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5.18 MB
- 文档页数:10
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标题: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本次地质学认识实习是在XX地质研究所进行的,实习时间为XX月XX日至XX月XX 日。
该地质研究所是国内知名的地质研究机构之一,具有丰富的地质学研究经验和先进的科研设备。
实习期间,我承担了XX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实习目的1. 学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质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3. 提高地质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技能;4. 提升数据处理和实验技术。
三、实习过程1. 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在实习开始前,我系统地学习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
这为我的实习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地质实地调查:根据课题的需求,我参与了几个地质实地调查,了解了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地质构造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量测和采样,我学会了如何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质图,并熟悉了地质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3. 实验技术应用:在实验室中,我学习了地质样品的初步处理和分析技术,例如岩石和矿物的薄片制备、显微镜观察和化学分析等。
通过实验,我进一步理解了地质样品的性质和组成,并能够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和解释。
4.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地球物理测量仪器和地质勘探设备,收集了大量实地观测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我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并运用图表和图像展示了研究结果。
四、实习心得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实地调查和实验操作让我亲身体验了地质学的魅力,增强了我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
同时,我也意识到地质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思维和系统化的思考,必须具备跨学科和综合性的能力。
此外,实习还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地质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对于我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将继续学习地质学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为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贡献。
地质实习报告汇总6篇地质实习报告篇1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
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
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
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
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
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
并进行装订。
地质实习报告篇2引言金秋十月,我们08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
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
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文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文精选3篇(一)实习报告范文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X地质勘探局实习时间:2021年6月-2021年8月实习地点:XXX省XXX市一、实习目的和背景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内外部结构及其岩石、矿产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学科。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勘探活动,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实习内容和任务1. 参与地质勘探工作。
了解地层构造、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等实地观察内容,参与勘探仪器的操作和数据收集工作,积累实际勘探经验。
2. 进行野外地质调查。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断层、构造构造和沉积地质剖面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分析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并获取相关地质样品。
3. 参与实验室分析。
利用地质样品进行岩矿分析、岩石成分分析和矿床成矿机制分析,掌握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
4. 编写实习报告。
总结实习期间的经验和收获,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口头报告。
三、实习心得和收获通过数月的实习,我对地质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大幅提升。
首先,实地参与勘探工作让我亲身体验了地质工作者的职责和工作环境,加深了对地质勘探活动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地质勘探的重要性。
其次,野外地质调查让我更加熟悉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的特点,加深了对不同地区地质变迁过程的认识,对地质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实验室分析让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获取地质样品的信息,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掌握了地质样品的岩石成分分析和矿床成矿机制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地质学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勘探工作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质学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实习建议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仅仅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勘探工作对于地质学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实习期间加强对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质学理论。
地质实习报告优秀5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地质实习报告,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地质实习报告篇一一、实习目的为了加强对《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的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会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地质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地理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思想。
二、实习内容远在xx亿年前的太古代,xx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泥砂物质、火山喷出物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这些物质变成了石英砂岩和火山岩。
在距今xx到xx亿年前,xx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xx山运动,使海底沉积的石英砂岩和泥质岩石变质,形成了石英岩。
xx山主要由一些坚硬的、不易风华的石英岩组成。
石英岩是由砂岩经变质而成的。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所以岩石既坚硬,抵抗风化的能力又强。
强烈的地壳上升运动,把它抬升起来高出中原数百米,形成群山耸立,层峦迭嶂的山势。
《诗经》上称“嵩高为岳,峻极于天”,古有“峻极峰高四望雄,中原颖气弱天下,西连华岳三峰渺,下瞻黄河一线通”的说法,都是对xx山高大雄伟的形容。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xx山地质博物馆。
第三天和第四天,我们去了xx庙和xx水库。
了解了元古界的岩石——砂岩、河流阶地和洪积扇、河漫滩三种流水地貌单面山。
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河床加深,河漫滩相对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位,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岸,这种地形就叫做河流阶地。
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
在实习中我们发现,由于人们长期的开矿、挖山铺路,致使当地的许多地质地貌遗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研究地史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地质学实习报告4篇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一、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
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
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通用6篇)地质认识实习报告(通用6篇)在现在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篇1一、前言通过这六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习让我们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
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
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对这次实习也做了缜密的部署:1.时间:20xx年5月4日—20xx年5月9日2.地点:河北省xx市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3.路线:1、xx市石门寨镇2、xx市祖山东门3、xx市北戴河区鸽子窝公园海滩4.目的: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3.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4.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二、实习地区概况1.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为我们在xx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
它位于xx市区北侧,其中心距xx市28km,属河北省xx市抚宁县管辖。
区内有纵贯南北的公路及地方窄铁路与xx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东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的南侧入渤海。
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为老君顶,海拔493.7m。
地质实习报告(通用6篇)地质实习报告(通用6篇)紧张又充实的实习生活又将谢下帷幕,回顾这段时间的实习,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感觉我们很有必要对自己的实习生活做一下总结。
在写实习报告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质实习报告(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质实习报告1中国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
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
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
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
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地质实习报告2本次实习为期一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地质学实习报告篇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导语】⼤学⽣选择实习单位,应该根据⾃⼰的专业选择。
专业毕竟是⾃⼰在⼤学所学的知识,⾃⼰有⼀定的基础。
依据⾃⼰的专业来选择实习单位,这样对所学的专业也有⼀定的帮助。
毕业以后找专业对⼝的⼯作会⽐较容易。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地质实习报告模板六篇》,供⼤家参考学习。
地质实习报告模板篇⼀ ⼀、实习⽬的: 本次实习是地质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其⽬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是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个⽐较全⾯的、概括性的了解,巩固和掌握地质科的基本内容和⽅法,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址问题的能⼒,为以后的⼯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的有三: (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了解华北地台基本地层层序。
(2)了解各种内外⼒地质作⽤。
(3)初步掌握⼀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罗盘仪的使⽤。
此外,通过实习是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于地质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从⽽逐步树⽴艰苦奋⽃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
⼆、实习时间:20xx年5⽉16⽇到20xx年5⽉20⽇ 三、实习地点:xx地质实习基地 四、⼈员组成: 五、实习路线:亮甲⼭—潮⽔峪—⼭⽺寨—⽯门寨—上庄坨—⼤⽯河—⼩傍⽔崖村—吴庄—花场峪 六、实习简介: 1、实习区位置及交通 这次我们的实习区域在我国北⽅的不冻港所在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市及抚宁县、青龙县境内,南起北戴河海滨秦皇岛,北⾄花场峪、义院⼝,东起⼭海关,张崖⼦,西⾄⽡家⼭等地,总⾯积约为120K㎡。
秦皇岛市⽯门寨北⽅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
该区⾃然地理位于燕⼭⼭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门寨乡管辖。
实习区交通⼗分⽅便,(北)京——沈(阳)铁路贯穿实习区南部,并有地⽅铁路秦(皇岛)——青(龙)线,能通往⼭区。
公路以秦皇岛市为中⼼,四通⼋达,客运可通省内的青龙、承德、平泉、滦县、迁安、抚宁、兴隆、昌黎、卢龙等地,省外可达辽宁绥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阳和天津等地。
地质学实习报告7篇在现在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1、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2、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3、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4、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和岩石标本二:实习仪器地质罗盘铁锤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
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
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
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四:实习的内容和过程12月11日上午十点,统一学习使用地质罗盘的,下午1点半去往金牛山进行地质勘探,12日早上到仓山校区观看岩石标本。
1、金牛山的简介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楼区北侧闽江乡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断层及不均匀沉降对山体与道路的影响,例如马刀树,公路裂缝等。
2、测定岩层产状确定山体旁两颗很明显的大树为盆架,记做树1和树2。
测定图中的断层位置为对树1的位置为N308E,对树2的位置为N279E,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可知道是正断层。
根据要确定位置测得的岩层的产状为:N330E,N247E,<503。
断层岩石(样品)结构及成分的分析1)结构金牛山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岩浆岩,而且都是粗粒结构和中粒结构2)构造金牛山的样品分析看可知道该岩石是块状构造,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杂乱无章,。
不显层次,呈致密块状,富含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系列浅成岩的构造。
关于地质实习报告范文6篇地质实习报告篇1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
在断层线附近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石炭系(C)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二叠系(P)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三叠系(T)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
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
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1.褶皱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
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
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
【导语】通过地质见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如何通过⼀块⽯头的⾊泽,去判断其类别、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别三⼤岩⽯,如何去测量岩⽯的⾛向等等。
总之,通过实习我更好地掌握了《⼯程地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为⼤家整理的《地质见习报告范⽂三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地质实习的⽬的 1、学会对岩⽯的⾁眼判别 2、了解馒头⼭沉积岩的每⼀层的岩⽯组成及其颜⾊、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法 4、⽤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向、倾向、倾⾓)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三、四号),六⽉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和灵岩寺,实习项⽬是满寿⼭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的岩层 馒头⼭,海拔408⽶,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百姓习惯称此⼭为“馍馍⼭”、“满寿⼭”,或者⾼雅的称为"曼寿⼭"。
2003年,馒头⼭被世界教科⽂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当年⼜被列⼊省级地质⾃然遗迹保护区。
馒头组主要由紫红⾊、黄绿⾊等杂⾊页岩及泥质、⽩云质灰岩组成。
底部不整合于泰⼭杂岩的⾁红⾊⽚⿇状花岗岩之上。
下部灰岩中含磁⽯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化⽯-中华莱德利基⾍。
厚度119⽶。
在开始实习前,刘⽼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层)、⽑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馒头组 第⼀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岩层呈现黄绿⾊,局部呈现灰⾊,风化程度⾮常的严重,裂隙发育⼤,我们在⼯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层是由⽯灰岩组成,该层岩⽯深⼊⼭体,厚约四⽶,岩⽯呈灰绿⾊,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程中应注意勘探。
地质实习报告4篇地质实习报告篇1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
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
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
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
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
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
并进行装订。
地质实习报告篇2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必须努力,我们不能够只想着偷懒,我们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自己将来而奋斗。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勤奋的人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勤奋的人。
地质实习报告七篇地质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1.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2.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
3.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辨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4.学习运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5.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并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6.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二、实习内容:这学期我们土木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庐山地质实习,第一天上午我们到达了那里并安排好了住宿,下午一点我们出发到秀峰观察其地质概况。
第二天上午到海汇镇水库观察其地质概况和沉积物,并学习罗盘的使用,下午便去三叠泉观察沉积岩的形成以及庐山的形成,最后一天沿路返回观察狮子洞的溶岩现象,然后去了采石场。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进一步加固和加深了课堂里学过的理论知识,而且我们还能用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
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会了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三、实习路线:秀峰龙潭-秀峰卧龙桥-海汇镇水库-三叠泉-狮子洞-隘口马头山庄四、庐山及其概况:庐山,雄峙于长江南岸,兀立于鄱阳湖西北。
庐山、长江、鄱阳湖三位一体的奇妙结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出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
在地貌学上,庐山称为“地垒式断块山”。
它在10亿年前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史,它记录了地球的地壳演变史,它承载过地球曾发生的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巨变。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
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
地质实习报告汇总5篇地质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及要求普通地质认识实习是以获得对主要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普通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根据地质现象进行地质思考、编写地质实习报告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地质基础为目标的地质启蒙教学实践。
普地实习要解决实践问题,培养观察、识别、判断、分析的能力,以及准确运用地质概念的能力;掌握地质工作基本方法与技能;提高综合分析、归纳、叙述写作能力。
进行普地实习需要通过野外观察,培养实践能力,认识矿物岩石、化石、地层、地质构造,学会地形图的使用、地质工具的使用、空间点方位的确定、地质体产状的确定、地质现象的记录、地质图件的绘制、地质标本的采集。
野外地质实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真、主动地观察地质现象,勤于思考,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才能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因此,要求做到“四勤”,腿勤、手勤、嘴勤、脑勤。
二、自然地理概况1、南京湖山南京湖山地区位于南京东部,隶属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因湖山村而冠称,距南京中山门约21km,可由沪宁高速公路或宁杭公路直达(图1)。
其大致包括宁杭公路以北,前新村-湖山村-培墅村一线以南,汤山-龙潭公路之西和青龙山-乌龟山之东的地区,其东南角即为汤山镇政府所在地。
南京湖山地区处于宁镇山脉西南部,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有三列山、两列谷。
山脉走向NEE,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三列山之间为两列谷地,其中的北列谷地势较低区内,属低山丘陵区.北列山海拔高程120~171m,包括泉山和棒锤山;中列山山势较高,标高多为150~250m,有孔山、獐龙山、培山和千山等,最高峰孔山,海拨高度为342米;南列山由珠山、黄龙山、连山、团山、小墓山、陡山、挡山和狼山等组成,标高多在140~240m之间。
南京湖山地区地学研究历史悠久、研究程度高、教学资源丰富。
从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漫长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并保留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构造变形适中,构造样式典型,化石丰富,沉积岩类型多;构成难易适中的野外地学教育资源,是我国著名的基础地质教学基地之一。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8篇地质认识实习报告8篇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认识实习报告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篇1一、实践目的:通过在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岗位的实际跟班实习,并参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认识企业生产管理的运作过程及特点,了解企业管理体制、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战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运作过程,了解计算机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开发及使用情况,结合实习内容理解课堂学习过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实践内容:作为一名实习生,我被地质队安排在了单位的信息科工作,以便了解公司的信息化概况。
在信息科,我也了解一些关于地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年来,总计安排工作项目141项,投入工作经费24330万元。
在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一条主线,两个支撑,一个目标"的建设思路,在扎实地逐步推进。
根据《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和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确定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地质调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数据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加速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
六年来,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数据支撑体系已基本建成,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地质调查成果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有了良好开端,基本实现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目标。
二、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主要成果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地质调查主流程共包括立项论证、设计编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综合、社会化服务等六个模块。
实用的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实用的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实用的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三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质认识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篇1根据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侧重。
实习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前言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1。
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
2。
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3。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
4。
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地层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
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四、岩石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
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1。
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
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
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长轴方向,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翼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两翼岩层的产状,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最后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形成时期及形成机制。
断裂构造要描述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断层面产状及形态变化,断层面、断层带的特征如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断层崖等,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盘岩层的产状,地层的牵引现象,伴生节理及构造岩等。
2。
岩浆作用按岩浆作用时代、作用方式及产状等进行描述。
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专业:地质工程班级:10级3班******学号:**********指导教师:骆祖江、赵燕容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二零一一年九月目录第一章绪言 (3)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3)第二节地质野外实习的任务及要求 (3)第三节地质野外实习概况 (7)第二章地质实习内容 (9)第一节燕子矶、汤山镇阳山地貌岩性观测 (9)第二节南京六合瓜埠地质公园考察 (12)第三节南京地质博物馆参观 (13)第四节安徽张八岭地区地貌岩性观测 (14)第五节巢湖地区地貌岩性观测 (15)第六节苏州灵岩山、虎丘地区地貌岩性观测 (19)第七节瑶琳仙境地貌岩性观测 (21)第八节新安江水电站参观考察 (22)第九节灵隐寺飞来峰观测考察 (23)第十节西湖成因考察 (24)第三章结束语 (26)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内容概述 (26)第二节地质野外实习个人体会及建议 (26)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及意义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在学完《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大型的重要实习。
实习的目的是令我们获得对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我们的专业兴趣。
地质野外实习是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借此使我们巩固并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野外地质实习的特殊课堂使我们开阔思维,野外实习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建立并完善地质体的空间概念,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地质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当地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判断、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训练,获得对研究区的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活动史的较全面认识,并为地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其他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实习,我们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我们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基础,为后续地质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
第二节、地质野外实习任务及要求地质野外实习是我们在老师的协助下开展地质研究的起点,在实习过程中使我们学会从各种地质现象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
为达到上述要求,地质野外实习的任务大致如下:1.识别地貌特征地形特征是受地质特征控制的,地形起伏反映出地质的性质。
许多区域地质的特征表明:山脉的走向往往与区域构造线(断层或褶皱轴向)方向大体一致。
例如,长江燕子矶的地貌,山坡突然而止,陡崖如劈,成排的“三角面”山定向延伸。
我们可以推断“三角山”分布的区域是新断层分布之处,即所谓的断层崖地貌现象。
观察山坡的变形、河岸的稳定等也是我们认识工程地质条件的启蒙。
实际上,沿着预定的路线做地质观察时,最基本的地质情况的了解,往往是从地貌开始的,恰当的说是由表及里的观察。
所以,沿途的地貌观察就成为地质实习的先行任务。
在我们领略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同时,以科研工作者独到的眼光去观察探索,进一步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条件,分析其成因,,就会初步体会到解开自然奥秘的欣慰。
2.认识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地质学中,很多地质现象的认识、解释是建立在研究矿物、岩石与古生物基础之上。
例如,本次实习中所考察的位于安徽省巢湖北山的麒麟山,在石炭系下统金陵组上段(C1j)生物微晶灰岩中发现的笔管珊瑚化石和微量海百合化石(见图1-1,图1-2)研究化石不仅可以研究生命起源与发展,确定遇到的图1-1 图1-2地层年代,而且可以了解沉积岩系形成的环境。
因此,我们在地质实习时必须掌握一定的矿物、岩石和古生物的知识,这是正确认识地质现象的前提。
3.认识地层年代地层是研究一切地质问题的基础,确定地层的年代是进一步研究当地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矿产形成过程等的必要步骤。
在野外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基本上应注意以下几项:①、地层的层序地质相对年代的确定主要有三大定律I、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状态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且二维延展直至变薄、尖灭。
先形成者位于较下部位,后形成者位于较上部位。
简言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这就是地层层序律,亦称地层叠置律。
如果地层因后期构造运动变倾斜,则顺倾斜方向的地层新,反倾斜方向的地层老。
构造运动可使地层层序倒转,及上下关系颠倒。
此时,必须利用沉积岩的沉积构造(泥裂、波痕、粒序层、交错层等)来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II、生物层序律: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的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标准化石是指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例如本次实习中于巢湖北山凤凰山山脚石炭系下统金陵组上段(C2h)生物微晶灰岩中遇到的笔管珊瑚。
III、切割律: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
②、地层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反映出地质历程中的地壳运动状况。
根据地壳运动后地层界面上留下的运动特征的某些形迹,可以判断当时地壳变动的激烈或缓和程度,并借此了解地层在形成过程中有无沉积间断、当时的地壳运动是造山运动还是造陆运动等等。
联系区域地质情况或邻区的相似情况,大致确定其地层的年代。
③、观察地层的岩石性质岩性对比法:通过观察岩石中的矿物成分、组织结构、颜色等方面,由此间接的推断出所遇地层的地质年代④、认识标志地层标志层是指含有某种丰富的化石,具有特殊岩石性质的地层,容易识别并确定其地质年代,若该套岩层层序正常的话,则位于标志层上下的地质年代也就不言自明了。
IV、了解风景名胜与地质的关系地质实习中大多会前往风景名胜,可以说是山水地质。
了解风景名胜与地质的关系是地质实习中最为频繁接触的话题。
在风景名胜的图1-3 山水之美与当地的地质特点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本次实习中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的瑶琳溶洞(图1-3),纵深约1公里,面积达28000平方米,瑶琳溶洞岩石所属地层为石炭系中统和州组(C 2h )地层,为中层厚度的灰岩,层次分明,质地较纯,易溶蚀,且洞内有北西方向的断裂分布,断层带中有多组裂隙分布,有利于地下水活动,加之浙江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极利于溶洞的发育。
自然中的景物千奇百怪,奇妙无穷,这都与当地的地质条件相联系。
因此,在地质实习过程中,对所见的地质现象进一步解释和分析,不仅可以增加实习的乐趣,也是我们进行地质研究的开端。
在老师的指引和启发下,我们逐渐掌握地质研究的技巧,积累经验,对地质专业产生新的感悟。
第三节、地质野外实习概况1、实习过程2011年8月29日上午9:40,我地质工程专业的95名师生齐聚致用楼321教师,召开河海大学10级地质工程专业第一次普通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动员大会。
会议确定了以赵燕容、骆祖江老师为主体负责人的领导团体,6位负责老师决定了各自所带领的班级,我很幸运的被划分在骆祖江老师与赵燕容老师的小组中,每位老师补充强调了部分注意事项后一致决定于2011年8月30日上午8:00出发。
实习路线及具体安排大致如下:8.30 燕子矶:观察白垩系中统浦口组(K2p)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
震旦系灯影组(Z2d)白云质灰岩及溶洞。
长江河流地貌,包括河流、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
8.30 阳山碑材:观察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2q)深灰色生物微晶灰岩。
观测阳山正断层构造,寻找断层证据。
8.31 六合瓜埠山地质公园:观察玄武岩岩性及地貌,及其特有的柱状节理,寻找第三系中统雨花台组(N2y)胶结松散的砾岩。
8.31 南京地质博物馆:参观馆藏珍贵矿物、化石,了解中国的地质学发展历史。
9.1 安徽张八岭:观测角度不整合,张八岭群包含的变质安山岩、变质流纹岩、千枚岩等。
9.2 巢湖:沉积岩地区的地层构造。
9.4 苏州灵岩山:观察花岗岩岩性、捕掳体、球形风化。
9.4 虎丘:观察侏罗系黄尖组(Jh)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观测该地层的构造、节理、裂隙。
9.5 瑶琳:观察喀斯特地貌,探究石柱、石笋、钟乳石形成的原因。
9.5 新安江水电站:参观水利设施、大坝整体结构。
9.6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观察飞来峰溶蚀洞穴、角峰、鳍脊。
9.6 杭州西湖:探究西湖成因。
9.6 返回江宁校区,10级地质工程专业第一次野外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野外考察阶段圆满结束。
9.7 资料整理,报告汇总阶段。
第二章地质实习内容第一节、燕子矶、汤山镇阳山地貌岩性观测一、燕子矶观测1.燕子矶概述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山上,三面临空,形如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
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其余三面均被江水环绕,地势险要。
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游记中称为岩山12洞,主要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三台洞等。
2.燕子矶观测燕子矶位于白垩系中统浦口组(K2p)陆相沉积地层(图1-4),砾岩中的碎屑物质的成分以石英、白云质灰岩为主,磨圆度较差,砾石含量60%左右,碎屑物质的粒径极不规则,约在0.1mm—150mm之间,分选型较差,由砾岩的坚硬程度及其表面的红色物质判断其胶结成分为硅质胶结与铁质胶结,胶结方式为孔隙式胶图1-4结。
3.长江沿江断裂带的观测图1-5 断层崖沿长江自北至东绵延数公里,断层崖走向稳定与地层走向无关,断层崖周边存在断层带,并有构造岩产生,非长江冲蚀且其走向与江水弯曲无关。
断层崖下方有串珠状泉水出露,在断崖处有一系列断层三角面存在,并伴有一系列冲沟。
综上可以推断长江沿江存在断裂带。
4.岩溶现象的观测三台洞大致高出江面大约10米,二台洞高出江面20—25米,头台洞高出江面约40米。
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都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2d )白云质灰岩,它们大致与长江的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相对应,反应了古长江流域的地下潜水水位的变化。
其中头台洞为近期地下水冲蚀的结果,二台洞、三台洞为中远期地下水冲蚀的结果,后经地质作用抬升发育成如今的地貌。
溶洞岩石呈灰色,岩壁上分布大小不一、受古地下水侵蚀遗留的溶穴(图-5)。
“一线天”三台洞内的一个落水洞发育而成,洞内窄且陡,一次仅可容一人通过,高约30米。
洞内岩石顶部裂隙处有水珠渗出,隐约可见长1cm 左右的钟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