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红岩》的读书笔记摘抄(精品7篇)《红岩》的读书笔记摘抄篇1红岩读书笔记红岩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历史小说,讲述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地下党员的故事。
这本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同时也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红岩中的角色鲜活、饱满,各有各的个性与特点。
江姐、许云峰、成岗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怀。
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利益,毫不犹豫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
他们的形象不仅让人感动,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更倾向于成岗这个角色。
他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让人钦佩,他在面对生死考验时表现出的从容和淡定,让我深感震撼。
而江姐和许云峰也是非常出色的角色,他们的智慧和领导能力让人敬佩。
在红岩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了那个年代的斗争环境和地下党员的生活状态。
他们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斗争,面临着生命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前行。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红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革命历史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今天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柱来引导我们前行。
我相信,红岩这部作品会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岩》的读书笔记摘抄篇2红岩读书笔记第一章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
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
红旗谱小说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红旗谱小说赏析这是红旗谱小说赏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评论孙甘露出版于2022年的《千里江山图》是“主旋律”或“主题创作”吗?是也不是。小说书写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地下共产党人的奋斗与牺牲,很明显属于这个范畴,但却没有一点同类创作常有的生涩、僵硬。《千里江山图》是“纯文学”吗?同样是也不是。小说的整体氛围端庄肃穆,但作品中谍战、推理、动作甚至幽默的成分又要将其推向“类型”与“通俗”的范畴……这是一部颇为“矛盾”的作品,它的情节、人物关系充满张力,题材、写法、叙事更是充满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千里江山图》是一个“异类”,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佳作。开篇:山雨欲来的艺术《千里江山图》(下文简称为《千》)开篇意外地“好读”,言外之意是很多长篇小说的开头都“难读”。所谓“难读”在文学史和文学现场的意思并不相同。今人再看《巴黎圣母院》时代的作品,会觉得开端连篇累牍的环境描写实在让人费解、烦躁,这种“难读”缘于其所诞生的时代风气,是事实上的阅读难度。而在文学现场,我们能看到很多长篇小说是写着写着才“渐入佳境”的,开篇部分仿佛“试水”,由于创作时间紧,作者又很难在终篇后回头再将开篇重写一遍,于是,读者在阅读时会一头雾水,这种“难度”纯粹变成了创作上的问题。相比之下《千》的开篇着实出彩:地下党上午十点接头,以骨牌和骰子为信,地点是图书馆后面的密室;地下党中有叛徒,行动已败露,侦缉队、巡捕房只等人齐就抓捕。如果不细数,读者可能很难意识
最难的就是“好读”——论《千里江山图》与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刘诗宇
144 评论到在地下党接头之前,叙事转场多达十次,主要人物的特征、大背景与小环境(接头地点的入口、逃生通道、埋伏点)都在风驰电掣间一清二楚。这一过程的清晰、流畅得益于作者极为精准的时间感与整饬的空间感,作者俨然片场导演,手持对讲机,盯着监视器,一切都在他的指挥下按部就班,读者在不同机位的交替旋转中,不知不觉就深陷故事中心。小说开篇的快节奏、对于影像感和“强故事”的追求,很容易让执着于文学严肃性的读者认为,曾经“先锋作家中的先锋”是否改弦易张写起了“通俗文学”。但仔细看就能发现小说的开篇极不寻常,真正深湛的叙事技术羚羊挂角,不着痕迹。与谍战相关的题材,往往要求作品中接连出现反转,反转多了就容易出现情节上的硬伤,《千》的开篇不仅抓人,还经得起重读,两个打入共产党内部的叛徒,即崔文泰、卢忠德(在小说中有“西施”“易君年”等多个代号,下文统一写作卢忠德)身上都有反常笔墨,其反常的程度拿捏精准,初读时它们只化为情节上细小的刺,直到重读时读者才会为作者的深谋远虑叹服——例如崔文泰曾扛起菜场的一爿猪肉遮面,逃脱后担心是否会被上线误认为偷窃,初读时读者至多以为共产主义战士未免过于拘泥公德,重读时才会发现这是卧底时刻自我省察的表现。卢忠德在被抓捕前收起接头用的骰子,只有了解后续情节,才能理解这个行为既是为了进一步骗取同志信任的障眼法,也是身为叶启年嫡传弟子,卢忠德有意阻碍游天啸这种攀高结贵的“假学生”占据头功。中场:“明牌”叙事的魅力扑克中有一种玩法是“明牌”,如果玩家对自己的牌和技术十足自信,可以选择这种高赌注玩法。牌局会因此更加刺激,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卢忠德打入共产党内部,整部小说的矛盾都围绕这个角色展开。共产党方想完成“千里江山图”计划,就必须揪出这个卧底;国民党方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把逮捕的共方情报人员处死,就是因为相信卢忠德能放长线钓大鱼。《千》正文共377页,但在第49至51页处就先让卢忠德露出马脚,不像《风声》这一类作品,直至终篇才揭晓卧底身份。卢忠德刻意打探同伴的身世,又在获取了信息之后有意中断讨论,这至多算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伏笔。《千》总体是第三人称叙事,部分使用“POV”手法,即小说会以不同视点人物呈现故事。视点人物的思考、感受必须为“真”,因此只能隐瞒部分信息而无法欺骗读者。当其他视点人物都主观上怀疑过其他人为卧底,只有卢忠德一人对此讳莫如深时,叙事学上的条件限制就证明他的卧底嫌疑最大。作者这么早揭示底牌似有“失误”之嫌,但随着情节推进,这种“明牌”叙事的魅力便逐渐浮现。地下党员在卧底面前暴露了信息,读者会替书中人着急;怀疑的视野触及卢忠德,也会让读者随之欣喜;更重要的是,因为早早亮明底牌,读者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相关理论概述 (2)1.1革命作品相关概念 (2)1.2革命戏剧作品的相关概念 (2)1.3革命戏剧作品的研究意义 (2)2.我国革命作品及戏剧的发展现状 (3)2.1我国革命作品在国内的发展的历史背景 (3)2.2我国革命作品在现当代戏剧发展中的地位 (4)3.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的主体特色的具体研究 (4)3.1《林海雪原》创作的内容和主人公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3.2对《林海雪原》创作者及创作背景的研究 (6)3.3 1960年《林海雪原》这部电影与《智取威虎山》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73.4结合观影的群体,以及对新旧电影感受的比较进行分析和评价 (8)4.根据对《林海雪原》的分析探索革命作品对当代人的影响 (9)4.1《林海雪原》这部革命作品重新被当代人熟知的价值意义所在 (9)4.2《林海雪原》对当代人的影响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中的主题特色××××专业学生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小四仿宋体)摘要:革命作品及戏剧作为传播红色意识主流形态的主要手段,承担着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作用。
二者在文学创作中,会体现出时代的背景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能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所以,研究革命作品和戏剧中的主题特色。
有着文学创作和历史事件两个层面的意义。
关键词:《林海雪原》革命作品价值意义Title(3号Times New Romar)Student majoring in ××××NameTuto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Abstract:××××××(五号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Key words:×××;××××;×××××;×××(3-5实词个,五号Times New Romar)引言在戏剧的多种形式和流派中,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戏剧是大的体系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这一题材开始在戏剧中大量的出现,在最开始的时候,关于“革命历史题材戏剧”这一概念非常的模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这一题材戏剧的定义是在相关题材戏剧的创作和实践中根据内容进而最后确定的。
第36卷第5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36No.5 2019年10月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Oct.2019“丈学桂军点檢广西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_些思考——兼谈赵先平的《穿过密林》(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代广西作家站在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回望、省察广西各地在现代革命时期涌现的革命运动与活动,从而创作出一系列颇具影响的作品。
2018年《穿过密林》的出版,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创作,其成功与不足对后来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穿过密林》;创作借鉴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19)05-0114-03时至今日,革命历史雌当代绅创作的輕资源。
革命历史叙事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不仅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还可转化为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现代革命史上,广西各地涌现出无数令人荡气回肠的革命事迹,如何将这些革命事迹所蕴藏的文化精神升华为当代艺术上的“洪钟大吕”,助推各民族实现“中国梦”,是广西文学创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穿过密林》的叙事意义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广西作家站在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回望、省察广西各地涌现的革命风云,创作了《瀑布》《南国冬雷》《将军泪・“将军三部曲之一”》《牛司令》《失去权力的将军》《山城剑影》《奔腾的红水河》等一系列的小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革命历史题材小潜伏期,鲜有新作产生。
崇左作家赵先平于2018年出版的《穿过密林》,进一步丰富了这一W的创作。
从内容与主题的层面看,这些作品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革命运动及不同的革命侧面,较为完整地把现代革命时期广西各地出现的革命及其基本风貌勾勒出来,完成了对广西重大革命历史事迹的观照、留存与重构,如《瀑布》叙述的是二十世纪初到三^一年广西西部地区的革命风潮,塑造了一位壮族无产阶级战士英雄形象;《南国冬雷》以1929年百色起义为背景讲述一代革命领导在桂西发动农民革命及领导红七、红八军和左江人民革命斗争的历程,讲述了壮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革命故事;《山城剑影》描绘的是解放前夕地下党员在与军统特务、桂系特务组织斗争中表现出的智勇双全与高尚品格……这一系列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妣了革命者及革命史在中华民族建构现代国家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使潜藏在历史风云深处的革命精神和人文魅力得到了阐发与张扬。
27CHUANGZUO PINGTAN本土革命历史题材是当代文学写作的重要资源,当代文学史中涌现过多次革命历史叙事的高潮,并形成了清晰连贯的革命历史叙事脉络,但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对革命的本质叙述与价值诠释却不尽相同。
“十七年”时期,出现了一批服务于革命历史经典化的红色经典作品。
《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等作品真实而直接地展现革命斗争历史,注重宏大的场面、英雄的塑造、风格的崇高等,同时它们的叙事内含着阶级斗争的观念,充满了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叙事正如黄子平所言,“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1]。
新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西方多元性的文艺思潮爆发性涌入,深刻冲击着写作者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部分写作者开始以现代性视角重新审视过往的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叙事逐渐突破“十七年”时期的单一叙述范式,呈现出复杂丰富的叙事形态。
八九十年代的新历史小说、先锋文学等重新解构革命历史的崇高与权威,展现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与风格。
贺绍俊、程光炜、杨剑龙等学者在思考新时期革命历史叙事时,将其放在后革命时代的语境中,认为“后革命时期延续了革命时期建立的基本政体和国体,但是却放弃了革命时期的高度政治动员、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禁欲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这样的语革命历史叙事的传承与新变——评张学龙作品《火种》境中出现的‘革命文化’当然不可能是原来革命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对革命文化的改写和挪用,因此准确地说是‘后革命文化’—后革命文化不是原创性的文化,而是原先的革命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的新形态”[2]。
在后革命时代的背景下,当下的革命历史叙事褪去了文本的政治要求与写作者的时代情绪,与“十七年”时期和八九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叙事相呼应,体现了革命历史叙事发展变迁的历史逻辑。
14-6-31/6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3eb6be1701011as0阎浩岗《丰乳肥臀》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彻底颠覆及其意味
阎浩岗 http://blog.sina.com.cn/yanhaogang63 2012-02-14 10:11:51原载《河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之间具有明显的互文关系,其有些人物和情节甚至能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直接找到前文本。可以说,没有“革命历史小说”就没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又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类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补充或修正、超越,另一类则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颠覆或反写。张炜的《古船》、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莫言前期作品《红高粱》主要属于前者,兼有一些后者的成分,而《丰乳肥臀》是对“革命历史小说”有意进行彻底颠覆的作品。一、观念的颠覆莫言毫不避讳自己的创作受到被称作“红色经典”的“革命历史小说”的影响,承认自己的现代历史题材小说与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都是“对占据了主流话语地位的‘红色经典’的一种反拨”[1]。他的《丰乳肥臀》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反拨,更准确说其实是一种颠覆,从根本上讲是价值观念的颠覆。这种颠覆涉及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美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一)阶级身份与革命理想、政治选择由于必须合乎主流意识形态的框范,“革命历史小说”在处理人物的阶级出身和个人政治选择的关系时,一般是跟共产党走、革命到底的人出身贫寒,跟国民党走的则多是地富家庭出身。富家子弟走上革命道路的也有,例如《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红岩》里的刘思扬,《烈火金刚》里的林丽(何志贤),但那首先要与自己原来的家庭一刀两断,也就是背叛自己的阶级。“新历史小说”之“新”,首先就在于打破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处理。在《丰乳肥臀》之前,已有许多作品作出了这种突破,最著名的就是《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兆海以掷硬币决定投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情节。但白灵和兆海毕竟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都信奉“国民革命”。白灵帮着抬革命军人的尸体是因为“良心”。而《丰乳肥臀》中上官家几个女儿的政治选择,却没有任何政治涵义,丝毫不受男女双方阶级身份的影响,完全是因为爱情:大姐来弟跟从先是抗日土匪、后是汉奸的沙月亮,二姐招弟跟从国民党军官司马库,五姐盼弟跟从共产党政委蒋(鲁)立人,都是因为疯狂的、非理性的爱。《红旗谱》里严萍参加革命虽然也是因为爱江涛,但同时又因其对共产党的同情、对革命理想的认同。《丰乳肥臀》里上官家女儿的选择与政治理想、政治追求完全无关,既不考虑阶级利益,也不顾及民族感情。大姐来弟认为参加抗日还是投降日寇“这是男人们的事”,与“妇道人家”无关。五姐盼弟为什么与蒋立人结合作品没有交代,他们不明不白地同居,给人的感觉是完全出于动物般的情欲。(二)政治立场与个人品德众所周知,“革命历史小说”往往将政治身份作道德化处理,即,坚定的革命者14-6-32/6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3eb6be1701011as0必然品德高尚,“反动”人物则人品低下,人格猥琐,甚至乱伦。大量的“新历史小说”打破了将政治立场与个人品德挂钩的模式。在这个问题上,《丰乳肥臀》与“革命历史小说”和其他“新历史小说”都不相同,又都有某些类似之处。反复阅读文本后,笔者感觉,作品里人物的个人品德,似乎隐隐约约仍与其政治身份有一定关系,只不过与“革命历史小说”在价值取向上调了个过儿:司马库大财主出身,是国民党军官,但却是小说倾力塑造的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1]。他虽然好色,但不祸害乡里、不滥杀无辜,慷慨仗义,敢作敢为。所以那些与他有染的女人都是真心真意爱他,不惜为他冒险,甚至献出生命。蒋立人是共产党军队的政委,作品虽未对他进行太明显的丑化,还在某些方面作了某些政治上的修辞处理,例如写他不让部下骂人,注意抓部队纪律;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将自己的名字由“蒋立人”改为“鲁立人”;“土改”时他杀无辜儿童司马凤和司马凰是被“大人物”所逼,出于无奈。但与司马库相比,他总让人感到不那么光明磊落:为促使沙月亮反正,他像绑票一样控制了其女沙枣花,因而来弟说他和鲁大队长“不是东西”,“拿个小孩子做文章,不是大丈夫的行为”。司马库把他从大栏镇赶走是因这是自己的家乡,并不想消灭他的部队,只施行恐吓战术,“仅仅打死打伤了爆炸大队十几个人”,而鲁立人杀回来时,却让司马库全军覆没,杀得血肉横飞,甚至伤及看电影的无辜群众。而且,毕竟是他,为了自保而下令杀了罪不至死的小号手马童和完全无辜的司马凤、司马凰。甚至汉奸沙月亮给人感觉在个人品德方面也比鲁立人高大些:他追求来弟追求得轰轰烈烈,不论是给上官全家赠送皮衣,还是连夜打来野兔挂在上官家院子里,都可见出他有多么坚决执着。所以岳母说“姓沙的不是孬种”,妻子肯为他赴汤蹈火。除了国共双方的两员主将,作品里其他人物也分为两大阵营。主人公母亲上官鲁氏虽然看似中立,其实也应算是司马库阵营的人:她几次解救司马库,在情感上与对鲁立人相比她也更倾向于司马库。与司马库阵营相比,鲁立人阵营的人大多是“反面”:作品在写到鲁妻上官盼弟、其女鲁胜利以及哑巴孙不言时,从形象刻画到性格描写都明显带有贬意。虽然也写到了盼弟的良心未泯,但她与其他姊妹还是判然有别。(三)财富与道德莫言的价值观念颠覆还表现在对贫富与品德关系的处理方面。从《暴风骤雨》开始,大部分“革命历史小说”给读者灌输的是“地主没有不坏的”的观念,而穷人形象则几乎都是正面,“他出身雇农本质好”成为先验的结论,个别流氓无产者属于“蜕化变质”。对此,《古船》、《故乡天下黄花》和《白鹿原》等早已予以修正,而《丰乳肥臀》进行了彻底颠覆。作品中乔其莎(七姐求弟)说“穷人中也有恶棍,富人中也有圣徒”。尽管莫言没有把富人都写成圣徒,但作品中的“恶棍”或反面角色确多是穷人,例如孙不言、磕头虫、斜眼花、徐瞎子、巫云雨、郭秋生、丁金钩、魏羊角。这种观念颠覆作者是借作品中主要正面形象上官鲁氏之口表达的:这位出身并非贵族的女主人公让儿子挺起胸膛宣言:“我是贵族的后代,比你们这些土鳖高贵!”(四)血亲伦理与性道德莫言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颠覆在《红高粱》时期已经开始,在《丰乳肥臀》中则推向极致。“革命历史小说”虽也涉及爱情,但讳谈性,稍微有点越轨的是《苦菜花》,但那在今天看来也完全属于“洁本”。《丰乳肥臀》则通篇充满乱伦和滥交。上官鲁氏分别与自己的姑父、赊小鸭的、江湖郎中、杀狗人、和尚以及瑞典传教士交合,生下一群分属不同身份、不同国籍的父亲的儿女。她与姑父交合竟然是其亲姑姑唆使。后来她又给儿子金童当皮条客,让其与独奶子老金交媾。上官来弟性欲勃发时让亲弟弟金童摸自己乳房,金童则屡次对自己几位姐姐有不伦14-6-33/6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3eb6be1701011as0之念。这种伦理观念的颠覆,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外小说中实属罕见。二、经典场面的颠覆与观念的颠覆相关,《丰乳肥臀》还对“革命历史小说”中一些经典场面进行了消解或颠覆。(一)“军民鱼水情”蒋立人的队伍住在百姓家,给人的印象只是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捆得结结实实,队列站得整整齐齐,对百姓规规矩矩、客客气气。但作品没有出现在“红色经典”中常见的子弟兵给百姓挑水扫院子的场面,作品也没写八路军与百姓同甘共苦。写到的却是:在百姓将要饿死的时候,蒋立人的队伍却在吃白面馒头、野鸡野兔,起码是萝卜熬咸鱼和“巨大的窝窝头”。所以上官鲁氏说“旱不死的大葱,饿不死的大兵”,马童的爷爷大骂“抗日抗日,抗成一片花天酒地!”因而,紧接着写到参了军的五姐盼弟对台下女人们宣讲“老百姓是水,子弟兵是鱼”,给人感觉就不像“革命历史小说”中那样自然,甚至构成一种反讽。除盼弟外,上官鲁氏一家对蒋立人的队伍很冷漠,乃至敌视,真正与部队关系密切的是村里那些崔干娘、李干娘们,但作品又暗示她们与队伍的“鱼水情”是另一种含义。马童被枪毙后,叙述人直接指出前面的安定幸福感是“虚假的安定幸福感”。比较而言,也许是乡亲的缘故,司马库的队伍与大栏镇村民似乎更融洽些。(二)抗日“革命历史小说”中的抗日题材作品都是写共产党八路军或新四军的抗战,偶尔涉及国民党军队,例如《铁道游击队》,也是写他们假抗日、真投降,写其制造与共产党军队的磨擦。新时期以后开始出现表现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作品,莫言本人的《红高粱》系列虽以写土匪抗日为主,也同时涉及了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的抗日。而《丰乳肥臀》直接写到的两次抗日战斗,都直接与司马库有关:一是沙月亮伏击日军、司马库火烧村头石桥,一是司马库破坏铁路桥梁。蒋立人部队打的两仗,则都不直接涉及日本人:一次是消灭沙旅,一次是消灭司马库的队伍。(三)“土改”中国现代史上,“土改”的起因是封建土地制度造成的土地占有过于集中、贫富过于悬殊。《丰乳肥臀》对此却未着点墨,未写分土地,而只写分浮财,写批斗或镇压并未占有多少土地的棺材铺掌柜黄天福、卖炉包的赵六、开油坊的许宝、香油店掌柜老金、私塾先生秦二。《古船》和《故乡天下黄花》已经写到了“土改”的另一面,即流氓分子混进革命队伍,导致土改中一些过火的暴力行为,但也写到了地主的恶霸行为。与此不同,《丰乳肥臀》对那些“诉苦”者的控诉,让在场群众当场逐一指谬解构,将“土改”写成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对无辜者的屠杀。“土改”干部草菅人命,尤其令人发指的是竟然杀害不谙世事的儿童:台下鸦雀无声,孩子们懂点人事的便不敢哭泣。不懂人事的刚一哭泣便被奶子堵住嘴。……百姓们见到那些人,都慌忙低了头,连一个敢议论的也没有。[2]240这种场面与鬼子进村并无二致。(四)“还乡团”暴行张炜的《古船》写到了地主“还乡团”对参加“土改”的干部群众的报复,写得极其血腥恐怖,比如火烧、铁丝穿锁骨、活埋、奸杀、五牛分尸等。而《丰乳肥臀》没有直接描写“还乡团”的暴行,而只是轻描淡写地转述:一处是让共产党干部上官盼弟劝母亲逃难时的话:“渤海区一天内就杀了三千人”,但作品紧接着直接描写的,却是逃难路上八路军指导员殴打出伕的王金,强征王超的小车,致使王超上吊自杀;另一处是解放后阶级教育展览上的解说员词,作品也是当场就解构了解说词的描述——当事人郭马氏说,她的家人被活埋是因小狮子公报私
红色经典了解革命历史的好书红色经典——了解革命历史的好书红色经典是指一系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经典著作。
这些书籍以生动的文字、深入的分析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先驱者的英勇事迹。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一些不可错过的红色经典,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铭记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一、《红色家族》《红色家族》是中国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通过多个世代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小说以鲁迅家族为蓝本,通过精彩的叙述和对历史细节的描绘,深入描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通过阅读《红色家族》,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和献身精神。
二、《革命时期的女性》《革命时期的女性》是罗炳辉的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时期许多勇敢的、坚定的女性。
这本书通过对不同女性的个人经历和革命事迹的详细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阅读《革命时期的女性》,我们将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中国革命历史中众多女性的奋斗和贡献。
三、《红岩》《红岩》是巴金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红军战士向群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情节。
通过阅读《红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红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四、《红色之子》《红色之子》是丁玲的作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深入描写了中国革命时期的年轻人的奋斗和牺牲。
通过作者细腻的叙述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一代的热血与激情。
阅读《红色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时期的年轻一代的思想和革命信念。
五、《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煜的著作。
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斗争过程和胜利果实。
通过对革命战争和和平建设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艰辛历程。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答:1. 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叙述1921共产党成立到1949 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区间,以共产党为叙事主体从事各种改变社会、改变人、改变历史的活动。
包括史诗性革命历史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传奇性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个人追忆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青春之歌》《三家巷》。
2.写作者的身份:亲历者。
例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1938年到延安参加过革命
3. 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形态的差异:
全景式、史诗性,重大史实加入虚构人物事件,试图揭示历史本质,借鉴西方及苏联卫国战争小说。
例如《保卫延安》作品的总体构思就是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关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战事和人物的活动。
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
小型战斗、非正规军战斗,浓重的传奇色彩,故事性强,借鉴古代演义小说,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草莽英雄+政委的结构模式。
例如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小说情节创造出人物的“传奇性”,赋予了人物性格“浪漫”色彩。
追溯回忆、抒情化的写作。
例如孙犁的《铁木前传》表达了在对于农村“阶级分化”的描述中,作者所表达的忧虑,是有关真挚、美、纯朴友情在“时间”中不可逆转的磨损、变异的事实。
回忆,是他小说的框架和情感基调。
4.写作的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出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为处于转折其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5.革命历史小说的时间与叙述
1)进化论的历史观,西方的进化论历史观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历史观。
2)从胜利走向胜利,小说往往从灾难或失败开始到胜利结束。
人物关系的时间化。
革命历史小说忠奸邪恶两极分化是新旧二元对立的转移,
6. 战争文化观念下的审美模式:歌颂赞美英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试以某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主要特点
答:这个时期收获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它的题材覆盖面广,从经济恢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到三大改造以及后面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被纳入长篇创作的题材范围。
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形象发展史。
第二、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这期间的长篇创作,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作品,往往塑造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众生百态的人物图画。
第三、它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
虽然总体上说都是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范畴,但它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具体的叙事方式和角度。
这构成了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支配下的不同艺术表现形态。
第四、作品的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仍不买受制于一定的理论政策和阶级本质的限定,以至于与其它作品想比较时,其人物类型大多雷同。
这里以风俗变迁为主体叙述的长篇小说《三里湾》为例,
《三里湾取》材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涉及了这个运动的全过程。
严格的来说也属于以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小说。
同时该长篇小说对一些处于中间状态或转变之中的农民形象进行刻画,比较深入地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引起的革命性变化,以及他们告别私有观念走向社会主义的艰难历程。
也也塑造了一些典型人物,如,马多寿等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因着眼于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引起的风俗变迁,该作品在众多家庭及其成员之间设置了矛盾冲突。
通过复杂的婚姻、爱情关系表现新旧思想的对立和斗争。
充满了戏剧色彩。
这部作品叙事的侧重点不完全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本身,而是把这一运动看做是激发生活变革的历史动因,重点反映由它引起的风俗习惯和世态人心的转换与变化。
农业合作化在作品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构的线索和框架。
当然《三里湾》也存在如同上述以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类似的局限,虽然在切入生活的角度和艺术结构方面有所突破,但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仍不买受制于一定的理论政策和阶级本质的先定,以至于与其它作品想比较时,其人物类型基本相似。
这无疑会影响到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广程度和艺术创造力的有效发挥。
试论述老舍剧作《茶馆》的艺术成就
答:老舍的茶馆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也好似建国后的优秀剧作之一。
它通过裕泰茶馆近五十年的变迁和出没与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变化,反映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的朝廷腐败、帝国主义入侵、军阀混战、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
揭示“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的深刻主题。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一、《茶馆》中人物众多,主要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无关紧要人物等三个类型,各个角色都做着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相互之间没有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都与时代发生了某种联系。
二、《茶馆》的结构:属于“冰糖葫芦”式结构。
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戏剧结构,在剧中,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只有许多矛盾的接触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许多离奇的小故事;也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只有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速写。
三、《茶馆》的语言特色:简练、生动、幽默、富于个性化。
老舍善于用可笑的言语揭示深刻的道理,让人们在笑声中否定、批判可笑、丑陋、可鄙的事,揭露社会黑暗。
就这三个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