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劳动号子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8
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建设项目课程建设资源参考样本(3)——电子教案课题第一章 民间歌曲第二节 民间歌曲的类别与艺术特征(劳动号子)学时 2教学 目的 与 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劳动号子的界定、类别及其艺术特征。
教学要求: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要求学生深入领会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船工号子的特点,进而领会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
教材全国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高职卷 《中国传统音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9教学 内容 劳动号子(一)劳动号子的定义(二)劳动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 2.农事号子 3.工程号子 4.船工号子 (三)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教学 重点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船工号子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船工号子的艺术特征。
教学 方法采用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模式,使用讲解、示范、互动等方法进行教学与辅导。
作业与思考 1.搜集相关音、视频资料加强学习。
2.完成课后习题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活动设计 备注一、复习旧课民歌的相关知识点复习与巩固。
二、导入新课有关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审应览》中,书中云“今举大木者,前乎舆謣,後亦应之”。
西汉《淮南子·道应训》书中亦有“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
资源调入: 劳动号子图片jpg(一)劳动号子的定义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北方称“吆号子”,南方称“喊号子”“打号子”“叫号子”“吼号子”,它产生并应用于生产劳动,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二)劳动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就是指在以人力负重(如:搬运、挑担或装卸货物等)的劳动中,特别是在集体性的运输劳动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提高劳动效率所唱的号子。
资源调入: 搬运号子图片1 jpg资源调入: 搬运号子图片2 jpg作品欣赏:《哈腰挂》《哈腰挂》是黑龙江林业伐木工人搬运木头时所唱的号子,在东北林区称为《哈腰挂号》;全曲没有固定的唱词,由指挥者即兴创作,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时有领、和交迭,形成多声部的歌唱形式;因为领唱者张口就唱“哈腰挂”而得名。
音乐教案-劳动号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劳动号子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劳动号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 能够正确演唱劳动号子。
教学准备:
1. 劳动号子的录音或视频材料。
2. 乐器,如鼓、铃铛等,以及教室中任何其他可用的乐器。
教学过程:
引入:
1. 介绍劳动号子的定义和起源。
解释劳动号子是以歌曲的形式表达劳动的节奏和动作的音乐形式。
2. 播放一段录音或视频材料,让学生们听一听劳动号子的节奏和旋律。
3. 请学生们思考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场合可以听到劳动号子的声音。
示范:
1. 选择一首简单的劳动号子,向学生们示范如何演唱。
2. 请学生们注意旋律和节奏,并试着一起跟唱。
练习:
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种乐器。
可以是教室中已有的常见乐器,也可以是自制的简单乐器,如用瓶子装水做成的鼓等。
2.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劳动号子,并使用他们分到的乐器来演奏节奏。
3.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喜好,加入一些适当的动作和舞蹈。
表演:
1. 每个小组准备好后,进行表演。
2. 观众可以通过鼓掌和欢呼来给予肯定。
总结:
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劳动号子的理解和体验。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劳动号子的意义和作用。
拓展练习:
1. 鼓励学生们自行编创一首劳动号子,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劳动技能和经验进行创作。
2. 学生们可以通过录音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劳动号子,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劳动号子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了解劳动号子的概念与意义,理解劳动的重要性。
2.学会唱《劳动号子》,增强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加深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信心。
二、教学准备1.幼儿园室外、室内用品和工具:园枪、铲子、畚箕、扫帚等。
2.音响设备:配合播放劳动号子音乐。
3.音乐文件:《劳动号子》等优秀音乐。
4.教学物品:牌子和口号。
三、教学步骤1.引入1.引导孩子注意周围的环境,指出室外和室内的杂乱无序的情况,让孩子们感到不协调的景象。
2.提出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孩子们的回答逐渐导入“劳动”的话题。
2.学习《劳动号子》1.集体声乐训练:播放《劳动号子》音乐,带领孩子们一起唱。
2.小组练习:让孩子们分成小组,一起训练唱歌和舞蹈。
3.剧场演出1.分组比赛:让小朋友们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比赛谁能把房间、园区打扫得最干净,谁能使室外更美。
2.表彰优胜者并颁布奖品。
3.在优胜者的领导下,集体表演《劳动号子》。
4.用牌子和口号宣传劳动的意义。
4.总结1.回顾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详细评价各组人员的表现和成果。
2.强调劳动的意义,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劳动。
3.强调团体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环境:全面、卫生、整洁。
2.课程活动:生动,丰富,富有创意。
3.教材:兴趣编排和有趣的音乐有助于孩子们的学习和兴趣。
4.教师:热情,亲切,细心。
5.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良好。
五、教学效果劳动对于幼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会了劳动的重要性,增强了团体荣誉感和信心。
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明确了日常生活劳动的重要性,更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
通过唱劳动号子的方式,他们也学会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将来在进入社会后,劳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他们在学习劳动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这将对他们的未来有很大帮助。
高一音乐劳动号子教案劳动号子一、基本说明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所属版块:音乐与民族2)年级:高一年级3)所属教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汉族民歌5)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劳动号子,体会出不同的劳动场景会滋生出不同的劳动号子。
2)能清晰感受到《澧水船夫号子》的四个劳动场景,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劳动号子的特点。
3)能与大家合作表演《过滩号子》,体会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2、内容分析“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车水号子》《打夯号子》《过滩号子》《澧水船夫号子》的赏析,我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劳动号子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用学生身边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进而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4、思路设计《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体裁之一,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民歌的魅力。
为此,我把劳动号子单列出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教学重心放在《澧水船夫号子》的赏析,让学生在“听赏与体验”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内涵,在“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说出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增强其综合能力之目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5分钟做游戏请六位男同学抬钢琴(没抬动)问:怎样才能抬起来呢?体验、讨论答:体育委员喊“一二”,全班同学喊“加油”,他们在有节奏的口令声中同时使劲。
1)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
2)亲身体验“一领众合”的效果。
深入12分钟1、“一领众合”的形式在劳动场面会经常出现,这就是劳动号子。
汉族民歌劳动号子教学设计1. 学生能够理解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演唱汉族民歌劳动号子,感受其节奏和氛围。
3. 学生能够了解汉族民歌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录制好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音频或视频。
2. 准备乐器,如鼓、锣等。
3. 准备一些与劳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准备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通过播放录制好的汉族民歌劳动号子音频或视频,向学生介绍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和背景。
可以提问:1. 你觉得这首歌有什么特点?2. 这首歌的节奏和氛围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 你们认为这首歌在劳动中有什么作用?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对于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问一些开放性问题:1. 你们听过或演唱过其他种类的劳动号子吗?2. 你们认为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是什么?3. 你可以想象这首歌在劳动中的场景吗?演唱练习(25分钟):让学生跟着录制的音频或视频一起演唱汉族民歌劳动号子。
可以分角色来演唱,例如有的学生唱主要部分,有的学生唱和声。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氛围的把握。
反复练习,直至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
实践体验(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让他们在模拟的劳动场景中演唱汉族民歌劳动号子。
可以在教室里摆放一些劳动工具和道具,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劳动任务进行模拟,同时演唱劳动号子。
鼓励学生用身体语言和声音表达劳动的节奏和力量。
展示分享(10分钟):让学生依次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实践体验,他们可以讲述自己演唱劳动号子的感受、困惑和收获。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评论。
总结讲解(10分钟):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分享,引导他们总结汉族民歌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
可以向学生解释:1. 汉族民歌劳动号子是一种劳动中的歌曲形式,通过特定的节奏和氛围来调动劳动者的情绪和力量,增加劳动的效率和乐趣。
2. 劳动号子中的节奏和声音可以帮助劳动者保持节奏感和身体同步,促进集体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农村劳动号子教案:传递农村劳动精神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村劳动号子的起源和演变历程;2、掌握农村劳动号子的基本表演技巧;3、通过表演,传递农村劳动的精神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清楚地描述农村劳动号子的特点和演变历程;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农村劳动号子的表演技巧;3、学生能够通过表演体现劳动者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农村劳动号子中的人文内涵;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传递劳动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内容:1、了解农村劳动号子的起源和演变历程农村劳动号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农村地区。
它的演唱形式独特,一般都是由一名领唱者带领合唱。
在农村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经常会用到这种随劳动节奏而唱出的号子来配合劳动的步伐和节奏。
农村劳动号子曾经是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劳动中,它不仅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产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而且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
2、掌握农村劳动号子的基本表演技巧农村劳动号子的基本表演技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用飘逸、清晰、流畅的唱法表现出号子的基本韵律和重点节奏;(2)注意音调起伏和力度大小的合理安排,以增强表现力;(3)呈现出适合不同劳动场景的不同唱法和表演风格,以符合传统文化的节奏感和民族精神。
3、通过表演,传递农村劳动的精神和文化农村劳动号子具有浓郁的人文内涵和家国情怀。
它传递了农民劳动者的勤劳、坚韧、顽强、团结、拼搏、奉献等优秀品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劳动的尊重和爱护之情。
通过表演,我们可以传递这些精神和文化内涵给观众,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劳动文化,感受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唤起我们对于劳动的尊重和爱护之情。
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通过板书展示农村劳动号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艺术品的来源和特点。
2、教师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农村劳动号子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加强对号子文化的深度理解。
【教学目】1、通学中国民歌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史文化,同到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和号子的密切关系,引学生关注、体奏、拍、速度、力度化与奏、度、情之关系。
3、欣、体船工号子和歌曲的格与特点,着重体会歌曲中的表意,能号子的格特点。
【教学重点】重点:号子的音特点。
点:《船工号子》的各段体和感受,辨各段的不同音特点。
教学流程:身:“跟我学”1=G ( 1)念“ ”( 2)(幻灯片 1)2 2 5 5..(3) 6 2 5 6(柯文手助)....西察索太( 4) 6 6 6 1 2222 ∣ 55 #45 6.∣...........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太(幻灯片 1)一、号子初体1、生合作演唱“同学呀,用力拔呀么,一鼓作气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太,加油拔呀!”:不知道你喜不喜我送你的《丹中拔河歌》,新出炉。
:有知道才你唱的部分有什么作用?我才种演唱形式又叫什么?作用?一奏的用性和鼓舞者情的表性(一众和)——(幻灯片 2)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了巨大的社会功能,造了人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出了最早的精神、之花。
它就是号子。
生活中,随着代方式的演,号子已逐离我去,但是它具有永恒的史文化价。
我一起走近它。
民歌分、号子概念及分:(1)搬运号子,例《哈腰挂》(2)事号子,例《》(3)工程号子,例《打路基》(4)船号子,例《船工号子》《哈腰挂》看什么要以2/4 与 1/4 两种拍子形式演唱?(体会拍、奏与奏/ 作的关系;力度与度的关系)模抬木的特点,体一众和的关系——唱的作用 - 指每一步搬运作,和者在高度注意、在每一号令中出有力的一步。
《》看的旋律特点在歌曲中有何表意号子一般性的律:凡是用力的候,其音也随之得短促、;凡不用力或休息,号子的歌唱性才得以唱工程号子《打路基》标出领唱、齐唱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每小节第二拍要用力劳动号子音乐特征:1、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
2、节奏的律动性。
3、音乐材料的简单、重复性。
劳动号子幼儿园教案教案标题:劳动号子快乐成长一、教学目标:1.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及作用。
2.能够唱出几首常见的劳动号子。
3.培养幼儿劳动意识和团体合作精神。
4.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或教具:幼儿园劳动号子相关图片、劳动号子歌曲的音频。
2.材料:纸、颜料、毛笔、印章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10分钟):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选几位幼儿上台做动作,其他幼儿全力配合,模仿幼儿做出相应的行动,并融入歌曲,让幼儿感受劳动的快乐。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劳动号子相关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了解劳动号子的概念和作用,如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加强合作、增进集体凝聚力等。
并引导幼儿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劳动需要劳动号子。
3.欣赏劳动号子(10分钟):播放几首劳动号子歌曲的音频,让幼儿欣赏,边听边观察歌曲中的劳动画面。
引导幼儿感受劳动号子的节奏和力量感。
4.学唱劳动号子(20分钟):教师带领全班幼儿学唱劳动号子,并配合动作。
可选择几首幼儿熟悉的劳动号子,如《劳动号子之种植》、《劳动号子之洗衣》等。
教师可以先段落教唱,在确保每个幼儿都学会后,再逐渐整合成完整的歌曲。
5.劳动活动:画画(3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活动,让幼儿利用毛笔、颜料、纸等材料画画。
引导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并在画画前、中、后为幼儿唱几句相应的劳动号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6.劳动成果展示(15分钟):教师让每位幼儿将自己的画作陈列在教室的墙上,并邀请他们轮流为自己的作品介绍并讲述劳动过程。
其他幼儿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表扬和鼓励。
7.收尾活动(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幼儿一起回顾劳动号子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给幼儿发放一些小奖品,表扬他们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活动,幼儿能够了解到劳动号子的概念和作用,学会唱几首劳动号子,感受劳动的快乐。
劳动活动中,幼儿通过画画等形式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和集体凝聚力。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劳动号子一、教学内容《抬石号子》(湖州民歌)《哈腰挂》(东北民歌)《石工号子》(重庆民歌)《龙舟号子震天外》(重庆民歌)二、设计意图这是一节体现“开放的教材观”思想的课,围绕教学目标,对本堂课的教学材料进行了选择和组合,主要采用了原始的号子和歌曲的号子,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劳动号子有教全面的认识:最初的号子不是歌,纯粹是那样的劳动自发产生的呼唤,为劳动服务;歌曲的号子,是在原有号子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它更多的是为了表演和欣赏。
三、教材分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为了完成劳动即兴演唱,当机械化时代到来时,越来越多的劳动号子正日益减少,艺术家们为了挽救这一题材的歌曲形式,取材原生态的劳动号子,并融入许多音乐元素,使之更富表现力,成为大众欣赏的优秀作品。
四、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音乐材料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劳动号子。
2、通过对家乡民间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家对它加工,使它更具美感,令大众都能欣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看秧歌》(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中进教室,让学生说说这音乐属哪个地方的。
2、师唱湖州小调《龙船调》。
3、教师:“咱们再来听一首湖州的“劳动号子”。
聆听湖州的《抬石号子》。
设计意图:从家乡的歌导入,吸引学生。
(二)欣赏原始的劳动号子1、初听《抬石号子》后,说说是什么劳动,然后老师告知是抬石劳动。
2、再听,请学生关注开头(嘿,站起来),说说,为什么抬石头要喊这个?(统一起来的时间,力用到一块)。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同时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劳动和劳动号子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体验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变化与劳动节奏、强度、情绪之关系。
3、欣赏、体验船工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着重体会歌曲中衬词的表现意义,能够归纳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难点:《船工号子》的各段体验和感受,辨别各段的不同音乐特点。
教学流程:热身:“跟我学”1=G (1)念“嗬嗨”(2)﹥﹥﹥﹥(幻灯片1)2 2 5 5..嗬嗨嗬嗨(3)6 2 5 6....(柯尔文手势辅助)西察索太(4)6 6 6.∣....∣ 55..#45.. 6...1 2222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罗罗罗太(幻灯片1)一、劳动号子初体验1、师生合作演唱“同学们呀嗬嗨,用力拔呀么嗬嗨,一鼓作气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罗罗罗太,加油拔呀嗬嗨!”师: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我送给你们的《丹中拔河歌》,新鲜出炉。
问:有谁知道刚才你们唱的部分有什么作用?我们刚才这种演唱形式又叫什么吗?作用?统一劳动节奏的实用性和调剂鼓舞劳动者情绪的表现性(一领众和)——(幻灯片2)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出了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
它就是劳动号子。
现实生活中,随着现代劳动方式的演进,劳动号子已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民歌分类、劳动号子概念及分类:(1)搬运号子,例《哈腰挂》(2)农事号子,例《嶉咚嶉》(3)工程号子,例《打路基》(4)船渔号子,例《船工号子》《哈腰挂》看图为什么要以2/4与1/4两种拍子形式演唱?(体会节拍、节奏与劳动节奏/动作的关系;力度与劳动强度的关系)模拟抬木头的劳动特点,体验一领众和的关系——领唱的作用-指挥每一步搬运动作,应和者在高度注意、在每一号令中迈出有力的一步。
★《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背景和内容,掌握歌曲的基本特征和演唱要求。
2.学习合唱歌曲演唱技巧,提高乐感、节奏感和集体合作精神。
3.能够理解劳动、生产的重要性,培养劳动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演唱要求和特点,掌握歌曲的合唱技巧和演唱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和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劳动经历,介绍“军民大生产”运动的背景及其中的劳动精神。
2. 学习歌曲(15分钟)1.播放歌曲《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让学生聆听并模仿。
2.跟读歌曲的歌词,学习歌曲的发音和语调。
3.小组分配练习,让学生练习合唱和合声。
3. 合唱练习(20分钟)1.由教师带领学生合唱《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练习歌曲的演唱技巧和合唱的基本要求。
2.练习时,要注意节奏的准确,合唱的和谐和表现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同学相互配合。
4.活动拓展(20分钟)1.学生自主练习歌曲,自由组合进行演唱,展示合唱效果。
2.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唱,评出最佳表演,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反思(10分钟)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合唱表现。
2.着重强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以示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评价1.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气氛热烈。
2.合唱效果较好,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3.经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于劳动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
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歌曲结构和歌词;
3.能够正确演唱《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歌曲结构和歌词;
2.能够正确演唱《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通过播放《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音乐,引导学生了解该歌曲的基本信息,并与学生探讨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 歌曲分析
1.歌曲结构:AABBCCDD
2.歌曲节奏:2/4拍,快速有力,热烈欢快,富有军旅特色。
3.歌词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民合作、大生产和军事动员精神。
歌曲以大锤打铁的压抑、有力的强拍、拍感强烈的快速节奏刻画燃烧的工作场面,表现了如火如荼的大生产和军民合作精神,对人民的生产热情进行了讴歌。
3. 歌曲演唱
1.老师逐句或逐段地带领学生学唱《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
2.学生自主学唱,分组练习,互相配合。
四、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掌握《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评价方法可以采取课堂表演、个人演唱、合唱比赛等形式。
在评价的同时,对学生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学《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的歌词和曲调,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唱,然后与同学分享学唱心得。
同时,鼓励学生以该歌曲为原型,创作一首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
(2)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
2、难点(1)体会劳动号子中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力量。
(2)尝试模仿和创作简单的劳动号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劳动场景的视频,如农民在田间劳作、工人在工厂生产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劳动场景中,人们通常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课题——劳动号子。
2、知识讲解(15 分钟)(1)定义: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2)特点:节奏:节奏较为固定,通常与劳动的节奏相契合,以强调节律的规整性。
旋律:旋律简单、质朴,多为重复或变化重复。
歌词:歌词内容多与劳动相关,直接反映劳动生活和劳动心情。
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
(3)分类: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
工程号子:像《打硪号子》。
农事号子:例如《插秧号子》。
船渔号子:常见的有《捕鱼号子》。
3、欣赏体验(15 分钟)播放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音频或视频,如《黄河船夫曲》(船渔号子)、《打夯歌》(工程号子)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劳动号子的节奏、旋律和演唱形式。
欣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实践模仿(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劳动场景,如搬运重物、拔河等,让学生尝试模仿创作劳动号子。
每个小组先讨论确定劳动号子的歌词内容和节奏,然后进行排练和展示。
教师在学生创作和展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点评。
5、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劳动号子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欣赏和创作体验。
强调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
初中劳动号子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 通过学习劳动号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劳动号子的定义和特点2. 劳动号子的作用3. 经典劳动号子欣赏与学唱4. 创作自己的劳动号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劳动号子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号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劳动号子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劳动号子的特点,如节奏、旋律、歌词等。
2. 分析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如提高劳动效率、激发劳动热情等。
三、欣赏经典劳动号子(15分钟)1. 教师播放经典劳动号子,如《工地晨曲》、《黄河大合唱》等。
2. 学生跟随音乐节奏一起学唱,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
四、创作自己的劳动号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属于自己的劳动号子。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创作。
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劳动号子,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各组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号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创作劳动号子的创意和表现力。
教学资源:1. 经典劳动号子音频素材。
2. 创作劳动号子的相关素材。
教学建议:1.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劳动号子,提高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3.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注重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创作信心。
小学音乐五年级《劳动号子》教案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劳动号子一、教学内容《抬石号子》(湖州民歌)《哈腰挂》(东北民歌)《石工号子》(重庆民歌)《龙舟号子震天外》(重庆民歌)二、设计意图这是一节体现“开放的教材观”思想的课,围绕教学目标,对本堂课的教学材料进行了选择和组合,主要采用了原始的号子和歌曲的号子,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对劳动号子有教全面的认识:最初的号子不是歌,纯粹是那样的劳动自发产生的呼唤,为劳动服务;歌曲的号子,是在原有号子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它更多的是为了表演和欣赏。
三、教材分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为了完成劳动即兴演唱,当机械化时代到来时,越来越多的劳动号子正日益减少,艺术家们为了挽救这一题材的歌曲形式,取材原生态的劳动号子,并融入许多音乐元素,使之更富表现力,成为大众欣赏的优秀作品。
四、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音乐材料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劳动号子。
2、通过对家乡民间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家对它加工,使它更具美感,令大众都能欣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看秧歌》(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中进教室,让学生说说这音乐属哪个地方的。
2、师唱湖州小调《龙船调》。
3、教师:“咱们再来听一首湖州的“劳动号子”。
聆听湖州的《抬石号子》。
设计意图:从家乡的歌导入,吸引学生。
(二)欣赏原始的劳动号子1、初听《抬石号子》后,说说是什么劳动,然后老师告知是抬石劳动。
2、再听,请学生关注开头(嘿,站起来),说说,为什么抬石头要喊这个?(统一起来的时间,力用到一块)。
劳动号子教案教案标题:劳动号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劳动号子的基本要素和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劳动的意愿。
教学内容:1. 劳动号子的定义和作用;2. 劳动号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歌词;3. 劳动号子的演唱技巧:音准、声音的力度和韵律感;4. 劳动号子的创作和编排。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劳动号子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劳动号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歌词。
解释每个要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示范演唱:3. 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劳动号子,让学生感受节奏、旋律和歌词的整合,并带领学生一起跟唱。
练习演唱: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劳动号子进行练习演唱。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劳动号子的歌词供学生选择,也鼓励学生自行创作。
合作编排:5. 每个小组将自己练习的劳动号子进行编排,包括舞蹈动作、声部分工和合奏部分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展示演出:6.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编排的劳动号子,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学生观看演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总结反思:7. 结合学生的演出表现和观众的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反思自己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将劳动号子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演唱劳动号子,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劳动的意愿。
教学评估:9. 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劳动号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2. 劳动号子的歌词和音频资料;3. 学生编排劳动号子所需的舞蹈和合奏乐器。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劳动号子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劳动号子的基本要素和演唱技巧,并通过合作编排和演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教案劳动号子
课题
第二课:劳动号子
课时:3-1
序号:5
教学目标
一、了解民歌的起源及劳动号子的特点。
二、通过欣赏《打夯歌》,感受劳动号子的音调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板书、图片、录音。
一、唱唱。
二、了解民歌。
三、欣赏《打夯歌》。
&n
bsp;
1、教师出示。
(略)
2、听琴演奏旋律。
3、跟琴轻声唱。
4、指导运用气息,唱得有弹性,有力度,咬字要清楚。
提醒坐姿:坐前半张凳子。
上身挺起。
气息:运用小腹的力量支持声音。
轻,但不等于虚。
1、板书:民歌。
学生说说自己对民歌的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民歌。
2、教师介绍:民歌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歌曲,它往往通过人们口头世代传唱而流传于某些地区,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3、板书民歌的类型: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4、学生看书,学着老师的样子来介绍“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产生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曲调粗犷有力。
1、出示图片,了解什么叫打夯。
2、初听,感受。
3、讨论它的特点:
(1)、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
有点类似与劳动的吆喝。
(2)、音调:粗犷有力,起到一个“发力”的作用。
(3)、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4、复听,再次感受劳动号子的以上特点。
和着音乐做一做打夯的动作。
5、跟录音学唱。
比比谁学得最好。
(有没有把打夯的力度与节奏表现出来,教师对感受得到位的同学予以表扬)。
四、口琴练习。
6、表演。
(1)、众人按“领、和的形式演唱。
(2)、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
1、练习1-5音阶。
2、重点指导音的准确干净。
3、练习曲。
课后小结
课题
第二课:劳
动号子
课时:3-2
序号:6
教学目标
一、学习简易的二部合唱。
三、初步学会歌曲《起篷号子》。
重点难点
重点:二部合唱。
教学准备
板书、录音。
教学过程
分步目标
预设活动过程
个性化思考
一、听听唱唱。
二、唱唱。
四、学唱《起篷号子》。
四、口琴练习。
听老师弹奏三度双音,老师说其中一个音,请学生说说另一个是什么,并唱一唱。
(1)、模唱()内的音。
(2)、合唱。
(3)、唱一听二。
1、出示:(略)。
2、学唱每个声部。
3、用轻声演唱。
4、合唱均衡性、气息运用的指导。
1、出示三条节奏练习。
(略)
2、初听录音,感受粗犷有力的情绪。
3、学唱齐唱部分。
4、分声部练习合唱部分。
用轻声练习。
结束音四拍要唱足,唱出渐弱,教师指导气息的运用。
5、巩固练唱。
6、学唱歌词。
7、指导气息下沉,慢而有力。
1、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解决个别同学的疑问。
3、齐奏练习。
X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二课:劳动号子
课时:3-1
序号:7
教学目标
一、继续巩固二声部合唱。
二、感受并试着表现劳动号子的音调与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二部合唱。
教学准备
板书、录音。
教学过程
分步目标
预设活动过程
个性化思考
一、发声练习。
二、歌曲处理。
四、复听《打夯歌》。
五、口琴练习。
1、出示:(略)。
]
2、重点指导声部的和谐与和声听辨能力的培养。
1、复听歌曲,体会慢而有力的特点。
2、唱唱歌曲,强调有力的情绪特点。
3、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来演唱。
4、请个别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学着评价他人。
5、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6、教师小结,再次说说劳动号子的特点。
1、复听。
2、律动。
(1)、随音乐,在齐唱处双手作提起,放下的动作。
二拍提起,二拍放下。
(2)、教师领,学生在齐唱处一起做。
课后小结音乐教案劳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