疏议》规定“诸营造宅舍、车服、器物及坟莹、石兽之属, 于令有违者,杖一百。
历史地理第三辑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唐长安城的规划设计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杰作。
它不仅规模宏大、布局异常整齐,而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有利地形,使整个城市宽畅大方、高低错落.气势磅礴,无论在城址选择或地形运用上,都可以说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探■I讨唐长安城总休布局的地理特征,对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鼻地形与城址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南倚秦岭,北临渭河,畏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区。
今天的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就是它的所在地。
隋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是这座城市的总设计卿,当时名大兴城,唐改为长安城。
这是隋唐两代的都城,由于隋祚短促,我们仪以唐长安城相称“宇文恺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总设计朋,他在规划设计长安城以前,先后参观了北魏洛阳城和匕齐邺都南城①「然后再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精心选择城址•使古代都城的建筑艺术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地理上的优势。
唐长安城的地理位置如之势。
然而,渭河以南、秦岭以北,平原广漠P 城址选择在那里就不能不成为考虑的中心问题。
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去*造成整个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
I发源于秦岭山脉的漏河、潼河和漓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
今天的満河在韦曲(长安县)以西折向西南,从香积寺会咬后东流入洋,那是唐代人工导引的结果②。
今天韦曲以北的淳河大致上就是利用了古代満河的故道。
西安地区的地形虽然大体平衍,但从东向西高低差异十分明显,各有特点。
満河以西、洋河以东地势低平,是一个南北向的狭长地带,如果在这里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就势必会受到洋、満二河的制约。
这从汉长安城选择在演河以东,而不利用泮河东岸的周都镐京和満河西岸的秦阿房宫遗址就可以得到J■I♦证明由瀨河+灌河以东,由于受到秦岭山脉折向东北的彰响,难于设立新都。
因为不仅平原面积狭小,而且还会失掉灌河这条天然屏障。
•在西安城发展的历史上,城址从未转移到溺河以东,道理就在于此。
唐代长安城描写
长安,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把中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此后两千多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的首都。
唐人所说的“长安”,主要是指“长安城”。
唐人有一句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不及长安好”,这就说明了长安在唐代的重要地位。
长安的街道布局与其他城市不同。
从汉代以来,长安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隋唐时期,它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当时长安城内外有十七个县。
城内有街道、胡同和里坊。
里坊是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空间单位。
唐代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在北半部是宫城所在的朱雀门以北、东起慈恩寺街与金川门之间的地区。
这部分被称为皇城,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在皇城以北、东起慈恩寺街与金川门之间的地区是外城,又被称为坊区、里坊,这部分被称为外城或内城。
外城包括皇宫、皇宫内院、宫城和城市居民区等部分。
长安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 1 —1 —。
唐朝长安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而长安作为当时的首都更是一座城市,以其宏伟的规划和高效的管理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唐朝长安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特点。
首先,长安在城市规划方面有着宏伟的构想。
城市的布局遵循四方均衡的设计原则,呈现方正的形状。
整个城市被城墙环绕,城门分布在各个方位,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城墙以及城门的建造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也展现了当时尊贵和权势的象征。
此外,长安拥有宽阔的道路和宽敞的广场,为百姓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和休憩环境。
其次,唐朝长安的城市管理非常严密高效。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城市的管理,主要职责包括维护城市的公共秩序、管理市场和税收。
市政府根据需求设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例如市场管理局、警察局等,以确保市区的正常运转和安全。
此外,唐朝还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以保护市民的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
在城市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供城市的基础设施。
首先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例如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水渠,以供水灌溉和运输。
这不仅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城市的建筑工程,在长安城内修建了众多的宫殿、寺庙、学堂和市场,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商业活动。
此外,唐朝还大力发展了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为市民提供了全面的服务。
在城市管理中,唐朝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
为解决城市内污水、垃圾和臭气的问题,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清洁队伍,负责城市的清扫和垃圾处理。
此外,唐朝还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条例,如禁止在城市内饲养畜禽、限制垃圾的倾倒等,以确保城市的清洁和卫生。
唐朝长安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为后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城市规划方面,长安注重四方均衡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这在后来的城市布局中都得到了借鉴。
在城市管理方面,唐朝注重设立专门的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并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为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之,唐朝长安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
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
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
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
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
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
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
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
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
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
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
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
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
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城内又叫“天街”。
皇城南面,连接着春明门和金光门的大街是东西向的主干街,它与朱雀大街十字交叉,把全程连为一体,使整个皇城和宫城显得其实更加雄伟,形象更为高大。
居住里坊内的道路为十字形或一字形,宽约15~20米,与全市性道路分为两个系统。
同东城墙平行筑有夹城,夹城内为皇帝专用道路,可通兴庆宫和城东南的芙蓉池。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108坊为主流观点,有关坊的数目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长安朱雀大街南北有六条高坡,呈乾卦之象。
所以就在九二的位置建皇宫,为帝王居—见龙在田;在九三的位置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君子终日乾乾;而九五至尊—飞龙在天,则设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