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人各有怀抱_晏几道_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6.44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晏几道、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异同摘要:从传统的观点看,小晏与秦观,同属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两人自有很多可比性:他们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且在词的创作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但这种相同,只是外在倾向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流派的作家本文分析了小晏与淮海词艺术风格上的异同,认为其词作在同显凄婉与闲雅之处又各具特色。
一、同显凄婉的艺术风格晏几道、秦观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们把悲苦的人生注入词中,使得词风中有伤心与婉约两种特质,合而形成了凄婉的艺术风格。
先看晏几道的词作《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一词,眼前残留的旧香残粉还似当初那般停放,眼前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思绪,由此惹起主人公的回想。
物是人非,词人“恨”人情淡薄,但“恨”字加上“不如” 二字便让人不觉这“恨”是撕心裂肺的直露,而透露着淡淡却深入人心的悲伤。
春天还有许多书信,可口久情薄,秋天时便所剩无几了,缓缓道来音信渐少的愁苦,殊让人觉得怨而不怒,含蓄备至。
裳凤冷,两人的鸳枕之剩孤单一人枕着入睡,独处的心境只能借酒来消除,纵使有梦魂可解之愁苦可梦魂都是虚无的,更何况能够使梦魂存在的梦境也是没有的,亦觉哀而不伤但词人内心却是悲怜与苦闷。
此词层层深入,用婉致的语言把思忆之情,怨恨之痛抒发到无可回旋的余地,用淡语写出深味,让人体会到别样的思人愁苦。
秦观词中也同样透露着凄婉。
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一词,词人即将离京前,重游故地,满心凄怆的写下此词。
丝丝杨柳在微风中摆弄着柔枝,本是和暖柔美使人心情平缓之景,却没能使词人心情愉快反而碰触到了他愁苦的心情,紧跟着到来的是离愁忧苦与难以抑制的眼淚,这是因为他回想起了过去依依惜别之时,轻柔随风浮动的杨柳扰乱着他的心绪,“离忧”与“泪”积聚在他的心中。
当时的碧野朱桥仍在,只是已物是人非,面对“人不见”和缓缓空逝去的流水,徒增了词人的伤心。
词人感慨青春年华匆匆逝去不为谁而停留,面对即将离京前途迷茫的现实,词人没有哀嚎抱怨而只是自问自叹,问这悠悠不尽的离愁何时才能停止,“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九个字凝结着作者的凄咽,原以为他会登楼之后放声高呼,措辞激烈,但事实并非如此。
文学评论辩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评——从“不隔”之境说起冯晶晶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不隔”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极为推崇的一种境界,即诗词中无论景语或情语都蕴含的一种真情真意,读来亲切感人而又不失之流俗,从而使读者产生出一种共鸣的效果。
晏几道的词作情思婉转,真切动人,是“花间”密丽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的完美融合,“不隔”境界中的佳作。
因此,王国维将他视为北宋大家末流的评价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几道;“不隔”之境作者简介:冯晶晶,女(1987-),陕西蒲城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9-0037-02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监颖昌许田镇,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因为晏殊幼子,后世常以大小晏并称。
晏几道生卒年份不详,生平事迹亦难具体可考,后世涉及他的评论虽然不多,却也都是赞许有加。
然王国维却在《人间词话》将其列于北宋名家之末流,不能不说是有失公允。
《人间词话》自发表后,影响极大,甚至被奉为词话史上的顶峰之作,故其中观点也多为人所接受。
后来虽然也有不少指瑕之作,却极少有人特地撰文来为小山这位“古之伤心人”辩驳,今特在此补证之。
一.何谓“不隔”之境?《人间词话》推崇境界,尤以不隔境界为甚。
凡具有此种境界者,皆被推为上乘之作。
因此,如果小山词中也具有这种境界,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王国维对晏几道的评价是否恰当了。
要证明小山词中是否有这种境界,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何为“不隔”之境。
关于这一点,王国维在并未明说,只道一句“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其余则以具体诗句来供人品评。
然而通读《人间词话》便可发现,其间几乎是以一个“真”字一以贯之的。
古诗乐府之所以为人所推崇,也是因为“以其真也。
”因此,叶嘉莹等人将“不隔”释为真切,亦是十分恰当的。
“真”当为不隔的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绪论在北宋词坛,秦观和晏几道同样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他们都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所以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不同,秦观的"伤心'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理想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怀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讨论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理想。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乐观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舞、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赵营霞(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摘要: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情韵兼胜、凄美婉约的风格,被后人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他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
在秦观的一生中,理想破灭、多次贬谪、孤苦无依等等这些不幸伴随着他的一生,加上他天生纤细敏感、用情至深的性格,所有的这些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观凄厉婉美的风格,对后来的词人创作影响很大。
本文就将从他生活的环境、生平和他自身的性格等方面来分析秦观词伤心情致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秦观;伤心情致;悲情;凄婉;“凄厉”的美学风格在北宋词坛,提到“伤心”二字,就不得不提到秦观和晏几道,他们二人是北宋伤心词的代表作家,他们以其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清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曾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与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描写男女之情,来抒发没落公子的伤感不同,秦观的词作更多的融入了社会的内容,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生活中的孤苦寂寞等,抒发了词人身陷党派之争、屡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秦观的词处处充满伤心,“伤心”和“悲情”构成了秦观词作的主要基调。
清冯煦评价他的词作时也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可见秦观的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是“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的悲苦在内心的郁结,秦观的“伤心”情致之所以会形成,主要缘自于社会的压迫,坎坷多难的人生,加之作者天生敏感柔弱、深于用情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一生只能沉浸在悲苦和绝望感受中不能自拔,也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伤心”词。
一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时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从中可以看出秦观早年的生活并不似他词中所呈现的那样凄苦哀婉,直到被贬之后,他的词才逐渐显示出“伤心”情致。
浅谈晏几道、秦观之词心3谢 君(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晏几道出生于一个富贵之家,他有着单纯天真的性情,但又生性怯懦且孤傲耿直,有着优越的心理却又摆脱不了身份的禁锢,所以在他的词中也就体现出一种放逐的自恋。
秦观出身于中下层,生性怯懦,一生仕途不顺,又不具备豁达的胸襟,因此比较消极悲观,所以在他的词中体现出一种放逐的自哀。
关键词:晏几道;秦观;词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09)04-0086-02 “词心”一词见于冯煦的《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1](P307)。
何谓“词心”?缪钺先生在《论晏几道词》中说:“……这些词表达了他远避仕途而自乐其乐得纯真感情,这是晏几道的‘词家之心’。
”关于秦观词心的本质,叶嘉莹先生说:“其所以然者,我以为就在于秦观最善于表达心灵中一种最为柔婉精微的,与他人之以辞采、情事,甚至于学问、修养取胜者,都有所不同的缘故。
”[2](P241-242)可以说晏几道和秦观之词都可谓“词心”,二人在词作中表现出的都是那种细微柔婉的感受,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被放逐的自恋,一个是被放逐的自哀。
晏几道出生于富贵之家,父亲晏殊是北宋的“太平宰相”,为他留下了万贯家私,供他“费资千百万”地挥霍。
他的[蝶恋花]中:“《水调》声长歌未了,掌中杯尽东池晓。
”写出了当年放纵无节制的生活。
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晏几道少年时就受到皇帝的赏识。
但这也使得他不通世事,对周围的人与物抱有幼稚天真的看法。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依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这就是晏几道有名的“四痴”。
正是因为这种单纯天真的性情,他才具有了词人的本质和感受。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试论秦观词中的伤心情境学生姓名:***所在系别:中文系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导师姓名:王雪(助教)完成时间:2014年4月13日试论秦观词中的伤心情境摘要秦观是北宋名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文闻名于世,也是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
本文以《全宋词》版本为蓝本,对秦观的伤心情境进行分析。
冯熙曾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究其原因,深陷党争之境,遭贬打击之感,远离亲人之痛等。
究其风格,在艺术表现方面,摹拟自然意象,营造了凄厉愁怨的哀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描写秦观的人生历程及其人生态度;第二部分从词的感情基调和题材内容来分析其伤心之情;第三部分从艺术表现方面来分析其伤心之美;第四部分为其词的贡献及影响。
关键词:秦观,悲观性格,感伤词On Qinguan CI in the Sad SituationAbstractQin Guan is a famous on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four scholars, known to the world as the poetry, but also CI school outstanding table based on the "full" version of the song was model led, Qin Guan's sad situation analysis. Feng Xi has been in the "word" Hao an theory that "Huaihai, hill, the ancient people also really sad." Feng Xu. The reason, in a place, relegated blow feeling, far away from the pain. The style,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imitate natural images, create a shrill melancholy sad exi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Qin life process and life attitude leads to loneliness; second part from the words of the emotional tone and content of the subject to analyze the sad feelings;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to analyze the sad beauty;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tribution and of his ci.Key words:Qin Guan,Pessimistic personality,Sad words目录绪论 (1)一、秦观:“古之伤心人” (2)(一)坎坷的人生历程 (2)(二)悲观的人生态度 (3)1.敏锐细致,多愁善感 (3)2.伤心之至,感伤脆弱 (3)3.无法自拔,悲观多叹 (4)二、秦观词“伤心”之情 (5)(一)感叹身世、迁谪漂泊之愁 (5)(二)男女情仇、春闺怨情之愁 (7)三、秦观词“伤心”之美 (8)四、秦观词的贡献及影响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辞 (14)绪论秦观,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
纳兰性德、晏几道爱情词比较○殷丽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①古人创作,注重情感。
所谓作诗要“重于性情”②,作词亦“尚真色”。
“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③。
历来为后人传唱不绝的诗词佳篇,无不以“情真”、“境远”而自成高格。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就是一个感乎于情,发乎于情的著名词人。
他的爱情词哀婉清丽,感情真挚直露,自然晓畅,不加雕饰,“纯任性灵,纤尘不染”④,陈维崧认为“得南唐二主之遗”⑤。
无独有偶,早于纳兰624余年的北宋词人晏几道(1030?—1106?),也是一个纯情词人,“工于言情”,词风也似李煜,“其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⑥。
情真、景真,是两人词作的共胜之处。
“真”且能“自然”流出者为词品之高⑦,这一点,两人词作又是当之无愧。
我们知道,在晚唐花间派柔靡婉丽词风盛行时,南唐派以直抒性灵、自然真率的词风开创了婉约词的新局面,并推进了北宋婉约词的发展。
纳兰和晏几道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南唐派李煜的词风。
两人词风虽同出一格,词作的发展也有异殊:晏几道的词“以情溢词外,未能意蕴言中”⑧,纳兰的词作,王国维认为“悲凉玩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⑨,叶嘉莹教授赞其“以纯真放纵之感受直探人生核心的意境”;同时,晏几道的词题材较为狭窄,纳兰比晏几道多经历了宋代词的全盛发展阶段,词作题材宽广,词风有婉约有豪放,继承中有创新。
比较两人的词作,就爱情词来看,纳兰有胜于晏几道。
恰如清初无锡词人顾贞观所说:“吾友客若其门第才华,直越晏小山而上之。
”⑩不免有过誉之嫌,但我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
一、取材大异其趣晏几道词作取材狭窄,好风雅,寄情于“哀丝豪竹”;纳兰词作取材较丰富,涉及面广,关注贵族青年、宫女的爱情生活,也写自己的相思别情,情思浓烈。
不同的取材,归因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际。
两人虽同是宰辅之弟,晏几道是晏殊(系仁宗时宰相)之子,纳兰是纳兰明珠(康熙时宰相)之子,可两人生活遭际不同: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出生时晏殊已有四十岁,在晏殊五十岁左右,曾为人所论劾,罢相出知外州军,辗转各地十年之久,所以在晏几道童年、少年的成长阶段,家道逐渐衰落;而晏几道又“仕途边蹇”,却不“一傍贵人之门”,家境日窘,常“面有孺子之色”,这种政治上的失意之绪和生活中的愁苦之情,他常借感伤的诗情来表达,寄托于“哀丝豪竹”之中,“期于自娱”,借以消怨解闷。
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引导语: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下文是小编收集的秦观,李煜、晏几道词词心比较,欢迎大家阅读!一、词心比较的三个层面比较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不是笼统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明确的,它必须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这是比较的法则。
同样,词心比较也必须立足于词心理论,在词心理论所包含的角度或层面上进行。
词心这一概念,是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首创,他在《蕙风词话》中引人注目地提出: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
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
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
吾心为主,而书卷其辅也。
(卷一)况氏从自己作词的经验出发来谈词心。
他所言词心首先是独立于风雨江山外的一种客观存在,即所谓的“万不得已者”。
这“万不得已者”当是一种蓄积于心、极为强烈而无法排遣的情感,它“酝酿日久,冥发妄中,万感横集,五中无主”(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因况氏论词境时有“斯时若有无端哀怨枨触于万不得已”之说,由无端哀怨枨触而生的便是这“万不得已”之情。
人们一般仅以此来定义词心。
从况氏的表述中可知,他所言词心其次应为“吾言写吾心”,即用语言承载的词作中的自我心灵感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万不得已者”如果不进入审美创造的过程,不凝定于具有可感形式的词作中,就无所谓词心。
《蕙风词话》中还提到黄简《眼儿媚》“当时不道春无价,幽梦费重寻”,说“此等语非深于词不能到,所谓词心也”。
此句的意思是回首过去,在梦中寻觅昔日情事。
它写出了一种至深的感慨。
这里“所谓词心也”的“词心”也即是指表达于词作中的心灵感受,它是诠释况氏词心说的例证。
晏几道词与秦观词情感表达方式比较探究作者:郭步山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晏几道与秦观同为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作家,晏词和秦词都以抒情见长,但两人的词作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本文从晏词与秦词表达情感的基调、选取意向的差异、抒情方式侧重点的不同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而梳理出晏几道词和秦观词在言情方面的不同艺术风格。
关键词:晏几道秦观词情感意象在北宋词坛,晏几道和秦观皆以善写恋情词而闻名,且二人在个性、气质与才情等方面亦有几分相似之处。
清代词评家冯煦在《蒿庵词论》中对这两位词人有一段精辟的评论:“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诚然,晏几道和秦观都属于重情且感伤型的才子词人,他们的词作凝聚着二人各自深沉的情感,艺术上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秦观的词被赞为“词家正音”,晏几道的词亦获得了“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王灼:《碧鸡漫志》)的美誉。
二人虽皆以恋情词见长,但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二人在情感表达的基调、意象的选取和抒情方式的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艺术上的差异,这也构成了二人之词不同的艺术特色。
一、晏词情痴,秦词感伤在北宋文坛,晏几道是一位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作家,作为宰相晏殊之子,他本可以凭借其父留下的官场人脉在仕途上取得顺风顺水的发展,但晏几道却不擅亦或是不屑如此经营自己的人生。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晏几道的性格,那最贴切的莫过于一个“痴”字了。
黄庭坚是晏几道的挚友,黄庭坚曾经用“四痴”来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己信之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小山词序》)“四痴”是对晏几道个性与气质的生动诠释,但晏几道其实还有一痴,那就是情痴。
晏几道的词作很大程度上凸显了他情痴的一面。
恋情题材是晏几道词作的主要题材,也是晏词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作品。
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1.情感的形成共性:缺失性情感体验词,作为言情文学,它一般从主观的内部世界着笔,去表现抒情主体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与感受。
其表现对象主要是主体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主、小山、少游的词作表现的正是他们的自我心灵、他们主观的、内在的情感。
当然,这种情感不是偶发的、突如其来的,它“蓄极积久,势不能遏”(李贽《焚书》卷三)。
而且,他们的情感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的心灵,因为“文学抒情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单纯的主体性格,重点不在当前的对象,而在发生情感的灵魂”[7]。
同时,也离不开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情感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评价。
因此,必须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入手,深入到他们的心灵,去把握情感的形成。
“情之悲乐,由于境之顺逆。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
”(龚自珍:《题红禅室诗尾》)情感是创作主体心灵的结晶,它的形成不是无缘无故的,必然与主体的现实处境和人生阅历息息相关,词人的情感也是如此。
李煜本为势弱力微的小国君王,但随着帝国的消亡,豪华享乐的生活逝如烟云,一去不再。
后期的他身陷囹圄,“此中日昔只以眼泪洗面”。
地位的急剧变化与际遇的大相径庭在他敏锐易感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痕,并触发出对不同于往昔的现实生活体验,触发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晏几道曾是富贵风流的世家公子,早岁沉湎于歌舞宴饮,后来家道中落、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他的遭遇与由皇帝变为囚徒的李煜不乏相似之处。
贫困的生活与悲剧的情缘激荡着他的灵魂,使他产生着不尽的思恋和怀想。
秦观作为一介文士,他贤良方正,才华横溢,可不但没有出将入相,官运亨通,而且还饱尝了仕途的不幸和生活的艰难。
同是“伤心”的词人,比之小晏,命运不幸其实更甚。
不幸的命运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也激起了他情天恨海般的人生感受。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生活道路不同,但他们的人生悲剧却是相近的。
晏几道和秦观词的比较晏几道和秦观词的比较像以上这类追怀昔日之繁华、感叹今日之沦落的作品形成了李煜后期词章的基调,它有时凄凉怅惘、幽怨哀伤,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有时字字血泪、沉痛呼嚎,如“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等,沉挚深刻地抒发出他国破身亡的深哀巨痛,这些“眼界始大,感慨遂深[3]的词篇以独有的亡国之恨为情感意蕴构成了其词的词心。
2.小山词词心:伤逝之痛晏几道是北宋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但高贵的血统并没有赐予其人生以优裕顺畅。
他青少年时代有过一段风流旖旎的生活,中年以后却长期陷入仕宦奄蹇、穷愁潦倒的境地。
这种前贫后富的遭遇与他高傲的个性、重情的气质相结合,成就了他“秀气胜韵”的词章。
他在自己作的《小山词序》中说:《补亡》一篇,补乐府之亡也……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
窃以为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
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云、苹,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
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
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
考其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从这篇序言可知他作词的初衷为不能忘怀昔日的情事,词作的主要内容为记当日与莲、鸿、云、苹一类歌妓侍妾的悲欢离合之事。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
”([生查子])这是他创作的自白。
他的二百五十余首词主要便是对逝去情事的追忆和内心情怀的抒写。
如他的两首代表作: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谈晏几道和秦观词的个性色彩周垚;齐程花【摘要】晏几道和秦观同作为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清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就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但我们必须看到正是晏几道个性中的自傲和秦观个性中的自哀造就了小山词和淮海词的个人风格,并由此带来的清壮顿挫和郁积凄厉的独特审美体验.【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2【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晏几道;秦观;婉约词;个性风格【作者】周垚;齐程花【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0;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晏几道和秦观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们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
在词的创作上,两人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风格艺术上都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从创作题材上讲,晏几道和秦观大都继承了花间五代词的题材,又以写恋情为主,略于叙事;从思想内容上讲,两人都重抒情,写真情;从风格上讲,都呈现出闲雅和凄婉之风。
而两人在风格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艺术手法的应用。
比如同为闲雅的风格的词,在这类词的意象择取上,两人都偏于柔、静、美的意象,而且在词语的搭配上以及语言的运用上都呈现出雅致、隽永的特点。
与闲雅风格不一样的凄婉词中,两人偏好于那些凄迷的、具有浓郁悲观性的意象,而且在词语的搭配上喜欢用艳丽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凄厉。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相同和相似只要是婉约词作家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二人在创作中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的理解这些作品,发现晏几道和秦观不同于“常人”之处。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第八子,因其三哥过继给叔叔为子,所以晏殊也算第七子。
至和二年正月丁亥,六十五岁的晏殊去世,小山时年十八,由于年幼,由二哥承裕妻张氏抚养。
晏几道出生于官宦人家,对于官场的了解颇深,其父晏殊两次被罢免以及自身的遭遇,都让晏几道感受到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伤心随流水,暗暗到天涯: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赏析伤心随流水,暗暗到天涯: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赏析北宋词坛有两大词派,婉约与豪放。
柳永是婉约词派的宗师,与苏轼所代表的豪放词派交相辉映,'晓风残月'对'大江东去'也是文坛佳话。
苏轼门下有四个著名的学生,黄庭坚、秦观、张耒、晃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而秦观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词风近柳永。
明明是豪放派的弟子,却偏偏习的婉约派的武功,更成为婉约派的宗师级人物,真不知道是苏轼这个老师教的好,还是秦观本就天资卓著。
秦观:望海潮秦观的《望海潮·梅英疏淡》就很能代表他的婉约风格。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这个词牌,据说源自于柳永。
柳永曾经作有《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为历代写景名句,更是勾起完颜亮觊觎中原的野心。
由于柳永这阙词太过于出名,且他也是比较早使用这个词牌的,所以多认为这个词牌是柳永自创的。
秦观的这首词,有些版本还有一个副标题'洛阳怀古'。
至于是不是怀古,不好说,但这首诗与洛阳应该有莫大的关系。
词中的引用的历史典故,都是发生在洛阳。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一是'金谷'。
金谷就是金谷园,是东晋大富豪石崇的私宅,相传为其情人绿珠而筑。
曾经非常繁华,但随着石崇被杀、绿珠坠楼而渐渐荒芜。
估计在宋时,应该什么都没有了。
杜牧曾有诗云'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就是有感此事。
秦观这里引用该典故,也是有物是人为的感叹和寄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