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布局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汉代长安城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以其宏伟的建筑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名。
汉长安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兴西路。
在西汉200多年中,这座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布局:西汉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但神奇的是它并非后来都城那样的工整严密,它的城墙是不规则形的。
据考古发掘,南墙中部南凸,东段偏北,西段偏南;西墙南、北两段错开;西北部分曲折延伸;只有东墙完整平直。
《三辅黄图》称其“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
认为城市的设计有意效仿天象。
以下是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的概括:一、特点:1. 规模宏大:汉代长安城规模庞大,根据不同的记载,其周长在60公里至70公里之间,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2. 规划严整:长安城的规划严整,街道和坊市布局有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网格。
其中,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等皇家宫殿群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3. 建筑壮丽:长安城的建筑极为壮丽,尤其是未央宫、建章宫等皇家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显示了汉朝的繁荣和强大。
4. 文化繁荣:汉代长安城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聚集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学者和艺术家,形成了著名的“长安文化”。
二、形成因素:1. 政治因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长安作为其首都,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朝政府实行了郡县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从而加强了对长安城的控制和管理。
2. 经济因素:汉朝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方面。
长安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商业和手工业者,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3. 地理因素: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此外,长安还处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庇护之下,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屏障。
4. 文化因素: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长安作为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学者和艺术家前来聚集,形成了著名的“长安文化”。
唐长安城里坊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l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
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根据考古实测,这11条街道以朱雀街最宽,约为150米(北部最宽处达155米),也是全城最宽的街道。
其以东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7米、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63米、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在略去建筑施工上的误差以及地形地势的影响,仍基本上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另一方面,隋初在设计大兴城时,东、西、南、北均各开三门,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
通向南墙城门的三条街道都要宽些。
启夏门街与安化门街宽度大体相当。
外郭城墙内侧四面的顺城街都窄,大体在20米一25米左右。
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东西对称布局的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东西向的14条街道也是同样布设,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墙中门)、金光门(西墙中门),宽达120米。
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将居民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
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
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
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都城之一,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城市布局严谨有序。
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街道布局、宫殿建筑等方面,探讨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一、城市规划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十分严谨,整体呈现出“方圆结合、四门开放”的特点。
长安城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总面积达108平方公里,城墙高大厚实,四面城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城市布局呈方形,四面城门均设有护城河,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城市内部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民居住区,两者相互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
二、街道布局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十分规整,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格局严谨、井然有序”的城市风貌。
城市主要街道有东西向的长安街和南北向的玄武门街,这两条主干道贯穿了整个城市,连接了各个重要的宫殿、寺庙和市场。
此外,城市内还设有许多横贯主干道的支路,便于市民出行和物资运输,使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三、宫殿建筑唐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体现了唐代帝王的威严和统治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长安城的中心,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雄伟壮观,是唐代皇宫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大明宫内有殿宇、庭院、花园等,布局精美,建筑风格典雅,体现了唐代皇室的豪华和富丽。
除了大明宫,长安城内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如太极宫、昭阳宫等,这些宫殿建筑共同构成了长安城的皇家建筑群,展现了唐代皇室的雄伟气势。
总结起来,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当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城市布局严谨有序,街道纵横交错,宫殿建筑宏大壮丽。
长安城作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唐代的长安城建设一、导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作为当时的都城,长安城更是充满了传奇和壮丽。
长安城作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代长安城的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城墙、宫殿和街道等方面。
二、城市规划长安城的规划可谓有条不紊,以京城洛阳为蓝本进行建设,借鉴了前代的经验。
长安城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9.5公里,总面积达到了约84.5平方公里。
城市布局以皇城为中心,南面是都亭驿,北面是皇城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两座宫殿。
皇城内包括太和殿、宝藏殿、颐和宫等重要宫殿,是皇帝的行宫和政务中心。
三、城墙长安城的城墙采用了砖木结构,高度约为12米,城墙周长约13.7公里。
城墙外部涂以白灰,显得庄严肃穆。
城墙四周设有护城河,以防止外敌进攻,同时也起到了风景秀丽的作用。
城墙上设有众多城门,包括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等,每个门都有严格的进出检查措施,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四、宫殿唐代的长安城内修建了许多宫殿,包括太和殿、文明殿、丽正殿等。
太和殿是宫殿中最重要的建筑,也是皇帝举行盛大仪式的地方,殿内富丽堂皇,彰显着皇权的威严。
宫殿建筑均采用了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色彩斑斓,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宫殿内部装饰华丽,壁画、雕塑等艺术品琳琅满目,展现了当时的文化繁荣和艺术水平。
五、街道长安城内的街道平坦宽阔,呈方正格局,南北横贯、东西纵向,组成了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
主要的商业街道包括东市街、西市街以及南北大街等,这些街道上汇集了众多商铺和市场,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街道两旁的房屋建筑也各具特色,造型精美,给长安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六、总结唐代的长安城建设堪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巅峰之作。
城市规划合理,城墙坚固,宫殿华丽,街道宽阔,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唐代的繁荣和文明。
长安城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地。
唐代的长安城建设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图锦8651.7米,周长36.7公里。
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
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
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
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
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
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
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5个门道外,其余各门都是3个门道。
明德门是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位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规模宏大壮观。
经发掘实测,门址东西长55.5米,南北进17.5米。
门墩为版筑夯土,表面砌砖壁。
门道宽均5米。
(见彩图[陕西西安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宫城南连皇城,北接禁苑。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多。
宫城南面正门隋名广阳门,唐改为承天门,北面为玄武门。
承天门遗址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3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这是其他门址所未有的设置。
宫城的中部为太极宫(隋名大兴宫), 正殿名太极殿(隋称大兴殿),是皇帝的正衙,位于宫殿区的南部,与承天门南北相对。
宫城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据记载东宫分中、西、东3部分,依此复原东宫宽度应是830余米。
宫城西部是掖庭宫,为宫女居处,东西宽702.5米。
据记载掖庭宫之北有太仓,南有内侍省。
皇城亦名子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无北墙。
东西两墙与宫城的东西墙相接。
平面亦为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与宫城同,周长9.2公里。
皇城南面3门,西面2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北对宫城的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
东面2门虽未探得,但据西城2门的位置可以确定。
长安城市建设特点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划城市之一。
其建设特点如下:1. 规划布局:长安城的规划布局非常精确和规范。
城市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3公里,东西宽约8.4公里。
城内主要街道为南北向的长安大街和东西向的地安门大街,形成了十字形的布局。
城区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较小,外城面积较大。
2. 城墙:长安城的城墙非常坚固,高约12至16米,厚约12米。
城墙由夯土和砖石构成,外表覆盖着瓦片。
城墙上设有城门和角楼,城门有南、北、东、西四座,分别为南门(永宁门)、北门(安远门)、东门(安定门)和西门(安化门)。
3. 街道布局: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十分规范,主要街道南北向和东西向交叉,形成了十字形的网格状街道系统。
街道宽阔平直,南北向的长安大街长约7.5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主干街道之一。
街道两侧有排列整齐的商铺和住宅,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4. 宫殿建筑:长安城内有许多宫殿建筑,包括皇宫、后宫、官署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明宫,是唐朝的皇宫,占地面积广阔,建筑宏伟壮观。
大明宫内有殿堂、庙宇、花园等,是政治、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
5. 建筑风格:长安城的建筑风格以唐代的宫殿建筑为主,注重对称和规模宏大。
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屋顶多为歇山式,采用黄色琉璃瓦覆盖。
建筑外墙多涂以朱红色,显得庄严肃穆。
6. 水利设施:长安城内有许多水利设施,包括护城河、运河、水渠等。
这些水利设施起到了城市防御、灌溉和供水的作用,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总之,长安城的建设特点体现在其规划布局的精确性、城墙的坚固性、街道的规范性、宫殿建筑的宏伟性、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以及水利设施的完善性上。
这些特点使得长安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对后世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
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
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
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
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
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
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
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
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
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
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
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
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
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城内又叫“天街”。
皇城南面,连接着春明门和金光门的大街是东西向的主干街,它与朱雀大街十字交叉,把全程连为一体,使整个皇城和宫城显得其实更加雄伟,形象更为高大。
居住里坊内的道路为十字形或一字形,宽约15~20米,与全市性道路分为两个系统。
同东城墙平行筑有夹城,夹城内为皇帝专用道路,可通兴庆宫和城东南的芙蓉池。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108坊为主流观点,有关坊的数目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长安朱雀大街南北有六条高坡,呈乾卦之象。
所以就在九二的位置建皇宫,为帝王居—见龙在田;在九三的位置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君子终日乾乾;而九五至尊—飞龙在天,则设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