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重点】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高考重点冲关练19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4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选择题1.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知能定位]此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演替,属于综合运用层次。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演替的过程。
[答案解析]c 顶级群落形成后,也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顶级群落与演替之初相比,其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群咯的形成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由于热带雨林营养结构较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也较高。
[易错点击]易错选a,不能正确理解顶级群落。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知能定位]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答案解析]d 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a项错误;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项错误;种群密度反应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项错误;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d项正确。
[易错点击]易错选c,对种群密度理解不深。
3.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弃耕的农田不能演替形成树林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低等d.任何情况下,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均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知能定位] 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有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原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 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强调该区域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
(2)研究的问题:①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
②关系。
③群落的演替。
④群落的结构。
⑤各种群的占据位置、⑥群落的和边界。
2、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二、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竞争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抑制,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__。
(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______以维持生活。
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有利。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您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提醒】(1)两种生物之间估计有多种种间关系。
(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3)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
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
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4)大鱼吃小鱼错误!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从“高度”上研究高考[典例](2021·山东高考)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
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100 只螺。
一段时间后,将M 中的螺全部移入L 中,并开始统计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解析]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并在甲、乙数量较少时,有一定的增长,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 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系统中的部分生物,D错误。
[答案]A从“深度”上提升知能(一)生物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2.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二)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从“宽度”上拓展训练1.(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解析:选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注意: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如一个动物园里面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不属于一个群落。
一片草原上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
2.种群水平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
4.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
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③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种间关系,种内互助(如,狼群、蚂蚁等)等1.辨析下列几对关系(1)捕食与竞争①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①种内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
②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
(3)捕食与寄生①捕食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
(4)寄生与腐生①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②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5)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①原始合作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
2019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册培优学案第 31 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明细 ] 1. 群落的结构特征 ( Ⅰ) 2. 群落的演替 ( Ⅰ) 3.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 实验:探究水族箱( 或鱼缸 ) 中群落的演替板块一知识·自主梳理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强调该区域中全部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
2.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4.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类型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例:狼和兔、鹰和鼠。
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例:牛和羊、农作物和杂草。
③寄生:一种生物 ( 寄生者 ) 寄居于另一种生物 ( 寄主 )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例:蛔虫与人,噬菌体和细菌。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例:大豆和根瘤菌。
(2)生物种间关系的分析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类型三、群落的演替四、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土壤小动物的作用: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取样:取样器取样。
3.采集:诱虫器( 利用小动物避光避热特点) ,吸虫器。
4.观察和分类可借助放大镜、实体显微镜观察,借助动物图鉴分类。
5.统计和分析: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
◆深入思考1.群落中物种多少与群落的稳定性有何关系?提示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物种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物种越多,群落的种间关系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越强。
2019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册培优学案2.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且 A 捕食 B,二者间用一屏障隔开,经一段时间养殖使二者均达到最大值,倘若在此时撤掉屏障,请推测两种群的变化趋势。
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 A 捕食种群 B,种群 B 的数量减少,而种群 A 的数量增加。
群落的组成与演替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组成群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群落的组成包括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等方面。
(一)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
不同的群落有着不同的物种组成。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物种丰富多样,而沙漠中的物种相对较少。
(二)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通常用“物种丰富度指数”来表示。
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香农威纳指数等。
(三)优势种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优势种的个体数量可能不一定很多,但它们的存在和作用对群落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一)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等地方进行的演替。
例 1:一块火山喷发后的裸地,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长出了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最终形成了森林。
这一过程属于()A 次生演替B 初生演替C 竞争D 捕食答案:B解析:因为火山喷发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所以这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二)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比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等。
例 2:一片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过一段时间又逐渐恢复成森林。
这属于()A 初生演替B 次生演替C 物种入侵D 物种灭绝答案:B解析:森林被砍伐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有可能保留植物的种子等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
三、群落演替的过程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侵入定居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先锋物种开始侵入演替区域并定居下来。
(二)竞争平衡阶段随着物种的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开始竞争资源,逐渐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思维导图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思维导图:
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空间分布等因素。
演替过程:
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变化过程,包括原始群落、次生群落和稳定群落。
演替的过程包括先锋种群、气候演替、物种演替、生态位演替等。
原始群落:
原始群落是自然状态下的群落,通常是由一些先锋种群开始形成的。
这些种群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和繁殖。
原始群落的物种组成简单,密度低,生态位单一。
次生群落:
次生群落是在原始群落基础上形成的群落。
它们通常是由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引起的。
次生群落的物种组成复杂,密度高,生态位多样化。
稳定群落:
稳定群落是演替的最终阶段,也称为气候群落。
它们是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群落,物种组成多样化,密度适中,生态位相对稳定。
总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替过程。
高考重点冲关练19.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满分30分,攻坚克难,12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如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b时,M与N的种间竞争激烈B.b越小,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C.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D.M、N中会有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淘汰【解析】选A。
d越小、b越大意味着两曲线重叠越多,两种生物在摄食种类和数量上的相似度越高,竞争越激烈,A正确。
b越小,生物独享的食物资源越少,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弱,B错误。
当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不存在食物竞争,但可能存在空间竞争等其他方面的竞争,C错误。
因为曲线中有不重叠的部分,所以任何一方都不会被淘汰,D错误。
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C.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选C。
互利共生两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A正确。
竞争的表现有两种:此消彼长(如乙),或一方把另一方淘汰(如丙),故B正确、C错误。
图丙实验初期存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竞争),由于种群数量少,种内更多表现为互助,后期,随着Y淘汰,X越来越多,X的种内斗争逐渐激烈,D正确。
3.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 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解析】选B。
高考EKEL]旨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知识突破1.群落的概念三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牛物种联2.群落的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⑴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⑵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 •种间关系变化规律统计方法-般越靠近热聽区,群落丰富度记名计算法、H测估计法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感悟关系含义实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創利与雪一种生物为食竞争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牧草与水稻数量图示能量图示关系含义互利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共生依存、彼此有寄生利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实例数量图示大豆与根瘤菌能量图示蛔虫与人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感悟5 •群落的空间结构⑴类型:1垂直结构-水平結构分层现叫需霊誌和栖息环境镶嵌分布‘I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榔密度竹差异(2)分析下图并回答:■灌木层草本层乙①判断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甲图: 垂白__________ 纟吉构,乙图: ___ 水平____ 纟吉构O ②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甲图: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一栖息牢间和食物条件。
乙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處勺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③分析甲图所表示群落空间结构的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坏境资源____________ 的能力。
【教材深挖】1・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种群间一定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吗? 举例说明。
不一定。
如鹰以狐和兔为食,同时狐以兔为食,此时鹰与狐之 间存在捕食和竞争两种种间关系。
2・下图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什么?JV海拔A M 低 温度低 高真题感悟环境因索生态因素- 髙原草畝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不是。
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 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T 针叶林T 高原草甸T 苔原。
高考重点冲关练19.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满分30分,攻坚克难,12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
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如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b时,M与N的种间竞争激烈
B.b越小,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C.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D.M、N中会有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淘汰
【解析】选A。
d越小、b越大意味着两曲线重叠越多,两种生物在摄食种类和数量上的相似度越高,竞争越激烈,A正确。
b越小,生物独享的食物资源越少,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弱,B错误。
当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不存在食物竞争,但可能存在空间竞争等其他方面的竞争,C错误。
因为曲线中有不重叠的部分,所以任何一方都不会被淘汰,D错误。
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C.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选C。
互利共生两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A正确。
竞争的表现有两种:此消彼长(如乙),或一方把另一方淘汰(如丙),故B正确、C错误。
图丙实验初期存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竞争),由于种群数量少,种内更多表现为互助,后期,随着Y淘汰,X越来越多,X的种内斗争逐渐激烈,D正
确。
3.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 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解析】选B。
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λ值(即/N t)不变,而“S”型曲线的λ值是变化的,只要λ>1种群数量就增加,λ=1种群数量就相对不变,λ<1种群数量就减少。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甲种群在0~t3段λ值先小于1后大于1,故种群的年龄结构先为衰退型后为增长型,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λ值始终大于1且保持不变,故该时段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2前后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t3以后λ=1,故t3时数量最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λ值始终大于1且保持不变,故该时段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4.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T点时,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肉食性昆虫
B.乙是植食性昆虫
C.邻近林区存在甲昆虫
D.邻近林区存在乙昆虫
【解析】选C。
通过曲线分析,甲昆虫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植食性昆虫,乙昆虫则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肉食性昆虫,A、B错误;因为森林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有抗药性,所以,邻近林区存在甲昆虫,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没有抗药性,所以邻近林区不存在乙昆虫,C正确,D错误。
【加固训练】
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
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由图可知,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开始缓慢,然后加快,A错误;人类活动可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取代仅是优势取代,C错误;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正确。
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
5.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图。
据图回答:
(1)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
(2)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____________(1分),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4)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_______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________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__________(1分)。
【解析】(1)只要存在两树种,就会一直存在竞争,故0~e年份段一直有竞争。
(2)两树种平衡的年份,指比例稳定的年份,即b~c。
(3)a年比值大于1,说明马尾松数量更多。
d年后比值小于1,说明山毛榉数量更多。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马尾松的繁盛改变了环境条件,改变后的条件更适合山毛榉的生存。
(4)图中两物种数量比例的变化,正是群落演替中具体的例子。
随着演替的进行,一些物种不断地消失或产生。
答案: (1)0~e (2)b~c (3)马尾松山毛榉环境
(4)消失物种组成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