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弹性波波动方程及其解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85
大学物理波动课件引言波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的领域广泛,包括声波、电磁波、机械波等。
本文旨在介绍大学物理中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方程、波动特性以及波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波动知识。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1.1波的定义波是一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它是由振源产生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波可以分为两大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如声波和水波;而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如光波和无线电波。
1.2波的参数波的参数包括波长、波速、频率和振幅。
波长是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波速是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常用v表示;频率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完整波的个数,通常用f表示;振幅是波的振动幅度,即波的最大偏离度。
二、波动方程2.1机械波方程机械波的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y=Asin(2πft2πx/λ+φ)其中,y表示介质中某一点的位移,A表示振幅,f表示频率,λ表示波长,x表示该点距离振源的距离,φ表示初相位。
2.2电磁波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E=E0sin(2πft2πx/λ+φ)其中,E表示电场强度,E0表示振幅,其他参数与机械波方程相同。
三、波动特性3.1干涉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相遇时,它们的振动叠加产生的现象。
当两个波峰相遇时,振动加强;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减弱。
干涉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
3.2衍射衍射是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如光栅、声呐等。
3.3折射折射是指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折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如透镜、棱镜等。
3.4反射反射是指波遇到界面时,部分能量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声学等领域,如镜子、回声等。
四、波动应用4.1声学领域波动在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利用。
01波动基本概念与分类Chapter波动定义及特点波动定义波动特点机械波电磁波物质波030201波动分类与举例波动方程简介一维波动方程三维波动方程波动方程的解02机械波Chapter机械波形成条件与传播方式形成条件振源、介质、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关系传播方式横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与纵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波前与波线波前为等相位面,波线为波的传播方向01020304机械波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不断重复着振源的振动形式周期性振源振动的最大位移,反映波的能量大小振幅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反映波的空间周期性波长单位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与介质性质有关波速机械波性质与参数描述平面简谐波及其表达式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波动方程的解03电磁波Chapter电磁波产生原理与传播特性电磁波产生原理电磁波传播特性电磁波谱及其应用电磁波谱电磁波应用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规律折射定律反射定律透射定律衰减规律04光学波动现象Chapter干涉现象及其条件分析干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01干涉条件的分析02干涉现象的应用03衍射现象及其规律探讨衍射现象的定义和分类衍射规律的分析衍射现象的应用偏振现象的定义和分类偏振是光波中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相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
根据光波中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不同,偏振可分为线偏振、圆偏振和椭圆偏振等。
要点一要点二偏振规律的分析偏振现象遵循一定的规律,如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定律等。
这些规律揭示了偏振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偏振现象的应用偏振现象在光学、光电子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偏振片可以实现光的起偏和检偏;利用偏振光的干涉和衍射可以制作各种光学器件和测量仪器;同时,偏振也是液晶显示等现代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之一。
要点三偏振现象及其应用研究05量子力学中波动概念引入Chapter德布罗意波长与粒子性关系德布罗意波长定义01粒子性与波动性关系02实验验证03测不准原理对波动概念影响测不准原理内容对波动概念的影响波动性与测不准原理关系量子力学中波动方程简介薛定谔方程波动函数的物理意义波动方程的解与粒子性质06波动在科学技术领域应用Chapter超声技术声音传播利用高频声波进行无损检测、医学诊断和治疗等。
弹性动力学主要目标是在给定扰动源及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下求解弹性物体的动力响应。
解答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波动解,一种是振动解。
前者描述行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后者描述弹性体的振动。
为了说明两者的联系与差异,首先考察波动与振动两个物理现象。
一个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当期局部受到突然的扰动,并不能立即引起物体各部分的运动。
如图1.2所示的一根半无限长杆端部受到打击时,远离杆端的区域并不能立即感受到端部的打击信号,而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接受到这个信号。
这是动力问题和静力问题最根本的区别。
实际上由于连续介质中的各个指点由某种约束力而彼此联系起来,在未受到扰动之前,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处于平衡状态。
当某一个质点受到扰动以后,它就要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而进入运动状态。
由于质点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使得受扰动质点痛其周围质点之间增加了附加的弹性力,从而与受扰动质点相邻的质点也必然受到影响而进入运动状态。
这种作用依次传递下去,便形成一个由扰动源开始的波动现象。
这种扰动借质点间的弹性力而逐渐传播的过程,称为弹性波。
如果介质是无限的,扰动将会随时间的发展一直传播出去。
然而一个实际的物体总是有边界的,当扰动到达边界时,将要和边界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反射。
对一个有界的物体,由于扰动在其边界上来回反射,从而使得整个物体就会呈现出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一种周期性的振荡现象,称之为弹性体的振动。
弹性波和弹性体的振动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内在联系。
这两种现象的形成有着相同的机制,它们都是由介质的弹性和惯性两个基本性质所决定。
弹性性质有使发生了位移的质点回复到原来平衡位置的作用,而运动质点的惯性有使当前的运动状态持续下去的作用,或者说弹性是贮存势能的要素,惯性是维持动能的表征。
正由于这两种特性的存在,系统的能量才得以保持和传递,外部的扰动才能激发起弹性波和弹性体的振动。
弹性波的传播和弹性体的振动,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同一物理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