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ecit11第十章 地质图实习
- 格式:ppt
- 大小:589.00 KB
- 文档页数:36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地质学实习报告篇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优秀2篇)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篇一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
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
使我们了解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个阶段的影响,并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测要求和方法,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
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鲜活了。
一、本实习基本内容1.常见岩石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岩石类型的鉴别:首先根据野外岩石的产状判断岩石属于的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再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含量等具体确定岩石的具体名称,注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鉴别岩石,如:放大镜、小刀、稀盐酸等。
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
用小刀可以区分硬度为6级上下的矿物,如方解石和石英。
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划即可识别。
矿物之间相互刻划可判断他们相对硬度大小。
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细小的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
用稀HCL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
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
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
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Fe2+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
含量愈高,颜色愈深。
岩浆岩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就是暗色矿物含量渐少,而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含量渐高的缘故。
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
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__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
目录第 1 章绪论(INTRODUCTIONS)1.1实习地区概述(SUMMARY OF PROBOTION AREA) (4)1.1.1 地形地貌描述 (4)1.1.2 交通情况及通行条件 (4)1.1.3 气候条件 (5)1.1.4 植被情况 (5)1.1.5 工作区域露头情况 (5)1.2实习工作安排情况(SKEDUAL) (6)1.2.1 工作范围 (6)1.2.2 工作任务 (6)1.2.3 实习时间 (6)1.2.4 工作方法 (6)1.2.3工作计划 (7)1.3前人研究成果(ACHIVEMENTS) (7)1.3.1 前人研究史 (7)1.3.2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评价 (7)第 2 章岩石 (ROCKS)102.1碎屑岩类(CLASTIC ROCKS) (10)2.1.1砾岩及角砾岩 (10)2.1.2 砂岩 (10)2.1.3 泥岩 (11)2.2碳酸盐岩类(CARBONATITE ROCKS) (11)2.2.1 灰岩 (11)2.2.2 白云质泥岩 (12)2.2.3膏溶角砾岩 (13)第 3 章地层(LAYER)133.1概述(SUMMARY) (13)3.2分述(DISCRIPTION) (14)3.2.1 三叠系(T) (14)3.2.3 第四系(Q) (19)第 4 章构造(STRUCTURE)194.1褶皱(FOLDS) (20)4.1.1黄莲桥倒转向斜 (20)4.1.2 文家坝向斜: (20)4.1.3 龙潭桥褶 (20)4.1.4 其它小型褶皱 (21)4.2断层(FAULT) (22)4.2.1、江贯断裂带 (22)4.2.2黄莲桥断层 (22)4.2.3香水——让水断层 (23)4.2.4 文家坝断层 (24)4.2.5 嘉陵江组小型逆冲断层 (24)4.3节理(JOINT) (24)4.4其他构造(OTHER STRUCTURES) (26)第五章水文、地貌(HYDROLOGY、LANDFORM) 285.1、水资源评价(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 (28)5.2、地貌(LANDFORM) (28)参考文献 (INFERENCE)31第 1 章绪论(introductions)1.1 实习地区概述(summary of probotion area)1.1.1 地形地貌描述江油实习地区,位于四川省江油市西,属江油市让水乡、大康乡、永庆乡管辖,有公路由通口向南经香水场可到北川县城,让水距江油中区约十公里。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地点XXXX二、实习目的1. 了解和认识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及地质学发展历史,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2. 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培养对地质学的学习兴趣。
三、实习内容(一)岩石和矿物1. 岩石的组成物质在实习地点,我们观察了岩石的组成物质。
岩石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
其中,石英和长石的颜色较浅,呈白色;云母的颜色较深,呈灰色或黑色。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岩石中存在一些化石和沉积物,如泥岩、砂岩、石灰岩等。
2. 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和触摸矿物,了解了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例如,石英通常呈颗粒状或块状,长石则呈片状或纤维状。
矿物的硬度、光泽、透明度、比重等物理性质也为我们识别矿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地质作用1. 风化作用在实习地点,我们观察了岩石的风化现象,了解了风化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例如,岩石表面出现了裂纹和剥落现象,这是由于水、气体和植物根系等外力的作用导致的。
2. 搬运作用在实习地点,我们还观察到了岩石的搬运现象。
例如,一些较大的岩石块被搬运到路边或水沟中,这是由于水流或风的作用将岩石块搬动的。
3. 沉积作用在实习地点,我们还观察到了沉积作用的现象。
例如,一些沉积物堆积在河岸或海边,形成了不同的沉积岩,如石灰岩、泥岩等。
这些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与水流的流速、水深、风向等因素有关。
4. 褶皱和断裂在观察地质地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褶皱和断裂现象。
例如,地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形成了褶皱;地壳发生了断裂,形成了断层。
这些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地壳运动的速度、方向、力度等因素有关。
(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地质罗盘是一种用于测量岩层产状(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工具。
其使用方法如下:1. 将水平仪调至水平;2. 将磁针调至指北针方向;3. 转动罗盘,使其与岩层产状一致;4. 记录数据并拍照记录现场情况。
一、绪言随着地质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加深对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普通地质学实习。
本次实习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进行,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升地质认知和野外工作技能。
二、实习目的与任务(一)实习目的1. 巩固和深化地质学基础知识,理解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野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4. 培养热爱地质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实习任务1. 观察和描述实习区域的地层、构造、岩石和矿物特征。
2. 学习使用地质罗盘、采集手标本、记录地质现象。
3. 分析地质现象,尝试解释地质作用过程。
4. 编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三、实习过程(一)实习地点及交通本次实习地点位于昆明、武定、元谋地区。
昆明作为实习起点,交通便利,便于前往其他实习地点。
武定和元谋地区地质条件丰富,具有典型的地质特征。
(二)实习内容1. 地层观察与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习区域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该地区主要出露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并对其分布、岩性和化石进行了描述。
2. 构造观察与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实习区域的构造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该地区主要发育褶皱和断裂,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
3. 岩石与矿物观察与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实习区域的岩石和矿物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该地区主要发育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
4. 地质罗盘使用与手标本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并进行了手标本采集。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技巧,并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
5. 地质现象观察与记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实习区域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普通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实习地点:云南省昆明市、武定县、元谋县实习时间:2021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10日三、实习内容1. 地层观测与分析(1)观察实习区域出露的地层,了解地层时代、分布特点及地层接触关系。
(2)分析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特征,掌握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3)观察地层中的地质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等,了解其形成机制。
2. 岩石观测与分析(1)观察实习区域各类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分类及主要特征。
(2)分析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掌握岩石的鉴定方法。
(3)观察岩石中的构造现象,如节理、裂隙等,了解其形成原因。
3. 构造观测与分析(1)观察实习区域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等,了解其形成机制。
(2)分析构造对地层、岩石分布的影响,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
(3)观察构造与矿产的关系,了解矿产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4. 地质罗盘的使用(1)学习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掌握罗盘的读数和方向判断。
(2)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构造要素等。
5. 手标本采集与制作(1)学习手标本的采集方法,掌握标本的保存和制作。
(2)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化石等标本。
四、实习成果1. 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2. 撰写实习日志,记录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3. 采集到一定数量的手标本,进行分类整理。
4. 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工作能力。
五、实习心得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普通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实习使我更加热爱地质学,坚定了从事地质工作的决心。
序号成绩地质制图实践报告姓名:倪达业学号:20111002班号:064112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专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指导老师:武雪玲2014年6 月目录1.地形地质图阅读 (3)1.1图外要素: (3)1.2图内要素: (3)1.2.1等高线 (3)1.2.2村庄 (4)1.2.3地层 (4)1.2.4产状 (5)1.2.5断层 (5)1.3实践总结 (5)2.矢量化地图 (6)2.1实践准备 (6)2.2实践内容及步骤 (6)2.2.1分层矢量化 (6)2.2.2地图辅助要素 (12)2.3实践总结 (14)3.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15)3.1实践数据 (15)3.2数据符号化 (15)3.2.1符号化介绍 (15)3.2.2图层符号化的具体方法 (15)3.3地图编制 (19)3.3.1地图模版操作 (19)3.3.2图面尺寸设置 (20)3.3.3图框与底色设置 (21)3.3.4绘制坐标格网 (23)3.3.5地图标注 (26)3.3.6地图整饰 (27)3.3.7地图输出 (28)3.4实践总结 (29)1.地形地质图阅读1.1图外要素:图名:星岗地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5000图例:标明了地层年代及各地层岩石岩性。
1.2图内要素:1.2.1等高线说明:该区等高线的等高距为200m,最高点海拔1700m,最低海拔标高为100m,相对高差为1600m左右。
根据等高线识别出区内山峰4个,其中峻岭最高,其次为东山、北山和一座无名山峰。
在东山与无名山峰之间有一处鞍部。
在峻岭东南侧有一处小型山谷。
山峰相对最大高差在600m左右。
同时,该区内有两处小型盆地,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海拔均为100m左右。
1.2.2村庄说明:该区为多山地区,平均海拔较高,交通不便,因此人烟稀少,整个区域内只零星分布几处村庄:李村、王村、牛家及一处无名村庄。
人数及经济状况不详。
1.2.3地层说明:该区分布了从奥陶纪到新近纪的地层,其中,除早白垩世外(K1)整个中生代地层发生缺失,即在P2与K1P2与N1之间是不整合接触。
地质学实习报告【精选】地质学实习报告三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1、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2、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3、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4、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和岩石标本二:实习仪器地质罗盘铁锤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
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
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
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四:实习的内容和过程12月11日上午十点,统一学习使用地质罗盘的,下午1点半去往金牛山进行地质勘探,12日早上到仓山校区观看岩石标本。
1、金牛山的简介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楼区北侧闽江乡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断层及不均匀沉降对山体与道路的影响,例如马刀树,公路裂缝等。
2、测定岩层产状确定山体旁两颗很明显的大树为盆架,记做树1和树2。
测定图中的断层位置为对树1的位置为N308E,对树2的位置为N279E,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可知道是正断层。
根据要确定位置测得的岩层的产状为:N330E,N247E,<503。
断层岩石(样品)结构及成分的分析1)结构金牛山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岩浆岩,而且都是粗粒结构和中粒结构2)构造金牛山的样品分析看可知道该岩石是块状构造,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杂乱无章,。
一、实习背景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化以及地质现象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质素养,我们选择了某地作为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普通地质学教学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演化过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培养学生野外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树立热爱专业、勤奋学习的思想。
三、实习内容1. 地质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地球的起源、发展、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化等。
2. 野外地质实习:包括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3. 地质罗盘的使用:学习如何利用地质罗盘进行地层、构造的定向和测量。
4. 地质手标本采集:学习如何采集、制作和保存地质手标本。
5. 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提高野外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实习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质背景、实习内容等。
2. 实习期间:(1)地层观察: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实习地区的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分布、岩性、厚度等信息。
(2)岩石观察:学习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3)构造观察:学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观察实习地区的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
(4)矿产观察:了解实习地区的主要矿产类型,观察矿产分布和赋存状态。
(5)地质罗盘使用:学习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进行地层、构造的定向和测量。
(6)地质手标本采集: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采集地质手标本,并制作成标本。
(7)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观察实习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并做好记录和描述。
3. 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实习成果1. 学生掌握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
2. 学生了解了实习地区的地质背景和主要地质现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地质学实习报告地质学实习报告(精选8篇)在现在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标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环节,同学们通过此次野外实习,要求能够进一步巩固地质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会和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考察鉴别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巧,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学习《土壤学》、《土地管理学》、《小城镇规划》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20xx年12月18日三、实习路线:学校----金马河大桥----映秀镇----都江村四、实习工具:铁榔头、稀盐酸五、指导老师:吴德勇老师、郑子成老师六、实习要求:1、深入认识和了解温江周边地区的地质地貌;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地质地貌所属类型、形成原因和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3、能够清楚地质地貌与生产利用的关系,以及某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必须的防御措施。
七、川渝地质地貌:川渝面积57万km2,分为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其中东部包括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西部包括甘孜、阿坝及凉山洲的部分。
(一)地质构造1、东部地台区。
从元古代代早期,由于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形成盆地的雏形。
龙门山以东,形成的褶皱较低,褶曲起伏较小。
(1)盆地西部①龙门山山前坳陷,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盆地界线广元—宝兴—盐源—木里②龙泉——熊坡断褶带,包括龙泉山、丹棱总岗山。
③江油——芦山断褶带(2)盆地中部位于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形成许多小背斜或称为平缓而较的穹隆构造,倾角较小,产状平缓。
(1)川北深拗大向斜以白垩系地层为主,梓潼为中心,包括三台、绵阳。
(2)宣汉旋转背向斜。
(3)蓬莱镇——南充穹背斜群。
(4)威远穹窿(威远——荥经之间)(3)盆地东部条形褶皱,分布华蓥山大断裂以东,巫山、七曜山以西,形成一系列向斜开阔,背斜狭窄的隔档式构造,北边平行,南部分支,形成扫帚状构造。
实习报告(含日记)普通地质实习报告普通地质摘要根据学校的教程安排,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
我们这次实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操作步骤,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了解我们萍乡地区地质发展过程。
了解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矿石,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稳定的基矗实习地区:1、五陂下—王坑煤矿2、孽龙洞3、三口岩—新泉路段人员组成:能源系地测班实习小组第四组指导老师:***起止时间:XX年5月24日—XX年5月28日。
野外观察3天,室内讲课2天,室内编写报告5天,共10天。
报告人:**实习时间:XX年5月24日实习地点:五陂下——王坑煤矿今天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首先我们沿着河边往上走,沿途看到了河流的凹岸、凸岸、河漫滩。
路边陡峭的高山,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岩层地质构造非常明显,我们看到了岩层的褶皱构造,各种形状各不相同。
在王坑水电站公路旁,易老师带领我们怎样测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在水电站对面的山上的岩层中还能看到煤层,由于煤层厚度不到30公分,没有可开采的价值!最后,易老师带我们看了一个岩层的剖面,从剖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岩层的产状。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
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
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地区的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今天我们所实习的主要目的和学习到的内容是:河流,指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
河床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也就是河流两岸间的容水部分。
河床由于受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曲,经常改变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冲积物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岩石或大颗粒岩石、卵石以及由于侧面侵蚀带来的大量的细小颗粒。
平原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组成。
标题: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摘要: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通过实习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加深了对地质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次实习主要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进行,通过观察分析各种地质现象,我们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这次实习也培养了我们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使我们更加热爱专业,坚定了勤奋学习的决心。
(二)任务1. 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 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1. 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 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 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二、实习过程和收获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实习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1. 地层的观察: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岩石、化石等特征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地层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加深了对地层学理论的理解。
2. 地质构造的观察:我们观察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提高了我们对地质构造的认识。
3. 岩石和矿物的观察:我们采集了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标本,通过观察其结构和成分,加深了对岩石和矿物的理解。
4. 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我们观察了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现象,了解了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的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进修是每个学生必须拥有段的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
下面,本人本人为大家分享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受训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往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真正意义上达到更的学习目的!、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进步了解文章内容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控制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加以控制研究方法,了解和洞悉地表了解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着重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核心类型、分布及其分支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技术手段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的性质和特性,各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段,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上学不到的知识,或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步价值观念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亲眼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融会贯通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聪明才智的潜能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良机。
二、实习地区概况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5月9号实习前准备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些基本知识都有了来定的了解。
马上要是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
首先我们上本人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次在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所使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围及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
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第一章序言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地质野外实习是工程地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旨在通过实习把工程地质这门课程和实习区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并获得更丰富的地质知识.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基本地质现象包括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地层剖面、主要化石识别、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判别,以及忠言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的认识等,把已学的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分析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升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巩固和加深了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解了野外地质工作收集地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并为今后从事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其他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质认识实习是引导学生开展地质研究的起点,学会从个种地质现象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地质研究的根本所在,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第二节实习概况本次实习路线:安徽巢湖→安徽广德太极洞→苏州灵岩山、虎丘→南京幕府山、燕子矶实习时间安排:七月一号至五号具体安排如下:七月一号上午:安徽巢湖青苔山沉积岩的观察,下午:凤凰山、麒麟山地区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的岩石岩性的观察以及逆冲断层的观察七月二号上午:狮子口、七四一零工厂以北两公里处观察高家边组(S1g)到五通组(D3w)地层岩石岩性以及断层分布,下午:巢合公路、七四一零工厂以北150m处观察志留系坟头组(S2f)地层岩石岩性七月三号安徽广德太极洞,观察碳酸盐岩喀斯特溶洞地貌七月四号上午:观察苏州灵岩山花岗岩的岩性、与围岩接触关系以及花岗岩风化现象,下午:观察苏州虎丘火山岩岩性及层序、断层、节理及水文现象七月五号南京幕府山、燕子矶地区观察岩溶、白垩纪地层以及河流地貌人员组成:本次实习由07级地质工程两个班同学组成,本班(地质1班)由王建平老师与杨凤根老师带队。
普通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研究报告————————————————————————————————作者:————————————————————————————————日期:普通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专业:地质工程班级:10级3班姓名:杨东兴学号:1009020323指导教师:骆祖江、赵燕容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二零一一年九月目录第一章绪言 (3)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及意义………………(3)第二节地质野外实习的任务及要求………………(3)第三节地质野外实习概况…………………………(7)第二章地质实习内容 (9)第一节燕子矶、汤山镇阳山地貌岩性观测………(9)第二节南京六合瓜埠地质公园考察………………(12)第三节南京地质博物馆参观………………………(13)第四节安徽张八岭地区地貌岩性观测……………(14)第五节巢湖地区地貌岩性观测……………………(15)第六节苏州灵岩山、虎丘地区地貌岩性观测……(19)第七节瑶琳仙境地貌岩性观测 (21)第八节新安江水电站参观考察 (22)第九节灵隐寺飞来峰观测考察 (23)第十节西湖成因考察 (24)第三章结束语 (26)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内容概述……………………(26)第二节地质野外实习个人体会及建议……………(26)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及意义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在学完《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大型的重要实习。
实习的目的是令我们获得对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我们的专业兴趣。
地质野外实习是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借此使我们巩固并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野外地质实习的特殊课堂使我们开阔思维,野外实习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建立并完善地质体的空间概念,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地质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当地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判断、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训练,获得对研究区的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活动史的较全面认识,并为地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其他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习背景普通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地壳结构和构造、地表形态以及各种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为了巩固和加深对普通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一行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巩固和加深对普通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2. 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地层、岩石、构造的观察和描述;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4. 了解地质工作流程,为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2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为我国某地。
四、实习内容1. 地层观察与描述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后参观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地层的特征、岩性、化石等,并学会了如何描述地层。
2. 岩石观察与描述实习期间,我们观察了各种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岩石的成因、结构、构造等特征,并学会了如何描述岩石。
3. 构造观察与描述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褶皱和断裂等构造现象。
通过对构造的观察,我们了解了构造的成因、类型、特征等,并学会了如何描述构造。
4. 地质现象观察与描述实习期间,我们还观察了风化、侵蚀、沉积等地质现象。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地质作用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
5.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
五、实习收获1. 通过实习,我们对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 提高了野外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了地层、岩石、构造的观察和描述方法;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4. 了解地质工作流程,为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六、实习总结本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观察和描述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现象,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