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29
中考专题复习六:物质的微观构成【知识导图】(1)(2)[解读考点]1、认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分子、离子等。
下表为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的对比: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刚石、红磷等是由原子构成的。
金属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多数碱类、盐类,如氢氧化钠、氯化钠等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如酒精的挥发、物质的热胀冷缩、电解水实验等。
4、掌握原子的结构,明确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洞察考向]1、“认识物质的微观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并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中考命题往往以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为背景材料,运用分子、原子、离子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去探求物质的构成、去探究粒子的性质、去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等。
2、粒子结构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中考考试的热点,就这一热点问题,中考命题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由粒子的结构,判断粒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等;通过信息给定粒子的构成,推测粒子具有的化学性质,或与相对应的粒子结构比较,指出化学性质的异同;由给定粒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判断粒子的种类;或给出一组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数据,从中去发现规律。
3、给定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或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总结相关信息的开放性试题将会增加。
[真题剖析] 1.(2008·某某)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以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气体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B.蔗糖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变小了C.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解析:在掌握分子的性质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例,便于理解记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微观粒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气>液>固,间隔慢慢变小。
5、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氢除外)1、原子不显电性。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和核外电子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2、原子中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质子数13,核外总的电子数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原子整体不带电。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也不带电。
不带电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一层,最多七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类推;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2)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第 1 页 共 1 页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离子、原子(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分子用化学式来表示。
分子的基本性质:小、轻、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基本性质的运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溶解、升华、挥发、液化、气味等。
注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加速。
“分子之间有间隔”解释:体积变化、三态变化、溶解、热胀冷缩等。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对于中性粒子(原子、分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对于任何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粒子失电子后不一定带正电,得电子后不一定带负电)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 42-、CO 32-、NO 3-、OH -、ClO 3-、PO 43-、NH 4+*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③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第十讲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周期表一、考点梳理知识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3)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4)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a.实验装置:b.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c.解释:烧杯B中浓氨水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反应生成了氨水,氨水呈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d.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2.原子(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2)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原子间有间隔;(4)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氯原子为例):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
(5)最外层电子数的应用: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为2)的是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活泼;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易得电子,活泼。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3.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阴离子(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若离子带的电荷数是1,则“1”省略不写;如O 2-; 0H - (4)原子和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知识点二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元素(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2)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
九年级化学新课型第三章第8课时,总第23课时主备人:课题: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1.区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分别构成什么物质;2.掌握30种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并运用它;3.掌握原子的结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4.能够书写22种离子符号,知道意义,能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5.教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理顺物质的宏观与微观的组成与构成。
重点: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难点:微观概念的形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方法指导或行为提示一、目标导学请学生在家复习三单元,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前提问或与同学讨论。
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课本中找到这些基础知识。
将三个课题的知识对应的点进行练习,教师讲评时,要给学生联系上二、自主梳理一、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分子1.由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分子由构成,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微观粒子的共性:①②③④。
(二)原子1.原子是,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纯净物由构成,混合物由构成。
4.原子的构成:()带电()带电()电性原子()带电原子中: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排个;第二层最多排个;最外层最多排个。
6.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练习:画出8、12、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Fe:6.元素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稳定与否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6.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元素物质概念原子分子概念7.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个横行叫一个,共周期;个纵列,每个纵列叫一个,共族。
三、典例剖析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合理的是()A.八月挂花飘香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C.酒精挥发说明酒精分子的体积增大D.碳单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3.下列各图中,“白圈”和“黑点”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4.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中考专题-----基础知识概念辨析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分类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征:小、动、隙。
(小东西)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也就是化学名称是石字旁的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学生形成分子或原子概念过程中可能有以下困惑和误解: 1、为什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原子。
【解释】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原子不一定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H 2O 的化学性质是由H 2O 分子保持的,而不是由H 原子和O 原子来保持的,因为水的直接构成微粒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如果水是H 原子和O 原子直接构成那就会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来保持的,因为金属的直接构成微粒是由金属原子。
2、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又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出来的。
例如,单个的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因此,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大不相同,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2H 2O水分子分解示意4H2O2H 2O 2分 子:是相同的。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惟一微粒吗?也就是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解释】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除分子外,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
如:氧气由氧分子直接构成,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直接构成。
4、分子是最小粒子吗?【解释】说“分子是最小粒子”是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分子不是最小粒子,他仍然可分(他是由原子构成的);同样说“原子是最小粒子”是以化学变化为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他也仍然可分(他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科学 成就学生 卓越未来第十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元素【知识提纲】(一)微粒构成物质及微粒微观构成1、你还能记得原子、离子、元素、单质、化合物、核电荷数等这些概念吗?2根据表中信息完成其余空格 中填写上述四个概念,并在“→”上表示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4、原子、离子结构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科学成就学生卓越未来照规律在图中补上所缺的结构图,你所画的是 ___(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这两种结构区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物质的简单分类分析右图:(1)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相应的空位,并选择其一对其结构或组成继续划分...............。
(2)请写出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和生活中常见混合物...的实例各一个。
、。
【典型例题】1.根据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有规律排列的一组分子式:CH4,X,H2O,HF。
其中X应选择()A、HClB、H2S C、PH3D、NH32.某物质的分子式为Hn RO2n-1,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 ,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m-3n-1B、m-3n+1C、m-33n-16D、m-33n+163.某氧化物的分子式为RxOy,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M-16x)/yB、(M-16y)/xC、M-16yD、M+16y4.在19世纪,化学家对氧化锆的化学式有争议。
经测定,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其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3,若氧化物中锆的化合价与氯化物中锆的化合价相同,试判断氧化锆的化学式为()A、ZrO2 B、Zr2O C、Zr2O3D、ZrO6.某元素R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价),其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其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n,则R的化合价是()A、2(m-n)/55B、2(n-m)/55C、(2m-n)/55D、(2n-m)/557.金属R的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其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Y,则此金属的化合价是()A、(2X-Y)/55B、(2Y-X)/55C、2(Y-X)/55D、(X+Y)/558、经测定某个原子中共有25个粒子,其中有9个粒子不显电性,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
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包括了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等。
这些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组合,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质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它们存在于原子核中,与中子一起构成了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的质量约为1.6726×10^-27千克,电荷为基本电荷的正值。
在化学反应中,质子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方向。
中子是电中性的粒子,它们也存在于原子核中。
与质子相比,中子的质量稍微大一些,约为1.6749×10^-27千克。
中子的存在对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核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电子是带负电的粒子,它们存在于原子外层的电子壳层中。
电子的质量极小,约为9.109×10^-31千克,但电子的电荷等于基本电荷的负值。
电子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行为。
光子是电磁波的量子,它们没有质量和电荷,但具有能量和动量。
光子在电磁波传播和光子-物质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光子的波长和频率决定了它们的能量和颜色。
除了这些基本粒子,还有一些具有重要作用的粒子,例如夸克、玻色子和费米子等。
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不同种类的夸克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粒子。
玻色子和费米子则是描述基本粒子行
为的数学模型,其中玻色子描述了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费米子则描述了基本粒子的自旋和排斥行为。
基本粒子的发现和研究,推动了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基本粒子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行为,深入探索了自然界的奥秘。
中考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考纲要求】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知识网络】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成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特征:同分子的特征相似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结构中子(不带电)构核外电子(带负电)成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阳离子离子分类阴离子【考点梳理】考点一、分子(高清课堂《物质构成的奥秘》一、2)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分子有什么化学性质,由这种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就有什么化学性质。
如一氧化碳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分子的聚集状态决定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水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水呈液态,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水呈气态,水分子规则排列,不能自由移动时水呈固态(冰)。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一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用此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等。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氢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而水分子不能与氧分子反应。
【要点诠释】用分子理论解释物理、化学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变;通电氢气+氧气,在此反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应中,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地球上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元素的最小单位。
在理解地球上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的作用。
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根据传统的理论模型,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心,负责赋予原子质量和稳定性。
电子则以环绕原子核的轨道运动,并负责赋予原子化学性质和电荷。
在地球上的元素很多,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
元素的特征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天然存在的。
常见的元素有氢、氧、碳、铁等。
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合,形成了各种物质。
地球上的物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
这三种物态是由原子之间的排列和运动方式决定的。
固态物质中,原子之间紧密排列,并且只能在位移的情况下发生微小的振动。
液态物质中,原子之间的排列较为松散,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移动。
气态物质中,原子之间的排列非常松散,可以在容器中自由移动。
地球上的物质构成了各种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元素原子组成的物质。
通过化学反应,元素的原子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并形成化合物。
例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同时,一种化合物也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原子。
地球上的原子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主要是由无机元素构成的,如矿石、石英等。
有机物则包括碳元素,并且能够与其他元素形成碳氢化合物等复杂分子,如蛋白质、脂肪等。
原子构成的物质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从而构成了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
这些物质参与了地球上的生物化学循环,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
同时,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能量和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如食物、能源和建筑材料等。
除了在地球上存在的物质,原子构成的物质在宇宙中也广泛存在。
宇宙中的星体、行星以及星际空间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微粒和元素的关系微粒是指物质中极小的、不可见的、不可分割的粒子。
元素是指化学上不可分解的物质,由一种原子组成。
微粒和元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对微粒和元素的研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许多奥秘。
微粒和元素的关系体现在元素的构成中。
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则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微粒构成。
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核心,电子则绕着核心旋转。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不同,从而确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微粒和元素的关系还体现在元素的性质中。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这些性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关。
例如,金属元素的电子自由度高,易于导电;非金属元素的电子自由度低,不易导电。
又如,氧气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它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可以与许多元素反应,形成氧化物。
微粒和元素的关系还体现在化学反应中。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微粒的数量和运动状态都会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之间的键合会发生断裂和形成,从而改变了元素的组成和性质。
例如,将氢气和氧气混合并点燃,就会发生爆炸性的反应,生成水分子。
微粒和元素的关系还体现在物质的分离和分析中。
在分离和分析物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对微粒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例如,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是质谱分析,它可以将物质分子中的微粒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微粒和元素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微粒是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元素的性质和组成都与微粒密切相关。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对微粒和元素的研究,不断揭示物质世界的奥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