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概括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学习重难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学习过程:预习提纲: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3)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统治思想:(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重用贤能,任用为相。
2.改革措施:(1)整顿______,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______。
(3)注重 ,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人鼎盛时期,史称“”。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2.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他们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3.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资料。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唐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学习任务二】归纳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学习任务三】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学习任务四】总结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的主要表现。
【学习任务五】武则天的治国举措有哪些?
内容举措
政治
经济
用人
【学习任务六】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学习任务七】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内容举措
政治
用人
经济
文化
【学习任务八】总结唐玄宗“开元盛世”局面的主要表现。
【学习任务九】总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任务十】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2集《贞观之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难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
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
贞观之治开创了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要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之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各自采取的政策措施。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分析方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2.唐太宗治国策略(1)从善如流、知人善任(2)革新措施3.“贞观之治”二、女皇帝武则天1.建周称帝2.治国举措与功绩三、“开元盛世”1.唐玄宗登基2.改革措施3.“开元盛世”。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
”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
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随后平定了全国。
2.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一篇介绍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文章。
文章主要阐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文化改革,使得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全面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此外,学生应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朝会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后世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特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重要性。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者、玄武门之变2.会分析贞观之治形成原因;列举“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能评价唐太宗与唐玄宗3.深刻体会关注民生、重用人才、完善制度,国家得以长治久安;能认识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唐玄宗的评价。
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课前预习(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2、发展: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吸取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敢于直言进谏;广纳人才,知人善用,房玄龄、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被称为“房谋杜断”。
4、唐太宗的治国措施:①用人:虚心纳谏,广纳贤才②政治:完善,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③经济: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军事: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5、盛世局面: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史称“”。
(二)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又称“贞观遗风”)1、地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2、统治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制度和武举。
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农业生产。
3、影响: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三)开元盛世:1、原因: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得到贤相、的辅助,实施改革。
2、唐玄宗改革措施:①政治: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编修经籍。
3、盛世局面: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第2课时上课班级七(3)班
主备教师张凤瑜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5.3.6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具准备学图片、PPT、闪卡
教法运用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自主预习梳理部分练习题
梳理知识点提高认识为以下引出
新课作铺垫。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选择题部分练习题
请1-2名学生典型发言,
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前后联系,升
华提高
根据史实联
系现实,启发
学生对现实
问题的思考,
学以致用。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材料分析题部分练习题
学生核对答案
结合目标﹑
自主题阅读
课文,并作好
读书标记,发
现疑难,小组
互查互纠,组
长汇总疑难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评讲《新概念》第2课贞观之治
中考链接部分练习题
通过阅读比较、思考讨
论,就“大运河开凿及通航
的影响”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让学生在
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养成
自主学习、与
他人合作的
意识,体验学
习历史的快
乐。
当堂
检
测
(学习诊断)指导学生完成《新概念》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学生独立做题巩固所学知
识组内互评
巩固重难点
课
堂
小
结
(梳理归纳)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
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
应给予肯定。
识记重点和难点梳理知识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预习下次课内容第2课贞观之治
核对《新概念》答案
教学反思上一堂课不容易,上好一堂课更不容易,这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史学动向,关注教学研究,更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我们教师应该意识到教材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教师所要做的是教会学生以开阔多元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历史。
基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用“大历史的眼光”教授与学习历史,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必须坚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