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细菌真菌和病毒
- 格式:docx
- 大小:32.71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八年级生物复习教案任课教师班级上课时间复习内容细菌真菌和病毒中考要求内容知识点要求细菌真菌细菌真菌菌落特点理解细菌真菌形态结构及繁殖了解病毒病毒的分类了解病毒的结构及繁殖理解病毒与人类关系理解复习重点细菌真菌形态结构及繁殖病毒的结构及繁殖复习难点病毒的结构及繁殖方法指导实验、观察知识结构细菌、真菌和病毒一、菌落概念:一个细菌或真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二、细菌与真菌的菌落特征项目细菌菌落真菌菌落大小较小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形态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无色或白色有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1.配制培养基2.高温灭菌冷却3.接种4.恒温培养四、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五、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根据具体情况,可作如下归纳:基本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大多数还需要有机物特殊生存条件:如制酸奶的乳酸菌生存在无氧环境中(属于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醋酸杆菌必须生活有氧条件下(属于好氧菌);真菌中的酵母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都能生存(兼氧型菌)六、细菌1.形态:细菌都是形体十分微小的单细胞个体,只有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其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虽然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球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2.结构: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拟核区,这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
另外有些细菌除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例如有些细胞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有些细菌在一定生活周期和一定条件下形成芽孢等。
如下图:①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有的一层质地均匀、胶状的粘液层,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荚膜的厚度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细菌、真菌和病毒
SARS病毒肆虐,人人谈之色变。
病毒是什么?它与细菌、真菌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细胞里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寄生、互利共生)。
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使人类患传染病,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如制作泡菜、酸奶需要乳酸细菌,利用病原菌预防疾病(疫苗),利用细菌处理污水等等。
真菌中既有单细胞的个体(如酵母菌),又有多细胞的个体(如霉菌、蘑菇)。
真菌的细胞虽然有细胞核,但真菌不能制造有机物,一般营腐生或寄生生活,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型。
酵母菌、霉菌和蘑菇都属于真菌。
在酿造业、农业及医药业中真菌有着广泛的应用。
灵芝、冬虫夏草、口蘑、香菇、木耳及银耳是大型的可食用的真菌。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及其微小的生物,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类。
所有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进行寄生生活。
离开寄主的活细胞,病毒的新陈代谢过程就停止了。
有些病毒能使人、动物或植物患病,对人类有害。
例如甲肝、乙肝、乙脑、狂犬病、流感、艾滋病、口蹄疫、鸭瘟、水稻矮缩病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这次在北京等地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也是病毒惹的祸。
有些病毒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防止农业害虫,对人类有益。
第1页共1页。
《真菌、细菌和病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真菌、细菌和病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真菌、细菌和病毒》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繁殖方式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微生物世界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生物学中的其他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设置相关的探究活动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真菌、细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这些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思考,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3)认识真菌、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比较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细菌真菌病毒”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表格、图示的方法,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2.概述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3.尝试设置对照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4.在识图练习和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复习过程:导入:老师呈现春天的校园里花开花谢的景象,由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问使花瓣化作春泥的是谁?引出本节课题任务一: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请根据课前的复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特征。
(5分钟)(课本P72-77,90),让学生回顾知识,为进一步详细复习做好铺垫。
重点突破一:细菌、病毒、真菌的形态和大小关键点拨:1.细菌个体微小、都是单细胞的,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2.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3. 真菌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有个体大的也有个体微小的重点突破二:青霉和蘑菇的结构让学生看课本的图示,然后完成学案上的填图,老师找学生交流答案,并对知识进行总结。
关键点拨:1.青霉着生孢子的结构呈()状2.多细胞真菌的菌体都是由()构成。
重点突破三: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请同桌互相描述下图中各结构名称并填写)本知识点以识图为主考查,先让学生正确识图并填图。
弄清各结构有什么区别。
关键点拨:1.鞭毛、荚膜是细菌的特殊结构,有的细菌有,有的没有。
2.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生物。
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3.细菌与真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
4.病毒的结构简单,由()和()组成,没有()结构。
重点突破四:细菌、真菌、病毒的生殖(通过图示让学生总结)关键点拨:1.真菌主要进行()生殖,酵母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进行()生殖。
2.芽孢是细菌的(),不是繁殖结构。
3.形成()和快速繁殖的特点使细菌分布广泛。
【教材分析】本课是对微生物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总结,重点突出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这两个方面。
微生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扮演着“清洁工”的角色。
微生物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把氮气转变成氮肥,提高土壤的肥效。
提倡积极利用微生物的有利方面,更多的为人类造福。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习病毒、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对于微生物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知微生物对于整个生物圈的作用,从情感上认同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微生物在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腐生微生物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2,培养宏观分析能力和对已有知识的整合能力难点1,腐生细菌、真菌在生物圈氮循环中的作用2,对已有的知识形成体系,宏观分析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再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大家知道圣诞节的前一夜叫什么吗?(平安夜)那平安夜我们一般吃什么啊?(苹果)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些苹果,要奖励本节课表现出色的学生。
可是老师刚刚在这些苹果发现了这样一个苹果。
展示腐烂掉一部分的苹果。
(先展示完好的一面,问学生想不想吃;然后展示腐烂的一面,问学生看到这种情况,还有没有胃口。
)学生:看到好的一面说想吃,当看到腐烂的一面便纷纷摇头。
教师:这种腐烂现象是什么生物引起的?学生:微生物教师:我们看到这种腐烂的苹果会大倒胃口,并且微生物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浪费。
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微生物的这种导致腐烂的作用对于生物圈却是立了大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在我们要学习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节课里面。
(通过事物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知识回顾教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呢,我们先回顾几个我们以前学习的生物知识。
第二部分细菌、真菌、病毒第一章细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的特点。
2、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的关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及解决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纠正学生一提到细菌就联想到各种疾病从而误认为所有的细菌都是十分可怕的,十分有害的片面认识,教育学生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命活动的特点(营养、生殖)2、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
教学手段:投影仪、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分析讲解、综合归纳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分布广泛的植物,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结构十分简单,个体多数十分微小、分布更加广泛,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一些微生物,这就是细菌、真菌、病毒。
这一节我们先学习有关细菌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讲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引起的各种疾病及细菌使食物腐败变质,于是就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们将对细菌的作用有个全面的了解。
㈠细菌的形态特点1、讲述: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大小)只有用显微镜的高倍镜才能观察到。
2、提问:在显微镜下的细菌有几种类型呢?(出示投影片学生观察并回答)3、启发讲述:看,有的细菌相互连接成球团或长链,但这些细菌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分开后都可以独立生活(投影片)㈡细菌的结构特点1、出示有荚膜的细菌结构挂图,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有关文字,分析回答细菌的结构有哪些?2、出示植物细胞结构挂图,与细菌结构图比较一下:引导学生分析一下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3、板书细菌的结构:(略)㈢细菌的生殖方式——裂殖(出示挂图)1、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回答:细胞分裂)2、讲述: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横向分裂成两个细菌,分裂出来的细菌长大后又能进行分裂。
第二章真菌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目标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七年级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
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
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
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
八年级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病毒第三课时教案word版病毒课堂教学展示一、教学目标:依据素养教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等方面的知识;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分外是与人类的关系。
2、才干目标:通过搜索有关病毒知识的资料,培育同学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才干;在探究学习病毒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同学的观察才干、思维才干,探讨探究的才干及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才干;同时通过同学的汇报沟通,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达才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同学主动参加、合作沟通和勇于寻觅的创新精神;培育同学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思想品格;树立看待事物要具有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自觉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4、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代谢方式和繁殖方式;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5、教学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代谢方式和繁殖方式。
二、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老师讲授、同学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创造了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
因此本节课以探讨、沟通的方式为主,在充分筹备图片、课件、录象等多种资料的状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同学观察、分析、商议、沟通,充分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三、教学手段:引导同学收集有关病毒及相关疾病的资料;老师在学校园地生物网上制作的课件;有关病毒的图片资料;采访校医的录像资料。
通过播放这些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让同学充分地观察、思量,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同学对病毒有了更加深刻而系统的了解,从而使抽象而陌生的事物变得形象而生动,这样同学接受起来也对照容易,因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资源利用:本节课在挖掘了课本上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外,还充分利用了CAI课件及图片资料和网络资料等,同时开发同学的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社会调查与访谈等,从而使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料有机的结合。