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97.44 KB
- 文档页数:69
遵义日报/2016年/11月/17日/第002版要闻《遵义市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记者何骥淯本报讯(记者何骥淯)11月16日,《遵义市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评审会在遵义宾馆召开。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康克岩,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兴男及相关专家组成员,各县(区、市)政府、部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评审会。
会上,相关负责人将《遵义市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的整体规划背景、规划理念、发展前景、项目建设等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听取情况汇报后,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各抒己见提出了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经专家组认真研究,认为《规划》思路清晰、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架构合理、目标明确,任务可行,具有较强的创新行、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一致通过《规划》的审核。
据了解,《规划》的实施将在2018年基本完成遵义市数据中心、市级城市公共基础信息云平台、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等核心城市信息化基础部件的建设,着力优先实现工业产业云、交通云和旅游云的落地。
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取得一定成效,数据资源日益丰富,实现一批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应用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开放一批政府数据公开网站;突破一批大数据关键技术,建成政务、空间地理与环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各领域单一数据集。
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大数据应用示范、电子信息制造业倍增、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四大工程”深入实施,实现培育千亿级产业的目标。
到2020年,大数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推动全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迈入西部乃至全国先进水平。
建立数据观念意识强、数据收集能力大、分析挖掘应用广、开放共享程度高、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的大数据格局,大数据应用对改善社会治理、推动产业重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用显著。
推动制定一批国家、行业和地方大数据标准,把遵义打造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特色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2020年修订)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31•【字号】黔府函〔2020〕185号•【施行日期】202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2020年修订)的批复黔府函〔2020〕185号遵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恳请审批〈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2020年修订)〉的请示》(遵府呈〔2020〕268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全省城市工作大会精神,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做好遵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
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遵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构建“一主、两副、一带”的“网络化、组合型”城市空间结构。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严格实施《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遵义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遵义市城市住房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遵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5.16•【字号】遵府办发[2007]86号•【施行日期】2007.05.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遵义市城市住房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遵府办发〔2007〕86号)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遵义市城市住房建设发展规划》已于2007年4月16日经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五月十六日遵义市城市住房建设发展规划(2006-2010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遵义市“十一五”期间城市住房建设,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促进全市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精神,加强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引导合理消费;坚持托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障广大群众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第三条规划原则(一)保障为主线。
合理确定住房建设规模和住房供应结构,确保居民基本住房需求,逐步改善居住环境。
(二)统筹和集约。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关系,确定适宜的住房建设规划目标。
正确把握住房建设发展的长远目标与近期利益的关系,科学规划,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三)协调和发展。
住房建设规划要与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相协调,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遵义市城市化进程协调。
第四条规划依据(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二)《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建住房[2006]145号);(三)《贵州省建设厅转发<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的通知》(黔建房通[2006]420号);(四)《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五)《遵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六)《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七)遵义市住房状况调查成果。
汇报提纲一、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遵义市围绕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努力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三轮驱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通过5年努力,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如期实现,中心城区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城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功能和品质明显提高,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
在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年)中,城市规划区的面积由撤地设市前的323.70km2增加到1000km2,范围由原来的红花岗区扩展到遵义县龙坑镇、南白镇的行政辖区范围。
城市的发展战略为开发新兴产业,优化城市布局,中路突破,两翼展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全市综合实力,市域经济区划模式为“一轴两翼”:由川黔铁路、贵遵高等级公路、遵崇公路构成的发展轴,包括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和湄潭县,是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而中心城区也是龙头上的脑干中枢,是整个遵义市的政治中心,黔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商贸、旅游中心,交通、通信枢纽,这就要求中心城区城市布局合理,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质量高,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功能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强中心城区的向心凝聚作用,带动整个遵义市的快速发展。
然而,撤地设市后的中心城区,在其城市极化效应得到加强的同时,相应的扩展效应并没有同时得到强化,城市聚集所取得的建设成果被不同步扩散的负效应抵销,城市病出现并呈继续恶化趋势,住房拥挤、人口过密、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堵塞严重,不一而足。
因此,遵义市政府提出,修建新的城市主干道,并以其为依托,调整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发展城市副中心区,接纳中心城市人口,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和提高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使中心城区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扩散效应同步。
二、任务及编制依据(1)上海同济开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遵义南部新城忠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2)遵义市红花岗区《关于编制〈遵义南部新城忠庄地块忠一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3)遵义市政府《遵义城市规划管理办法》;(4)遵义市规划局《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7)《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8)《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GBJ50-88);(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1)《城市桥梁荷载标准》(CJJ77-98)。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8.14•【字号】遵府办发〔2021〕11号•【施行日期】2021.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开发区管委会:《遵义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8月14日遵义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黔党发〔2021〕10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21〕6号)及《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遵义市推进工业倍增行动率先实现工业大突破实施方案〉的通知》(遵党发〔2021〕17号)要求,结合全市各开发区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精准把握开发区建设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利用五年时间,有力有序解决开发区运营机制不顺畅、产业布局不科学、土地利用率不高、优质项目落地率低等问题,推动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现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竞争力大幅提高,融合示范取得实效,开拓创新能力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倍增,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的发展目标。
(二)主要指标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实现5500亿元,期间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投资累计突破36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130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均达到90%以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别达到500万元/亩、300万元/亩以上,标准厂房使用率达90%以上。
遵义发展前景遵义市是贵州省的副省级城市,被誉为“红色摇篮、革命圣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贵州省“一山一带一高地”战略的实施,遵义市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以下将从经济、交通、旅游和教育等方面分析遵义市的发展前景。
首先,遵义市的经济发展前景看好。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是贵州省东北部的中心城市。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遵义市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入。
目前,遵义市已经发展成为以装备制造、冶金矿产、电力能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和化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同时,遵义市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领域。
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遵义市的经济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其次,遵义市交通发展前景广阔。
遵义市地处贵州省的交通枢纽地带,具备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遵义市已经建成了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与贵阳、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
此外,遵义市还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未来,遵义市将进一步加大交通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遵义市的经济发展。
再次,遵义市旅游发展前景可期。
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遵义市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
包括遵义会议会址、红军长征纪念馆、茅台酒厂和黄果树等景点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和消费升级,遵义市的旅游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遵义市将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打造更多的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遵义市教育发展前景光明。
遵义市拥有一批优秀的高等学府和中小学校,教育资源丰富。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教育意识的增强,遵义市的教育产业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遵义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遵义市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设计说明第一章总体规划设计一、项目概述本案位于遵义市银河北路东南侧,风景如画的桃溪河畔,拟建场地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滨水缓坡场地,是中心城区罕有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优越的居住地。
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5940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66788平方米。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160263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为17479平方米,高星级酒店建筑面积为76172平方米,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2999平方米,幼儿园建筑面积2239平方米,架空层建筑面积为1985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82249平方米.二、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 GB50096—19995、《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9、《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遵义市人民政府令第49号) 10、业主提供的用地范围电子图以及其它相关资料三、建筑规划思想和结构1、建筑规划设计思想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创造都市山水典雅风格,着重表达组团内部的居住质量均好性,以形成和谐安逸的生活空间。
借助地形与水景的穿插,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以及高星级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创造出一个山水园林都市生态居住区。
2、建筑规划结构建筑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带两组团”。
以连接城市道路与桃溪河滨水绿带的开敞步行道为景观轴,景观轴两侧布置两个住宅组团,垂直河道布置十五层住宅,西北侧布置高层住宅和高层酒店建筑,住宅与滨水绿带自然景色的完美结合,使居住环境质量均好性达到最佳,由河岸而上建筑由低至高布置,天际线高低错落,创造出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山水园林城市建筑景观。
遵义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正文:----------------------------------------------------------------------------------------------------------------------------------------------------遵义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2017年12月27日遵义市第五届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4月2日起施行。
市长:魏树旺2018年3月2日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以及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本规定执行。
本规定适用于遵义市城市规划区、辖区内各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各镇(乡)参照执行。
第三条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采用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相联系。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四条城市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管理。
第五条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规划用地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二)规划用地面积;(三)容积率;(四)建筑密度;(五)建筑限高;(六)绿地率;(七)停车泊位;(八)主要出入口;(九)市政设施配套要求;(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十一)其他城市规划要求。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的,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本规定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遵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5.22•【字号】遵府办发[2008]92号•【施行日期】2008.05.22•【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遵府办发〔2008〕92号)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构建200万人口的中心城区,建设与遵义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称的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同意,市人民政府决定对《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_2020)》进行修编。
为确保总规修编工作顺利开展,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
其组成人员如下:组长:XXX 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副组长:曾永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员:戴贵兵市长助理、市发改委主任敖卫遵义军分区参谋长刘跃明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杨斌市委常务副秘书长许志远市政协秘书长吴高波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候湘江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主任张继勇市规划管理局局长郭世刚市经贸委主任骆明军市教育局局长刘兴万市财政局局长赵正忠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XXX江市建设局局长周冬生市城管局局长李本强市房管局局长胡学华市交通局局长张立市水利局局长罗绍怀市农业局局长向守都市林业园林绿化局局长杨永华市商务局局长王朝擎市卫生局局长金明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孙国文市人防办主任宋义松市统计局局长黎代琼市环保局局长黄天舜市旅游局局长舒存水红花岗区人民政府区长王晓东汇川区人民政府区长陈光强遵义县人民政府县长娄冰仁怀市人民政府市长张集智赤水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忠桐梓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凌习水县人民政府县长肖发君湄潭县人民政府县长廖海泉凤冈县人民政府县长宋晓路余庆县人民政府县长覃儒方绥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宋霖正安县人民政府县长江朝伦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实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张艺市消防支队支队长吴黄汉市交警支队支队长毕强遵义供电局局长庹必翼遵义市供排水公司董事长曹东屏遵义市电信公司总经理陶曙光遵义市移动公司总经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曾永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吴高波、张继勇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遵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16•【字号】遵府办发[2011]261号•【施行日期】2011.12.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遵府办发〔2011〕261号)红花岗区、汇川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遵义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遵义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进遵义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全面改善中心城区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公众环保满意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和谐安居为目标,严格按照市“创模”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油烟、噪声等环境问题,不断改善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状况。
二、整治原则(一)坚持“属地为主、部门配合”原则。
红花岗区、汇川区政府负责组织辖区内环境整治工作,市直各有关部门配合指导。
(二)坚持“规划先行、堵疏结合”原则。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建设方便业主、适应百姓的五金加工、油烟烧烤(小吃)等市场。
(三)坚持“示范带动、资金保障”原则。
按照相关整治规范,建设各类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同时确保整治资金投入。
三、整治范围和标准(一)整治范围:中心城区范围内主、次干道,居民居住区、绿化区等各类区域。
(二)整治标准:以市直相关部门提供的标准、规范、规定进行整治。
四、整治内容(一)经营秩序整治。
组织对城区出入口通道,以及市区主、次干道经营秩序进行全面整治,集中清除各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流动摊点。
重点查处“流动烧烤”、“五金加工”、“汽车修理及清洗”等行业占道经营、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的经营行为,规范“流动烧烤”、“五金加工”和“汽车修理及清洗”场所,防治油烟、噪声、废水和粉尘污染,确保市容环境良好。
《遵义市董公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03-20等地块修改方案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修改目的 (1)第二条修改主要任务 (1)第n修改依据与调整范围 (1)第三条修改依据 (1)第四条修改范围 (2)第三章地块殿J定位与敏」策略 (4)第五条地块规划定位 (4)第六条地块规划策略 (4)第四章土地利用殿J (4)第七条用地布局 (4)第五章地块控制指标 (6)第八条控制指标修改依据 (6)第九条地块控制指标修改 (6)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6)第十条道路修改 (6)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第十一条教育设施 (7)第十二条医疗设施 (7)第十三条其余配套设施 (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修改目的因重大基础设施遵龙大道、红河西路的实际建设,海龙屯路规划改线,珍酒厂二期建设产业发展用地的需求,以及汇川区即将实施的珍酒厂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使得修改地块的交通、用地边界等发生了变化。
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地块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特编制本规划地块修改文本。
第二条修改主要任务以《遵义市董公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现将涉及《董公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约65.01公顷用地,根据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及标准对该地块规划控制性指标进行修改,为城市建设管理及建筑工程设计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章修改依据与调整范围第一条第三条修改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2、《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01.01)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01)4、《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1.01.01)5、《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2012.03.01)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7、《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9、《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04.02)10、《遵义市中心城区紫线控制规划》(2019.05)11、《遵义市董公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12)12、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及标准与相关要件13、相关政府规划修改批复文件第二条第四条修改范围修改范围位于《董公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C控制单元,地块面积约65.01公顷。
目录(一)地理位置及规划范围 (1)(二)土地利用现状 (1)(三)人口与建筑现状 (1)(四)生态环境现状 (1)(五)上层次规划对本片区的要求 (1)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依据 (1)(一)规划指导思想 (1)(二)规划原则 (1)(三)规划依据 (2)三、片区性质与发展重点 (2)(一)片区性质 (2)(二)发展重点 (2)四、规划目标与规划结构 (2)(一)规划目标 (2)(二)规划结构 (2)五、土地使用规划 (3)(一)用地调整 (3)(二)总体用地构成 (3)(三)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3)六、道路交通规划 (4)(一)道路网 (4)(二)广场 (4)(三)交通设施 (4)(四)道路竖向 (5)七、城市设计导引 (5)(一)城市设计指导思想 (5)(二)城市设计主题 (5)(三)整体构思 (5)(四)城市设计导引方案 (6)八、地块控制规划 (7)(一)地块划分 (7)(二)地块控制指标体系 (8)(三)主要控制指标 (8)九、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8)(一)规划依据及采用的有关资料 (8)(二)现状 (9)(三)给水工程规划 (9)(四)排水工程规划 (9)十、电力通信工程规划 (10)(一)电力工程规划 (10)(二)通信工程规划 (11)十一、燃气工程规划 (12)(一)规划依据 (12)(二)规划编制原则 (12)(三)气源选择 (12)(四)气化范围及工艺参数 (12)(五)气化人口及气化率 (12)(六)耗气量及用气量平衡表 (12)(七)输配系统 (13)十二、人防及消防规划 (13)十三、建设管理控制 (13)一、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规划范围规划片区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东北角,沿正在建设的汇川大道两侧,为《遵义市北部城区分区规划》中确定的“高坪河片区”的大部分。
规划范围沿汇川大道两侧,东以自然山体为界、南至东联线路口、西至高坪河、北抵遵绥路,东西宽约1500米,南北长约5400米,总用地757.04公顷。
遵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山地特色,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到2025年,县城建设扩能提质,遵义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新突破。
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遵义都市圈为牵引,仁怀为副中心,正安为黔东北区域中心,仁怀-习水-赤水黔边城市带和正安-务川-道真、湄潭-凤冈-余庆协同联动发展带为支撑,特色小城镇为节点的“一核两心三带多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左右。
大力建设遵义都市圈。
构建以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为中心,以绥阳县、湄潭县、桐梓县、仁怀市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周边1小时通勤范围的县(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
推进绥阳、桐梓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建立健全都市圈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一体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共保共治的生态体系,实现“一张图”“一盘棋”“一卡通”。
到2025年,遵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500万人、成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
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提质行动。
实行组团式发展,多蒸小笼、不摊大饼,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风貌;坚持产城景一体、文教卫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产业发展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吸纳就业能力,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持续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产业、人口集聚能力。
到2025年,遵义主城区常住人口达230万人左右。
大力推进仁怀—习水—赤水黔边城市带发展。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一体化布局、高质量发展,围绕“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打造赤水河流域“特色产业带、文化旅游带、绿色城镇带、美丽乡村带”。
支持仁怀市加快建设遵义副中心城市、承载35万人口规模。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遵府办函〔2021〕166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遵义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抓好落实。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12月31日遵义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激发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文旅产业发〔2020〕7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以“醉美遵义”文旅融合市场化、品牌化、法制化、效益化为抓手,着力构建“兴文塑魂”的红色传承体系。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构建供给多元、供需对接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体系,为打造红绿辉映、多彩融合、文化多元的国际一流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1.2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2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均在15%以上;全市限上(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收、旅游消费均同比增长10%以上。
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各1个以上;推进打造“流光溢彩夜贵州”示范项目5个以上;培育10家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购物示范街区,新增5家以上规上(限上)旅游商品企业。
2023年度: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遵义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审批、实施和管理,保障国土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遵义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审批、实施、监督管理,以及涉及城市规划的其他活动。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和编制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编制第三条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划和政策,以市为单元,以空间规划为主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环境,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明确城市用地总量和分布,明确城市功能和结构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划协调,内容应当包括:(一)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措施;(二)城市用地总量和分布;(三)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总量和分布;(五)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总体要求;(六)城市交通、水、气、电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七)特殊用地(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风景区、公园等)的规划安排;(八)其他需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情况。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合理、适应性强。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状况、环保要求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二)可操作性强、可持续性优。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分阶段进行,实现规划的科学化、可操作性强、可持续性优;(三)公开透明、民主参与。
应当加强宣传,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使城市总体规划能够真正反映公众利益和愿望。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组织筹备阶段。
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编制时间、范围、内容、依据和程序,成立编制组织机构,制定编制方案;(二)调查研究阶段。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附遵义市城市规划图)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概述规划年限:规划年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汇川区、红花岗区、遵义县行政范围,总面积约5382平方公里。
此范围也是中心城市发展范围(以下称“中心城市”)。
规划适用范围:在遵义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遵义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1)近期目标:到2015年,市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初步建成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稳定贵州省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初步具备融入区域发展的条件。
(2)中期目标:到2020年,中心城市实现基本小康,市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有一定程度提高,基本建成区域性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城乡差距缩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3)远期目标:到2030,在全国迈入中等偏上发展水平行列,成为贵州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川黔渝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全面建成西南地区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远景目标:到205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三番。
成为经济活力强、文明程度高、具有较高国内外知名度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战略:依托资源,立足城乡统筹,于区域谋发展,以跨越促发展,推动“工业强市、名城立市、文化兴市”,构建一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区域竞争水平高的现代化城市。
遵义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实施三大战略:(1)点轴成网。
(2)集约、强中心、农村城镇化。
(3)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以城镇发展带动乡村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
遵义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从规划图可以看出,规划到2030年在市域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构建“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三级中心体系,打造“一核、两轴、四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遵义地方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遵义市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地级市,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本文将对遵义地方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的趋势预测。
遵义市地处贵州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贵州的交通枢纽之一。
经济发展方面,遵义市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19年,遵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74.75亿元人民币,增速位居贵州省前列。
遵义市在综合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产业结构方面,遵义市以农业为基础,工业、服务业并重。
农业方面,遵义市拥有良好的农田资源,种植业以水稻、油菜、玉米等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为主导。
工业方面,遵义市先后形成了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电力、矿产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
服务业方面,遵义市的旅游业以红军长征为主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然而,遵义市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遵义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省会贵阳市相比,遵义的产业发展仍有差距。
其次,遵义市的农村地区仍存在一些贫困问题,需要加大扶贫力度。
同时,遵义市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对接。
未来,遵义市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遵义市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力度,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随着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遵义市将加大环保、节能、新能源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遵义市将加强与省内外的合作,通过加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提升遵义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同时,遵义市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三,遵义市将继续发展旅游业,通过打造更多的特色旅游项目和推动旅游产业链的升级,提升遵义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为了实现以上发展趋势,遵义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遵义市应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孵化平台,鼓励创新创业团队落户遵义。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简介第一章总则编制背景为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遵义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和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坚持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之一,坚持“五个统筹”,强化规划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致力于和谐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规划原则(1)生态保护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空间管治,建设节约型城市,在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
(2)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从城乡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出发,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城乡统筹建设。
同时,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满足弱势群体对于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3)区域协调跳出遵义看遵义,协调好区域发展关系,于区域谋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合作,积极接纳发达地区转移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区域一体化。
规划既要能指导遵义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龙头作用,比相关规划看得更远,为相关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同时规划应从遵义特色出发,挖掘地方特色元素,为构建独具黔北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依据。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型产业的提升,打造城市品牌,建设集约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城市;(3)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充分保护和积极恢复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宜居城市。
(4)有效利用山地特色,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红色旅游和会展等的发展,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地特色城市。
(5)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重点解决用地、产业、交通、环保、水源、能源等问题。
规划年限规划年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5 年,中期为2016-2020 年,远期为2021 -2030 年,远景展望到2050 年。
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汇川区、红花岗区、遵义县行政范围,总面积约5382 平方公里。
此范围也是中心城市发展范围(以下称“中心城市”)。
规划适用范围在遵义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充分发挥资源和文化优势,借助成渝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带动和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把遵义建成贵州省北部、川黔渝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西南部特大城市和国内外知名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城市现代化。
(1)近期目标到2015 年,市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初步建成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稳定贵州省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初步具备融入区域发展的条件。
(2)中期目标到2020 年,中心城市实现基本小康,市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有一定程度提高,基本建成区域性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城乡差距缩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3)远期目标到2030,在全国迈入中等偏上发展水平行列,成为贵州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川黔渝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全面建成西南地区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远景目标到2050 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三番。
成为经济活力强、文明程度高、具有较高国内外知名度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战略依托资源,立足城乡统筹,于区域谋发展,以跨越促发展,推动“工业强市、名城立市、文化兴市”,构建一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区域竞争水平高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规模规划市域2015 年总人口为830 万,户籍人口780 万;2020 年总人口为870 万,户籍人口810 万;2030 年总人口为950 万,户籍人口860 万。
远景2050 年人口控制在1000 万以内。
市域城镇化水平规划2015 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2020 年达到50%,2030 年达到60%。
由此,2015 年、2020 年、2030 年城镇人口分别为350 万、430 万、570 万。
市域城镇体系目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若干小城镇为节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区,整合构建一个系统性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的城镇体系。
Sss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实施三大战略:(1)点轴成网。
(2)集约、强中心、农村城镇化。
(3)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以城镇发展带动乡村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到2030 年在市域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构建“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三级中心体系,打造“一核、两轴、四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四大发展片区四大发展片区分别是中部的遵桐绥城镇发展片区、西部的仁赤习城镇发展片区、东南部的湄凤余城镇发展片区、东北部的务正道城镇发展片区。
遵桐绥城镇发展片区:是遵义市域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心。
其中,遵义中心城区为全市域城镇发展的中心,也是片区发展的中心,桐梓和绥阳县城为片区发展次中心,城镇布局沿210 国道、326 国道和207 省道展开。
仁赤习城镇发展片区:由仁怀、赤水和习水县辖区内城镇构成。
该片区是名酒基地和红色旅游、山水旅游集中区。
以仁怀市区为主中心,以赤水市区和习水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主要沿赤水河两岸展开。
湄凤余城镇发展片区:由湄潭、凤冈和余庆县辖区内城镇构成,是名茶基地、农业加工、能源和边贸服务区,同时也是构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枢纽区域。
该片区以湄潭县城为主中心,以余庆和凤冈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沿326 国道和204 省道展开。
务正道城镇发展片区:由务川、正安和道真县辖区内城镇构成,是铝工业基地、尹珍故地和仡佬族文化集中区。
该片区以务川县城为主中心,以正安和道真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沿黔北横向高速、207 省道和黔北高速布局。
(2)三级中心体系: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市域中心:指遵义中心城市。
按照特大城市的建设标准,打造市域乃至黔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片区中心:为仁怀、湄潭和务川。
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区域服务水平。
仁怀应依托白酒产业,一方面加快白酒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扩大发展规模,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加快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白酒产-研-展-贸一体化酒城。
另一方面应限制资源型工业发展,鼓励绿色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湄潭应借助杭瑞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促进建材业的改造升级,建设国内知名的绿色产业服务区。
务川应借助当地丰富的铝矿开采和氧化铝基地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形成大型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同时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建设具有仡佬族特色的山水城市。
片区次中心:规划桐梓、绥阳、赤水、习水、余庆、凤冈、正安、道真6 个片区次中心,其中桐梓、绥阳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其他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承担县域服务中心职能。
桐梓应借助遵义电厂迁入和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型煤电化工业和能源工业,加快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成黔北重要的工业卫星城、建材贸易基地和物资集散枢纽。
绥阳应加强与重庆的联系,整合军工企业现有技术设备,发展装备制造等现代工业。
同时,应加强城区旅游服务,塑造诗乡形象和田园城市风光。
赤水应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带动,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吸引西南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游客,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同时,推进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化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提高特色农业和竹加工业的发展。
习水应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优化开发利用,尤其是煤炭资源、天然气和电力能源,通过新型循环经济技术的试用,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浪费,优化城区环境,提高城区的经济实力。
同时应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建设“绿洲红城”的中心服务区。
凤冈应充分利用杭瑞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充分挖掘边界贸易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主导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建材贸易、绿色食品等产业,壮大遵义绿色产业的规模。
余庆应加强边界贸易和地方性加工工业,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工业,同时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正安应借助黔北高速公路,加强与重庆的联系,打开市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相关绿色产业,适度发展新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同时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发展跨界旅游服务业。
道真应加强仡佬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仡佬族文化风情街区,吸引来遵义东北部旅游的人群。
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细加工业,中药材产业,建材和物资集散等,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边贸小城市。
(3)“一核、两轴、四带”空间格局一核:遵义中心城市,是市域和黔北区域发展核心。
两轴:沿210 国道、渝黔铁路、遵崇—贵遵高速公路形成的南北发展轴和沿326 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发展轴。
四带:一是沿赤水河谷形成的西部发展带,二是沿芙蓉江河谷形成的中部发展带,三是沿务川、湄潭、余庆一线形成的东部发展带,四是沿习水到务川一线形成的北部发展带。
规模等级结构按照遵义市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规划2030 年形成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规模体系。
1 个特大城市:遵义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规模2030 年达到160 万人。
6 个中等城市: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在20-30 万,总计可承载140 万城镇人口。
包括仁怀市区(中枢-茅台)、湄潭县城(湄江-黄家坝)、桐梓县城(娄山关-燎原-楚米)、绥阳县城(洋川-风华-蒲场)、赤水市区(市区-天台-复兴)、习水县城(东皇镇)。
5 个小城市: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在10-20 万左右,总计可承载66 万城镇人口。
这些城市包括凤冈县城(龙泉镇-河坝)、余庆县城(白泥镇)、正安市区(凤仪-安场)、务川县城(都儒-大坪)、道真县城(玉溪镇)。
135 个小城镇:其中重点镇约37 个,每个城镇人口在2-5 万左右,总计可承载100 万城镇人口。
一般镇约98 个,每个城镇人口均在2 万以下,其中1 万以下城镇数量下降为40%左右,总计可承载104 万城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