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试题

精选高一历史下学期学前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学前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会对皇权造成危害

2.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世袭制度B.察举制度

C.九品正中制D.科举制度

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4.鼎(下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青铜铸造业发达

5.雅典公民帕帕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他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任期制B.代议制

C.任人唯贤D.轮番而治

6.公元前445午,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体系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D.维护帝国统治

7.“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8.在美国,“当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制度不满时,我们可以搬到别的州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脚投票的权利”。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它也是一种“自由的保障”。上述材料提到的制度是A.联邦制B.共和制

C.分权制D.邦联制

9.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10.国民党将领薛岳被誉为“百战名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大规模歼敌的战绩大部分是由他获得的。可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他却被解放军一败再败。这说明了

A.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

B.民心所背的战争没有出路

C.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

D.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

11.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

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①③④

12.“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1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14.“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主要是由于

A.北伐战争消灭了中东部的北洋军阀

B.长征战略转移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C.日本侵华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15.《大公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当时许多“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

A.毛蒋两人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C.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

D.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创建联合政府

16.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

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奋斗目标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7.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18.有人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这种认识

A.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

B.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D.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9.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属于

A.突发性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

B.自觉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C.有纲领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

D.有准备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20.2011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2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21.1982年发行的我国宪法大全套,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其中该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D.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22.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竿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②③

2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24.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

的基础和前提是

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两岸三通的扩大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25.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26.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反映出此时中国外交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

C.坚持原则性的同时更有务实性

D.陷入极端的困难时期

27.有学者曾这样评价美国前领导人的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材料中的“外交思想”

A.可能出自杜鲁门总统

B.有利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处境

C.意味着冷战政策结束

D.激化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矛盾

28.“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29.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对某事件发表评论时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他所评论的是

A.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B.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处下锋

C.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D.苏联从古巴撤走战略导弹

30.《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一轮敌对活动

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

说明了朝鲜战争

A.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B.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C.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D.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共25分)

31.丘吉尔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分离聚合的复杂关系,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全球通史》

材料二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三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

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双方“冷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作用?(6分)

(4)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5分)

历史答案

1.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嘉庆帝认为军机处权势过大,可能会给皇权造成一定威胁,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来要惩罚军机大臣的意思,A项错误;B项说的是军机处的作用,材料说的是皇帝的认识,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排除;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此类内容,排除。

2.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以考试才学的方式录取官员,D正确;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排除A;察举制是汉朝的选管制,与材料的考试无关,排除B;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出身,与材料的考试无关,排除C。所以选D

3.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社会政治大转型”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与“社会政治大转型”无关,排除AC;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意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即废分封行郡县,B正确;秦朝时已经属于封建社会国家,排除D。所以选B

4.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说明当时等级秩序遭到破坏,C项正确;不同时期“鼎”作为陪葬的数量不同,没有对贵族生活的腐化进行阐释,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们的迷信,B项排除;“青铜铸造业更发达”与题意不符,D项排除。所以选C

5.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参加无数次抽签”、“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轮番而治,D正确;材料未体现任期制,排除A;代议制不是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排除B;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错误。所以选D

6.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的秩序,B正确;法律体系完善是在帝国时期,A项错误;法律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的而不是保障平民利益,C项错误;公元前4、5世纪,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而不是帝国,D错误。所以选B

7.B【解析】试题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因此,如何防止专制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政体建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他们采用了用权利制约权利的办法,以防止专制的产生和政权的稳定,故B符合题意,A、C、D项尽管对资产阶级政体有一点影响但绝不是关键和核心。

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等大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但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题目“当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制度不满时,我们可以搬到别的州去”正反映了美国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所以这一制度是联邦制。所以应选A,BCD与题无关。

9.A【解析】试题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与”“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的信息说明代议制度下行政权逐渐扩大并凌驾于议会至上,故选A项。B与材料描述内容恰恰相反。C、D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行政权的扩大。

10.B【解析】抗战时期,全民族统一抗日,国民党军队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能大规模歼敌,但在解放战争中,人民支持的是中共的军队,国民党军队失去民心,因此一败再败,故B项正确。11.A【解析】英国、日本式道路是由清政府主导,走君主立宪,故①正确;美国式道路即辛亥革命,导致中国历史巨变,故②正确;中共成立后就开始走城市中心的俄国式道路,故③错误;中国式道路指大革命失败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2.B【解析】袁世凯早在1916年去世,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从1924年到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日本开始局部侵华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是在1933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13.A【解析】孙中山的就职誓词,表明了他倾覆满洲政府,忠于民国,为民众服务的决心,也表明了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故A项正确。

14.C【解析】北伐战争并没有引起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向内陆地区的撤退,故A项错误;长征战略转移是中国红军由南向北的转移,故B项错误;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东部大部分沿海地区被占领,

从而迫使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向内地撤退,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也并没有引起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向内陆地区的撤退,故D项错误。

15.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创建联合政府,D正确;《大公报》对重庆谈判报道,时间是1946年,排除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是在1949年,排除B;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与史实不符,排除C。所以选D

16.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说明中共二大依据国情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的实际革命需要,C符合题意;A项党的最高纲领与中共一大纲领相同,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出现在中共三大会议之上,排除。所以选C

17.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是否定义和团运动虽然排斥一切外洋文明,“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是肯定义和团运动的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消灭的民族精神,故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既批判又赞扬,C正确,排除ABD。所以选C

18.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统治,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D正确。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10月,故A 排除。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贬低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故C 排除。

19.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方面对外投降,另一方面准备解除人民的武装,于是巴黎人民起义了,建立了巴黎公社。故巴黎公社起义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属于政治斗争,A正确;因为巴黎公社起义不是经济斗争而是政治斗争,排除BD;巴黎公社在起义时,它没有明确的纲领,在公社成立后则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排除C。所以选A

20.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A 正确;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时间不符,排除B;“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是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A 21.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

宪法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故D排除。

22.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竿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故①错误;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故②正确;这也反映了文革时期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故③正确;冯清明不属于反革命分子,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③组合正确,故D正确。

2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在1979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在1982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在2008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在1992年,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故D正确。①④③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

2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题干语言的含义是,““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就是“九二共识”,

2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可知周恩来总理强调了中国外交保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根据材料“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可知周总理阐明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原则,在这次亚非会议上中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说明了这一政策的实用性,C正确;ABD三项概括不够全面。所以选C 26.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万隆时代”主要是和第三世界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还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友好关系,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题干的要求。

2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外交思想”属于尼克松时期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处境。因此选B。2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两级格局下,瑞典武装中立、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不与西方结盟、挪威、丹麦和冰岛

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北欧平衡有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平,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B。

29.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从古巴撤走战略导弹,故卡斯特罗如此评价,故D正确。苏联成立“华约”组织,不属于赫鲁晓夫的退让,故A排除。古巴导弹危机不能说明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处下锋,故B排除。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也不属于退让,故C排除。30.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尽管停战了但是没有签署和平条约,所以事实上“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C 项正确,B项错误;朝鲜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A;D项中的“一直”表述错误,排除。所以选C

31.

(1)原因: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国家利益;(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影响:形成两级对峙格局;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每点2分,任两点4分)

(2)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取战争教训;应对苏联“势力扩张”。(每点2分,共6分)

(3)法德;由千年宿敌走上合作;促进欧洲的联合、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4)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决定因素,大国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国际格局变化。(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