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10
一、教材分析: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阐述,“算法与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选修模块之一,它的前导课程是信息技术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里已经学习了VB的基本操作,掌握了VB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
学生可以利用上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学习本节的相关知识内容。
本节课是“数据的表示与处理”,上好这节课是使学生能否较好地学好“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关键。
“数据的表示与处理”大约用2个课时。
二、教学目的1、初步使同学们掌握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及表达式的含义。
2、使同学们学会定义变量,学会使用常用语句及标准函数。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同学们掌握理解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
难点: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与中学数学中的型类、变量的区别。
四、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电脑室进行屏幕广播控制辅助教学和利用实物投影机进行实例分析教学;2、教师同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分析教学;3、有必要教师事先制作好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授课之前事先预习,最好联系数学的知识,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这样就更加明白、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比如常量与变量,关系运算符等等,这是构建主义中知识迁移的方法。
本节课还采用了探究、讲授、观摩、交流、阅读材料等多种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中,数据表示与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在VB中的数据到底是如何表示的?在计算机里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呢?我们这一节课即将要学习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二)讲授新课2.2.1 数据类型(掌握常用的7种数据类型)数据关键字取值范围(1)整型:Interger -32768~~32768(2)长整型Long -2147483648~~2147483647……………(3)~(7)…………省略板书说明:老师在这里最好与数学中的数值型类型联系起来讲,比如:数学中实数,整数等,它们的取值范围是多少等。
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一、学习目标:1.会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和处理;2.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步骤,并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二、当堂检测:A组:1.一个样本有100个数据,最大值为7.4,最小值为4.0,如果取组距为0.3,则这组数据段分成()A.11组 B.12组 C.13组 D.以上答案均不对2.一次数学测试后,某班40名学生的成绩被分为5组,第1~4组的频数分别为12、10、6、8,则第5组的频率是( ).A. 0.1B. 0.2C. 0.3D. 0.43.某校在九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若干名学生参加“平均每天体育运动时间”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下不完整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频数分布表中的a= ,b= ,n= .(2)请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若该校九年级共有480名学生,试估计该校九年级学生平均每天体育运动时间不低于120min的学生人数.B组:4.银行在某储蓄所抽样调查了50名顾客,他们的等待时间(进入银行到接受受理的时间间隔,单位:min)如下:15 20 18 3 25 34 6 0 17 2423 30 35 42 37 24 21 1 14 1234 22 13 34 8 22 31 24 17 334 14 23 32 33 28 42 25 14 2231 42 34 26 14 25 40 14 24 11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三、课后作业A组:1.某校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体能情况,随机抽查了其中30名学生,测试了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直方图(每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请根据图示计算仰卧起坐次数在15~20次之间的频数是( )A.3 B.5C.10 D.122.王老师对本班40名学生的血型作了统计,列出如下的统计表,则本班A型血的人数是( )A.16人B. 14人C. 4人D. 6人3.小文同学统计了某小区部分居民每周使用共享单车的时间,并绘制了统计图,如图所示.下面有四个推断:①小文此次一共调查了100位小区居民②每周使用时间不足15分钟的人数多于45-60分钟的人数③每周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数超过调查总人数的一半④每周使用时间在15-30分钟的人数最多根据图中信息,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4.在大课间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小丽在全校随机抽取一部分同学就“一分钟跳绳”进行测试,并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如图所示的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从左到右依次分为六个小组,每小组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和扇形统计图,若“一分钟跳绳”次数不低于130次的成绩为优秀,全校共有1200名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四小组有10人B.第五小组对应圆心角的度数为45°C.本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为50D.该校“一分钟跳绳”成绩优秀的人数约为480人B组:5.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书法、绘画、手工、烹饪、运动、音乐…各种兴趣爱好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某校为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情况,组织了问卷调查活动,从全校22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进行调查,其中一项调查内容是学生每周自主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长,对这项调查结果使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初步统计,得到下表:学生每周自主发展兴趣爱好时长分布统计表人数累计人数组别时长t(单位:h)第一组1≤t<2 正正正正正正30第二组2≤t<3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6070第三组3≤t<4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第四组4≤t<5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40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2)这200名学生每周自主发展兴趣爱好时长的中位数落在第组;(3)若将上述调查结果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则第二组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为,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4)学校倡议学生每周自主发展兴趣爱好时长应不少于2h,请你估计,该校学生中有多少人需要增加自主发展兴趣爱好时间?6.3. 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答案二、当堂检测:A组:1.B2.A3.(1)14 0.15 40 (2)图略(3)180B组:4.略课后作业:A组:1.A2.A3.A4.BB组:5.(1)略(2)3 (3)30%108 (4)330。
第3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7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课件出示: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全长约六千三百九十七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北岳恒山海拔高度约为二千零一十七米。
师: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学生汇报)师: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那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2.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师:这里还有一条信息,读一读,“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信息,写出信息中画横线的数,一方面,可以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准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师:你能写出“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吗?生:230184。
师:你是怎么写出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画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方法二:按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大家是从哪一级写起的?你们为什么把23写在万级,而把184写在个级?生1:有相同的地方,我们都是从万级写起的。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时练习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3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一、填空题1. 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两人的身高是123厘米,另外四人的身高均为132厘米,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厘米。
2. 在青年歌手大赛中,为了公平起见,计算每个选手最后得分时,通常是先去掉所有评委给出的分数中的和,再求出平均分。
3. 小明连续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分别是:97分、95分、100分、96分、97分,他这几次测试的平均分是分。
4. 苹苹期末测试语文和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英语99分,她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
5. 学校举行“红歌颂党”合唱比赛,8位评委给五(1)班的评分(满分10分)如下:班的平均分是分。
6. 小军参加“中英文风采”大赛,五个评委的评分是:97分96分、88分、90分、93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他的平均得分是分。
7. 下面是裁判员记录的一组参加立定跳远的学生的成绩(单位:cm):155,151,150,150,148,147,145,110,60,去掉一个最好成绩和最差成绩,其余学生的平均成绩是cm。
8. 小胖计算他三次测验成绩是平均分是89分,后来发现有一次成绩少算了m分,那么他的实际平均分是89+。
9. 诗歌朗诵比赛中,六位评委给小冬的最后得分是92分、90分、100分、65分、82分、75分,他的平均分是分,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分,最后所得的平均分是分。
这两个平均分中分最能代表小冬这次诗歌朗诵比赛的成绩。
二、判断题10. 4条彩带的平均长度是30cm,其中可能有超过30cm的彩带。
( )11. 一、二两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分别是146厘米,148厘米。
其中小明正好148厘米,所以小明应该是第二组的。
()12. 在一组不相等的数据中,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13. 1,2,3,4四个数的平均数是4。
()14. 小明的语、数、外三科的平均分是93分,则小明的数学就是93分。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第1课时 数据的收集命题:魏宏飞 校核:王年超基础过关1、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1)明确 (2)确定 (3)选择 (4)展开 (5)记录 (6)得出2、频数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 ;频率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 与 的比值或者百分比;频数和频率都能够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3、学校要在大会上选举一位学生会主席,你认为应采用 方法收集数据。
4、下面哪项调查适合用投票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 )A 、5月4日是什么节日B 、你班谁在期中考试中数学第一C 、哪个国家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获金牌最多D 、谁最适合当班长 5、在一串数0100100010000200010,1出现的频数是( ) A 、20% B 、4 C 、20 D 、4%升级演练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频数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的比值B 、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C 、频数越大频率就越大D 、频数与频率成正比7、已知一个县有40人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把他们的成绩分为六组,第一到第四组的频数分别是10,5,7,6,第五组的频率为0.20,则第六组的频率是拓展与探究8、在等式12y x =+中,已知x 、y 均为自然数,试求x 、y 同时为正整数的频数。
9、某瓜农采用大栅裁培技术种植了一亩地的良种西瓜,这亩地产西瓜约600个,在西瓜上市前随机摘下了10个成熟的西瓜称重如下:西瓜质量(单位:Kg) 5.5 5.4 5.0 4.9 4.6 4.3西瓜数量(单位:个) 1 2 3 2 1 1计算这10个西瓜的平均质量,并据计算结果估计这亩产西瓜多少千克?10、为了解某校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市教委从这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两个考场共60名学生的期末测试卷,将所得成绩整理如下所示:(1)a、b、c、d、e、f、g各为多少?(2)60分为合格(含60分)那么这60名学生的合格率是多少?分组频数频率50—59 a 0.0560—69 b 0.0570—79 c d80—89 e 0.3590—99 24 f100 3 g合计60 1第2课时 数据的表示(一)命题:魏宏飞 校核:王年超基础过关1、下面不适合于用来表示班上男女生人数的是( )A 、统计表B 、扇形统计图C 、条形统计图D 、折线统计图 2、能清楚反映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的统计图是( )A 、条形统计图B 、扇形统计图C 、折线统计图D 、以上三种统计图均可以 3、某商场一周中每天卖出的皮鞋数分别是17双,19双,14双,21双,18双,17双,12双,为反映这一周销售皮鞋的变化情况,应制作的统计图是( )A 、条形统计图B 、折线统计图C 、扇形统计图D 、以上三种统计图均可以 4、表示一组数据常用的方法是: 、 、 、 、5、在条形统计图中如果表示数据200的条形高为5厘米,那么表示数据50的条形高为 厘米。
子洲三中数学导学案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年级班组姓名编写者审核者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课题:§6.3 数据的表示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根据数据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绘制频数直方图.难点:将一组数据正确的进行分组并画出频数直方图.预习案一、温故知新1.在数字“10110011100011110000”中“1”出现的频数是______ ,“0”出现的频数是______.2.一个射击选手,连续射靶10次,其中1次射中10环,3次射中9环,5次射中8环,1次射中7环,射中______环的频数最大,其频数是______.3.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 cm).如下:141 165 144 171 145 145 158 150 157 150 154 168 168 155 155 169 157 157 157 158 149 150 150 160 152 152 159 152 159 144 154 155 157 145 160 160 160 158 162 155 162 163 155 163 148 163 168 155 145 172若S码适合身高在140-145的同学,M码适合身高在145-150的同学,以此类推你能按衣服的型号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吗?(规定140-145为大于等于140小于145)二导学释疑活动探究一:为了了解某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某医院随机调取了该地区60名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如下:(单位:克)3850 3900 3300 3500 3315 3800 2550 3800 41502500 2700 2850 3800 3500 2900 2850 3300 36504000 3300 2800 2150 3700 3465 3680 2900 30503850 3610 3800 3280 3100 3000 2800 3500 40503300 3450 3100 3400 4360 3300 2750 3250 23503520 3850 2850 3450 3800 3500 3100 1900 32003400 3400 3400 3120 3600 2900将例题中的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从图中反映出该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怎样?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分组先确定组数还是先确定每组的范围?(2)每组的范围大小都一样吗(3)你能试着总结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吗?阅读课本例题的解答过程后,刚才所思考的问题明白了吗?你还有新的疑惑吗?活动探究二:仿照课本例题解答若将组数分为8组如何完成?完成后归纳制作频数直方图大致步骤是什么?训练案一巩固提升1.下面是某班同学身高的统计表:(1)请选择适当的组距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2)该班学生中,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少?相应的频率是多少?(3)如果规定该年龄段少年身高大于160cm的为发育良好,•请估计该班所在年级的500名学生中,发育良好的学生人数.2.人们常用人均读书经费来反映一个地区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情况,我国30个城市2011年人均读书经费的统计数据如下.(单位:元)北京731 南宁100 长春101 重庆302 乌鲁木齐171青岛425 深圳584 合肥192 武汉184 上海790兰州170 呼和浩特206 广州483 天津440 郑州197南京292 福州349 洛阳127 南昌117 贵阳166吉林76 海口183 济南205 昆明234 西安126成都160 哈尔滨249 石家庄228 长沙155 沈阳237(1)将以上数据进行如下分组,并填写表格:人均教育经费0≤x<160 160≤x<320 320≤x<480 480≤x<640 640≤x<800 城市数(频数)(2)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二、走进中考向阳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收银台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段本超市顾客在收银台排队付款的等待时间,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6分钟到7分钟表示大于或等于6分钟而小于7分钟,其他类同).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6分钟的人数为( ).A.5 B.7 C.16 D.33身高(cm)141 144 146 147 148 152 人数 1 2 2 3 1 4 身高(cm)154 158 162 166 168 173 人数 5 16 9 3 2 2。
初中数据的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
2. 学会使用图表、统计表等工具表示数据。
3. 能够分析图表和统计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2. 图表、统计表的绘制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图表、统计表的制作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数据,那么如何表示这些数据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
数据的收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数据。
数据的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等处理。
数据的表示:使用图表、统计表等方式展示数据。
2. 教师讲解图表、统计表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等。
统计表:包括频数分布表、平均数表等,用于展示数据的详细信息。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一个简单的图表或统计表。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数据案例,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案例:某班级学生身高分布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制作一个图表或统计表,展示某个实际问题的数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意义,掌握图表、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解读技巧。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组合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